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体定制三维(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初次单侧TKA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10例(3D组),传统TKA术10例(常规组)。纳入标准: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的或传统的初次行单侧TKA术患者,获完整随访者。排除标准:骨缺损较大需垫片或延长杆的患者,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严重的膝内外翻畸形和屈曲挛缩畸形,随访时间5个月者。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截骨时间、术后2周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髋-膝-踝角(HKA)、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FC)、矢状面胫骨组件角(LTC)与理想状态值的偏差。年龄、手术截骨时间、HSS评分、ROM、HKA角偏差、FFC角偏差、FTC角偏差、LFC角偏差及LTC角偏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和侧别的比较采用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卡方检验;出血量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3D组和常规组的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68 ml和517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5);3D组和常规组的手术截骨时间分别为(35.7±2.2)min和(52.8±2.8)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9,P0.05);3D组HKA角平均偏差(0.76±0.21)°、FFC角平均偏差(0.36±0.10)°、FTC角平均偏差(0.14±0.01)°、LFC角平均偏差(4.13±0.70)°、LTC角平均偏差(0.51±0.11)°,均小于常规组[分别为(2.71±0.73)°、(1.38±0.54)°、(1.23±0.82)°、(9.56±1.22)°、(0.96±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的膝关节ROM(109.7±5.8)°和HSS膝关节评分(86.8±5.6)分,与常规组[分别为(101.2±4.6)°、(84.3±4.8)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相对于传统的TKA术,个体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最大优势在于截骨更精确、假体力线更精准,且手术截骨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评估个性化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0例,在个性化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B组30例,行传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影像学资料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并获得有效随访,两组均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4.03±13.90)min,B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7.47±10.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手术出血量(239.47±42.93)mL,B组手术出血量(388.57±38.81)mL,A组显著少于B组(P=0.000);A组术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mechanical femoral tibal angle,mFTA)为(0.98±0.27)°,B组术后mFTA为(2.02±0.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HSS评分,A、B两组分别为(90.53±6.89)分和(85.33±8.7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个体化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其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1-1575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技术(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价值和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4年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5例31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个性化截骨技术(SignatureTM,Biomet公司)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期选择27例33膝采用传统手术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下肢机械轴线(站立位髋-膝-踝角)及功能评分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瞻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刀口长度、术后下肢机械轴线(站立位髋-膝-踝角)和术后3个月时KSS功能评分。[结果]术后个性化截骨组髋-膝-踝角为(1.44±0.25)°,传统手术组为(2.28±0.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个性化截骨组为(177.1±13.34)ml,传统手术组为(219.7±9.72)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刀口均一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未见感染、假体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个性化截骨技术操作简便,具有提高下肢机械轴线的精确性、减少出血量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间隙平衡截骨与测量截骨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78例接受单侧TKA的患者资料。按医患沟通的结果采用两种手术技术,39例采用间隙平衡技术TKA,39例行测量截骨技术TKA。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患者术后下地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随访过程中,间隙平衡组1例出现膝前痛,2例出现髌骨弹响;测量截骨组2例出现膝前痛,1例出现伸膝延滞,1例出现关节内粘连;经相应处理均无严重不良后果。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HS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术后2年时,间隙平衡组的HSS评分显著高于测量截骨组(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的夹角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患者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年、2年间隙平衡组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的夹角皆显著小于测量截骨组(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间隙平衡截骨相比测量截骨可获得更好的下肢力线,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主动感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手术和术后下肢力线的疗效。方法原发性膝内侧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病人28例,根据病人意愿分成两组,HTO组16例,行OWHTO术;TKA组12例,行TKA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费用。使用目测类比法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价术后疗效,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股胫角(FTA)和髋-膝-踝角(HKA)评估下肢力线。