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调查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艾滋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22 年3月—2022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从北京地区艾滋病社会组织招募765例HIV/AIDS患者进行在线调查,调查内容为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艾滋病心理痛苦量表。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艾滋病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数据765 份,被调查HIV/AIDS患者艾滋病心理痛苦检出率83.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没有固定工作(OR =5.004,95%CI =1.867~13.410,P =0.001)、接受抗病毒治疗1~3 年(OR =2.613,95%CI =1.354~5.044,P =0.004)、不按时服药(OR =31.277,95%CI =4.143~236.092,P =0.001)是艾滋病心理痛苦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已婚(OR =0.320,95%CI =0.187~0.550,P <0.001)、坚持使用安全套(OR =0.267,95%CI =0.127~0.563,P =0.001)、确诊时间长(OR =0.115,95%CI =0.024~0.550,P =0.007)、月收入>1 0000元(OR =0.265,95%CI =0.095~0.737,P =0.011)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艾滋病心理痛苦,其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艾滋病心理痛苦的评估,并及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干预,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韦新苗 《医学综述》2013,(24):4552-4554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抑郁症发生情况及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池市人民医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10例肺癌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调查,对伴有抑郁症状的肺癌患者和未伴有抑郁症状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46例肺癌患者有抑郁症状,比例高达53.71%,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5.864,95%CI 0.944~9.752),文化程度较低(OR=4.362,95%CI 0.843~8.374),家庭月收入〈2500元(OR=5.942,95%CI 0.458~9.953),患病知情(OR=3.783,95%CI 0.753~8.358),疼痛程度中度及以上(OR=3.456,95%CI0.353~11.836),经过放化疗治疗(OR=4.342,95%CI 0.453~7.654)是肺癌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当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以减少肺癌患者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溧阳市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苏省溧阳市胃癌前病变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处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江苏省溧阳市胃癌前病变有影响的危险因素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OR=2.57,95%CI=1.20~5.51),常食用油条(OR=3.53,95%CI=1.66~7.51),常食用咸菜(OR=5.38,95%CI=2.19~13.21),常食用稀饭(OR=2.62,95%CI=1.06~6.46)。在调整年龄、家族遗传史、饮酒状况等混杂因素后,男性人群吸烟的OR为2.25(95%CI=1.09~4.61)。结论胃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与胃癌类似。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可能是胃癌前病变的高危人群。少摄入咸菜、油条和热烫的稀饭,可能会对胃癌前病变甚至胃癌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吸烟可能与男性胃癌前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632例创伤患者血栓发生情况,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0.941,P<0.05)不会增加DVT的发病风险。结论高龄、体内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均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创伤患者的临床监护,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产胎膜早破影响临产时限的相关因素,旨在确定影响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母儿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9-2011年住院分娩孕妇,以孕周小于37周的早产胎膜早破患者(n=1399)为研究对象,其中孕周小于34周的患者307人。研究临产时限超过24h的早产胎膜早破患者,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相关因素。结果羊水过少(OR值3.041,95%CI:1.43~6.45)、绒毛膜羊膜炎(OR值2.095,95%CI:1.44~3.04)、孕周小于34周(OR=2.402,95%CI:1.336~4.320)是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娩孕周与临产时限延长呈负相关(R2=0.096)。结论羊水过少、绒毛膜羊膜炎、孕周小于34周是造成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吸烟、饮酒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吸烟、饮酒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上海市1997年1月-2002年12月确诊的、年龄30~69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n=995)和全人群对照(n=1 087)的一般情况、月经及生育史、饮食及营养素、个人生活习惯、体力活动、疾病及家族史等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吸烟及饮酒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与从未吸烟者相比,目前吸烟者患子宫内膜癌的OR值为0.48(95%CI:0.22~1.06),但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吸烟年限、开始吸烟年龄等因素与子宫内膜癌有关.与从未饮酒者相比,目前饮酒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后者调整后OR为0.19(95%CI:0.09~0.41),P<0.01;以从未饮酒者为参比组,开始饮酒年龄≥30岁及<30岁组的OR分别为0.63(95%CI:0.34~1.16)和0.41(95%CI:0.19~0.86),趋势检验P=0.006 1.