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肺脏病理改变,探讨实验猴呼吸系统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 对1998~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肺脏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猴肺脏主要病变有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肝脏病理改变,探讨肝脏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 对1998~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肝脏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5例恒河猴中88例检出肝脏病变,有肝细胞变性、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吞噬细胞增生、肝淤血、纤维组织增生、肝脓肿、寄生虫共八种主要病变,出现率最高的为肝细胞水样变性(34.19%).除肝脓肿外,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八种病变均有检出.卡方检验显示:肝细胞水样变性成年组病变率明显高于幼年组;肝细胞脂肪变性老年组明显高于成年组和幼年组;轻度炎细胞浸润病变老年组明显高于成年组;纤维组织增生老年组明显高于幼年组(P<0.05).结论 人工饲养条件下死亡实验猴肝脏病变检出率较高,实验猴肝脏病理改变随年龄增长而病变加重,提示在进行实验猴肝脏研究时,应注意对自发性病变的判别,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应避免选择老年猴做为研究对象.死亡实验猴肝脏病变谱研究,对实验猴的质量控制和相关动物实验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实验恒河猴肺自发病变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脏器自发病变的发生情况,建立恒河猴自发病变的病理图谱。方法 采用常规组织学技术结合特殊染色方法,观察了各个年龄阶段的52只恒河猴肺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发现84.6%的肺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包括各型肺炎、炎性细胞浸润、坏死、脓肿、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等共17种病变。随年龄增长肺病变程度和病变发生率增加。结论 肺脏是恒河猴自发病变较严重的器官之一,自发病变对动物实验的干扰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脏器自发病的发生情况,建立恒河猴自发病变的病理图谱。方法 采用常规组织学技术结合特殊染色方法。研究了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70只恒河猴肝脏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发现94.3%的猴肝脏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包括实质细胞的各种变性,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增生,结缔组织的增生和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脓肿,囊肿等共23种病变,肝脏病变程度和病变发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无关,同一个体肝脏病变的种类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应加强实验动物组织学病挛 病理监测,为获物安全性评价试验提供脏器病变的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北京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的繁殖性能,为温带地区猕猴的人工饲养和繁殖方式提供借鉴.方法 对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317只恒河猴繁殖群(30只雄猴,287只雌猴)和78只食蟹猴繁殖群(8只雄猴,70只雌猴)近两年的繁殖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 恒河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60.73%、54.45%和96.89%.食蟹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9.86%、56.12%和75.00%.结论 食蟹猴和恒河猴可以成功的在温带地区饲养和繁殖,但人工饲养食蟹猴的妊娠率与产仔率较恒河猴高,而仔猴成活率则低于恒河猴.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人工繁殖恒河猴婴猴生长发育指标的标准数据库。方法随机对90只人工饲养繁殖的恒河猴(从100 d至1周岁)进行体重、身长、尾长、前肢长、后肢长发育指标测定。结果测定后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和绘制生长曲线图,发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恒河猴(1周岁前),其生长发育指标基本均匀一致,只有个别出现发育迟缓或发育不良现象。随时间推移,雄性生长速度要快于雌性。结论所建立的恒河猴婴猴正常生长发育生理指标,为提高人工饲养繁育恒河猴技术和不断改善恒河猴营养与发育健康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昆明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种群的繁殖规律及繁殖性能,为恒河猴和食蟹猴繁育基地建设、生殖生物学研究及生物资源的保护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昆明某规模化实验猕猴饲养基地饲养的150只恒河猴繁殖群(20只雄猴,130只雌猴)和900只食蟹猴繁殖群(120只雄猴,780只雌猴)全年12个月的繁殖规律及繁殖性能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地区恒河猴种群产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食蟹猴种群产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恒河猴种群的妊娠率、繁殖率、仔猴成活率分别是76.15%、69.23%和90.70%;食蟹猴种群的妊娠率、繁殖率、仔猴成活率分别是78.98%、74.87%和94.81%;恒河猴的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分别是(28.80±2.33)d和(165.87±7.52)d;食蟹猴的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分别是(29.35±3.05)d和(157.93±5.42)d;恒河猴仔猴平均出生体重和幼猴平均断奶体重分别是(425.00±100.50)g和(1491.67±172.35)g;食蟹猴仔猴平均出生体重和幼猴平均断奶体重分别是(314.33±61.18)g和(1013.50±115.50)g。