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50-1454
[目的]研究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5月,79例(91膝)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本科行固定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2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39±4.64)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25±5.42)min,失血量(86.25±6.32) ml。术中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中胫骨开槽时,出现胫骨内侧平台斜形骨折,术中即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良好。79例中2例失访,其余77例平均随访(14.36±7.58)个月。KSS评分由术前(65.44±5.48)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31±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ROM由术前(108.41±2.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24.2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患者股胫角、关节线匹配角和机械轴偏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未见假体松动、移位,外侧室均无明显退变加重。[结论]应用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55岁及以下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行Oxford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的47例(56膝)55岁及以下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记录患者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及机械轴股骨胫骨角(mFTA),并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假体生存率。结果手术年龄为(52.77±2.28)岁。随访时间为(42.16±9.60)个月。ROM由术前的(114.02±5.75)°提高至术后的(120.35±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14±0.86)分降低至术后的(1.18±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TA角由术前的(7.14±2.66)°改善至术后的(4.10±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无膝关节内翻过度矫正。OKS评分由术前的(20.04±3.88)分提高至术后的(42.07±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优良率为91.1%。5例患者术后残留持续疼痛。随访期间,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假体生存率为100%。结论Oxford单髁置换术可显著改善年轻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膝关节功能,早期疗效满意。残留疼痛是Oxford单髁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ink固定平台膝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orthroplasty,UKA)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关节科行膝关节Link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的患者55例。其中男25例25膝,女30例30膝;平均年龄67岁(53~81岁);平均体重64kg(45~83kg);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5.6个月。全部病例均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使用Link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膝关节内侧髁置换,采取微创UKA小切口技术。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资料进行疗效分析;观察有无UKA术后并发症出现;手术前后均行患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髋-膝-踝角度(hip-knee-ankle angle,HKA)、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并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采用SPSS1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55膝)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89.3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71mL,术后住院天数平均为7.5d,住院平均费用37 768.5元。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均无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假体周围骨折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15.6个月(12~2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较术前得到明显提高,所有病例均没有无菌性假体松动、不明原因疼痛、聚乙烯衬垫脱位等并发症。术前HKA为(173.6±3.5)°,术后为(177.5±1.4)°;术前FTA为(180.5±4.2)°,术后为(175.4±5.8)°;术后膝关节最大活动度从术前(94.5±8.1)°增长至术后的(113.7±7.8)°,以上数据,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膝关节KSS临床评分分别为(60.8±9.7)分和(88.9±5.1)分;KSS功能评分分别为(58.7±7.8)分和(86.4±6.8)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46.5±5.8)分和(85.7±8.7)分,三组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利用Link Sled固定平台单髁假体,采用微创单髁技术行手术治疗,具有术中创伤小、切除骨质少、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关节活动度大、本体感觉好等优势。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下肢力线改善明显,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重度骨性关节炎采用Oxford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10-01—2014-12采用Oxford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诊治58例(65膝)膝关节单纯内侧间室重度骨性关节炎。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71(52~86)min,术中失血量为(97.1±13.3)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均获平均25.2(12~46)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急性期感染发生。股胫角由术前的平均内翻4.8°改善为术后的平均外翻5.3°。膝关节活动度术前(85.2±9.3)°,末次随访时(132.0±11.4)°。膝关节功能KSS评分术前(21.6±4.9)分,末次随访时(82.7±8.1)分;HSS功能评分术前(47.2±6.9)分,末次随访时(81.5±10.4)分;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和HSS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行双膝同期单髁置换,1年后左膝出现迟发性感染,假体松动,行全膝关节翻修。其余患者未见假体松动、塌陷及移位;对侧间室及髌股关节无明显进行性退变。结论对于膝关节单纯内侧间室受累所导致的重度骨性关节炎,采用Oxford单髁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失血少,恢复快,中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与正常膝关节的临床疗效,探讨僵硬膝与正常膝关节置换术相比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的要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僵硬膝组11例16膝,非僵硬组11例16膝.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HSS评分和关节活动范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术前HSS评分、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僵硬组术前平均膝关节活动度(6±5)°、术后活动度(78±16)°及HSS评分(66±18)分、平均手术时间(143±21) min、总失血量(740±130) ml,非僵硬组术前平均膝关节活动度(72±18)°、术后活动度(109±16)°及HSS评分(84±19)分、平均手术时间(88±15) min、总失血量(576±107) 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相比存在显著差异(73±19)°vs (36 ±22)°(P<0.05).[结论]术中注意关节暴露、软组织松解、术后积极康复锻炼,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僵硬膝的患者虽然不能达到正常膝关节置换的评分和活动度,但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固定平台假体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62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9例,女43例;年龄47~83(65.3±8.2)岁;病程5~72(19.4±14.3)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HSS膝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40(19.9±10.