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TX,Pred,CsA,Aza方案预防GVHD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MTX、Pred、CsA、Aza方案预防GVHD的临床研究温丙昭张吉仙哈丽代付美兰李向荣张缙鸾为探索异基因骨髓移植(alo-BMT)治疗白血病时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更有效的措施,我们设计了氨甲喋呤+泼尼松+环孢霉素A+硫唑嘌呤(MTX+P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复杂核型异常的价值。方法联合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14例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 AML 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14例 AML 患者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共检出23种染色体的数量异常和56种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出的4种染色体增加和4种染色体丢失与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结果一致,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出的12种染色体丢失经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证实为衍生染色体。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出的26种衍生染色体和19种标记染色体的性质被多重荧光原位杂交进一步明确。它们中大多数是由染色体不平衡易位所致,包括2种尚未报道的复杂 t(8;21)易位:t(8;21),der(8)t(8;21)(8pter→8q22::21q22→21qter),der(21)t(8;21;8)(8qter→8q22::21p13→21q22::8q22→8qter)和 t(21;8;18;1),der(8)t(8;21)(8pter→8q22::21q22→21qter),der(21)t(21;8;18;1)(21p13→21q22?::8q22→8q24?::18??::1q??q??)。复杂核型异常几乎涉及所有染色体,但以17,7和5号染色体多见。结论 AML 的复杂核型异常单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常难以阐明,而联合多重荧光原位杂交则可以更好的揭示其特征。因此对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 AML 患者,最好进一步采用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建立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技术平台,探讨其在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杂核型异常中的应用。联合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和M—FISH技术分析了5例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ALL患者。结果表明:M—FISH证实了原有的异常t(9;22)、t(1;19)和t(y;1),同时还发现了新的异常der(1)(1::3::7)、der(6)t(6;9)(q?;p13)、der(1)t(1;11)、der(12)t(1;12)、der(3)t(3;5)、der(2)t(2;16)、der(9)(9::18::7)和der(7)(9::18::7),并且纠正了原有的错误分析,其中der(9)(9::18::7)及der(7)(9::18::7)为世界上首例报道。结论:M—FISH在检测ALL复杂核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是进行精确染色体核型分析所不可缺少的先进手段。  相似文献   
4.
急性髓系微分化型白血病 (AML M0 )临床少见 ,单纯形态学诊断有困难。自 1999年开始 ,我们采用链亲和素 胶体金原位杂交 (ISH SAG)方法 ,结合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对16 1例急性白血病 (AL)进行分型 ,其中诊断为AML M0 者 7例 ,同时还检测了 3株白血病细胞系的髓过氧化酶 (MPO)基因表达。现报告如下。 病例资料 初诊AL 16 1例。按FAB分型标准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4 9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10 7例 ,不能分类AL(UAL) 5例。2 免疫表型 初诊A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经肝素抗凝 ,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 ,选取淋系 (…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建立荧光标记的多重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结合毛细管电泳定量检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受者嵌合体的方法,并探讨嵌合体形成与免疫耐受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E9700扩增仪扩增15个STR位点:D8S1179、D21S11、D7S820、D3S1358、CSFIPO、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TPOX、D18S51、D5s818、FGA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Amelogenin,应用3130XL型DNA测序仪对35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上述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并比较供受者移植前后的基因型,确定嵌合体的形成类型,以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植活证据,同时用无关个体的DNA混合实验进行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1)其中32例在15个STR位点中均至少有两个可以区分供受者的有信息位点(有3例无移植前受者标本),35例患者均在移植后1个月时STR位点及性别位点转为供者型,形成了完全供者嵌合体(CC),且HLA单倍体相合的15例患者也达到了100%的供者植入,并在随访过程中持久不变。(2)扩增产物中供受者DNA含量的百分比同扩增前混合样本的比例呈显著直线相关(P〈0.01),最小检出DNA百分比为5%。结论:(1)用基因分析仪对STR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具有快速、无污染和自动化高、可定量及灵敏度高等优点,用于检测allo—PBSCT植活状态是可靠的。(2)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可以成功地诱导CC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ABO血型不合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功能重建及移植后早期成分输血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首先对供受者ABO血型及血清凝集效价进行鉴定。单采单个核细胞时控制红细胞污染量在10mL以下,移植后检测受者血型转变、血清凝集素的动态变化和干细胞植活情况。结果:ABO血型不合移植与ABO血型相同移植后干细胞植活时间相同,移植时及移植后早期成分输血无1例发生溶血现象。结论: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植活时间,移植后根据受者血型转变情况及凝集素动态变化选择移植后早期成分输血,可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且不影响干细胞植活及血型转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以出血为起始的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外周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形态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用瑞氏染色,对患者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形态进行分析观察。结果(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组主要以外周血椭圆形血小板和涂片尾部出现大小不均-血小板3-4个聚集现象为主,骨髓主要见于单圆核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及多圆核巨核细胞。(2)急性白血病(AL)组仅表现外周血涂片尾部出现大小不均-血小板3~4个聚集现象。(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组外周血小板体积小为主要特征尤以骨髓巨核细胞≤3个/片。(4)巨幼细胞性贫血(MA)组则以外周血巨大血小板及骨髓体积增大巨核细胞和多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要特征。(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外周血小板主要表现为大小不均一较明显,骨髓则以多分叶核巨核细胞检出率较高。结论以出血为起始的各类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其外周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均可见有病态细胞,尤以MDS组最为显著,提示病态血小板及巨核细胞在各类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19例行allo-PBSCT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其中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8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IFN-γ的水平在aGVHD 组显著高于aGVHD-组(P<0.05),而IL-4的水平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γ和IL-4的水平在cGVHD 组和cGVHD-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γ在人类a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可干扰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分析4例MDS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病例资料。结果本文4例MDS其突出表现并非以贫血为主,而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特征。初诊均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而行波尼松治疗。虽2例首次治疗血小板呈一度恢复正常,但随之即下降;2例按ITP治疗无效。4例随病情进展均出现2系甚至3系血细胞减少及不同程度病态造血,其中1例最终转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粒细胞增多);1例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结论此类患者病史主要表现出血,容易误诊,早期观察病态细胞及多指标联合检测综合分析对诊断有帮助;同时动态随访对确诊MDS及防止MDS漏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