结果 HTO组手术时间(92.10±7.58)分钟、术中出血量(394.40±54.03)ml、切口长度(7.20±1.80)cm、住院费用(30893.10±1177.70)元,TKA组分别为(104.30±7.20)分钟、(505.80±70.51)ml、(10.40±2.19)cm和(45801.90±1097.18)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ROM测量和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O组术后1个月VAS(4.30±0.93)分、ROM(109.30±3.61)°、HSS(71.90±5.09)分,TKA组分别为(5.30±1.07)分、(105.10±2.75)°、HSS(67.50±4.2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TA和HK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O组术后FTA(173.80±2.18)°、HKA(185.00±1.41)°,与术前FTA(183.10±4.25)°、HKA(171.40±3.50)°比较,TKA组术后FTA(174.00±1.65)°、HKA(184.30±1.66)°,与术前FTA(181.40±4.21)°、HKA(169.50±3.4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WHTO技术简单,创伤小,畸形矫正较精确,恢复快,花费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 男24例、女45例, 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 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 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 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 KSS), 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 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 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计算机导航定位和软组织平衡辅助与传统髓内、外定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后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定位在关节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应用计算机导航定位与软组织平衡辅助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77例107膝,男9例12膝,女68例95膝;年龄35~78岁,平均68岁.骨关节炎86膝,类风湿关节炎12膝,强直性脊柱炎8膝,化脓性关节炎致膝关节骨性强直1膝.同期行传统髓内、外定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81例107膝,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术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力线、软组织平衡、并发症、膝平均出血量、膝平均手术时间.结果 手术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68°~110°,平均93°.全部病例随访3~25个月,平均16个月.导航组下肢力线误差、软组织平衡关节线角度变量、关节间隙距离分离变量都小于非导航组.导航组术中术后出血量(779.354±81.712)ml,与非导航组(786.612±82.76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83.643±12.235)min,与非导航组(64.844±11.28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导航组HSS改良评分(93±5.6)分,与非导航组(82±4.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脂肪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各有1例感染.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用于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植入更精确,术后下肢力线和软组织平衡恢复更好.手术时间延长,但未增加出血量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自2006年12月~2007年12月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11例12膝,男5例5膝,女6例7膝,年龄57~74岁;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行传统TKA手术10例12膝,男4例5膝,女6例7膝;年龄56~78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HSS评分;影像学评估:MFTA、LDFA、MPTA、STCA下肢力线;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经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传统TKA手术组与导航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HSS评分、MFTA、STCA下肢力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TKA手术,假体植入更准确,下肢力线更佳,并能减少出血量,早期疗效满意,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结合3D打印导航模板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具有TKA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术前CT扫描、三维重建和下肢解剖参数三维测量;在三维模型上选择匹配合适型号的假体,根据患者股骨髁外形和假体匹配情况,采用CAD技术设计个性化股骨远端截骨模板、股骨远端+1 mm截骨模板、外翻+1°截骨模板、外翻-1°截骨模板、股骨远端4合1截骨模板等,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实物模板,以引导股骨远端精准截骨。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该新方法辅助完成16例(18膝)TKA手术(3D打印组),选取同期行传统TKA手术的16例(16膝)患者纳入常规手术组。32例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3~85岁,平均年龄(68.1±2.3)岁。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假体匹配、肢体力线恢复情况和手术疗效的差异。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常规手术组,两组术后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经术前三维规划预测的假体尺寸与实际尺寸一致,而常规手术组根据X线片二维图像预选假体型号,准确率仅为75%;3D打印组假体位置、型号匹配良好,常规手术组股骨假体悬挂1例、股骨皮质过度切割1例;两组下肢力线内外翻偏差≤3°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打印组94%vs常规手术组88%,P0.05)。结论将CAD结合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用于辅助TKA手术,可实现术前准确预选假体型号、术中精准截骨,方便可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在重度膝关节炎合并下肢关节外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行TKA治疗的6例(8膝)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术中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辅助截骨。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3~1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型号及安装位置正确,下肢力线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明显假体松动及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15.9±13.6)°,股胫角为(4.5±3.4)°,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6.5±12.