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海燕 《广西医学》1996,18(3):239-240
对50例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血气酸碱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氧合正常,一般不会发生低氧血症,心肺转流中的主要问题是呼吸性碱中毒。心肺转流前后调节呼吸机等措施,呼吸性碱中毒可以基本纠正。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50例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血气及血清电解质变化。据测定结果认为:氧合正常,一般不会发生低氧血症;转流中的主要问题是呼吸性碱中毒;转流未使血清钠进一步下降;低钾血症的原因可能为pH升高、低温及多尿。为了提高心脏自发性复跳的百分率,在整个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必须补充氯化钾。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508例心脏疾病患者的1727例次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动脉血气。其中,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341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79例、后天性心脏病88例。发现转流前即有不同程度酸碱失衡存在;转流中由于麻醉、灌注、低温及手术等多种因素进一步加重酸大失衡。以呼吸性碱中毒最常见,代谢性酸中毒次之;停机后有改善。故术中监测酸碱和血气变化,及时处理严重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合适的人工灌注、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适当补碱,对维持酸碱平衡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58例双瓣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状况,总结双瓣替换术中灌注技术。方法:对5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术中体外循环手术的临床资料、心肺转汉方法和心肌保护中的难点及处理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结果:58例中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45%R。结论:只有良好的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和心肌保护,才能保证双瓣替换术病人顺利渡过围术期,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重症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体外循环下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72min,升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116min,转流中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高流量灌注以及定时灌注冷停跳液等心肌保护措施.结果自动复跳21例,7例电击复跳;5例发生严重低心排;4例死亡,死亡率14.3%.结论接近生理状态的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和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适用于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瓣膜置换术后血气分析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血气分析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危险因素,提高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围术期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3年6月期间我科连续完成的100例瓣膜置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年龄12~64岁,体质量31~88 kg,男性40例,女性60例.平均转流时间为(106.58±45.75) min,平均主动脉或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75.11±32.17)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1.86±20.78) h.体外循环术后动脉血氧氧分压及氧合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肺泡-动脉血氧氧分压差A-aDO2及肺内分流Qs/Qt逐渐增大,而术后肺动态顺应性无明显变化.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病人术中转流时间、术后心肌酶谱、术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及术后引流量明显相关.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0例(10.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2例(2.0%),术后早期死亡2例,手术早期死亡率2.0%.结论瓣膜置换术可造成明显的肺损伤,尽管瓣膜置换术后ARDS发生率低,但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却较常见.血气监测在瓣膜置换术后的病情与预后判断、治疗指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 (CP)配合含血停搏液对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期间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6 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30例。观察两组病人心脏自动复跳率及除颤次数、恢复窦性心律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开放循环后辅助转流时间、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48小时内血浆心肌酶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心脏自动复跳率、恢复窦性心律比较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除颤次数、心律失常发生率、辅助转流时间及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 ;心肌酶变化趋势显示对照组释放值高于实验组 ,而下降缓于实验组。结论 :CP配合含血停搏液对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期间的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体外循环病人IL 6和IL 8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 4例择期瓣膜替换术病人分成氯胺酮组和对照组 ,每组 12例。氯胺酮组手术和转流开始按 1mg·kg-1静脉注射氯胺酮 ;对照组则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测定手术病人不同时间血浆IL 6和IL 8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氯胺酮抑制体外循环病人IL 6和IL 8反应 ,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风湿性瓣膜心脏病病人心肺血流动力学和肺功能的改变 ,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术后疗效的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瓣膜替换术对术后远期心肺功能的影响也引起广泛的重视[1] 。我们通过观察术前术后心肺功能的改变 ,藉以研究瓣膜替换术对不同病程心肺功能的影响及术前根据心肺功能改变特点分期的临床意义。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随机选择 1989年 4月~ 1991年 4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病人 2 7例 ,年龄 2 0~ 47岁 ,男 14例 ,女 13例 ,均无风湿活动及其他胸、肺疾病 ,按肺动脉平均压 (mPAP)分成 3组 :A组 8例 ,m…  相似文献   