结论饮酒可能对子宫内膜癌有保护作用;吸烟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亚市158例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的危险因素,为MDR-TB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三亚市158例MDR-TB患者(病例组)和316例敏感性结核患者(对照组)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OR=2.308,95%CI:1.597~5.104)、既往抗结核治疗史(OR=16.218,95%CI:14.815~25.106)、结核空洞(OR=2.904,95%CI:2.116~7.915)、治疗过程中断(OR=5.706,95%CI:4.508~12.319)、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OR=3.382,95%CI:2.672~10.137)、不规律用药(OR=2.508,95%CI:1.813~5.646)及首次抗结核治疗效果(OR=3.513,95%CI:2.914~10.870)是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三亚市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加强早期发现和规范诊疗,以减少MDR-TB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并探讨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24 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45例,在患者脑出血后10~14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得出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病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中79例患者发生DVT,发病率为32.24%,其中39例(49.37%)无DVT的临床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 =1.73,95%CI =1.12~2.98)、下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OR =4.13,95%CI =2.15~8.97)、连续卧床时间≥3 d(OR =4.73,95%CI =2.25~9.78)、Wells评分≥2 分(OR =3.54,95%CI =1.62~6.67)、入院时D-二聚体高(OR =3.06,95%CI =1.01~3.49)是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OR =0.55,95%CI =0.28~0.96)。结论:中老年人脑出血后DVT发生率较高,接近一半的患者无DVT临床症状。中老年急性期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建议及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DVT监测和干预,并结合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以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回声不均患者的内膜组织病理结果及恶变高危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869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内膜回声不均并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总结其病理特点及临床资料,以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恶性病变为研究组,以内膜正常及良性病变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内膜回声不均患者诊断内膜癌前/恶性病变高危因素。结果 宫腔镜下定位活检组织病理结果表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患者中,56.04%(487/869)患者内膜正常,43.96%(382/869)内膜病变,其中,38.55%(335/869)为良性病变,5.41%(47/869)为内膜不典型增生或恶性病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0岁(OR:3.498,95% CI:1.209~10.124,P=0.021)、异常子宫出血(OR:2.903,95% CI:1.904~4.425,P<0.001)、内膜厚度≥7 mm(OR:6.411,95% CI:1.921~21.392,P=0.003)是子宫内膜发生癌前或恶性病变的独立高危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结论 超声提示内膜回声不均是内膜病变的重要预测指标,年龄≥50岁、异常子宫出血、内膜厚度≥7 mm是发生癌前/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内营养置管并发症影响因素,针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预防维护。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2年10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肠内营养置管干预,根据置管过程中是否伴有并发症分为发生组(18例)和非发生组(32例)。查阅2组病例资料,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完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已经发生肠内营养置管并发症患者,尽早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结果 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肠内营养支持干预,18例患者发生肠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6.0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营养输入过量(β=1.213,OR=3.582,95%CI=2.482~6.313)、输入速度过快(β=1.563,OR=6.413,95%CI=5.682~8.452)、管饲温度过低(β=1.454,OR=4.083,95%CI=3.235~4.572)、昏迷(β=2.934,OR=1.034,95%CI=0.283~4.394)、感染(β=1.336,OR=1.246,95%CI=0.987~1.583)均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老年住院患者(≥60岁)52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并利用其中的SDS量表对住院患者进行抑郁状态的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抑郁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及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预测效果。  结果  在525例新入院患者中,非抑郁组418例(79.6%),抑郁组107例(20.4%);2组间的年龄、性别、慢病数量、MNA-SF、SAS、MMSE、BADL、ALS、Morse、RomaⅢ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慢病数量(OR = 1.473,95%CI:1.050~2.067,P = 0.025)、失能(OR = 1.450,95%CI:1.073~1.958,P = 0.015)、焦虑(OR = 2.442,95%CI:1.829~3.259,P < 0.001)、认知功能障碍(OR = 1.488,95%,CI:1.072~2.066,P = 0.018)、失眠(OR = 1.620,95%CI:1.147~2.288,P = 0.006) 、社会支持障碍(OR = 2.544,95%,CI:1.165~5.555,P = 0.019)是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通过将模型预测概率作为新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59,临界值为0.595(CI:0.822~0.897,P < 0.001),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0.818,特异度为0.782。  