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由于SARS-CoV-2的迅速传播正在持续危及全人类健康和世界经济,迫切需要制定遏制病毒传播的策略.疫苗接种是预防其快速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研究进展、安全性、挑战与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以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可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疾病。截至目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大流行,随着国内疫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与研究不断加深,发现很多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以循环系统损害症状为首发或继发的临床症状。SARS-CoV-2可直接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受体损伤心肌细胞,也可以通过异常激活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从而导致急、慢性的心肌损伤。当心功能受损严重时,可能会通过RAS系统影响到肾脏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同时出现心脏和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此外,对于COVID-19患者来说,还存在着动、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本文结合近日来公布的新冠肺炎病例的资料和各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对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循环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循环系统的损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研究方向,理清研究思路。方法:通过PubMed或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COVID-19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起点为2019年11月1日,止点时间不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纳入的文献关键词构建研究热点关系网络图,通过不同节点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发现不同研究热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不断寻找新的研究热点,为疾病的研究指明方向。结果:COVID-19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spike蛋白等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部分研究者已经重视到重症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或细胞因子风暴的存在。ACE2与at1基因及其受体、mas受体、ang-(1-7)、心脏和肺损伤、肥胖或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性较大。spike蛋白与T细胞表面抗原CD26(dpp4)、s1基因及其蛋白、弗林蛋白酶(furin)及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ransmembrane serine protease 2,TMPRSS2)具有一定相关性。细胞因子风暴与T细胞、B细胞及其相关的CD19、CD40和CD28受体等相关。同时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细胞因子风暴也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通过构建COVID-19研究热点网络图,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研究进展,寻找下一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赵静  陈大伟  万辛 《安徽医学》2021,42(12):1435-143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2019年12月出现以来,不仅席卷了全国,而且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及地区迅速蔓延.截止2021 年8月29日,全球累计感染患者超2.1亿人,累计死亡患者超450万人.COVID-19除了引起肺部损伤,还会损伤其他肺外脏器(如心脏、肾脏、眼等) ,其中肾脏是最常受累的肺外器官之一.而且COVID-19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本文就COVID-19 合并AKI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病理学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及基础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流行,且快速向全国各地范围内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及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此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疫情。2019-nCoV是β属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潜伏期长且传染力强。我国已将COVID-19定义为乙类传染病,但是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聚焦2019-nCoV及疫情的发展,将对2019-nCoV特点、COVID-19的临床特征、2019-nCoV与孕妇、新生儿、儿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由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所致。由于2019-nCoV为此前未知种类,疫情早期对其知之甚少,诊疗有一定难度。随着研究的推进,目前涌现大量基于COVID-19临床诊疗和疫情走势的相关文献报道,对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对近期基于COVID-19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归纳,对2019-nCoV致病机制和COVID-19临床特征、CT表现、药物治疗进展及疫情防控的结果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肝功能损伤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2月2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确诊的90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OVID-19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原因及特征。结果:90例确诊患者共33例出现肝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率为36.7%,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平均时间为(9.0±6.1) d;轻症组肝功能损伤率为32.5%,重症组肝功能损伤率为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3±2.3) kg/m2,重症组BMI为(22.7±3.6) k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伤与性别、年龄、肝脏基础疾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出现肝功能损伤以轻度损伤为主,与原发疾病、疾病严重程度、BMI有关,药物、肝脏基础疾病可能起了一定促进作用。随着原发病好转,肝损伤逐渐好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明确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从重庆市两所C O V ID-19定点收治医院的病例系统收集了明确诊断为C O V ID-19的患者信息,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方式等.结果 共收集了514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462例C O V ID-19患者信息,年龄38~56岁,中位年龄为48岁,51.9% 为男性,总体病死率为1.1%.有9.7%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肾功能异常,重症中10.3%(4/39)的患者、危重症中28.6%(6/21)的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发生时间1~7d,中位时间为3d,合并肾功能异常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肾损伤患者(6.7%vs.0.5%,P=0.008),合并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中有40% 出院时肾功能未恢复至基线水平.急性肾损伤(A K I)总体发生率约为1.7%,病死率为37.5%,危重症患者中有28.6% 发生了AKI,此类患者发生AKI的病死率为100%.结论 C O V ID-19合并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在重庆地区并不高,但是合并肾功能损害与患者住院期间病情严重程度及高病死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于翔翔  杨焕森  毛柯 《黑龙江医学》2021,45(17):1824-1826
目的:对连云港市两例确诊新型冠状病(SARS-CoV-2)毒感染者的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核酸检测与病毒传染性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连云港市收治的两例境外输入性新冠感染病例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核酸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在疾病初期诊断、治疗出院、出院后居家隔离、追踪观察过程中患者临床病例及其核酸检测结果.结果:两例患者自发病后核酸检测阳性天数明显不同,核酸检测Ct值随病程延长,数值明显升高.结论:两例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不同,排毒时间长短不同,这为新冠防控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
鲁雁秋  池祥波  王静  孙凤  张露  陈耀凯 《重庆医学》2021,50(18):3170-3173
