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革兰阴性细菌对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树云  葛庚芝 《医学综述》2004,10(7):447-448
喹诺酮类药物为广谱全合成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近年来耐药株呈蔓延趋势,耐药菌谱也日益扩大,严重影响其疗效和临床应用。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主要是细菌染色体基因突变:①导致药物作用靶位-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结构、构象发生变化,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②降低细菌膜的通透  相似文献   

2.
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宝  宋诗铎 《医学综述》2006,12(10):621-624
肠球菌是多重耐药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和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类广谱抗菌药,其作用靶位是细菌的Ⅱ型拓扑异构酶,包括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随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广泛应用,肠球菌对其耐药性迅速增长。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主要为靶位改变和药物主动外排导致的细胞内药物积聚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关系,为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临床上收集的6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选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对其gyrA和parC的喹诺酮决定区域的基因进行PCR扩...  相似文献   

4.
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菌谱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喹诺酮类药物可通过阻断拓扑酶的生理功能继而干扰细菌的复制,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其广泛应用,近年来此类药物的耐药现象严重,且机制多样。综述了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解脲脲原体(Uu)编码Ⅱ型拓扑异构酶的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与巴洛沙星耐药的关系。方法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Uu临床分离株用巴洛沙星进行耐药诱导培养,使之产生第一代和第二代耐药突变株。检测巴洛沙星对Uu标准株、临床分离株、第一代和第二代耐药突变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这些菌株的QRDR进行PCR扩增后测序。结果第一代耐药突变株均在编码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的QRDR上发生了点突变;第二代耐药突变株则在继承了前代的点突变之后,均在编码DNA促旋酶基因的QRDR上发生了不同的点突变。结论QRDR的点突变可导致Uu对巴洛沙星产生耐药;巴洛沙星对Uu的首要靶酶是拓扑异构酶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解脲脲原体(Uu)编码Ⅱ型拓扑异构酶的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与喹诺酮耐药的关系。方法 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Uu临床分离株分别用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进行耐药诱导培养,产生耐药突变株。对Uu标准株、临床分离株和所有耐药突变株的QRDR进行基因测序,并检测3种喹诺酮对这些Uu菌株及耐药突变株在无药物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2代后的产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3种喹诺酮的诱导株均在QRDR上产生了点突变,同时都产生了耐药及交叉耐药性,它们在无药物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2代后的产物依旧对喹诺酮耐药。结论 QRDR突变可导致Uu对喹诺酮产生耐药,并会对非诱导喹诺酮产生交叉耐药,而且这种耐药突变可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粪肠球菌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新药的开发提出实验依据.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12株粪肠球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并选择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对其gyrA和parC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域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随机选择5株PCR产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喹诺酮耐药表型解脲脲原体(Uu)的Ⅱ型拓扑异构酶的突变范围及其同源性,并进行突变与耐药关系的分析。方法选取不同喹诺酮耐药表型Uu共100株(中敏感Uu50株,耐药Uu50株),扩增Uu的Gyr A、Gyr B、Par C、Par E基因,对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进行突变分析,研究不同喹诺酮耐药表型Uu的DNA螺旋酶、拓扑异构酶Ⅳ的突变范围及其同源性,并分析突变与耐药关系。结果 1 Uu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同源性较高,Gyr A、Par C同源性分别为82%、73%、66%与63%、65%、76%。2 100株喹诺酮耐药Uu中,发生Gyr A基因突变、Gyr B基因突变、Par C基因突变以及Par E基因突变率的分别为67%(67株)、0、63%(63株)以及8%(8株),同时发生Gyr A与Par C基因突变的Uu株为38株。3突变株中,Gyr A发生Asp-112(66例)与His-103变异(1例),Par C发生Ser-83(61例)、Ser-84(1例)以及Ala-125(1例)变异,Par E发生Val-417变异(8例)。结论 Uu的Ⅱ型拓扑异构酶中,与耐药密切相关的为Gyr A与Par C基因,其次为Par E基因,Gyr B基因与耐药无关。因此临床上应重点针对Gyr A与Par C基因的突变进行研究,以期降低其变异率对减少Uu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qunolones)自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都具有吡啶酮酸的共同结构,主要的药理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阻断DNA的复制及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1].这种作用一般对细菌的选择性高,对人的安全性大.由于其独特的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较小的临床副作用,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应用,近十余年来,由于药物研究方法的改进,分子结构的简单,使得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及临床疗效的地位替代了头孢菌素的临床地位;特别是其在呼吸专业的独特的临床作用和较少引起的二重感染[2],使得喹诺酮类抗菌药更加引起各国医、药工作者的重视.但药物的二重性及耐药现象是任一抗菌药物存在的共同问题,现就其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进行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10.
