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ALD)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导致神经系统迅速恶化和过早死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仍然是唯一能阻止该疾病神经症状的治疗方法。然而,许多患者缺乏合适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匹配相关供体,必须依赖替代供体作为干细胞来源,故本研究探讨采用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 8例无HLA完全相合供体的ALD儿童接受了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预处理方案主要用药为马利兰(9.6 mg/kg)、环磷酰胺(200 mg/kg)和氟达拉滨(90 mg/m 2),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药物包括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和短疗程甲氨蝶呤。 结果 8例患儿均接受父亲来源的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患儿中位年龄为8岁(范围5~12岁),供者中位年龄为36(32~40)岁。干细胞来源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的骨髓联合动员后的外周血采集物,总有核细胞中位数为10.89 (9.40~12.16)×10 8/kg, CD34 +细胞中位数为7.06(0.74~7.80)×10 6/kg。中性粒细胞植入发生在移植后11 d(范围8~13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0 d(范围8~12 d), 所有患儿在植入时均获得完全的供体细胞嵌合。4例患儿患有Ⅱ~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患儿患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均无重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发生。所有患儿中发生2例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血症,2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血症。总体来看,7例患儿无严重相关移植合并症发生且均生存,1例患儿移植后125 d癫痫后脑疝死亡。 结论 初步观察表明,采用这种新方案的单倍体异基因干细胞移植能成功地实现ALD患者的完全供体嵌合;根据我们的经验,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Wang Y  Wu X  Feng X  He Y  Pei F  Li C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1008-1011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对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地贫)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180 d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对我院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2010年1月~2011年1月儿童重型地贫Allo-HSCT 35例病例半年后的T细胞亚群进行分析,比较有CMV(13例)和无CMV感染组(22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T细胞的变化。结果半年内有CMV组CD8+比率高于无CMV感染组,但CD4+比率低。在CMV感染组伴随CD8+CD28+细胞比率降低,CD8+CD28-细胞比率和CD8+比率升高,同时发现CD8+与CD8+CD28-细胞比率呈线性相关性。结论重型β-地中海贫血儿童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后会导致CD8+CD28-细胞堆积,是构成CD8+细胞升高的主因,且两者比率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行allo-HSCT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5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BV-DNA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2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差异。分析EBV-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EBV-DNA感染率和病毒载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T淋巴细胞与CD4+/CD8+比值在研究组EBV阳性组患者中含量低于EBV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5)。研究组EBV阴性组与EBV阳性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主要分布在20%~<40%,2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9,P=0.010),CD3+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冷冻保存自体血小板输注式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在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进行了22例次冷冻保存自体血小板回输。采用COBE单采机采集血小板,加5%二甲亚砜(DMSO)血小板冻存保护剂,置-80℃冰箱冷冻保存1~3个月。40℃水浴复苏冻存血小板。血小板<20×109/L时回输冻存血小板。测定冻存血小板CD41、CD42b、CD61、CD62P、CD63、回收率及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结果移植后一般需输注冻存自体血小板2~4次。血小板冻存后回收率在47%~87%之间,平均回收率为(72.73±10.49)%。在22例次血小板冷冻保存回输中,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现有12例次冻融后的血小板CD62P百分比值升高,7例次冻融后的血小板CD63百分比值升高,表明血小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活化。有4例次冻融后的血小板CD41或CD42b百分比值减低,表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输注后CCI在(5.6~17.6)×109/L之间,22次回输中有18次的CCI在7.5之上。移植过程中无出血发生,回输后也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采用冻存自体血小板输注可以防止移植过程中出血的发生,代替异体血小板输注而杜绝诸如艾滋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造成的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回输是安全和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个体外周血中巨细胞病毒(CMV)脱氧核糖核酸( DNA)与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血药浓度变化的关系,并评价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异基因HSCT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移植前采用更昔洛韦预防CMV感染。移植后应用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法定期进行CMV DNA监测。根据CMV DNA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CMV DNA阴性组和CMV DNA阳性组。