结论  老年抑郁状态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该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郭晓斌  王鹏  陶立元  吴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7):2043-204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4—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372例,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372例受检者分为斑块形成组(110例)和无斑块形成组(26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颈总动脉IMT,并测定补体C1q水平和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规律运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服用降压药、服用降脂药、服用降糖药、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补体C1q、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IMT与补体C1q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rs=-0.14,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95%CI(1.07,1.16)〕、规律运动〔OR=2.88,95%CI(1.37,6.22)〕、服用降糖药〔OR=0.15,95%CI(0.03,0.59)〕、舒张压〔OR=1.05,95%CI(1.02,1.09)〕、Cr〔OR=1.03,95%CI(1.00,1.06)〕、TG〔OR=1.49,95%CI(1.01,2.22)〕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年龄、规律运动、糖尿病服药情况、血压和血脂水平有关,对临床预防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微血管性心绞痛(MVA)是易被忽视的疾病,目前因无明确的相关指标而导致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快速准确判定MVA,且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径及迂曲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0年9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心绞痛症状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61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大于0分者为冠心病(CAD)组,等于0分者再按照临床标准分为MVA组及非冠心病(NCAD)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胆红素及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和冠状动脉迂曲的情况〕,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基线资料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结果 MVA组与CAD组的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ESR、Hb、NLR、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A组与NCAD组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吸烟史、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CAD组,冠状动脉近段平均内径〔OR=8.279,95%CI(5.459,12.556),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6.761,95%CI(3.755,12.174),P<0.001〕、Hb〔OR=1.057,95%CI(1.031,1.083),P<0.001〕、女性〔OR=3.019,95%CI(1.379,6.609),P=0.006〕、高血压〔OR=0.194,95%CI(0.106,0.353),P<0.001〕、糖尿病〔OR=0.105,95%CI(0.020,0.548),P=0.008〕、LDL-C〔OR=0.617,95%CI(0.412,0.914),P=0.019〕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NCAD组,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OR=9.246,95%CI(6.050,14.129),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4.105,95%CI(2.288,7.363),P<0.001〕、Hb〔OR=1.042,95%CI(1.017,1.068),P=0.001〕、Glu〔OR=1.214,95%CI(1.030,1.432),P=0.021〕、高血压〔OR=0.282,95%CI(0.154,0.517),P<0.001〕及糖尿病〔OR=0.138,95%CI(0.026,0.745),P=0.021〕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原发性MVA〔OR=5.150,95%CI(3.366,7.881),P<0.001〕、女性〔OR=1.460,95%CI(1.097,1.944),P=0.009〕、高血压〔OR=1.564,95%CI(1.169,2.094),P=0.003〕和HDL-C〔OR=1.479,95%CI(1.067,2.050),P=0.019〕是冠状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与原发性MVA独立负相关,Hb、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与原发性MVA独立正相关。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增大、冠状动脉迂曲可能是原发性MVA的继发表现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研究显示睡眠质量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是指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但针对该人群睡眠质量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以2016年12月-2017年6月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社区脑卒中筛查的居民作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采用《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影响因素社区、乡镇人群追访干预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测试,并在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收集其基本测量指标(如身高、体质量、颈围、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以PSQI总分>7分作为低睡眠质量,PSQI总分≤7分作为正常睡眠质量进行分析。调研过程中,调查人员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讲解,由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口述作答,调查人员填写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依据“8+2”项脑卒中影响因素及判定标准对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 761份,回收有效问卷4 716份,有效回收率为99.05%。共373例受试者存在低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0,95%CI(1.018,1.043)〕、性别〔OR=1.478,95%CI(1.116,1.957)〕、婚姻状况〔OR=1.044,95%CI(1.005,1.085)〕、退休情况〔OR=2.402,95%CI(1.758,3.281)〕、饮酒情况〔OR=1.395,95%CI(1.157,1.681)〕、饮食情况〔OR=1.411,95%CI(1.221,1.630)〕、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OR=1.484,95%CI(1.176,1.873)〕是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问题不可忽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退休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是该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爱军  郭宏伟  冯琼  杨放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3):2890-2894
