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2000年8月至2005年3月,对10例(20髋)患者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8例16髋,女2例4髋;年龄25~65岁,病程1~30年(平均4.8年)。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12~45分,平均27分。其中7例采用Smith-Peterson切口,3例采用后路M oore切口。手术时间为3.4~5.5 h,平均4.5 h,术中输血600~1600 mL,平均1000 mL。结果10例均获6个月~5年3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70~100分,平均86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9分(27~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因心脏病死亡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无感染、肺栓塞、深静脉栓塞、假体松动、假体下沉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能独立行走,自理生活。结论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充分的术前准备,慎重选择病例,严格的假体安装标准,有效地风险防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微创(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和初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MIS技术为68例72髋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坏死34例,其中双侧3例;股骨颈骨折2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9例,其中双侧1例。[结果]手术切口长7.5~11cm,平均9.28cm;术中出血量200~480ml,平均280ml;术后3个月时Harris评分平均为93分。在以往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中,选择病种、性别,年龄、术前Harris评分相近的患者68例72髋做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对比:(1)切口MIS组明显短于传统组;(2)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3)3个月时的Harris评分高于传统组(P〈0.001)。[结论]采用MIS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技术,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较传统的全髋置换术有明显的优势,但应有严格的手术指征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终末期髋关节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10月对42例(47髋)中老年终末期髋关节病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置换原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1例(含3例双侧),髋关节骨关节炎11例(含2例双侧),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病程9个月~32年,平均6.5年。术前Harris评分为(35.4±5.7)分,视觉模拟评分为(7.0±1.2)分。结果 42例患者均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时间18~9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1.5个月。随访并记录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Harris评分,其中视觉模拟评分降至术后的(2.0±0.6)分,Harris评分增加到末次随访的(90.2±2.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中老年终末期髋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人工全髋关节同期置换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6例有双髋关节置换指征患者进行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3分(16~47分),术后平均83分(74~96分),术后2例(3髋)发生异位骨化,1例(1髋)发生关节后脱位。其余患者疼痛消失,活动良好。结论严格选择病例,规范的围手术期处理,行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畸形的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12例(14髋)髋关节骨性强直畸形患者,男10例(12髋),女2例(2髋);年龄22—62岁,平均46岁;病程3—22年,平均15年;髋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术前0°-60°,平均30°;Harris评分术前为为28~53分,平均40.5分。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假体植入。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60个月,平均48个月。髋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提高至术后69~92分,平均83.6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术后髋痛消失,步态恢复基本正常,生活自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一种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晚期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3月始,采用微创技术治疗18例22髋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4~57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6(17.1~30.1),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6分。均采用改良的后外侧切口、非骨水泥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组)。与同期常规人工全髋置换术的18例22髋(对照组,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3分)进行比较,包括:围手术期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术后两组均获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对照组1髋术后2d脱位,微创组中无并发症发生;微创组手术切口长9.3cm(8.7~10.5cm),较对照组16.8cm(14.0~20.0cm)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时Harris评分分别为92、9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相近,但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引流量微创组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恢复较快。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但开展此手术的初期,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及有相应设备的医院、有选择地用于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同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9例,其中男32例,女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切口.结果 36例获得1年3个月~9年的随访,手术效果满意.Harris评分术前11~43分,平均25分,术后75~99分,平均88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40.36,P<0.05).结论 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同期进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雪  刘丙立 《实用骨科杂志》2013,(11):1027-102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的处理及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方法。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228例患者(283髋)接受了关节置换手术,其中男139例(157髋),女89例(126髋);年龄37~68岁,平均52.4岁。55例双侧,173例单侧。所有髋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清理骨赘,松解软组织,正确放置假体位置。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效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10年,平均6.2年。Harris评分由术前46.35分恢复到术后91.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的处理十分重要,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良好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10月~2009年10月,对34例(41髋)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成年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性27例32髋,男性7例9髋,平均年龄5 7岁(35~76岁)。按Crowe分型,Ⅰ型16例19髋,Ⅱ型12例14髋,Ⅲ型6例8髋,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3.5±10.5)分。[结果]手术出血量平均350 ml(200~600 ml),输血量平均230 ml(0~600ml),引流量平均200 ml(110~450 ml),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85~130 min),术后平均Harris评分(94.5±3.2)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优良率达95%。术后平均随访4.8年(2~7年),未发现感染、无菌性松动、假体下沉、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成年患者,全髋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27例(38个髋关节),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平均2年4个月随访,患者髋关节术前活动度为0°,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为147.4°,其中平均屈髋92.6°;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术前平均31.0°,术后平均5.2°;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6.6分,术后平均93.3分。术后患者髋痛消失,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增加髋关节活动度,矫正髋关节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2月~2004年11月,对24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33~59岁,平均47岁。双侧8例,单侧16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根据Hartofilakidis分类方法,半脱位2髋,低位脱位21髋,高位脱位9髋,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56.70±2.75、36.09±4.16及29.45±2.16分。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8年,平均3年4个月。半脱位、低位脱位及高位脱位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3.10±2.10、92.73±3.20及88.09±3.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侧下肢轻度跛行,均无疼痛,可以长距离行走。X线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佳,无明显松动及下沉。结论加深髋臼、内移髋关节活动中心及改进植骨方法,是增加人工臼稳定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变异髋臼初次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位置及手术疗效。方法:对34例(38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变异的各类髋关节疾病进行术前设计,其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岁(29~75岁)。股骨头坏死继发骨性关节炎15例(19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12例,创伤性骨关节炎5例,髋关节融合术后1例,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例。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5~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90分)12髋,良(80~90分)23髋,尚可(70~79分)3髋,失败0髋(<70分)。评定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7.9分,术后平均90.3分。结论:对于髋臼解剖结构异常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时,通过术前对髋臼正确位置的设计,使髋关节中心置于正确的位置上,既可简化术中操作的难度,又可以使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及良好的骨覆盖,有利于人工全髋关节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变异髋臼初次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位置及手术疗效。方法:对34例(38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变异的各类髋关节疾病进行术前设计,其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岁(2975岁)。股骨头坏死继发骨性关节炎15例(19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12例,创伤性骨关节炎5例,髋关节融合术后1例,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例。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5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90分)12髋,良(8090分)23髋,尚可(7079分)3髋,失败0髋(<70分)。评定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7.9分,术后平均90.3分。结论:对于髋臼解剖结构异常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时,通过术前对髋臼正确位置的设计,使髋关节中心置于正确的位置上,既可简化术中操作的难度,又可以使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及良好的骨覆盖,有利于人工全髋关节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手术策略,报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2年5月至2009年12月对18例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为45~66岁,平均53岁.手术前出现疼痛、跛行的时间为6.0~24.0个月,平均11.2个月.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至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时间为8~72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26~70分,平均50分.结果 本组18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1周后扶拐下地,一般完全负莺时间延至术后2~3个月.无人工关节脱位,无坐骨神经损伤和严重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18例患者随访时间12~86个月,平均40个月,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后Harris评分为80~92分,平均86分.结论 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后遗问题给全髋关节置换术造成诸多困难,术中需注重恢复髋臼的正常生物力学,尽可能采用生物固定型假体.  相似文献   

15.
