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81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9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总义齿 (completedenture ,CD )、覆盖义齿 (completeoverdenture ,COD )和种植覆盖义齿 (implant supportedoverdenture ,IOD)修复后患者的咀嚼效率和下颌运动轨迹的差异。 方法 分别选取CD、COD和IOD修复后患者各 14名 ,在义齿正常戴用半年后测量患者的咀嚼效率和下颌运动轨迹。对下颌运动轨迹从规则程度、末端集中性、额状面的分型和咀嚼运动中的接触滑动4个方面进行评价 ,测试用食物为杏仁和小枣。结果 IOD组患者咀嚼枣和杏仁的效率均显著高于CD组 (P <0 0 1) ;COD组患者咀嚼杏仁的效率显著高于CD组 (P <0 0 1)。COD组患者咀嚼枣的效率高于CD组 ,且IOD组患者咀嚼枣和杏仁的效率高于COD组 ,但其间差异无显著性。IOD组患者下颌运动轨迹的规则程度显著优于CD组 (P <0 0 5 ) ,末端轨迹集中性也显著优于CD组 (P <0 0 1)。结论 IOD和COD修复有利于提高无牙颌患者或口内只保留个别残根患者的咀嚼效率。IOD修复患者较CD修复患者具有更加规则的下颌运动型。  相似文献   
2.
颌骨中心性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颌骨中心性粘液表皮样癌 (centralmucoepidermoidcarcinomaofthejaws ,CMCJ)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 5例CMCJ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CMCJ常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和疼痛 ,X线表现为单房或多房透光阴影 ,光镜下所见同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所有病例均行根治术 ,1例术后 6个月死于并发症 ,4例经 0 .5 -14年随访 ,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CMCJ的确诊有赖于详尽的临床检查 ,治疗应首选根治术  相似文献   
3.
咬合重建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咬合重建修复对不同类型的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牙齿重度磨耗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的患者,根据后牙咬合支持状态分成后牙支持完全组(试验Ⅰ组,15例)和后牙支持不全组(试验Ⅱ组,14例),分别测量修复前、过渡修复1个月及永久修复1个月后咀嚼运动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并选择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咀嚼周期、咀嚼运动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及肌电积分值的变化。结果修复前,试验Ⅰ组和Ⅱ组患者的咀嚼周期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Ⅱ组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颞肌前束的肌电积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试验Ⅰ组和Ⅱ组的咀嚼周期有逐步缩短的趋势。过渡修复时,Ⅰ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和肌电积分值较修复前均有下降(P<0.05);Ⅱ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较修复前下降(P<0.05),肌电积分值的变化则不明显(P>0.05)。永久修复后,Ⅰ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和肌电积分值较过渡修复时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较过渡修复时进一步下降,肌电积分值则明显提高(P<0.01)。结论咬合重建修复能明显改善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循环模式,提高咀嚼肌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超短波加离子导入疗法(A组)与电刺激加离子导入疗法(B组)治疗创伤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对39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通过量化面神经功能评价、神经电图检查及面神经功能的主观评价比较面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 创伤性面瘫以青年男性多见,损伤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对于神经损伤轻、中度患者,A组与B组均能促进神经恢复,B组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间早于A组。对于神经损伤重度患者,A组与B组神经恢复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均不能减少并发症出现率。结论 超短波加离子导入疗法与电刺激加离子导入疗法均能促进面神经损伤的恢复,但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地鼠颊囊粘膜癌变所起的干预作用。方法90只金黄地鼠分为实验1组(TI组)、实验2组(T2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利用二甲基苯并葱(DMBA)诱导T1,T2组地鼠颊囊癌变,并在T2组给予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I,.硝基精氨酸甲醋( L, NAME),观察T1和T2组颊囊豁膜癌变中病理改变,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VEGF,珊因子动态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量的变化。结果】)MBA诱导T1组和72组颊囊薪膜癌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OS,iNOS, VEGF阳性表达增加,NO量和微血管密度不断增加。结论NO在地鼠颊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而G NAME起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阐述个人健康记录概念、系统功能、系统类别、集成模式和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建议,包括提升个人健康记录系统功能易用性、推进互操作性标准采用、加强隐私与安全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7.
超短波对实验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超短波对内毒素性肺损伤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大白兔 18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 6只 ,静脉内注入生理盐水 5ml。观察组 12只 ,大肠杆菌内毒素 0 .7mg/kg体重 ,生理盐水 5ml稀释后静脉内注入。其中 6只应用超短波治疗 1周 (A组 ) ,另 6只不做任何治疗观察 1周 (B组 )。应用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肺间质纤维化形成程度及肺泡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阳性染色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肺间质纤维化程度 ,A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多 .肺泡NOS阳性染色细胞数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组与C组比较 ,B组NOS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超短波具有明显的保护损伤肺组织减轻肺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其调节肺组织NOS活性的作用可能是防治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超选择性栓塞术在口腔颌面部蔓状型血管瘤紧急止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口腔颌面部蔓状型血管瘤急症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并在其监视下超选择性永久栓塞病灶和供血动脉。结果 DSA可以清晰显示蔓状型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病变区域及引流静脉,超选择性栓塞后原异常造影剂团状着色影消失,供血动脉大部分闭锁,达到影像治愈;出血立即停止,血管异常搏动和杂音消失;栓塞后患者仅有低热、局部疼痛肿胀感,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下超选择性栓塞术对口腔颌面部蔓状型血管瘤急症出血患者的紧急止血治疗更有效、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丁早期干预治疗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59例NS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给常规治疗);B组(20例,给常规治疗加氟伐他丁40mg/d);C组(19例,给常规治疗加氟伐他丁80mg/d)。NS患者在治疗5d前后分别测定血清CRP、TNF-a及血脂水平。结果:NS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0mg/d和80mg/d氟伐他汀治疗5d后血清CRP及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均P〈0.01),而以80mg/d氟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S患者血清CRP与TNF-a水平呈正相关(r=0.72,P〈0.01),CRP和TNF-a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N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早期氟伐他汀治疗可降低NS患者的血清CRP和TNF-α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NS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臀肌挛缩症多因臀部反复肌肉注射用苯甲醇稀释的青霉素注射液而诱发,由于患者为瘢痕体质或体内缺乏某种免疫因子,导致其臀部肌肉挛缩而出现下肢功能及步态异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当患者臀中、小肌及髋关节囊受到侵犯时,其症状、体征较为严重(即重症臀肌挛缩症)。近年来。关于臀肌挛缩症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已有较多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