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TKA术中使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截骨可获得较好的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而且简化了手术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的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61例,其中男17例,女44例;年龄60~83(67.87±6.45)岁。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下肢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股胫角(femora-tibial angle,FTA)评估下肢力线情况;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14.27±4.69)个月;下肢力线比率由术前的(14.79±5.61)%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59.33±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4,P0.05);股胫角由术前的(182.14±2.19)°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171.54±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7,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14±2.21分别降至术后1、3、12个月的3.64±0.92、2.02±0.63、0.9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8.24,P0.001);HSS评分由术前的49.66±13.79分别提高至术后1、3、12个月的58.39±9.26、71.82±6.06、82.71±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45,P0.001)。3例患者术中出现对侧骨皮质断裂,调整力线后固定,术后12个月截骨区愈合良好;4例手术切口愈合缓慢,分别在术后3~4周愈合。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可以有效调整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导致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内翻膝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施行滑移截骨技术达到内外侧软组织平衡,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共收治22例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男5例,女17例;年龄48~76(61.3±13.8)岁。均为内翻畸形,由股骨关节外畸形所导致。术前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角(158.8±9.7)°,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nee Society score,KSS)临床评分(32.6±6.1)分,功能评分(35.8±9.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ical,HSS)评分(39.7±4.6)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6±10.7)°。在关节置换时均采用机械对线法,先平衡屈曲间隙,冠状面的不平衡均采用内侧股骨髁行冠状面垂直上下滑移截骨,伸直间隙内外侧的差距决定截骨块滑移的距离,直至间隙平衡。以数枚螺钉固定截骨块后按常规安装假体。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伤口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时间18~36(28.2±10.1)个月。拍X线片见截骨块骨折线消失时间2~5(3.5±1.5)个月,无骨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测量HKA角(178.8±0.7)°,较术前提高;HSS评分(91.3±6.0)分,KSS临床评分(93.7±3.5)分,KSS功能评分(81.2±6.5)分,膝关节活动度(121.7±11.6)°,均较术前改善。结论: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滑移截骨,内翻畸形严重者向下滑移股骨内髁,手术相对简单、损伤小,易于达到屈伸间隙内外侧软组织平衡,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胫骨内侧疼痛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采用骨膜剥离器和电刀松解内侧副韧带及鹅足后发生膝前痛的差异.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行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220例,分为骨膜剥离器组和电刀组.骨膜剥离器组110例,男47例,女63例,平均年龄(58.8±17.2)岁,膝内翻(14.0±3.5)°,体重(65.6±12.8) kg,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 (26.6±3.6) kg/m2;电刀组110例,男49例,女61例;平均年龄(59.6±16.7)岁,膝内翻(15.0±4.7)°,体重(66.4±13.4) kg,BMI(27.4±4.1) kg/m2.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术后评定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KS膝评分、VAS疼痛评分和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术后3例发生感染(电刀组2例,骨膜剥离器组1例),行Ⅱ期翻修手术,使用TC3假体及抗生素骨水泥固定,随访期间未再发生感染.20例出现膝前区疼痛,其中电刀组4例,骨膜剥离器组16例,电刀组膝前区疼痛发生率低于骨膜剥离器组.末次随访时AKS膝评分和HSS评分电刀组高于骨膜剥离器组,VAS电刀组低于骨膜剥离器组.结论:与使用骨膜剥离器松解内侧副韧带及鹅足相比,使用电刀术后膝前痛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占丰  闵继康  王丹  钟建明  李恒 《中国骨伤》2017,30(11):1013-1017
目的 :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进行计算,通过与全膝置换术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对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膝关节单髁置换术65例,全膝置换术65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男27例,女38例;年龄50~82岁,平均(62.3±4.3)岁;其中70岁14例,50~70岁51例;BMI指数18.3~30.1 kg/m2,平均(23.9±2.6)kg/m2。全膝置换术组男23例,女42例;年龄57~81岁,平均(67.4±4.9)岁;其中70岁34例,50~70岁31例,BMI指数20.6~33.1 kg/m2,平均(25.6±2.3)kg/m2。根据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比较两组隐性失血量差异,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差异,同时分析其与BMI指数、术后膝关节功能是否存在相关性。动态观察术后全血容量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情况。结果: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375.25±168.09)ml,HSS评分87.11±5.39。全膝置换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898.81±221.47)ml,HSS评分82.23±3.08。两组隐性失血、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男女间、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隐性失血量与术后HSS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隐性失血量与BMI指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术后全血容量变化比较,术后第2、4、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没有患者接受术后同种异体输血,全膝置换术组3例接受术后同种异体输血。