背景 处于正常高值血压阶段的患者,随着动脉血压的节律和绝对值的改变,以及受代谢因素的影响,仍然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与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有必要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 对比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与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正常者24 h动态血压指标及代谢指标是否存在差异,以探讨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血压和代谢是否产生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武汉市武昌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200例初诊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相关代谢指标及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情况。以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观察组,以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正常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CD36基因缺陷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例初诊正常高值患者共检出31例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检出率为15.5%。观察组体质指数(BMI)、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MAP)、非杓型血压发生率、三酰甘油(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5.649,95%CI(4.235,14.376)〕、24 hMAP〔OR=5.836,95%CI(4.459,15.132)〕、非杓型血压〔OR=6.228,95%CI(5.876,16.812)〕、TG〔OR=4.348,95%CI(2.247,10.168)〕、HOMA-IR〔OR=4.134,95%CI(1.630,5.245)〕是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发生率达15.5%,血压和代谢可能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由肺孢子菌(PJ)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指征性疾病。AIDS合并PCP患者多以亚急性发病为主,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内科治疗效果差、短期内病死率高,因此对该类患者近期预后需进行准确预测,以便指导临床救治。目的 分析影响AIDS合并PCP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7年8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PCP患者300例,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随机分组(建模组241例和验模组59例)。回顾性分析建模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用验模组患者资料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ALB)〔OR=0.759,95%CI(0.595,0.967)〕、乳酸脱氢酶(LDH)〔OR=1.009,95%CI(1.003,1.015)〕、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878,95%CI(0.790,0.97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OR=1.164,95%CI(1.073,1.262)〕是AIDS合并PCP患者的预后独立因素(P<0.05)。预测模型为P=1/(1+e-y),Y=-0.278-0.276×ALB-0.131×CD4+T淋巴细胞计数+0.009×LDH+0.152×P(A-a)O2,其中P为患者的恶化概率,Y为预测指数。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好(χ2=3.974,df=8,P=0.859)。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6〔95%CI(0.970,1.000),P<0.001〕。验模组验证结果显示:所构建模型预测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正确率分别为97.50%、89.47%、94.44%、95.12%和94.91%。结论 ALB、LDH、CD4+T淋巴细胞计数、P(A-a)O2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后判断模型的构建。本研究中所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较准确的预测AIDS合并PCP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董琳  雷祖宝  许萍  杨万春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5):1910-1915
背景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常见的易被低估的血管性疾病,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现有的检测方式以及风险评估效果有限。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可能是深静脉血栓(DVT)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之一。Padua评分和MPV均为基层医院廉价、易获得的指标,研究两项指标对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 研究Padua评分联合MPV对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临床高度疑似VTE且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完善CT肺动脉造影(CTPA)或双下(上)肢加压深静脉彩超或深静脉造影检查。按照研究标准将患者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率(HR)、D-二聚体、Padua评分、血小板计数(PLT)、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将基线资料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其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 VTE组和非VTE组基线资料中Padua评分、M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dua评分〔OR=1.930,95%CI(1.326,2.809),P=0.001〕、MPV〔OR=2.566,95%CI(1.482,4.444),P=0.001〕是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对于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情况,Padua评分对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95%CI(0.607,0.839)〕,最佳截断值≥4.5分,灵敏度为0.600,特异度为0.815,约登指数为0.41;MPV对其预测的AUC为0.771〔95%CI(0.661,0.881)〕,最佳截断值≥10.35 fl,灵敏度为0.655,特异度为0.852,约登指数为0.51;Padua评分≥4.5分并且MPV≥10.35 fl对其预测的灵敏度为0.350,特异度为1.000,约登指数为0.35;当Padua评分≥4.5分或MPV≥10.35 fl对其预测的灵敏度为0.910,特异度为0.700,约登指数为0.61。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了预测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Z=-22+Padua评分+2×MPV。