用酶放大免疫技术(EMIT)定期监测CsA血药浓度,分析CMV DNA与CsA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患者CMV感染率为53.13%(17/32);DNA阳性组的CsA血药浓度明显高于CMV DNA阴性组(P<0.05);通过ROC曲线得出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使用CsA药物第7,14,21天时曲线下面积与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应的血药浓度为203.15, 215.55和302.65 ng/mL。结论:免疫抑制药物浓度可影响CMV DNA的动态变化,CsA血药浓度偏高可能是导致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移植后对CMV易感的原因之一,适时监测CsA血药浓度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真菌病(IF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大剂量化疗、长时间粒细胞缺乏、免疫抑制剂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因素增加其发病风险,严重影响HSCT的成功率[1]。中国血液病患者IFD流行病学(CAESAR)研究显示:IFD在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率为2.1%[2],而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中发生率达7.7%[3],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武坤  刘丹  马晓波  贺振新  程沈菊  罗珊  曾云  聂波   《四川医学》2023,44(5):509-513
目的 探讨供者因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发生aGVHD的患者为发病组,其余纳入未发病组。回顾性分析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者临床资料,分析供者因素对aGVHD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28例患者发生aGVHD,发生率为45.2%,其中Ⅰ~Ⅱ度为21例,Ⅲ~Ⅳ度为7例。发病组供者平均年龄(35.7±6.2)岁,明显高于对照组(27.1±3.8)岁(P<0.05);发病组供者、受体性别不同率、ABO血型不合率、HLA不全相合率均明显高于未发病组(P<0.05);发病组供者白蛋白浓度、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数量与未发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供者年龄、供者、受体性别不同(男供女)、ABO血型不合、HLA不全相合是allo-HSCT后aGVHD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采集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对其采集时机选择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PBHSC的淋巴瘤患者107例,根据淋巴瘤的诊断情况又将患者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79例)和霍奇金淋巴瘤(HL)组(28例)。比较不同淋巴瘤患者的基本资料和采集结果。分析影响淋巴瘤患者采集结果的因素。分析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CD3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确定采集时机。结果:107例淋巴瘤患者共进行359次造血干细胞采集,NHL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D34+细胞计数明显高于HL组(均P<0.05)。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D34+细胞计数是影响淋巴瘤患者PBHSC采集结果的独立因素(均P<0.05)。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D34+细胞计数逐渐增大,在动员4~7 d达到最大值,接近一个稳定期,之后呈下降趋势。产物中C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CD20单抗(美罗华)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应用后的脱敏效果。方法:5例致敏患儿中3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前应用美罗华。对比观察脐血移植后造血重建、供受体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嵌合度及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结果:5例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完全重建,编号2(未用美罗华)造血重建时间(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5 d)明显晚于预处理前使用美罗华患儿(编号3、4、5);其中2例出现血小板植入延迟,编号1(未用美罗华)血小板植入时间较编号4(经美罗华处理患儿)明显延长;5例供受体稳定嵌合;编号1(未用美罗华)出现极重度a GVHD,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应用美罗华患儿未出现或仅出现轻至中度a GVHD,编号4出现轻度c GVHD,累及胃肠道,经FK506调整后已明显好转。目前随访中位时间7.5个月,病情稳定。结论:美罗华在致敏受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应用对降低敏感性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造血干细胞安全输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2年7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髓移植中心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89例血液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不良反应调查表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本研究389例接受造血干细胞输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1%(121/389),其中异体移植患者不良反应反生率为34.04%(97/285),自体移植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24/104);不良反应事件中心血管系统发生率最高(89次,占所有不良反应事件的52.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移植类型、干细胞来源、供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度、CD34+细胞数、输注速率是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121,P<0.001)、干细胞来源(骨髓干细胞,OR=2.836,P=0.007)、供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全相合(OR=0.110,P<0.001)、干细胞输注速率快(O...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指标,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结果 该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黄疸、贫血、肾损害,乳酸脱氢酶、D-D聚体升高,诊断血栓性微血管病,停用环孢素、他克莫司,给予大剂量甲强龙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 血栓性微血管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并发症,及早诊断和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移植前肺部感染对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2012年3月我院21例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1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肺部感染均为深部真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抗真菌治疗后病灶消失或缩小至稳定时进行移植,肺部还有残存病症移植期间持续抗真菌治疗,病灶消失的预处理后给予抗真菌次级预防。结果 21例移植后28 d骨髓均增生活跃,骨髓像完全缓解,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体均为100%供者型。移植后14例未出现新的肺部感染,其中1例因白血病复发死亡;7例肺部感染加重,考虑为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经抗真菌治疗1~2个月后痊愈2例,显效3例;肺部感染恶化死亡2例,其中1例白血病复发。结论肺部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经有效抗感染治疗,依然可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肺部真菌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30-33