结论: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是总失血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失血量较全膝置换术少,机体可对其进行代偿,不会增加术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固定平台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节骨病专科门诊就诊并收治住院手术的86例(92膝)膝关节单间室(内侧)骨性关节炎病例,分成两组:一组为固定平台(Link)组,共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选用固定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另一组为活动平台(Oxford)组,共44例,其中男20例,女24例,选用活动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并完成临床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8~26(18.20±4.23)个月。临床随访过程发现在固定平台组术后1年出现1例假体周围骨折,活动平台组发现1例垫片脱位。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及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固定平台组手术耗时(90.05±6.59) min,失血量(53.76±6.04) ml;活动平台组手术耗时(90.73±6.74) min,失血量(54.34±6.27) ml。固定平台组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94.52±4.54)°提高至术后(104.64±4.42)°,活动平台组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95.05±4.87)°提高至术后(105.07±4.33)°。固定平台组KSS评分由术前(48.69±5.68)分提高至术后(83.55±5.37)分,活动平台组KSS评分由术前(49.39±5.68)分提高至术后(84.11±6.14)分;固定平台组HSS评分由术前(45.45±3.62)分提高至术后(84.55±6.08)分,活动平台组HSS评分由术前(45.93±4.01)分提高至术后(85.16±6.30)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单髁假体在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的中远期并发症和翻修率还有待进一步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膝关节置换在国内已广泛开展,发展合适国人自身的假体意义重大,本研究介绍了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系统在临床的应用体会。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51例患者行TC-Dy—namic膝关节置换。男19例,女32例;年龄71—84岁,平均(76.4±4.1)岁;骨性关节炎3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病程5~40年,症状主要为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术后行HSS评分和X线检查。结果:随访48-6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HSS评分平均(86.1±7.7)分(63~95分);共32例患者获48个月随访,HSS评分平均(83.5±8.1)分(60±95分)。负重位X线检查力线测量结果:术前平均膝内翻(21.0±5.8)°(9°±30°),术后下肢力线基本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或髌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作为根据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设计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僵硬膝关节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例(25膝)僵硬膝关节患者,其中男2例(3膝),女18例(22膝);年龄55~78岁,平均(64.5±4.9)岁;病程5~21年,平均8.3年。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HS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2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69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的32.36±12.31提高至术后的80.70±18.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优7膝,良15膝,可3膝。膝关节ROM由术前的(39.4±5.3)°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5±11.2)°。结论:僵硬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术后可获得满意的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用于外翻膝的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昆鹏  张雪冰  张国栋  杨光  齐欣 《中国骨伤》2015,28(10):897-902
目的:比较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两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7例(23膝)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4例(1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所有膝关节有外翻畸形。其中9例(12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PFC Sigma),8例(11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PFC Sigma RP).术前和术后随访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改善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与旋转平台组(1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位,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腓总神经麻痹、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腓骨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腓骨截骨手术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5年1月起,收治以内侧间隙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例(15膝);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1.3岁。均采用腓骨截骨手术,对其膝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术后早期下地适当进行关节活动,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相应影像学评估,测量膝关节内外间室高度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2 d、术后2个月VAS、KSS、HSS评分,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住院天数(6.0±2.4)d;单侧手术时间(33.3±8.4)min,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于术后1 d下地行走,主诉原有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明显好转或消失。患者手术后2 d与术前相比,VAS、HSS及KSS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手术后2个月与术前相比,VAS、HSS、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术后2 d复查膝关节负重位X线片,与术前膝关节负重位X线片比较,均出现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间隙增高。结论:腓骨截骨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疼痛减轻明显,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骨性关节炎膝内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