结果显示,对于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情况,Z评分对其预测的AUC=0.851,95%CI(0.754,0.947),Z≥1.90时,约登指数为0.63。结论 Padua评分、MPV是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Padua评分、MPV单独指标对发生病症的临床预测价值有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的Z评分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对该类病症的预测价值。Padua评分≥4.5分且MPV≥10.35 fl联合诊断,特异度高,可能成为一种诊断非VTE患者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SP)患者血浆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1(sFLT-1)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肺炎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肺炎组(n = 63)和SP组(n = 87),治疗后随访28 d,根据是否死亡将SP组分为死亡组(n = 32)和存活组(n = 55),另选取同期6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浆sTREM-1、sFLT-1、SOD水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SP患者不良预后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浆sTREM-1、sFLT-1、SOD水平对SP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对照组、普通肺炎组、SP组血浆sTREM-1、sFLT-1水平逐渐提升,SOD水平逐渐降低(P < 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重症监护室(ICU)时间(OR = 1.784,95%CI 1.077~2.955)、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OR = 1.834,95%CI 1.130~2.976)、sTREM-1(OR = 1.236,95%CI 1.034~1.477)、sFLT-1(OR = 1.095,95%CI 1.026~1.169)为SP患者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动脉血氧分压(PaO2)(OR = 0.894,95%CI 0.809~0.988)、SOD(OR = 0.933,95%CI 0.879~0.990)为保护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sTREM-1+sFLT-1+SOD(AUC = 0.913,95%CI 0.833~0.963)预测SP患者不良预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sTREM-1(AUC = 0.799,95%CI 0.699~0.877)、sFLT-1(AUC = 0.780,95%CI 0.678~0.861)、SOD(AUC = 0.801,95%CI 0.701~0.879)预测。  结论  SP患者血浆sTREM-1、sFLT-1水平明显提升,SOD水平明显降低,为不良预后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可提升不良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影响老年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新的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住院的201例老年肝衰竭患者,分为好转组(n=109)和恶化组(n=92),将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和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老年肝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白细胞、血氨、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等检测指标和感染、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OR=8.344,P<0.05)、凝血酶原时间(OR=1.185,P<0.01)、肝性脑病(OR=8.359,P<0.01)和总胆红素(OR=1.005,P<0.01)为预测老年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创建新预测模型:Y=-6.082+0.005×总胆红素(μmol/L)+0.170×凝血酶原时间(s)+2.123×\[肝性脑病(无: 0, 有: 1)\] +2.122×\[感染(无: 0, 有: 1)\]。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CI:0.885~0.961,P<0.01)。结论: 感染、总胆红素、肝性脑病和凝血酶原时间为预测老年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新预测模型对老年肝衰竭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清淋  张国强  占强  聂贺  唐良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17-4222
背景 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是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之一,而住院时间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诊疗和管理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但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 分析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测评分模型,为临床干预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2019年从无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出院的PUB住院患者485例,采用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3的病例纳入训练集,1/3的病例纳入测试集。以住院时间的第75百分位数为分界点(>8 d),将全部患者分为超长组和正常组。采用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依据回归系数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制定预测评分模型。分别绘制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485例患者中训练集323例,其中超长组75例,正常组248例;测试集162例,其中超长组34例,正常组128例。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810,95%CI(1.567,5.040)〕、白细胞计数(WBC)和/或中性粒细胞分数(NE)升高〔OR=2.491,95%CI(1.310,4.738)〕、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OR=1.960,95%CI(1.098,3.498)〕、输血〔OR=3.367,95%CI(1.664,6.812)〕、合并肾功能不全〔OR=4.809,95%CI(1.456,15.884)〕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7〔95%CI(0.71,0.84)〕,在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6〔95%CI(0.66,0.86)〕,最佳界值均为2.45分。结论 年龄≥60岁、WBC和/或NE升高、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输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依据危险因素制定了一种具有较高辨别力的简单易行的预测评分模型,具有为优化PUB患者住院评估及管理提供参考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