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二者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MRI特征,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检出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51例,侧方型20例,膨出型12例;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检出率、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二者对侧方型和膨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I对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受压的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脊髓变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CT检查相比,MRI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将二者结合,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在磁共振成像(MRI)用于临床后,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治疗的指导作用有了质的飞跃。临床治疗过程中颈椎X线正侧位片结合颈椎MRI可全面且细致地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做出诊断,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应用颈椎MRI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经系统分类,严格选择手术途径,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疗法。方法: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症156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响学改变及手术疗效。结果:颈椎间盘突出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前者以颈髓受压,后者以神经根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MRI可明确显示其类型,对142例进行术后随访8~88个月(平均42个月),术后优良率为92%(130/142)结论: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病情较重,尤其中央型突出者及经正规非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治疗,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2例。结果治疗效果优1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1%。其中脊髓型优12例,良2例,优良率占92.31%。神经根型良2例,优良率占40%,可2例,差1例。混合型优1例,良1例,优良率占100%。结论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明显较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好。对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对于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症行前路手术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致脊髓受压变性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对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脊髓受压变性影像资料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最多见为C5~6、C4~5椎间盘,以后正中型突出最多见,明显突出平面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变性。结论: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特别是出现脊髓受压变性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颈椎间盘突出,其中脊髓型53例,神经根型12例,均行前路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脊髓型椎间盘突出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明显较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好,脊髓型优艮率92.45%,可、差类10例患者中,神经根型占50%。结论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对于神经根型的行前路手术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21例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其中表现为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15例,脊髓并发神经根损害4例,椎动脉受压1例,原发性侧索硬化1例。结合文献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患病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是由于颈椎受到某种急性、慢性或反复轻微损伤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突出 ,刺激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的症状[1] 。临床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患侧肢体麻木无力 ,严重者行走不稳、下肢痉挛性瘫痪。对症状严重、反复发作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采取手术治疗。本组病人经过手术治疗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此类病人的护理 ,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了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术的患者 2 5例 ,其中男 18例 ,女 7例 ,年龄 39~…  相似文献   

9.
牵引推拿为主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53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牵引推拿为主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以牵引推拿为主的方法治疗5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结果:治愈20例,占37.7%,好转29例,占54.8%,无效4例,占7.5%,总有效率达92.5%。结论:牵引推拿疗法对神经根受压而导致的功能受限、颈臂疼痛、手指麻木,和椎动脉受压而导致的头晕等临床表现疗效较佳,而对出现脊髓压迫症状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对1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优级: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13例.良好:运动功能明显改善3例.尚可:生活自理,运动功能部分受限1例.优良率 94.12%.结论 颈前入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对脊髓及神经根减压彻底,创伤小易操作,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吕守正  张健  辛国臣 《河北医学》2009,15(6):641-644
目的:评价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的术后疗效,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颈前路手术患者35例(随访33例),平均随访18月。35例患者中15例行多节段颈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接骨板内固定术;20例行椎体次全切除,长条植骨颈前路接骨板内固定术。获得随访患者予JOA评分,比较术后JOA评分改善情况及手术前后的颈椎MR,比较其脊髓矢状径以评价术后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失访2例,33例患者得到最终随访。33例术前JOA评分2~14分,平均8.88±0.64分,术后最终随访时8~16分,平均14.1±0.39分,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优良13例(40%),好转21例(64%),无效1例(3%),加重1例(3%)。术后改善率10%~93%,平均61%。术前脊髓矢状径为3.3~8.1 mm(5.2±1.1mm),术后脊髓矢状径为7.4~13.4 mm(9.7±1.7mm),P〈0.01。结论:颈前路手术效果明显,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8年6月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21例,术前圴为不全损伤,JOA评分平均9.2分,均无骨折脱位。单节段9例,两节段11例,三个节段1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钛钢板螺钉松动、移位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8分,平均术后改善率为71.8%。结论: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疗效确切,早期手术脊髓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4.
屠冠军  常楚  吕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8):1260-1261,1264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穿破后纵韧带的MRI特点。方法对5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MRI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穿破后纵韧带的病人,椎体及间盘后方的低信号条状影(Black line)中断者占87.5%(21/24);而未穿破后纵韧带组,仅3.3%(1/30)的病人出现低信号条状影中断。结论根据影像学(MKI)特点,术前可对破裂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作出诊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颈椎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突出一次性后路减压和髓核摘除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经颈椎后路摘除椎间盘 38例。局麻、俯卧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 ,以病变间隙为中心 ,纵行切开硬脊膜 ,根据需要切断病变侧 2~ 3条齿状韧带 ,将脊髓轻轻向中线牵拉 ,摘除突出的髓核。结果 :38例中 35例获得平均 3年 2个月 (6个月~ 7年 10个月 )的随访 ,优 2 1例 ,良 11例 ,有效 3例 ,避免前、后路 2次手术 ,效果满意 ,但应选择好手术适应证 ,手术操作时应注意对脊髓和神经根的牵拉以及对齿状韧带与神经根的辨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了同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7.
张智  汪凡栋  郑佳状  蔡奇霖  陈宇 《西部医学》2014,26(11):1542-1544
目的 评价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 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结合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24个节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12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仍保留了术前的部分活动范围,保持了颈椎的运动功能.影像学复查见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及手术节段的骨桥连接现象.结论 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维持颈椎的动态稳定,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早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5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1个月。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25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根据JO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