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βⅡ(PKCβⅡ)在肝细胞癌(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免疫印迹法观察PKCβⅡ在肝细胞系L02和肝癌细胞系SK-hep1、HepG2、BEL-7404、7721、Hep3B和huh7中的表达,构建稳定高表达PKCβⅡ的细胞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观察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的变化;通过免疫印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放线菌酮(CHX)追踪实验,观察PKCβⅡ调控E-cadherin、N-cadherin和Snail表达的分子机制;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transwell assay)以及裸鼠尾静脉注射观察PKCβⅡ对肝癌细胞转移的影响;成管实验观察PKCβ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PKCβⅡ对肝癌细胞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含量的影响。结果 PKCβⅡ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肝细胞系L02,PKCβⅡ促进肝癌细胞形态从鹅卵石样上皮细胞向梭行间质样细胞的转变,通过mRNA水平下调E-cadherin(P<0.05)和上调N-cadherin(P<0.01)的蛋白表达,通过翻译水平上调Snail蛋白表达,PKCβⅡ还促进了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P<0.01)以及VEGFA的分泌(P<0.01)和血管新生(P<0.01)。结论 蛋白激酶CβⅡ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及血管新生在肝癌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我市健康人群腮腺炎免疫状况,及时掌握健康人群腮腺炎抗体水平,为制定和调整我市免疫规划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富平县随机抽取5个乡镇,每个抽样点按年龄组随机采样,共分为﹤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等7个年龄组,要求每个年龄组的监测样本数不少于30份.结论 有效样本244份,检验结果 阳性168份,阴性65份,未确定数为11份,阳性率为68.85%.健康人群中腮腺炎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升高呈升高趋势,P<0.001,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行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采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该院男科、妇科、性病科进行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感染检查的患者5 1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采集女性患者标本2 561例,男性患者标本2 628例。采用SAT检测是否患有支原体感染,并进行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解脲脲原体等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在5 189例研究对象中有267例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检查结果呈阳性,阳性率为5.14%,其中男性患者阳性率为7.19%(189/2 628),女性患者阳性率为3.05%(78/2 561),男性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在5 189例研究对象中,采集尿液标本患者3 162例,检查结果为阳性192例,阳性率为6.07%;采集分泌物标本患者1 967例,检查结果为阳性74例,阳性率为3.76%;采集尿液和分泌物共同标本60例,所有检测结果均一致,其中阳性患者1例,一致性为100%。在267例检查结果呈阳性的支原体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189例,其中有121例为单纯支原体感染患者,女性患者78例,其中有19例为单纯支原体感染患者,男性单纯支原体感染率大于女性率(P0.05)。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合并感染率最高,且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P0.05)。在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中,年龄≤20岁的患者感染率最高,其次是20~3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支原体感染率也随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T检测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感染的一致性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罗汉果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可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观察罗汉果水提液对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和附睾精子畸形率的影响,了解其是否有遗传毒性。 方法:按罗汉果水提液最大使用剂量(3 g/mL)和最大灌胃容量(20 mL/kg)灌胃小鼠,观察罗汉果水提液的急性毒性。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灌胃给予30,15,7.5 g/kg的罗汉果水煎液、蒸馏水,连续5 d;或腹腔注射40 mg/kg环磷酰胺。于灌胃第5天,采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计算小鼠的骨髓微核率。于首次灌胃后第35天,观察小鼠精子畸形率。 结果与结论:罗汉果水提液对昆明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20 g/kg。罗汉果水提液30,15,7.5 g/kg灌胃后,小鼠的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正常小鼠无差异(P > 0.05),均明显低于环磷酰胺诱发的骨髓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P < 0.05)。说明罗汉果水提液对成年雄性小鼠无明显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5.
环孢菌素A治疗成人重型再障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用环菌素A治疗9例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28岁。其中1例基本治愈,2例明显进步,3例外周血象无变化,但皮肤粘膜出血情况明显减轻,2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失访。文章就环孢菌素A的疗效及副作用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表麻下对25例(30眼)超高度近视合并自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Bi曲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玻璃体的活动度、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手术并发症。随访1—8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共8眼(26.7%),0.3—0.4者共16眼(53.3%),〈0.3者6眼(20%)。术中无晶状体后囊破裂。常见情况为术后1d角膜不同程度水肿,在3—10d内自行消退。术后无视网膜及脉络膜脱离,无黄斑囊样水肿或后发障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Bigb职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治疗超高度近视自内障能有效改善视力,增加玻璃体的稳定性,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对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量不同组织学分类的13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NSE水平及阳性率,同时随访化疗后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中NSE数值在小细胞肺癌患者组中最高,与非小细胞肺癌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的阳性率在小细胞肺癌组中为78.8%,非小细胞肺癌组为23.4%,与小细胞肺癌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NSE>30μg/L者平均生存期缩短,与NSE≤30μg/L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以化疗后NSE>30μg/L者明显(P<0.01)。结论血清NSE可作为对肺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的较好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8.
10-23脱氧核酶是利用体外筛选技术得到的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单链DNA片段,具有高效的催化活性及特异的序列识别能力,能催化RNA特定部位的切割反应,从mRNA水平上抑制基因表达,具有潜在的治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白介素-2(IL-2)加干扰素-α(IFN-α)体外净化完全缓解后的急性白血病骨髓(BM)进行骨髓移植(ABMT)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IL-2加IFN-α体外净化ABMT患者的BM,培养3天后回榆给患者。结果 4例患者榆用净化处理的BM后均成功恢复造血功能,3例患者移植后至今分别持续缓解超过27,28,30个月;其中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前染色体为Ph( ),移植后2个月Ph染色体转阴;1例患者于移植后3个月复发,3个月惑死亡。结论 初步研究显示,IL-2加IFN-α用于临床移植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对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应用于评价脑创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收治的87例脑创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在清醒前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分类,可分为Ⅰ级、Ⅱ级及Ⅲ级,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判断,进一步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为Ⅰ级共35例,通过GOS评分可见,预后不良的患者共14例,预后良好的患者共21例,其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级患者中预后不良率为40. 00%(14/2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为Ⅱ级共38例,通过GOS评分可见,预后不良的患者共31例,预后良好的患者共7例,其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Ⅱ级患者中预后不良率为81. 58%(31/38),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为Ⅲ级共14例,通过GOS评分可见,预后不良的患者共14例,其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Ⅲ级患者中预后不良率为100. 00%(14/14)。全部87例脑创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中有63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率为72. 41%(63/87)。通过克瓦氏单向方差分析可见(χ~2=31. 45,P 0. 05),Ⅰ级与Ⅱ、Ⅲ级之间的预后不良率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越低,患者的预后较好。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够准确又客观地反映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且通过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分级能够清晰又科学地反映并判断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伤情况,从而对脑创伤后长期意识障碍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应用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