结论明确了昆明地区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的繁殖规律,详实地报道了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繁殖性能参考值,为昆明地区恒河猴和食蟹猴的繁殖及开展实验猴生殖生物学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于1992年底开始,通过选种、选配,建立了一个11只雄猴,77只雌猴的恒河猴生产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性能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三年间,利用大笼群养的“后宫式”繁殖方法,母猴怀孕107例,流产11例,生产仔猴96只,离乳94只。平均妊娠率、产仔率、离乳率分别为51.44%、46.15%、97.92%。在“后宫式”群养方式繁殖成功后,我们又尝试了单笼饲养、定期交配的新的繁殖方法,当年投种9只母猴,怀孕7只,生产7只。怀孕率、生产率均为77.78%。在进行实验性繁殖的同时,对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如妊娠期、月经周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生长特性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和统计。结果表明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间交配,4月至9月分娩。恒河猴具有间情期,每年秋冬季发情,平均月经周期为28.31±2.82d(n=70)。平均怀孕期为163.46±11.87d(n=13)。本实验为人工繁殖恒河猴进而实现实验动物化积累了基础数据,为将来提供高等级的、遗传背景清楚的、高质量的实验猕猴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国内实验恒河猴和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参考文献中的螺杆菌属16S rRNA和幽门螺杆菌16S rRNA的引物序列,和新设计的"猕猴螺杆菌"16S rRNA特异性引物,在人工养殖的45只成年恒河猴和90只成年食蟹猴粪便样本中,通过q PCR或常规PCR检测来初步调查这两种猕猴中两种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在恒河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均为100%,在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100%和97.8%。结论证实我国人工繁育饲养的恒河猴和食蟹猴普遍存在"猕猴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几乎同时存在于所有人工繁育的实验猴个体中,可能会对这两种猕猴的健康以及相关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例恒河猴颊囊肿块临床症状表现、剖检肉眼观察及光学显微镜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观察,发现该病猴颊囊病灶组织病变具有与人鳞状细胞癌相似的典型特征,确诊为颊囊鳞状细胞癌,可为判断非人灵长类动物肿瘤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病理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工饲养恒河猴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不同地域来源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值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恒河猴的血液学指标22项和血液生化指标19项,同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了相同性别和相同年龄阶段的海南和广西恒河猴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在所测定的血液生化值中,海南猴的血糖(GLU)值都明显高于同组的广西猴;成年的海南猴的肌酐(cr)、白蛋白(ALB)、间接血清胆红素(IBIL)明显低于成年的广西猴。海南恒河猴的红细胞平均比容(MCV)值明显高于同组的广西猴;雌性组中,海南恒河猴的嗜酸细胞总数(EOS)、嗜酸细胞百分数(EOS%)、MCV、单核细胞百分数(MONO%)、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明显偏高;青幼年组中,海南恒河猴MCV、中性粒细胞总数(NEU)明显偏低;成年组中,海南恒河猴MCV、NEU明显偏高,而MONO的值明显偏低。结论除了年龄和性别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外,地域来源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参考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灰质炎疫苗脑内法猴体神经毒力试验病理评价方法。方法采用恒河猴双侧丘脑内注射给药,观察21 d后进行解剖,完整取出脑和脊髓,经修切后脱水包埋,切片经HE染色和没食子蓝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对神经组织病变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对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判定。本研究涉及12批实验中的240动物。结果本方法对左右大脑包括针迹在内的不同部位、中脑、小脑、脑桥、延髓、颈膨大、腰膨大进行取材,参照脊髓法神经毒力试验病理学评价的半切面评分方法,对双侧脑干、颈髓和腰髓的病变进行评价并计分,根据平均分值并结合具体病变情况分别判定此3个部位的病变程度。本研究中特异性的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15%。各型疫苗病变发生率相似,轻微病变出现的比例最高。较严重的病变主要见于Ⅲ型疫苗。结论在脑内法神经毒力试验中,用半切面评分方法对病变进行评分,较客观地反映了神经系统病变的情况,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性较强,利于判断标准的统一,可作为脊髓灰质炎疫苗脑内法神经毒力试验病理学评价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SARS-CoV实验感染恢复猴,以及灭活疫苗免疫猴对SARS—CoV再次感染的疾病状况。方法动物分四组,分别为SARS感染恢复动物组,灭活疫苗免疫不同时间2组和SARS模型对照组。动物分别接种病毒,1~7d进行病毒检测和血清学检测,7d后安乐处死动物,进行病理检测。结果实验感染SARS-CoV猴和灭活疫苗免疫猴均产生了中和抗体,猴体内SARS-CoV复制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病理变化也比SARS-CoV模型组轻。结论SARS-CoV感染恢复猴对SARS-CoV再次感染有一定抵抗作用;灭活疫苗免疫是预防实验猴感染SARS—CoV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猴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Z  Wu XX  Fu LC  Luo HM  Chen S  Guo WZ  Deng WD  Zhou YY  Lai CH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379-383,I0007
