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罗勇  张力  王伟  黎兴建  袁武  陈剑 《当代医学》2012,(27):57-59
目的总结4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死亡和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如何降低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方法对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06年1月~2011年12月,共行CABG+心脏瓣膜等手术47例,共移植血管146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3.1支.同期行二尖瓣替换术15例,二尖瓣成形术17例,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9例.术后早期死亡5例(10.6%),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7.6±7.8)d.主要死亡原因:感染1例,低心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相关危险因素:有心肌梗死,射血分数低、心功能差和合并症多特别是有肺部疾病、肺功能不全等与术后并发症及早期死亡有关.随访40例(85.1%),随访时间1~72个月,2例有心绞痛发作,所有生存患者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CABG联合心脏瓣膜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前积极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主动脉阻断和心肌缺血时间,手术彻底纠正瓣膜功能以及尽可能的心肌再血管化,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避免感染,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同时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分析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2002年10月~2008年2月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59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2例;二尖瓣病变12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联合瓣膜病变3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停跳后,先作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或成形.心脏复苏完成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吻合,或在升主动脉1次阻断下完成.内乳动脉的吻合在瓣膜手术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2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机械瓣置换,未用生物瓣.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0%),主要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心率失常等,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术前有心肌梗死史、心功能差、心胸比率大、女性等与早期死亡有关.随访18例,时间6个月~4年患者无死亡,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6例.结论 CABG联合心瓣膜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手术和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完全的再血管化能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女性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低体重、冠状动脉细小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变等构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瓣膜置换术的术中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行CABG+心瓣膜置换术75例,共移植血管136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1.81支,其中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3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DVR)2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6.7%,5/75),死亡原因:低心排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心室颤动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随访64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晚期死亡2例,其余62例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绞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CABG联合心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瓣膜病的有效方法,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1991年3月~1994年7月施行心瓣膜替换术32例(双瓣替换4例,单瓣替换28例),其中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前诊断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死亡一例,31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能够从事正常工作及家务劳动。指出术前改善心功能的治疗和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加强心肺功能支持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换瓣的同时纠正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分析5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资料。结果4例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其中死亡1例。生存病例随访6—9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无出血或血栓事件。结论心脏瓣膜替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良好的瓣膜病变矫治、心肌再血管化和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效果及临床经验。方法同期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和CABG的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n=44)和60岁组(n=36),均在全麻体外循环(CBP)下完成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MVR)4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3例,双瓣膜置换(DVR)15例。术中搭桥平均(1.5±0.6)支,其中1支桥38例,2支桥27例,多支桥15例。共移植旁路血管127支。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CS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9例,失访5例,1例3个月后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LCOS),1例1年后因瓣周漏(PVL)行2次换瓣,2例出现脑血管意外。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心功能Ⅰ级56例、Ⅱ级14例。结论心脏瓣膜手术联合CABG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10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手术,其中二尖瓣病变60例,主动脉瓣病变27例,联合瓣膜病变17例,共搭桥189支。根据患者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结果本组1例术后早期死亡,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均无明显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者大多数无典型心绞痛病史,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采取术前改善心功能状态,缩短手术及心肌缺血时间等措施,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再次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1988年1月至2012年5月,施行再次心脏瓣膜替换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25~45岁;术前心功能Ⅲ级13例,Ⅳ级15例.