目的探讨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建立体外人造血干细胞(CD34~+)增殖模型并进行体外扩增,分析其生物学活性。选取90只SD大鼠构建大鼠缺氧缺血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只):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治疗组大鼠造血干细胞(CD34~+)移植3 d后,处死大鼠并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行为学异常明显加重,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内BDNF和NGF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动物行为学异常明显减轻,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内BDNF和NGF含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 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有效促进脑内神经营养相关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的影响.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148例ABO血型不合的allo-HSCT受者按不同的移植方式进行分析,并选用同期85例ABO血型相合的受者作比较.结果:主要ABO血型不合骨髓移植(BMT)组红细胞输注量多,红系恢复时间长.ABO血型不合的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以及BMT PBSCT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率、巨细胞病毒(CMV)发生率及5年无病存活率与ABO血型相合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植活、主要合并症及预后.ABO血型不合的PBSCT与BMT相比,红细胞输注量少,红系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效率,作者从1997年4月至199年6月;进行了22例异基因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案(HX-97方案)作了系统观察。HX-97方案的主要内容是: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用rhG-CSF300μg/天,皮下注射,共6天,第6剂在干细胞采集有90分钟用;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用大剂量化疗加造  相似文献   

16.
Chen Y  Xu LP  Liu DH  Chen YH  Han W  Shi HX  Zhang XH  Wang JZ  Chen H  Liu KY  Huang XJ  Lu DP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64-966
目的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血小板植入失败行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GPBSCI)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针对2003年4月—2006年6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allo—HSCT的15例患者行16例次GPBSCI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位年龄为33岁(14~48岁),男性9例,女性6例,均为急慢性白血病患者,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或不相合骨髓或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回输骨髓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平均为(4.21±1.91)×10^8/kg[(1.50~7.46)×10^8/kg],回输外周血干细胞MNC计数平均为(3.27±1.40)×10^8/kg[(1.13—5.90)×10^8/kg],CD34^+计数平均为(2.13±1.69)×10^6/kg[(0.24~5.67)×10^6/kg]。所有患者获得粒细胞植入,8例因原发性血小板植入失败,余8例因继发性血小板植入失败而实施GPBSCI治疗。回输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13d(43~384d)。回输MNC计数平均为(3.09±1.54)×10^8/ks[(1.35~5.99)×10^8/kg]。仅1例患者在回输后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表现。3例显著有效,6例有效,1例进步,6例无效。有效率为56.3%。其中移植后100d内进行2次回输疗效更好。结论对于allo—HSCT患者血小板植入失败,采取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2次回输,相关不良反应小,对促进受者造血恢复能够发挥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评价反向点杂交技术在β-地中海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状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β-地中海贫血基因状态,分析植入情况和嵌合状态,并与多重荧光标记短串联重复序列扩增技术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多重荧光标记STR-PCR技术相比,反向点杂交技术的检测灵敏度较高,可以检测到受者比例仅为1.56%的微嵌合状态。结论反向点杂交技术灵敏、快速、价廉,适用于β-地中海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状态的长期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8.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检测及临床移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经G-CSF或G-CSF+GM-CSF动员后,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幼稚粒细胞与单个核细胞(MNC)、CD34^+细胞及CFU-GM之间的相关性和移植的剂量标准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allo-PBSCT供者用G-CSF(9例)或G-CSF+GM-CSF(2例)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分别对外周血及MNC惧物中的幼稚粒细胞、CD34^+细胞及CFU-GM进行检测计数,预处理方法主要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全身照射(TBI)。结果:动员后外周血中的幼稚粒细胞与CD34^+细胞及CFU-GM同步增加,外周血MNC中的幼稚粒细胞数与CD34^+细胞数及CFU-GM有较好的相关性。11例患者全部植活和恢复造血功能,并为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