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Pneu moniae,Sp)又称肺炎球菌 ,是肺炎、脑膜炎、鼻旁窦炎和中耳炎等疾病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 ,国内外均报道临床分离到的Sp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呈上升趋势 ,并出现了耐多药的Sp〔1〕 。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在临床用药指导、耐药细菌监测和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诸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Sp耐药基因检测的国内外现状作扼要介绍。1 青霉素耐药基因  青霉素是治疗Sp感染的传统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青霉素 (包括其他 β内酰胺类药物 )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不可逆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和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临床分离的细菌,用K—B法测定阴沟肠杆菌对2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环丙沙星的阴沟肠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S、qnrA、qnrB、qepA和aac(6’)-Ib,并对阳性的aac(6’)-Ib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71株阴沟肠杆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6.5%和40.8%,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在50%以上,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在70%以上,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在50%以上,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在46.5%以上,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最好,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37株耐环丙沙星的阴沟肠杆菌中1株检出qnrA基因(2.7%),4株检出qnrS基因(10.8%),qnrB基因全阴性,qnr基因的总阳性率为13.5%。2株检出qepA基因(5.4%)。25株捡出aac(6’)-Ib基因(67.6%),经测序证实其中5株为aac(6’)-Ib—cr(13.5%)。1株菌同时携带qnrs和aac(6’)-Ib—cr基因。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总携带率为29.7%。结论临床分离的耐喹诺酮类药物的阴沟肠杆菌携带qnrA、qnrS、qepA和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B。qnr、qepA和aac(6’)-Ib—cr基因引起质粒介导的阴沟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本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布、细菌耐药情况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感染性疾病科肠道门诊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诊治的腹泻病人并符合病例纳入条件者共533例,对患者采集病史临床检查、大便常规、细菌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感染性腹泻533例中,共检出病原菌368株,其中以致病性弧菌为主,占71.7%(264/368);志贺菌属次之,占14.9%(55/368)。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喹诺酮类药物对大部分细菌敏感。大部分细菌感染的患者表现为腹痛,主要在志贺菌感染的患者中里急后重的临床表现常见。结论感染性腹泻患者主要致病菌为致病性弧菌,其中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大便性状与细菌菌种有关;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致病性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氯霉素、青霉素.G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大部分细菌对于喹诺酮敏感,可首选,也可选用敏感的头孢菌素及氨基糖甙类。  相似文献   

13.
石艳  王西蓉  杨钊  苏先旭 《四川医学》2011,32(4):526-529
目的分析凉山地区小儿脓毒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培养分离出的385株阳性菌株的构成比及药敏状况。结果 385株中G+菌84.9%;G-菌15.1%。前6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66.5%)、沙门菌(6.2%)、肠球菌属(5.2%)、非发酵菌属(4.2%)、大肠埃希菌(3.1%)、金黄色葡萄球菌(3.1%)。大多数G+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喹诺酮类敏感。G-杆菌中沙门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敏感;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结论 CNS是本地区小儿脓毒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不同病原菌的药敏状况差异大。万古霉素、利福平、亚胺培南、氨曲南、3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及喹诺酮类目前仍为主要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探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7月,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80例,采集所有患者痰及支气管灌洗液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菌种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革兰阴性菌463株(58.61%),其中大肠埃希菌(233株,29.49%)、肺炎克雷伯菌(148株,18.73%)占主要;革兰阳性菌259株(32.78%),其中粪肠球菌最多,有165株(20.89%);真菌有68株,8.61%。革兰阴性(G-)杆菌对于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物耐药率较高,其中耐药率较低的是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唑巴坦;革兰阳性(G^+)球菌对克林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红霉素、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真菌的耐药率普遍较低。结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菌为主,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分析要保持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要合理临床使用抗菌药,以此减少新耐药株的形成,同时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曾红梅  张庆怡 《海南医学》2014,(12):1783-1786
