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Y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初步分析该病潜伏期、传染期、传播能力。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本起疫情一共发现13名确诊病例和4名无症状感染者,发生四代病例传播,平均代际间隔时间5.08 d,平均潜伏期5.44 d(2~10 d),部分病例发病前2 d已具备传染性;密切接触者中存在一定比例隐性感染者。病例检测时存在需要多次采样检测方能确诊的现象。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能力强,存在潜伏期传播,存在无症状感染,需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为预防控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T-PCR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采用胶体金法对血清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Y县3起家庭疫情中病例及家庭密切接触者暴露情况,探讨每起家庭的传染源,分析其传播链。结果 3个家庭共报告7例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和2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各确诊病例感染日期与发病日期时间间隔均在COVID-19潜伏期内。每个家庭指示病例均无COVID-19疫区流行病学史。1号家庭病例发病时间最早,2号家庭传染源与1号家庭传染源有聚餐史,3号家庭传染源与1号家庭二代病例有近距离接触史。结论 3起家庭聚集性COVID-19疫情的传染源(一代病例)是1号家庭的病例C。因此在疫情防控早期,隔离传染源,少聚集和加强个人防护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并分析广东省ZH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为COVID-19的科学防控提供更多证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咽拭子等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该家庭首发病例于1月28日发病后,该家庭相继发生6例确诊病例,疫情波及4个小家庭,共7例病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其中1例危重型、1例重型、5例普通型病例。7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3岁(36~67岁);男性3名,女性4名。病例潜伏期中位数为8 d(7~14 d)。结论 COVID-19早期传播易出现家庭聚集性,疫情初期采取单人单间的集中隔离可以有效切断家庭内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天津市B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聚集性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本起聚集性疫情共发现10名确诊病例和1名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以共同居住和同桌进餐等近距离接触方式传播,部分病例发病前已具备传染性,存在需多次采样检测核酸方能确诊的现象。结论 新冠肺炎家庭内传染性较强,要强化家庭成员之间防护意识,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追踪、管理等防控措施,防止家庭聚集性疫情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对L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调查,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本起聚焦性疫情一共发现1名确诊病例和4名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源为从湖北武汉返乡的A、B,两人均为无症状感染,确诊病例C与其同车、同餐接触后感染发病,D、E为共同生活接触后感染。 结论 新冠病毒传染力强,无症状感染者可成为传染源,需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更好地防控疫情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应急处置期间病例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截至7月25日全市共报告COVID-19病例145例,含确诊病例120例,无症状感染者25例;湖北输入病例42例,其他省市输入病例8例,本地继发病例84例,感染来源不明确者11例;27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116例;死亡3例。输入病例和本地继发病例分别于1月23日-29日和1月26日-2月4日出现发病高峰,分别为27例和44例;未央区、莲湖区、新城区和雁塔区报告病例数居全市前四位,共占54.48%(79/145);45~54岁者占全部病例22.76%(33/145)。病例从发病到首诊,发病到隔离,首诊到隔离,发病到确诊,首诊到确诊和隔离到确诊的时间依次为1.33(0.17,3.67)d,3.04(0.59,5.18)d,0.04(0.02,2.00)d,5.50(2.56,9.50)d,3.17(1.56,5.84)d和1.63(1.32,3.35)d。 结论 聚集性发病是西安市COVID-19疫情最重要的流行特征。应急响应后西安市医疗系统接诊后的处置和诊断迅速有力,全市今后的防控重心是防止境外病例输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湘潭市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感染来源,并探讨其传播模式,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建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描述流行特征,采集患者鼻咽拭子,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5日,湘潭市累计报告42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重症及危重症病例8例。涉及5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共发病19人(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占总病例数45.24%;其中4起因武汉返湘潭(简称潭)人员引起,1起因本地病例引起;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为1岁3月~84岁;临床表现出现咳嗽症状比例最高(占70.59%),病例从发病到就诊隔离间隔时间在0~10 d之间,中位数为2 d,发病时已住院隔离观察的病例占比最高为42.11%(8/19),从就诊隔离到确诊的间隔时间在0~7 d 之间,中位数为2 d。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隐匿性,人员密集、聚餐/会、家庭内传播是聚集性疫情的高危因素,应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指导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流行特征及病例临床特征,分析感染来源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11日,广州市共报告36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347例(占96.1%),无症状感染者14例。病例以外地输入为主,占73.2%,其中80.3%为湖北省输入(204/254)。63.7%的病例与聚集性疫情关联,且以家庭聚集为主(占85.1%)。最常见症状为发热(占78.1%),其次为干咳(占45.9%)。93.9%的病例表现为轻型或普通型,仅1例死亡。男性、高龄、职业为离退人员、自述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和发病前14 d内有医疗机构就诊史等因素与重症型病例有关(P<0.05或P<0.01)。 结论 广州市COVID-19疫情以湖北省输入为主,部分地区出现本地感染,家庭聚集性疫情多发,但尚未发生社区传播,提示在以输入病例为主的地区采取加强主动排查、严格隔离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合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被隔离医学观察人群发病情况,为科学合理地隔离密切接触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0年1月21日—2月29日合肥市本地报告的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制定合肥市本地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问卷,由专业调查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面访问卷调查。结果 累计管理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3 293名,其中60名感染发病被诊断为确诊病例,罹患率为1.8%。与确诊病例接触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高于无症状感染者接触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2,P=0.005)。不同的接触方式发病情况不同,以同住的罹患率最高,达21.3%。不同接触频次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03,P<0.001),随着接触频次的下降,确诊率有下降的趋势(χ2=102.051,P<0.001)。结论 密切接触者发病的影响因素与患者接触程度和频率有很大关系,存在家庭聚集性感染,目前对该病缺乏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控制和管理及尽早隔离关系密切的亲属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郴州市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追踪观察郴州市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特征和密切接触者感染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荧光方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新冠病毒抗体,并进行传染性分析。