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近中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6月,采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34例(38髋)。年龄29~55岁,平均42.7岁。病程3~18年,平均5.2年。其中股骨颈骨折7例7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5例5髋,股骨头坏死15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7例10髋。术后获随访的21例患者术前Harris评分25~57分,平均38.6分。结果21例(23髋)获随访8~61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76~98分,平均9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3.5%。其中4例出现轻微大腿疼痛,经休息或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后缓解。随访时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和下沉,呈骨长入性稳定。结论应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对解放军兰州总医院收治18例(20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7~68岁,平均(46±8)岁。纳入病例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髋臼内陷依Sotello-Garza和Charnley分型:Ⅰ型(内陷1~5 mm)0例,Ⅱ型(内陷6~15 mm)15例(17髋),Ⅲ型(内陷>15 mm)3例(3髋)。排除标准为先天性、创伤性或髋关节骨关节炎所继发的髋臼内陷。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股骨颈截骨后股骨头逆行取出,取自体松质颗粒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采用压配方式植入生物型多孔髋臼假体。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X线平片观察假体是否有松动和再次内陷以及植骨愈合情况。对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手术时间为55~131 min,平均(89±8)min。失血量为165~480 ml,平均(295±11)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以及髋臼和股骨劈裂骨折。随访时间2.5~6年,平均(4.5±1.7)年。术后X线片示4.5个月自体移植骨均与髋臼融合。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5±9)分(40~65分)提高至(92±13)分(89~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1,P <0.01)。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由置换前的(20± 4)mm增加到置换后的(2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12,P <0.01);随访期间均无髋臼假体松动发生。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的髋臼骨质菲薄且局部骨质疏松严重,髋臼形态不规则。采用自体股骨头颗粒骨移植填充髋臼结合生物型钽金属骨小梁髋臼杯假体,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并获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探讨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要求和手术指征。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37例(43髋)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随访,男25例,女12例;年龄21~67岁,平均44.5岁。按照ARCO进行分期:3A期3髋,3B期6髋,3C期16髋,4期18髋。根据Harri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用Charnley法比较术后假体松动X线改变。结果:失访3例,34例(40髋)获得随访,37髋疼痛完全缓解,3髋行走后有酸痛不适。随访时间16~53个月,平均32.4个月。术前Harris平均评分(51.5±1.7)分,术后32.4个月平均(94.3±1.4)分,较术前提高。优37髋,良3髋,差0髋。34例都恢复了正常生活或工作,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中3例(髋)长距离行走后有轻度酸痛不适,休息后缓解。1例异位骨化BrookerⅢ型,无疼痛,不影响正常行走和生活。无术后股骨颈骨折,无脱位,无松动和翻修。结论:经过适当患者选择、术中的精细操作,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以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部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8-12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7例(42髋)复杂髋部疾病,19例(22髋)行常规手术(常规组),18例(20髋)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3D打印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5(6~48)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3D打印组疼痛VAS评分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髋部疾病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术者可在术前充分了解髋部局部解剖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脊柱炎性髋关节病的近期疗效,探讨该病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要点。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11例(15髋)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病患者进行随访,男9例,女2例;年龄16~53岁,平均32.5岁。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松动及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可行性和技术难点。结果:失访1例,实际得访10例(14髋),10例疼痛缓解:随访时间平均16.2个月(8-34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0.9±3.4)分(2-47分),术后16个月平均(85.1±3.1)分(46-94分);术前屈髋度0°-75°,术后16个月35°~105°;术前外展度0°-30°,术后16个月15°~55°。评价:优10髋,良3髋,差1髋。9例术后生活自理,其中6例可奔跑。1例疼痛部分缓解,关节功能恢。复差。无术后股骨颈骨折发生,无异位骨化。结论:经过适当患。者选择,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病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术中的精细操作和个体化手术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微小切口行全髋置换手术操作及早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行全髋成形术的手术操作并对术后早期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小切口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置换术18例(21髋),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评估内容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0~16个月,髋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切口平均长度为9.7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 in;平均术中失血量509 m l;无伤口感染、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骨盆X线片未发现有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迹象。大多患者1个月后无需持拐辅助行走。结论小切口行全髋置换术具有微创、康复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