10.
再次二尖瓣瓣膜替换72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随着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需要再次进行瓣膜替换的手术日趋增多.文中总结72例心脏再次二尖瓣瓣膜替换术的治疗经验. 方法: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72例行心脏手术患者再次手术替换二尖瓣,再次瓣膜手术距第1次手术1~21年,平均(13.7±6.7)年.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13例,三尖瓣成形39例.全组均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冷晶体停跳、温血停博液持续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 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2.8%,其余随访期间无死亡,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再次行二尖瓣瓣膜替换术安全可行,术中应加强心肌保护,积极处理三尖瓣返流,并尽可能采用三尖瓣环成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或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对73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另外2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然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在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中完成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替换,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有8例患者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前辅助呼吸、IABP OPCABG者死亡.结论: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损伤轻、并发症少;同时行心瓣膜置换避免心脏停跳,极大程度地减少缺血缺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低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早期病死率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6例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术中心肌保护、术后处理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全组无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以冷血停跳液灌注,注意扩血管药物的应用,保持较高的血钾浓度,同时注意三尖瓣病变的处理可以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在发生肝性脑病时,进行血气和酸碱平衡变化的分析。结果提示:主要是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主的碱中毒;同时伴有低氧血症。提出治疗原发病、早期给氧和少量输鲜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总结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共行CABG+心脏瓣膜替换术35例,共移植血管105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2.86支.同期行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2例,双瓣膜替换术5例,本特氏手术例,升主动脉替换1例(替换机械瓣28例、生物瓣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7.2d.主要死亡原因: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心室颤动致心脏骤停1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术前有心肌梗塞病史、心功能差、射血分数低、肾功能不全等与早期死亡有关.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内出血、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神经系统并发症、切口感染等,经相应的治疗均痊愈.随访12例(34.2%),随访时间6~12个月,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结论 CABG联合心脏瓣膜替换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前积极改善心肺功能、有效控制血糖、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主动脉阻断和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尽可能的心肌再血管化能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心肌保护及围术期处理。方法 :对 1988 5~ 2 0 0 0 5我院 130例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重点比较晶体冷停跳液与温氧合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及围术期处理原则。结果 :1993年以前 5 9例应用冷晶体停跳液和 1993年以后 71例应用温氧合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比较 ,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有明显差别。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中应用温氧合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和良好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的改进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再次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1988年1月至2012年5月,施行再次心脏瓣膜替换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25~45岁;术前心功能Ⅲ级13例,Ⅳ级15例.二尖瓣病变26例,其中二尖瓣生物瓣瓣膜衰坏15例,二尖瓣机械瓣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6例,二尖瓣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5例;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2例.二尖瓣替换26例,主动脉瓣替换2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12例.置入机械瓣28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4~108 min,转流时间70~168 min.结果 早期死亡3例,死因为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20年,2例于术后2年死于心力衰竭,其余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及时、准确诊断,合理抉择手术时机及良好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CPB)不阻断主动脉,在心脏空跳状态下施行心内直视术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二尖瓣替换术14例,预充液以生理盐水为主,晶胶比为0.52~0.78,稀释后Hb68~96g/L.心肺转流中维持鼻咽温(33.1±0.9)℃,灌注流量(94±28)ml . kg-1 . min-1,灌注压(9.5±0.7)kPa.转流前、中、停机后30min,分别抽取动脉血测血气及血清电解质.结果转流中、停机后30min与转流前比较,动脉血气及血清电解质无显著变化.开放上下腔束带后(10.9±4.9)min均一次停机成功,术后无低心排、心包填塞及脑、肺、肾的并发症.结论浅低温CPB不阻断主动脉,维持心脏空跳下心内直视术,有利于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而且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我院自1974年11月至1976年2月慢性肺心病163例计333例次的血气变化及其与临床关系。在333例次测定中,有4.2%血气完全正常,有19.2%仅表现低氧血症。因此,认为对于有慢性咳嗽的病人低氧血症是肺心病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酸碱类型中,以呼吸性酸中毒为主,占48.1%;其次是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占28.6%;代谢性碱中毒占12.9%。并分析了肺心病人碱中毒的原因及其危害性,以引起临床注意。在血气与临床关系上,呼吸性酸中毒这一类型中肺性脑病与心衰占1/2以上,达部分病人死亡率最  相似文献   

19.
张祎光 《黑龙江医学》2005,29(12):945-945
肝移植术是对晚期肝病病人进行的巨大创伤性手术,手术中常伴有大量出血、渗血、渗液,需输血、输液治疗,长时间手术打击、无肝期及新肝的灌注损伤等,均可导致机体病理、生理及血液动力学等方面的变化,术后各方面的监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近远期疗效。1临床资料我院于2005-08-06对1例47岁男性肝癌晚期患者实行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经过4 h30 min手术顺利完成,病人安返重症ICU移植间。2术后ICU监测2·1呼吸的监测术后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严密观察呼吸机的工作情况,潮气量、气道压、血氧、血气分析等,并根据血气调整呼吸机参数。因手…  相似文献   

20.
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气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内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气监测的临床意义,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分为3组(各20例):Ⅰ组,肺血流增多型;Ⅱ组,肺淤血型;Ⅲ组,肺血流减少型。采用瑞士AVL-947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分别于手术前、麻醉后、转流中、拔管前从桡动脉抽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肺血流增多型病人肺氧合效果最好,肺淤血型,PaO2稍低,但仍有13.33kPa(100mmHg)以上;肺血流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