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69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能量膳食对奥氮平所致体质量增加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124例奥氮平所致体重增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奥氮平片20 mg/d)、B组(奥氮平片20 mg/d联合二甲双胍片750 mg/d)和C组(奥氮平片20 mg/d联合低能量膳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体质量指数和糖脂代谢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B组和C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B组和C组(P均0.05)。B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C组(P0.05),B组和C组在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能量膳食控制奥氮平所致体重增加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提示膳食干预可作为该群体糖脂代谢异常的非药物性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近缓解的双相障碍患者在参加强化门诊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IOP)时,情感气质对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纳入近4个月有一次急性发作而目前处于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对治疗的倾向性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药物干预下同时进行为期约4周共10次IOP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使用情感气质自评量表简版评价患者情感气质,治疗前后用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评估药物依从性水平,并根据治疗结束时依从性分为高依从性(≥6分)和低依从性(6分)亚组,探讨情感气质对参加IOP双相障碍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治疗结束时高依从性组45例,低依从性组18例。干预组中高、低依从性亚组未治疗时间、抑郁气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社会人口学因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OP干预(OR=6.32,95%CI:1.59~25.14)和抑郁气质(OR=0.71,95%CI:0.52~0.96)影响药物依从性(P0.05),药物依从性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示抑郁气质在干预中的调节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 IOP干预可以改善双相障碍患者药物依从性,而抑郁气质会损害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对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45例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其中73.8%为复发患者;选择该药的原因前3位依次是患者及家属更易接受此种治疗方式(39.7%)、使用方便(32.1%)、患者阳性症状突出(24.4%);治疗1个月后的依从性评分为(7.00±1.16),较治疗前(6.48±1.60)显著提高(t=5.281,P=0.000)。结论:复发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更愿意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文拉法辛和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方法 研究纳入难治性抑郁症患者105例,按照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随机分为文拉法辛组50例和米氮平组55例.计算8周治疗药费成本,以临床治愈率和临床有效率为治疗效果,质量调整生命年为治疗效用.采用描述性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结果 治疗8周每位抑郁症患者治疗成本文拉法辛组1 396.44元,米氮平组1 206.90元,前者比后者成本高189.54元.成本-效果分析显示,两组每成功治愈或治疗有效1%患者的成本接近(临床治愈率成本相差0.06元,临床有效率成本相差1.08元).成本-效用分析显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理机能Z=-0.15,P>0.05;心理健康Z=-0.54,P>0.05).结论 文拉法辛和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海社区老年人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期间入组的695名65岁以上、无伴随痴呆的社区老人,进行入组时和间隔2年后的2次访谈,同时完成简易智能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的评估。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AD的诊断标准,695名老人经过2年随访后被诊断为AD的有103例(AD组:男45例,女58例),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535名。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居住情况、躯体疾病及治疗情况、吸烟史、饮酒史、MMSE和ADL方面的差异,并且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AD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年龄(OR=1.074,P<0.001)、受教育程度(OR=1.734,P<0.05)、认知功能损害(OR=2.112,P<0.01)、ADL体力功能状态(OR=2.296,P<0.01)。结论:年龄、受教育程度、MMSE及ADL是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A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巴胺D1受体(DRD1)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是否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有关.方法 选取BDNF基因Val66Met位点(rs6562)以及DRD1基因5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4532、rs5326、rs2168631、rs6882300和rs267418),采用TaqMan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对3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37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检验,使用多因子降维法软件(MDR)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结果 以上6个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083);MDR分析结果显示,BDNF与DRD1基因交互作用存在于两位点模型(rs6265-rs5326)[OR=1.83,95%可信区间(CI):1.33~2.53;x2=13.91,P=0.0002],三位点模型(rs6265-rs4532-rs6882300)(OR=2.06,95% CI:1.53~2.78;x2=22.73,P<0.0001)及四位点模型(rs6265-rs5326-rs2168631-rs6882300)(OR =2.85,95% CI:2.09 ~ 3.89;x2=44.99,P<0.0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与DRD1基因存在交互作用,DRD1在精神分裂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BDNF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发病12h内且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STEMI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行标准PCI操作)和缺血后处理组(在标准PCI操作基础上于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后给予3轮30s/次的缺血后处理)。观察术中冠脉血流情况、术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及炎症标志物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情况、冠脉病变及PCI治疗情况一致,缺血后处理组术中无复流(NR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0%VS 23.2%,P=0.033);ST段完全回落率高于对照组(96.0%VS 83.9%,P=0.042);尽管术毕时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无差异,但CTFC及Blush血流好于对照组(P<0.05);缺血后处理组术后CK-MB和高敏肌钙蛋白T(Hs-TnT)均低于对照组[(258.3±87.8)U/L VS(306.6±94.4)U/L,P=0.008;(3 582.08±1 731.40)ng/L VS(4 501.34±1 554.4)ng/L,P=0.005]。同样,术后缺血后处理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亦低于对照组[(29.25±46.13)mg/L VS(32.20±43.50)mg/L,P=0.048]。结论:3轮30s/次的缺血后处理可以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ASTEMI患者术中NRF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程强化门诊心理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IOP)对新近缓解(近4个月有1次急性发作,目前处于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意愿分为干预组34例(常规药物治疗合并IOP)和对照组19例(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进行为期4周共10次IOP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使用席汉残疾量表(SDS)和大体功能量表(GAF)分别在基线、治疗结束和3个月末随访评估患者功能水平,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SDS和GAF评分在基线、治疗结束和3个月末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1.57,P均0.05)。重复测量方差显示,仅SDS家庭生活、效率低下天数和GAF时间主效应显著[F(2,44)=5.93,P=0.005;F(2,46)=5.05,P=0.01;F(2,48)=91.48,P0.001],其余均不显著。结论:短程IOP对新近缓解双相障碍患者的功能改善不显著,有待延长随访期进一步评估其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9.
抑郁障碍共患焦虑是常见的精神病理现象。该现象使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化,并导致治疗困难。通过评定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患者的焦虑症状严重程度或者通过确定抑郁症患者是否同时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临床医生评估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之间的重叠程度。然而,中国临床医疗中存在很多因素,往往难以准确评估患者的共患情况。在中国对于这种最常见的精神病理共患现象——抑郁障碍共患焦虑——的诊断缺乏严重削弱了国内对常见精神障碍治疗的有效性。我们认为,中国临床广泛使用有效可靠的评估工具将有助于对许多同时存在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多变,常导致临床识别不足、诊断不确定以及治疗困难。由此,学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该病的特征与本质,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践行有关诊断标准的修正以及治疗理念的纠正。该文从概念与诊断、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及心境稳定剂治疗等方面对双相障碍的探索现状和前景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