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系统康复治疗对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PLDD)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98例行PLDD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A组为术后未采用系统康复治疗病例共68例;B组为术后接受系统康复治疗病例共130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对术后腰(腿)痛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程度明显减轻,术后2年B组的腰(腿)痛和疗效都比A组好,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对提高PLDD术后长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系统康复治疗对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PLDD)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98例行PLDD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A组为术后未采用系统康复治疗病例共68例;B组为术后接受系统康复治疗病例共130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对术后腰(腿)痛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程度明显减轻,术后2年B组的腰(腿)痛和疗效都比A组好,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lt;0.05)。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对提高PLDD术后长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物基本上是金属物,最大的缺点是在骨折愈合后需再改手术取出,若金属内固定物留在体内,因应力遮挡作用和腐蚀,可在骨折治愈过程中造成骨质疏松,还会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这无论在经济上、心理上.还是在身体上都给病人带来一定的负担。新的可吸收内固定物由于避免病人再次手术而显示其优越性。1984年,Rokkanen首先将此项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仅限于松质骨骨折的固定,我们自1996年2月起,应用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选择性用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疗效满意;同时.通过实验动物骨折模型,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翻修的原因并探讨翻修手术策略。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行脊柱内固定翻修手术的44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平均随访3年(1~81个月)。翻修原因可分为:(1)内置物相关副损伤,3例;(2)内置物断裂、移位,21例;(3)内置物位置欠佳,3例;(4)内置物丧失作用,1例;(5)内置物残留,1例;(6)内置物邻近节段退变,2例;(7)内置物影响感染控制,12例;(8)血肿致神经压迫,1例。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翻修策略,对内置物进行了更换或拆除。所有内固定翻修患者采用X线平片、三维CT、MRI进行影像学评价,其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改良JOA评分法进行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Stucki评分法进行评价,脊柱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病例采用ASIA损伤分级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翻修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发生。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首次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后出现血肿压迫脊髓,翻修手术行血肿清除,术后再次出现血肿压迫,造成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再次翻修取出内固定物及清除血肿后,患者神经症状恢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翻修术前JOA评分为17.38分,术后为17.46分,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根据Stucki评分90%的患者对翻修手术满意,90%的患者翻修术后疼痛缓解并对行走功能恢复满意,80%的患者对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满意;脊柱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翻修手术后ASIA损伤分级无变化。所有患者翻修后保留或更换的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骨融合率100%,感染得到控制。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翻修原因较多,选择合理的翻修手术仍可取得较满意结果。应掌握脊柱内固定应用原理,规范操作以避免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神经干细胞电穿孔:即通过高强度的电场作用,瞬时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吸收周围介质中外源分子的方法进行转染,通过研究发现在230 V、350 μF条件进行电转染效率较高,可以在后续实验中采用。 神经干细胞成神经诱导分化:神经干细胞是一类多能干细胞,可以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脊髓损伤部位常常表现为瘢痕愈合,难以恢复脊髓的正常生理功能,通过提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尽可能减少其向胶质细胞分化,进而减少损伤部位瘢痕的形成,对于治疗脊髓损伤、恢复脊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背景:如何促进神经干细胞大量向神经元分化是研究的难点。研究发现,S100A4 蛋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在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中发挥作用。 目的:研究S100A4是否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进而影响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方法:购买鉴定合格的小鼠胚胎大脑海马和室管膜下区来源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电穿孔法向神经干细胞中转染S100A4表达载体和/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iRNA,转染48 h后向神经元方向诱导分化,诱导分化3 d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Tuj1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Tuj1阳性神经元比例。 结果与结论:①与转染无关序列质粒组比较,转染S100A4组神经干细胞中Tuj1阳性细胞比例及相应的Tuj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 < 0.01);②与S100A4+siRNA无关序列共转染组比较,S100A4+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iRNA共转染组神经干细胞中Tuj1阳性细胞比例及相应的Tuj1、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1);③结果表明,S100A4的过表达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其可能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挥作用。 ORCID: 0000-0002-1131-3497(杜晓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5例骨肉瘤、30例骨软骨瘤凋亡抑制蛋白Livin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62.2%,在骨软骨瘤中为3.3%,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Livin的高表达与骨肉瘤WHO组织分型无关,但与Price病理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肺转移有关。结论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侵袭转移的骨肉瘤中高表达,提示其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单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移植途径及联合治疗方式。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 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脊髓损伤,移植途径,联合方式”;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ular transplant,spinal cord injury,explantation channel,modality alliance”。最终选择47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途径方法很多,如:损伤局部移植、经脑脊液移植、静脉移植、腹腔移植及组织工程支架移植等。组织工程支架移植效果最佳,其次是损伤原位移植、经脑脊液移植,经静脉和腹腔移植效果较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生物工程材料、药物、物理等手段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经得到广泛学者的认可,但对于不同损伤时间、损伤方式和损伤程度移植治疗方案需要进一步规范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9.
背景:小块组织工程骨植入动物体内后,早期依靠组织液的渗透可获得营养,但大块组织工程骨的营养仅靠组织液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血管再生来获得。目的:观察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组织工程骨植入动物体内后的血管形成能力。方法:制作日本大耳白兔双侧尺骨中段骨缺损模型,左侧尺骨缺损植入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载体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脱脂去蛋白的牛松质骨支架组织工程骨为实验组,右侧尺骨缺损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脱脂去蛋白的牛松质骨支架组织工程骨为对照组。术后12周行X射线摄片观察、大体标本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组织切片观察、MiFas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尺骨缺损处均有连续骨痂形成;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及MiFas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有大量的新生骨,但实验组新生血管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血管较粗大,而且与新生骨接近。说明将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载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在组织工程骨上植入动物体内可明显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7年1月~2011年1月的Ovid medlin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及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2011年第1期),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关于PKP与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的对照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0.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非随机前瞻性对照试验,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9例患者。两组(PKP组及PVP组)病例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随访1年内患者,PKP组疼痛缓解效果略高于PVP组(P<0.05);随访大于1年者,PKP组效果明显高于PVP组(P<0.05);两组病例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均得到缓解,但两组间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大多数研究表明PVP组在矫正畸形和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更有优势(P<0.05),但亦有部分研究认为2组间无差异性(P>0.05);两组病例在生活质量改善上效果相似(P>0.05);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PKP组小于PVP组(P<0.05)。结论:PKP在缓解疼痛、增加椎体高度及纠正畸形方面较PVP更有优势,且更为安全,但不能完全否定PVP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