二尖瓣病变26例,其中二尖瓣生物瓣瓣膜衰坏15例,二尖瓣机械瓣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6例,二尖瓣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5例;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2例.二尖瓣替换26例,主动脉瓣替换2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12例.置入机械瓣28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4~108 min,转流时间70~168 min.结果 早期死亡3例,死因为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20年,2例于术后2年死于心力衰竭,其余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及时、准确诊断,合理抉择手术时机及良好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总结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25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或成形术),同期行CABG术。ECC中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冷停搏灌注液,每间隔20~30 min以冷血半钾停搏液重复灌注,开放升主动脉前主动脉根部温血灌注3~5 min。根据患者病情应用顺灌、逆灌、直视灌、桥灌等多种方法结合。常规应用超滤。25例患者中,二尖瓣置换(MVR)+CABG术12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术8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1例);MVR合并三尖瓣成形(TVP)+CABG术2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CABG术3例。结果 ECC时间124~348(182.6±45.9)min,阻断主动脉时间87~256(136.3±38.7)min。心脏自动复跳20例(80%),术后死亡1例(4.0%),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根据手术方式,选择联合应用多种心肌保护灌注方法和超滤技术,可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同期行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2年2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7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31例,双支血管病变24例,多支血管病变18例。同期施行二尖瓣置换31例,主动脉瓣置换2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病变20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置换1例。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2.52±1.21)个。前降支采用左内乳动脉15例,余血管桥均采用静脉桥。术中有2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结果术后早期(30 d内)死亡3例,病死率4.1%。1例同期行3个瓣膜置换及1支血管移植的53岁男性患者死于室颤;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及3支血管移植的62岁女性患者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及1支血管移植的66岁男性患者死于脑梗塞;余病人顺利出院,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随访51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8年,平均随访3.8年,患者心衰改善,心绞痛消失。结论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技术可行,疗效可靠。可靠的瓣膜置换,完全的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科室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围术期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2011年3月期间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107例,男性8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0岁(39~78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者18例,心功能Ⅲ级者72例,Ⅳ级者17例。二尖瓣病变71例,主动脉瓣病变24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7例,2支病变29例,多支病变21例,左主干病变11例。合并左房血栓22例。行二尖瓣置换53例,二尖瓣成形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双瓣置换12例,其中2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2例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桥血管共计152支,其中动脉桥44支,平均血流量28.6±5.1ml/min。静脉桥108支,平均血流量23.3±4.8ml/min。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9%),死亡原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感染。二次开胸止血2例。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6例(5.6%)。心脏超声显示术后左房及左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分别为P=0.029和P=0.001)。75例患者术后随访4个月~13年,患者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ABG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搭桥同期行瓣膜置换术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及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及适应证。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外科自2001年5月至2004年12月间,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12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瓣膜替换手术。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52~78岁,平均64.5岁。3例以多年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为主诉,近年出现胸痛,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病变;9例以心肌缺血症状为主诉,同时合并瓣膜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单支病变1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8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心力衰竭病史5例,心房颤动7例。手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45~87 mm[(56.7±77)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67%(50.3%±11.7%)。心功能NYHAⅠ级1例,Ⅱ、Ⅲ和Ⅳ级分别为8、2和1例。12例患者中MVR(二尖瓣置换)+CABG 9例,AVR(主动脉瓣置换)+CABG 2例,DVR(双瓣置换)+CABG 1例。结果全组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个月至2年无1例死亡。结论年龄超过50岁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无论有无心绞痛症状均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决定是否同期行CABG;冠心病合并二尖瓣中到重度反流及主动脉瓣严重钙化者,应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对于冠状动脉病变与瓣膜病变同时存在的病例,2种手术同期进行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76例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并介绍此类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 行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6例。男61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岁,共移植旁血管117支,同时行主动脉瓣转换(AVR)(1~3支桥)25例,二尖瓣转换(MVR)(1~4支桥)31例(MVR+TVP3例,MVR+AVP2例),双瓣转换(BVR)(1~3支桥)18例(BVR+TRP2例  相似文献   

14.