目的:通过对2013年医院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分析,了解医院病原菌检出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标本16456份,对送检标本来源分布、病原菌检出结果、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送检标本来源前三位分别为痰液、血液、分泌物。送检样本中阳性样本3614份,阳检率为21.96%。阳性样本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6.19%,革兰氏阳性菌占16.6%,真菌占17.21%。病原菌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白色念珠菌。耐药菌监测前三位及其耐药菌检出率为大肠埃希菌(45.04%)、鲍曼不动杆菌(29.04%)、肺炎克雷伯氏菌(25.68%)。结论医院内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主,革兰氏阴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喹诺酮类甚至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较为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较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耐药率高达75%~100%,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大于7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MGN2对肺炎克雷伯氏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并鉴定兔胸腺组织HMGN2。用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中的质粒pMG252,PCR扩增其耐药基因qnrA;凝胶阻滞实验检测HMGN2与耐药质粒pMG252及qnrA基因结合;用不同浓度的HMGN2刺激培养肺炎克雷伯氏杆菌,然后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其MIC值的改变,微量法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检测HMGN2对耐药菌株耐药性的逆转效果;将重组HMGN2及耐药质粒pMG252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检测重组HMGN2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HMGN2可明显阻滞pMG252质粒及qnrA基因的泳动速率,且随HMGN2浓度增加,qnrA基因的泳动速率逐渐减慢;15μg/ml HMGN2与细菌共孵育后,环丙沙星对耐药肺炎克雷伯氏杆菌的MIC值明显下降,且该耐药株的生长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明显的受到抑制;pET-32a-c(+)-HMGN2重组表达质粒可时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DH5μ的MIC值明显小于其对照组,下降到其1/16。结论HMGN2能有效逆转含耐药质粒pMG252的肺炎克雷伯氏杆菌等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谢莉  杨亚敏 《当代医学》2011,17(22):137-139
目的了解2009~2010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所分离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4038株,痰液分离率最高(84.97%);革兰阴性菌3043株(75.36%),革兰阳性球菌260株(6.44%),真菌735株(18.20%)。革兰阴性菌居前5位的依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白假丝酵母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对碳氢酶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敏感;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杆菌产ESBL的分别为13.56%、25.62%。MRSA、MRSE分别为36.68%、44.4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论加强耐药菌的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应用万古霉素体外诱导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株,PCR检测金葡菌特异性nuc基因和万古霉素耐药vanA基因.结果: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含有nuc基因,但无vanA基因.结论: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不含有常见的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细胞壁增厚可能是金葡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性的变化。方法分析我科699例尿液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敏感性。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菌占75.59%,其中大肠埃布菌60.33%;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4.41%,其中肠球菌属占15.67%,真菌占1.39%;大肠埃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0.63%);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庆大霉素(P〈0.01),对喹诺酮类耐药率为41.45%~73.60%,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60.10%。结论大肠埃希布菌仍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肠球菌属、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菌比例有所增加,这些病原菌耐药性高,尤其氨苄西林、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耐药性高,应注意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20.
赵雅  李宁  兰雅娴  田英  邹江浩 《吉林医学》2010,31(21):3498-3501
目的:分析西安地区某三甲医院临床送检培养标本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评价临床送检情况及临床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收集统计临床送检各类培养标本(血液、尿液、痰液、粪便)各类分泌物等的数量、种类及送检科室,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用NCCLS推荐的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特殊耐药菌进行鉴定。结果:2008年送检标本种类前5位分别为痰液(65.2%)、1年中共收集患者首次分离菌1043株。其中真菌占45.5%,G—杆菌占42.3%,G+菌占11.6%。真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所占比例分别为45.5%、17.8%、6.7%、4.5%、4.0%、3.2%、3.6%。送检科室分布排列老年病科24.9%、心血管内科23.6%、呼吸科22.5%、门诊10.1%、肾内5.6%,其中G—菌中大肠埃希菌ESBLs占36.5%、肺克ESBLs占36.8%、葡萄球菌属中MRSA占31.3%、MRCNS占31.8%。2009年送检标本前5位分别为痰液(58.1%)、尿液(25.8%)、血液(5.8%)、粪便(5.4%)、分泌物(2.8%)。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072株菌,其中真菌占41.5%,G—杆菌占46.1%,G+菌占12.3%。分离细菌为真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佰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葡球菌。所占比例分别为41.5%、23.5%、7.4%、4.9%、4.5%、4.4%。其中G—菌中大肠菌ESBLs占57.6%,肺炎克雷佰菌ESBLs占48.6%。G+菌中MRSA占42.9%,MRCNS占62.5%。碳青雷烯类仍是对G—杆菌(嗜麦芽单胞除外)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连续2年呈上升趋势,葡萄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但MRS检出率上升趋势。真菌检出率连续2年第一,细菌耐药率上升。结论:2008年~2009年临床标本送检情况与病原菌分布基本一致。真菌检出率高。应提高临床标本送检率,加强实验室特殊耐药菌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缓耐药株的蔓延,减少二重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