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浅动脉全程闭塞的腔内治疗是一个挑战。如果从近端无法开通其闭塞段,不少医生采用穿刺足背动脉或者胫后动脉逆行穿刺技术,帮助开通闭塞的股浅动脉或膝下动脉闭塞病变,但通过腓动脉逆行穿刺很少使用。2013年4月我们成功穿刺腓动脉开通股浅动脉全程闭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慧君  李学锋  刘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192-194,i007
背景:创伤修复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修复因子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细胞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活跃表达,已成为推断损伤时间的新的参考参数,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第一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07/09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完成.清洁级昆明鼠6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28 g.干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生前不同造创时间分为12组(伤后15,30 rmin,1,3,6,12,24,48,72,96 h,1,2周),每组5只动物.5只未造创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损伤时间皮肤炎性细胞、修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的强度及分布.结果:VEGF在表皮及皮脂腺呈持续性阳性表达,TGF-β1、bFGF于伤后3 h在表皮表达增强,并分别持续至伤后12 h和48 h.三种细胞因子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伤后6 h主要在部分中性粒细胞表达,12 h后则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数量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于伤后96 h达峰值,伤后1周和2周仍见少量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阳性.结论:TGF-β1,bFGF在小鼠皮肤表皮的表达强度和损伤时间有关,VEGF,TGF-β1,bFGF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表达在量上和细胞分布上均和损伤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3.
4.
刘明  王慧君  李学锋  金贺  康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74-176,F0003
背景:双向电泳对蛋白质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精确而有效,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组最有价值的核心技术之一;以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人体疾病状态,是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并优化小鼠心肌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将为以后的心脏疾病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建立并优化小鼠心肌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 设计: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研究。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病理科。 材料:实验于2004—02/09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病理科完成。选取和5周龄雄性无特殊病原体级BABL/c小鼠12只,体质量12~15g,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在麻醉状态下脱臼处死小鼠,取心脏,对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上样缓冲液、范围的固相pH胶条、蛋白上样量、染色方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扫描并数字化,再进行图像分析。建立并优化实验中的各个环节。 主要观察指标:蛋白分离的效果和实验的可重复性。 结果:心肌特异的裂解方案能在pH4-7胶条上分离约910个蛋白点;银染上样量200μg,考染1000μg较为适宜;正常小鼠心肌组织在17cmpH3-10L的胶上可分离约(920&;#177;30)个蛋白点,pH4~7L的胶条上,可分离(880&;#177;30)个左右蛋白点;蛋白点平均匹配率为86.9%。 结论:实验结果显示,对小鼠心肌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各方面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心肌蛋白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双向电泳对蛋白质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精确而有效,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组最有价值的核心技术之一;以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人体疾病状态,是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并优化小鼠心肌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将为以后的心脏疾病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并优化小鼠心肌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设计: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研究。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病理科。材料:实验于2004-02/09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病理科完成。选取4~5周龄雄性无特殊病原体级BABL/c小鼠12只,体质量12~15g,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在麻醉状态下脱臼处死小鼠,取心脏,对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上样缓冲液、范围的固相pH胶条、蛋白上样量、染色方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扫描并数字化,再进行图像分析。建立并优化实验中的各个环节。主要观察指标:蛋白分离的效果和实验的可重复性。结果:心肌特异的裂解方案能在pH4~7胶条上分离约910个蛋白点;银染上样量200μg,考染1000μg较为适宜;正常小鼠心肌组织在17cmpH3~10L的胶上可分离约(920±30)个蛋白点,pH4~7L的胶条上,可分离(880±30)个左右蛋白点;蛋白点平均匹配率为86.9%。结论:实验结果显示,对小鼠心肌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各方面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心肌蛋白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细胞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诸多细胞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创伤及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实验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完成,对象为清洁级Wistar大鼠20只,体质量175~200 g,雌雄不拘,由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提供.干预实验动物背部造创制作动物皮肤创伤模型,用免疫酶联吸附方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创缘皮肤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IL-2,TNF-α在造创后0.5 h即升高,并分别在造创后3 h和1 h到达峰值,在造创后48 h均有反弹,在72和168 h持续升高.结论上述细胞因子在创口修复中的蛋白水平表达呈时间相关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2009年收治1例乙状窦、横窦多处破裂救治成功的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煤矿工人。因头部井下煤块砸伤流血1小时于2009年6月1日入院。入院查体:BPl30/80mmHg,神志清,语言清晰,回答准确,痛苦貌,被动体位,四肢可遵嘱活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5mm,光反射灵敏。右外耳道流血、流液较多。右枕部耳廓后可见长约12cm头皮挫裂伤,创缘不齐,可见颅骨粉碎凹陷性骨折,较多骨折片刺入颅内,脑组织外溢,创口内有较多煤石、毛发异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刨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χ^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0.48,P〈0.01;在5.18,P〈0.05;χ^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χ^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在15.87,P〈0.0l;χ^2=5.18,P〈0.05;χ^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曲古菌素(Trichostatin A,TSA)和Bcl-2抑制剂GX15-070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联用或单用TSA、GX15-070作用于SGC-790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经处理后细胞SGC-7901中cleaved caspase 3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2.5~10μmol/L)GX15-070以浓度依赖性诱导SGC-7901细胞存活率降低,各浓度组间细胞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作用时间延长,SGC-7901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TSA和GX15-070联用组较单用TSA组、GX15-070组SGC-7901细胞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TSA能上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 TSA具有协同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cleaved caspase 3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