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总结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 对20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心肌保护、血液保护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 20例中,1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ABG术,2例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ECABG),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加(CABG)术;其中3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支持。全组男18例、女2例,年龄65~78岁。体重54—85kg,术前均合并中、重度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14例;全部采用中度低温CPB,自制高钾冷、温血停搏液顺灌、逆灌、桥灌,取得较好心肌保护效果。结果 全部康复出院,无死亡。结论 提高手术技术,减少主动脉阻断时间,停机困难者尽早应用(IABP);采取综合的心肌保护措施及血液保护对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分析近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68岁高龄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患者,总结外科及围手术期临床经验。 方法 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间,单中心接受手术的 ≥ 68岁高龄心脏瓣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变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1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5例,双瓣膜置换术(double valve replacement,DVR)2例,二尖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合并手术包括三尖瓣成形术11例,左房血栓清除+左心耳切除1例,左房黏液瘤切除术1例。 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26.2±57.2)min,主动脉阻断(72.3±48.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15.24±6.91)h,术后监护(49.12±18.82)h,术后住院(9.5±4.2)d。手术死亡1例(4%),各类手术并发症11例(44%),其中心律失常7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活动性出血1例。术后患者心功能显著改善,活动能力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时间1~18个月,死亡1人,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7月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其余23例患者均存活,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 结论 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良好的心肌保护及完善的术中操作,老年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ECC)中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9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瓣膜手术及CABG ECC中的心肌保护经验。ECC中及时的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并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顺行灌注(顺灌)、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逆灌)、左右冠状动脉窦直视灌注(直视灌)、血管桥灌注(桥灌)多种方法结合,4∶1冷血(15~20℃)停搏液灌注-冷血(10~15℃)半钾停搏液维持-开放主动脉前温血(30~32℃)灌注的方式进行心肌保护。96例患者中单纯二尖瓣成形(MVP)+CABG 2例;二尖瓣置换(MVR)+CABG 18例(同期行血栓清除5例);MVR合并三尖瓣成形(TVP)+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右房血栓清除各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 24例(同期行瓦氏窦瘤修补1例,行室壁瘤切除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DVR+TVP)+CABG 8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置换(DVR+TVR)+CABG 1例;马凡氏综合征行Bentall术+CABG3例。结果 ECC时间101~360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67~241 min。全组96例患者自动复跳58例,自动复跳率60.4%。死亡5例,死亡率5.21%。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ECC中及时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针对手术方式,选择多种灌注方法可以较好的保护心肌,提高自动复跳率,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老年退行性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施行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同期行退行性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4)岁。退行性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42例,冠心病合并退行性瓣膜病2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置换58例,其中双瓣膜置换5例,合并三尖瓣成形术15例,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1例,合并室壁瘤切除术1例,合并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合并单瓣膜成形术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15例,双支16例,多支32例。结果:本组早期病死3例(4.8%),共出现并发症8例(12.7%);患者中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综合征2例,再次开胸止血3例,呼吸衰竭2例,室颤1例,脑栓塞2例均治愈。手术后随访43例,随访时间1~60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退行性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施行手术效果满意,具有安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大于70岁的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的管理经验。方法从2004年09月至2008年12月,共对71例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7081岁)施行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和充分准备,术中采用浅-中低温、中-高流量CPB,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90 mmHg,血红细胞比容(Hct)0.250.30。结果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单瓣置换38例,双瓣置换16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17例。其中1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3例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3例行带瓣管道升主动脉置换术。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余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在合理的CPB管理下,对老年重症瓣膜病患者患者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积极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在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观察2017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的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149例患者,应用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行瓣膜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术的手术效果和相关并发症。对于搭桥+主动脉瓣膜/双瓣膜置换术,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灌注+经静脉桥血管灌注,然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缝合主动脉切口+静脉桥血管吻合。对于搭桥+二尖瓣膜置换手术,将静脉桥血管吻合至主动脉,降温阻断后,行主动脉根部灌注和二尖瓣膜置换。   结果   149例手术患者中,主瓣+搭桥49例,二尖瓣+搭桥83例,双瓣+搭桥17例,单支冠脉病变需搭桥54例,2支病变55例,3支病变40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0例,术后有4例发生永久性脑卒中,有28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需透析治疗,有18例机械通气时间>24 h。   结论   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搭桥合并瓣膜手术中应用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及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