目的 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IgM、IgG动态变化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辅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与病程.方法 对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的血清IgM与Ig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3种类型,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患者在入院期间IgM与IgG的变化规律.结果 入院时,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血清IgM阳性率为70.5%,IgG阳性率为74.3%.在4周的治疗期内,轻型/普通型患者血清IgM、IgG阳性率均在80.0%以上,重型/危重型患者血清IgM、IgG阳性率达100.0%,而无症状感染者血清IgM在入院时阳性率为56.1%,而后降低,到治疗4周时阳性率为14.3%.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患者IgM、IgG阳性率在治疗后的第1、2周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入院时、治疗1、2、3、4周血清IgG、IgM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危重型患者血清IgM滴度在入院时、治疗后1、2、3、4周高于无症状感染者,IgG滴度在治疗后1、2、3、4周也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清IgM、IgG结果有所差异,血清抗体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但不可单独用于疾病诊断和社区筛查.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其大流行已成为全球威胁,对公共卫生、生命和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目前针对这种病毒仍没有特效药,为了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全球开始广泛的疫苗接种工作。本文通过对SARS-CoV-2疫苗与抗体的研究作一总结,以期为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大流行带来了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疫苗的成功研发及人群广泛接种虽可使SARS-CoV-2感染者出现症状、重症、危重症以及死亡的人数显著减少,但疫苗的效力还会受到病毒进化和新变种出现的影响。因此,COVID-19的防治不能仅靠疫苗,仍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以阻止疾病的进展。抗病毒药物可在SARS-CoV-2感染的各个阶段提供帮助,这包括暴露前或暴露后的预防、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在本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针对SARS-CoV-2已上市及还处于临床试验期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文献,讨论了这些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治疗SARS-CoV-2感染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并对未来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5例达出院标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复检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阳性(简称复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4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25例复阳患者不同时间点临床资料。结果:淋巴细胞(LYM)在各时期均有明显差异(均P<0.05);与确诊时比,复阳和出院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降低(均P<0.05),复阳时Ct值、白细胞(WBC)明显升高(均为P<0.05),中性粒细胞比值、淋巴细胞比值、降钙素原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影像学显示复阳时患者肺部病灶较出院时进一步吸收或无明显差异。结论:复阳患者以LMY和WBC进行性升高,hs-CRP进行性下降为特点。各指标均较前趋好,推测复阳可能对患者无致病作用,但其传染性还待深究,管理部门需加强对COVID-19出院患者的随访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流行,患者感染病毒后的临床症状不一,甚至呈现为无症状感染状态,这给整个疫情的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作为COVID-19诊断的主要手段,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备受关注。本文报告一例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但粪便及肛拭子核酸检测持续阳性的COVID-19病例。患者为武汉某大学在校学生,在校期间即出现呼吸道症状,后放假回家,因病情加重而就诊入院,根据病情发展和诊疗需要,该患者进行了多次核酸检测,在症状明显好转,咽拭子核酸检测转阴后,其痰液、肛拭子及粪便样本的核酸检测仍持续阳性,由此,讨论多部位样本核酸检测对COVID-19诊疗的临床意义,并探讨疫情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广西首次发生的一起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详细收集和分析一家庭10名成员中7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影像学。结果 2020年1月18日居住在武汉的6名成员从武汉来到南宁,并与居住在南宁的4名成员一起生活。6名居住在武汉的成员有4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4名近期没有去过武汉居住在南宁的成员有3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7名患者年龄中位数37岁,其中包括一名11岁儿童。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时间为1~7 d。临床症状包括干咳(42.85%)、肌痛(42.85%)、发热(28.57%)、疲乏(28.57%)、咽痛(14.28%)、头晕(14.28%)、鼻塞(14.28%),没有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减少3例(42.85%),CD4+T淋巴细胞降低1例(16.67%)。5名患者肺部出现磨玻璃样病灶。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传播。我们需要重视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加强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18.
鲁雁秋  池祥波  王静  孙凤  张露  陈耀凯 《重庆医学》2021,50(18):3170-3173
目的 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IgM、IgG动态变化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辅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与病程.方法 对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的血清IgM与Ig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3种类型,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患者在入院期间IgM与IgG的变化规律.结果 入院时,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血清IgM阳性率为70.5%,IgG阳性率为74.3%.在4周的治疗期内,轻型/普通型患者血清IgM、IgG阳性率均在80.0%以上,重型/危重型患者血清IgM、IgG阳性率达100.0%,而无症状感染者血清IgM在入院时阳性率为56.1%,而后降低,到治疗4周时阳性率为14.3%.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患者IgM、IgG阳性率在治疗后的第1、2周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入院时、治疗1、2、3、4周血清IgG、IgM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危重型患者血清IgM滴度在入院时、治疗后1、2、3、4周高于无症状感染者,IgG滴度在治疗后1、2、3、4周也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清IgM、IgG结果有所差异,血清抗体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但不可单独用于疾病诊断和社区筛查.  相似文献   

19.
贺平  项道满 《广东医学》2021,42(10):1147-1151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 导致患病和死亡人数急剧增加。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面对面密切接触的气溶胶飞沫进行传播。传染源包括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或者症状发生前的患者。从暴露到症状开始平均时间为5 d,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干咳和气促,进而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和败血症。有证据表明该病毒会存在于眼表及眼泪中,与患者眼部接触也可能引起传播,并且通过结膜途径感染可引起眼部症状,但该结论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分析病毒在眼表器官及分泌物中的证据,经球结膜感染途径,眼部症状及治疗等,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通过眼部传染及日常临床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19年底以来,我国武汉地区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认为隔离仍然是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治疗当分轻重。医者在临床治疗中应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重视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另外,也应重视中医药中针对病原体的有效方药或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