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钛网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1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椎板钛网成形术 ,对结果进行临床和X线片评定。结果 平均随访 2 1 7个月 ,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无局部和全身异常反应。颈椎板成形术后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 4 7mm ,钛网位置无变化 ,已被再生的自体骨固定。结论 钛网椎板成形术在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和对照组(24例,采用丝线悬吊固定椎板)。记录颈椎管矢状径和颈椎管横截面积,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两组颈椎管矢状径、颈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术后2、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与术后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对维持椎管扩大的效果优于丝线悬吊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一种颈椎后路开门、微形钛板固定的椎板成形术式,评价其在颈椎椎管狭窄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7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侧或双侧开门减压、微形钛板固定开门椎板的新术式,术后平均随访27个月。[结果]27例患者切口均达到一期愈合,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症状改善优良率88%,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无1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应用微形钛板固定的颈椎椎板成形术具有避免开门椎板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和Centerpiece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 2009-07—2013-07间应用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随访的8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0例采用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固定椎板,45例采用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回顾性分析两种椎板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且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JOA评分改善率及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塑形指骨接骨钛板组住院费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和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均能有效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手术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而指骨接骨钛板相对费用较低。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Centerpiece钛板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一种较好的椎板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 (Kurokawa法 )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分析近 6年来在上海中山医院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 67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 10个月~ 6年 10个月。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 55.2岁。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 1、 3、 5年的 JOA评分及恢复率。结果 JO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1分增加到术后 1年的 12.5分、 3年的 12.9分和 5年的 12.8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01)。颈椎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 4.9 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01)。术后恢复率达到 60%,但颈椎的伸屈活动度却减小。结论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手术后随访 5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钛网植入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将第3颈椎椎体开门侧椎板切除,第7椎椎板上缘穹窿状切除潜行减压,第4~6颈椎椎板于关节突内侧约0.5~1.0cm处,在症状较重侧用磨钻将双侧骨皮质磨除作为开门侧,另一侧椎板上侧皮质磨除为门轴侧,将颈椎管扩大成形,再将钛网修剪成条状,将开门侧椎板骨折端用钛钉固定,门轴侧骨粒植骨16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中,术前有脊髓受压、共济失调、四肢麻木无力12例,4例单一髓节障碍加神经根受压,出现双上肢疼痛麻木、双手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个月~4年,脊髓受压症状改善,共济失调,四肢麻木及行走功能恢复。双上肢麻木疼痛及双手功能障碍明显改善。1例出现颈5神经根牵拉麻痹,左肩麻木,肩外展功能受限,术后被动功能锻炼,6个月后恢复。无症状复发及加重病例。结论经后路将第3颈椎开门侧椎板切除,第7颈椎椎板上缘穹窿状减压,第4~6颈椎单侧开门,加钛网植入,经改良后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病人康复快,症状复发率低,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rch钛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11-2013-11间20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术。男12例,女8例;年龄40~80岁,平均65岁;病程3~28个月,平均8.5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摄颈椎X线及CT检查所有患者门轴侧椎板均已骨性融合,无"再关门"现象,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无脊髓损伤、血肿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初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疾病应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0年6月~2004年9月,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8~56岁。病程3个月~3年。其中发育性腰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7例。均伴腰椎间盘突出:L5、S1 6例,L4,5,9例,L3,4 2例,L3~5 1例;伴侧隐窝狭窄13例。应用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治疗,半侧椎板回植3例,全椎板回植14例,2个节段椎板回植1例。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3个月~4年3个月,平均1年8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无并发症发生,3~9个月后骨性融合。CT随访示无回植椎板移入椎管或移位倾向,无截骨前缘过度增生对硬脊膜产生新的压迫等,无明显椎间退变及椎间不稳;椎管矢状径扩大1.8~5.6mm,平均3.2mm;横径扩大1.3~4.4mm,平均1.8mm,症状无复发。结论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手术应用中安全可靠、疗效好,椎管扩大明显,椎板重建可靠,恢复了局部解剖和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CDS)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结合ARCH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节段性OPLL(OPLL组)及多节段CDS(CDS组)共7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等。结果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Cobb角(C2-7)丢失值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手术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LL及CDS患者采用该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OPLL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以及颈椎活动度丢失均大于CDS患者。  相似文献   

10.