目的 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自身抗体和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为靶抗原测定SIV感染猴各时间点的自身抗体;采用ECV304内皮细胞株和粒细胞抗原片分别测定抗内皮细胞和粒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对比检查相应的淋巴结、肾、脑等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SIV感染后多种自身抗体比感染前升高,如抗淋巴细胞抗体、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抗粒细胞抗体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在淋巴结、大脑皮层、消化道黏膜下层、心脏间质、肾和肝窦等脏器内有比较明显的小血管病变及其诱发的病理改变。结论 猴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是猴艾滋病自身免疫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本所近6年(1991~1997年)来饲养中死亡的328例恒河猴进行尸体剖析,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表明:死亡病因统计,呼吸系统病最高(39.6%).消化系统为第二位(27.1%),合并症次之(14.0%);全年中1~4月份为猴子死亡高峰.占全年死亡率的43.4%。按死亡猴年龄统计,幼年猴中雄性猴死亡率(64.2%)高于雌性猴(35.8%),青年猴中雄性猴死亡率(56.6%)略高于雌性猴(43.4%),但成年猴中雌性猴死亡率(73.4%)高于雄性猴(26.6%)。本文根据恒河猴饲养的环境条件.死亡猴的病理变化.对动物疾病的观察、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猴免疫缺陷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急性及慢性感染猴淋巴结的病理改变,以掌握评价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及免疫调节剂疗效指标,并探索猴艾滋病毒感染及猴艾滋病(SIV/SAID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SIVmax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恒河猴40只,先后分别在不同时间作淋巴结活检68例次及尸检死亡猴7只的淋巴结,对淋巴结进行病理常规切片、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个型:(1)增生型(感染后3~6或9个月);(2)退化型(感染后6~12或14个月);(3)耗竭型(11个月以上及部分中途死亡猴)。猴SIV感染的淋巴结病变与人HIV/AIDS的淋巴结的病变比较,两者的病变极为相似。【结论】猴SIV感染淋巴结病变的3个型可以作为猴艾滋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观察指标,SIV感染猴模型可以作为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疗效评价的动物模型和研究艾滋病发病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实验猴主要细菌性感染疾病的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实验猴细菌性感染疾病脏器病理改变的观察和分析,完善实验猴病理检测资料,为实验动物病理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86例实验猴按5种必检细菌性感染疾病(沙门菌病;志贺菌病;结核杆菌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空肠弯曲菌病)病原种类分组,对脏器标本进行病理剖检,HE染色观察记录病变,建立实验猴必检细菌性疾病病理检测资料。结果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沙门菌病表现为伤寒肉芽肿,结核杆菌病表现为结核肉芽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表现为纵行溃疡、急性炎及化脓性肉芽肿;志贺菌病、空肠弯曲菌病表现为急性炎和表浅溃疡。结论感染5种必检细菌的实验猴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病理检测对疾病的分析诊断有重要价值,检测结果补充了实验猴细菌性疾病病理检测资料,为制定实验动物病理检测指南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柴芍承气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各10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Western blot和RT- PCR法检测大鼠肠组织半胱胺酰白三烯受体1(cys-teinyl leukotriene receptor 1,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肠病理改变,检测小肠重量变化,TUNEL方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肠组织的病理改变均明显减轻(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肠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而中药组小肠含水量显著降低(P<0.01);(2)肠I/R时肠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应用中药后,肠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减低(均P<0.05);(3)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1);(4)小肠黏膜中CysLTR1蛋白表达分别与细胞凋亡、黏膜病理损伤、小肠含水量呈正相关(r=0.8463、0.8783、0.7708,均P<0.05)。结论柴芍承气汤能减轻肠I/R肠组织的病理损害和降低小肠黏膜细胞凋亡,并能抑制肠黏膜组织CysLTR1的表达, CysLTR1的表达可能是柴芍承气汤保护肠黏膜损伤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肠道营养对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光镜、电镜、冷冻蚀刻,观察了大鼠严重烫伤(30%TBSAⅢ°)后24h内回肠粘膜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烫伤对照组,伤后3h开始出现各种病理改变:回肠粘膜固有层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绒毛顶部上皮下出现囊状空隙,中央乳糜管扩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回肠上皮细胞连接分离,微绒毛坏死脱落,线粒体空化、嵴断裂,核周间隙扩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嵴状突起排列紊乱,数量减少,融合或脱节。早期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