结果追踪观察10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5例转为确诊病例,为潜伏期感染者;5例持续无症状,为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和潜伏期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从时间分布来看,疫情早期以潜伏期感染者为主,中后期则以隐性感染者为主。从暴露来源看,主要为家庭生活暴露。5例潜伏期感染者胸部CT均呈现典型的新冠肺炎影像学表现,但仅有3例表现为轻微的临床症状。共追踪到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264例,其中5例潜伏期感染者的“单密”108例,经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4例,抗体阳性5例;5例隐性感染者的“单密”38例,经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和抗体均阴性;两者“混密”118例,核酸和抗体检测阳性12例。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其中潜伏期感染者具有传染性,本研究提示隐性感染者无传染性,但有待进一步验证;建议早期同时开展核酸及CT检测,可尽早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特征,为更好地防控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疫情应急处置期间无症状感染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5月10日,西安市共报告无症状感染者25例(男12例,女13例),中位年龄46.0(18.5,65.0)岁,占全市17.24%(25/145)。其中15例(60.00%)为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8例(32.00%)有湖北旅居史,2例(8.00%)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23例(92.00%)经聚集性疫情传染源溯源和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排查发现,1例(4.00%)为协查外市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现,1例(4.00%)为筛查高危地区来陕人群发现。25例无症状感染者末次暴露到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中位时间为17.0 d,集中医学观察开始至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中位时间为8.0 d,首次核酸检测阳性至转阴出院中位时间为14.0 d。CT显示78.57%(11/14)无症状感染者肺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小结节影、斑片状影、磨玻璃样影和边界欠清晰状况。结论 无症状感染者主要经聚集性疫情调查和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排查发现。及时全面排查密切接触者并对其进行集中医学观察,能减少其可能造成的疫情持续传播。肺部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可作为早期排查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聊城市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5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所涉及的41例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 对相关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 结果 5起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续发率为2.78%~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7,P<0.01);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32例、10户家庭(族),公共场所聚集性疫情涉及16例、2个场所。一、二、三代病例分别有5、22、12例,传染率分别为100.00%、18.18%、0.00%。4例病例的潜伏期为5~10 d,中位数为7.5 d;聚集性疫情中存在潜伏期传播。有疫区旅行史或居住史者4例(9.76%),与潜伏期病例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频繁交谈等有30例(73.17%),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4例(9.76%),未知感染来源3例(7.32%)。 结论 新冠病毒极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控制本地的聚集性疫情是防控工作的重点;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高浓度气溶胶传播;病例在潜伏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国内本地疫情阶段广州市白云区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从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信息系统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取白云区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新冠病例疾病报告和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国内本地疫情阶段白云区累计报告新冠病例74例。首例报告于1月21日,报告数高峰在1月29日,末例报告于2月12日。病例分布于14个街镇,中位年龄50(33,64)岁,以女性(58.1%,43/74)和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63.5%,47/74)为主,重型/危重型占比9.5%(7/74)。感染来源主要与湖北接触史有关(89.2%,66/74),涉及18起聚集性疫情,产生392名密切接触者,4.3%(17/392)密切接触者后续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白云区国内本地疫情持续23 d,中老年、女性病例居多,多因湖北相关接触感染。未来仍需警惕境外病例输入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不同阶段中,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2月21日至9月22日广州市COVID-19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0 348例,均已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针对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比较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20 348例密切接触者中,男性12 462例(61.24%),年龄MP25,P75)为31.0(23.0,43.0)岁,核酸检测次数MP25,P75)为2.0(1.0,3.0)次,隔离天数MP25,P75)为12.0(8.0,13.0)d。研究对象经过7次核酸检测后,共确诊病例256例。第1、2、3和第7次核酸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9.14%与99.99%(确诊177例)、89.84%与99.99%(确诊230例)、97.27%与99.99%(确诊249例)、100.00%与99.98%。基于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分为3个阶段(国内输入、境外输入和境外输入关联),首次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0.68%、68.00%和67.35%,特异度分别为99.98%、100.00%和100.00%。结论 建议做核酸检测3次,可提高灵敏度并降低假阴性风险。对于广州市COVID-19疫情防控3个阶段,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的灵敏度结果较为一致,但略有降低趋势,这可能与疫情防控后期阶段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增多相关。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宁波市大型集会活动引起的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分析其引发的传播链和各代病例感染情况。方法 针对宁波市2020年1月19日大型佛教集会活动(1.19活动)引起的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1月29日开展所有感染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筛查,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其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宁波市2020年1月26日至2月20日报告确诊病例67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5例,与1.19活动相关。首发病例为本次聚集性疫情的传染源,其二代病例29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其中,首发病例和确诊病例23例及无症状感染者3例的密切接触史为共同乘坐旅游巴士,罹患率为33.82%(23/68),感染率为38.24%(26/68),与首发病例同车人员的发病风险和感染风险分别是活动其他参与者的28.91倍和26.01倍。本次疫情三代及以上确诊病例37例、无症状感染者11例,罹患率为2.88%(37/1 283),感染率为4.76%(48/1 008)。主要的传播方式为同车密切接触和家庭内传播。结论 这是一起大型集会活动为起因的超级传播者引发的聚集性疫情事件,该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