Harabayashi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用于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式易掌握、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临床疗效良好等优点,在国内已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23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连续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于开门侧将植骨块通过钢丝或尼龙线固定于掀起的椎板和小关节间。87例患者随访2~14年,平均5.3年。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9.1分,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4分,改善率平均为67.0%,其中优44例(50.6%,良26例(29.9%),可11例(12.6%),差6例(6.9%)。术后侧位X线片示椎管直径扩大1.5~7.0mm,平均4.1mm,椎管扩大率为15%~100%,平均40%,术后CT示植骨愈合良好,无再关门现象,MRI示脊髓受压解除。并发症包括轴性症状(颈部疼痛或僵硬57例次),神经根麻痹(4例次)及颈部活动受限(旋转、过伸、屈曲或侧屈受限115例次)等。结论: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连续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椎管扩大稳定持久,但其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2.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疗效可靠,并能够明显减少椎板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常用方法。本文分别对椎板成形术的起源和发展、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等进行介绍,并介绍积水潭医院设计的改良术式——SLAC手术及相关经验。我们认为,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将成为椎板成形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人工骨的应用将在椎板成形术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神经妥乐平对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服用塞来昔布,实验组:服用神经妥乐平,服用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4、8周选取4个时间点,对轴性症状进行VAS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相对于对照组VAS值显著降低,有效率大大提高。[结论]神经妥乐平对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报道1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后路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术治疗。经5个月~3年随访,全部症状缓解,无复发病例。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手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颈椎板成形术后脊髓膨大、移位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孙玉鹏1侯树勋1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或椎板成形术均可达到扩大椎管的目的。有些病例需要同时进行前、后路手术。对于渐进性的颈椎管狭窄,通常采用椎板成形术、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开门”手术。椎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方法 选择2 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治疗 ,随访 3年~ 4年 6个月 (平均 4 1年 ) ,测量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腰椎管面积 ,记录患者主观对腰腿痛的Greenough和Fraser评分 ,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上述数值的差异。结果 狭窄节段钛网椎管成形前横截面积为正常横截面积的 6 4 4 %± 9 8% ,术后 1年面积为 118 6 %±6 3% ,最后一次随访时为 12 1 9%± 10 1%。术前Greenough和Fraser评分为 2 6 3分± 6 9分 ,术后1年为 6 7 4分± 3 2分 ,最后一次随访时为 6 8 1分± 9 0分。椎管横截面积、Greenough和Fraser评分术后 1年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椎板切除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 ,可以实现有效减压与脊柱稳定的重建 ,并可有效防止瘢痕组织对马尾与神经根的压迫 ,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椎板回植成形法手术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介绍一种椎板回植成形术式,评价其在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例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行肿瘤摘除椎板回植成形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27.8个月,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消失,效果满意,无继发性椎管狭窄发生。结论:椎板回植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恢复椎管完整性,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的发生,且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全椎板切除后椎管重建在颈椎管狭窄症中的效果.方法 20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48例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后应用植骨法行椎管扩大成行.所有患者做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并术前、术后行X线、三维CT,MRI检查观察颈椎管容积、脊髓信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的患者行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6.85分,手术后平均9.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3.50分,术后三维CT提示植骨成活,椎管管径扩大;MRI检查显示:脊髓后移,脊髓受压解除.结论 应用全椎板切除后椎管重建在颈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疗效满意,是一种新的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44例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单侧神经根压迫症状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A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21例患者为B组。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神经根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上肢疼痛、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和反射减弱。A组手术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关节突内侧缘切除范围均小于等于50%;B组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20~36个月,平均2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计算两组髓性症状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性症状术后临床效果评价:A组优18例,良3例,一般2例;B组优7例,良3例,一般9例,差2例。结论对合并有单侧神经根型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善地 《骨科》2013,4(3):134-136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颈椎管狭窄症患者62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固定,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动力位片,观察钛网、钢板的位置及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42例,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6~8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前凸角改善明显,钛网及钢板位置稳定,JOA评分在术后获得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但该术式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