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宋建平 《中医杂志》2007,48(5):462-463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修订学科目录时为中医学新设置的一门二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原三门二级学科。1998年广州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研讨会认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历代医家和现代的研究成果,研究和阐发具有普遍意义的辨证论治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医经典导读课程作为中医学必修课于2008年在本校正式开课,时属国内首创。该课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经典中的内容重新整合,分为总论、辨证、病证、症状、治法、方证六大部分,教学中注意寒温的对立和并立及统一、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关系、中医外感热病与西医感染病等问题。这门课程承上启下,既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中药知识,又为中医临床经典原著和中医临床各门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晓艳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1):1046-1047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三门课程,作为连接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其不仅担负着传承中医经典、培养中医辨证思维型人才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推动学科发展的重任,而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则是实现此重任的前提。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原动力。然而师资队伍建设又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文章从统一认识,加强师资培训,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引进和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现状,论述了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教学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临床能力培养和临床实践问题。提出要解决中医经典教学中青年教师存在的临床教学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应建设集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中医经典医教团队以及相应的实践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5.
鉴于《伤寒论》及相关中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对我校中医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兴趣及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校中医专业学生多数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中医,普遍认为《伤寒论》非常重要,但是约20~30%的学生对中医经典热情不高。从学生的建议来看,临床见习、严格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所期望。本调查为《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工作改进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专业经典与临床方向班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中医本科开设经典与临床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对该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生主观问卷调查中总结探讨关于中医经典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教学方法:立足于经典,把握教学方向;增加师生交流,共同明确培养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将经典理论讲"活";注重临床带教,培养动手能力;适当结合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注意中医的文化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继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学经典,做临床"是近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新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中医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其不同于单纯的基础课和理论课,是兼备了基础及临床学科的性质,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对临床各科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临床课程。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对温病的诊治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温病学》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临床实践等方面进行适当改革,加强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中医药高水平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内涵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修订学科目录时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目前全国各中医院校本学科多数所含三门课程仍互为独立,教材亦各成体系,尚未融成一体,中医界对本学科的设立及界定也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应主要研究临床疾病诊治规律;进行病证规范化研究;使学生面对病人知道该用什么辨证方法并能准确辨别病证。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及《温病学》内容揉合提炼,编写为《中医临床基础》教材,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搜集疾病信息,进行辨病、认证,并以此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经典是中医之魂,是中医理论与实践之根,是现代中医创新发展之源,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首,不仅是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奠基之作,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出家国情怀、大医精诚、医德医风、仁心仁术等价值观念。广西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依托《内经》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内经》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历经多项校级及省级教育教改课题实践,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课程内容主要是讨论临床疾病的辨病、辨证论治.教学过程中理论必须联系临床实际,授课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既是教师,又是良医,才能教好《金匮要略》中医经典课程,也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管理层应对上述课程准确定位,重视对讲授《金匮要略》课程教师的临床素质培养与管理,注意提高其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2.
柴可夫 《中医教育》2000,19(6):45-46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吸收历代医家和现代研究成果,研究和阐发具有普遍临床指导意义的辨证论治原则、规律和方法的一门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现根据该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我院多年来培养该学科研究生的情况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由《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三门课程组成,旨在阐明和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指导临床各科的辨证施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既有鲜明的理论性,又有中医临床的实践特色,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和基石。由于该学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其主要包括《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导入和《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应用验案导入3种来源;并介绍中医经典名方直接导入应用法和拓展导入应用法两种具体的教学手段,论述了该方法的意义,即加强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及中医临证思维,提高学生对中医典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提升《中医内科学》教师备课质量及教学能力。中医经典名方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导入,使师生双方都能更直观地学习经方的临床应用,探索经方科研动向,不但能够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而且也是培养2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典课作为中医院校医学专业教学的主要课程,历来就是中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教研室负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均属中医经典课,其中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作,距今上千年,其文辞古奥,  相似文献   

16.
郑旭锐  董正华  李长秦 《河南中医》2012,32(11):1551-1552
《温病学》属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创新实验区是我院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旨在创新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因此在中医创新实验区进行《温病学》教学方法改革是迫切的,笔者尝试在该区温病学教学中应用自主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医内科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目,是各中医基础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的课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临床辨证思维,加强《中医内科学》知识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锻炼应诊能力,提高自身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尝试了转课堂为病房,取得了一些成就,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课程的开设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改革中一项新的尝试,从中医临床经典导读课程的定位、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考核与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临床经典原著课程是中医院校的核心课程。由于这些原著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为今人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学校教务部门2007-2008学年开始对经典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原著以前开设经典导学课程中医临床经典导读(以下简称经典导读),介绍中医经典原著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典原著做好铺垫[1]。  相似文献   

20.
《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经典课程,是一门兼具基础学科的特点和临床学科属性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辨证论治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温病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方证案例展开方证教学,以方证为中心,引用方证案例,讲解组方应用、药物配伍、适应证,不仅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能把握方证的应用指征,拓展温病方的临床运用,从而提高温病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以方证为核心的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