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须术后输血,住院时间2~10(3.5±1.6) d。术后未发生脱位、感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胫后静脉血栓。HSS评分由术前的69.9±7.2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1±7.4;其中优51例,良9例,可2例;VAS评分由术前的3.8±0.9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0.9。结论: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可以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KA)两型假体间的疗效有无差异及髌骨置换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医师施行的78侧初次TKA进行回顾。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施行固定平台TKA手术的患者共30侧,14侧置换髌骨;施行旋转平台TKA手术的共48侧,36侧置换髌骨。术前和术后随访行膝HSS评分、测量关节伸直角度和屈曲角度,以比较两型假体TKA疗效;比较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TKA疗效;在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中,分别比较固定平台TKA和旋转平台TKA的疗效。结果成功随访76侧,平均25.2个月。旋转平台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0±11.5)°优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0,P0.01)。髌骨未置换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髌骨置换组(102.5±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P0.05;t=3.747,P0.01),术后屈曲角度与后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髌骨未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与固定平台TKA的术后HSS评分、屈曲角度无差异,伸直角度差别无临床意义。髌骨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TKA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9±13.0)°与后者术后的屈曲角度(96.7±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5)。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总体疗效相似,旋转平台假体能够更好地改善关节屈曲角度;置换髌骨并不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固定平台(fixed bearing,FB)假体和旋转平台(rotating bearing, RB)假体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轻、中度膝外翻畸形患者203例,其中181例为初次置换,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168例(168膝)纳入研究。男57例,女111例;年龄40~79岁,平均(59.3±7.2)岁。退变性骨关节炎15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根据假体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固定平台组(83例)和旋转平台组(85例)。所有患者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X线股胫角、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结果1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4个月,平均37.4个月。固定平台组及旋转平台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从术前72.8°±13.1°和71.2°±12.8°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06.5°±9.8°和115.4°±7.9°;X线股胫角由术前16.8°±5.3°和15.2°±4.7°降至末次随访时5.6°±2.3°和5.2°±2.1°;HSS膝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47.5±7.1)分和(49.6±8.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1±4.6)分和(90.2±5.3)分;SF?36评分由术前(52.3±15.4)分和(50.1±17.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1.6±12.3)分和(82.2±14.5)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除膝关节活动度,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关节僵硬,加强功能锻炼后症状改善。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松动或下沉、膝关节迟发不稳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轻、中度膝关节外翻畸形,两种类型的假体在相同的软组织平衡技术下均可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矫正外翻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用于外翻膝的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昆鹏  张雪冰  张国栋  杨光  齐欣 《中国骨伤》2015,28(10):897-902
目的:比较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两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7例(23膝)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4例(1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所有膝关节有外翻畸形。其中9例(12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PFC Sigma),8例(11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PFC Sigma RP).术前和术后随访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改善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与旋转平台组(1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位,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腓总神经麻痹、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单髁置换的疗效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单间室膝骨性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探讨其疗效及评价方法.[方法]自2004年3月~2006年9月22例(22膝)单间室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UKA,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4个月(14~49个月).疗效评定选用HSS、KSS、WOMAC评分,于术前及随访时分别进行评定.同时提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专用评分标准>(UKA专用评分)进行术后评定.[结果]术后22例患者患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HSS、KSS、WOMAC评分术前及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UKA专用评分平均87.2分,优15膝,良7膝,无可或差.UKA专用评分与HSS、KSS、WOMAC评分标准在同一患者得所结果紧密相关(r值分别为:0.892、0.921、0.914、-0.827).[结论]UKA是治疗单间室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中近期效果满意.<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专用评分标准>可综合评价UKA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假体生存率,探讨其中长期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和预防策略。 方法选择自2007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应用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435例515膝,均系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病,其中男150例,女285例;年龄45~83岁,平均(61±8)岁。身体质量指数19~36 kg/m2,平均(24±3)kg/m2。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变化,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与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术后所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估患者的假体生存率,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ROM变化、KSS评分、OKS评分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435例515膝全部完成随访,平均(5.2±1.8)年。至末次随访时,KSS评分由术前平均(59±10),改善至术后平均(93±8)(t=-2.586,P<0.05);OKS评分由术前平均(24±8),提高至术后平均(43±5)(t =-2.056,P <0.05);膝关节术前平均(111±5)°,术后ROM平均(127±8)°(t =-2.334,P <0.05)。所有患者人工单髁关节假体总生存率为92.2%。515膝单髁关节中共有15例(2.9%)并发症发生,其中聚乙烯活动半月板衬垫脱位6例(1.2%);迟发性深部感染1例(0.2%),经规范抗感染治疗无效后行二期全膝关节翻修术,术后正常恢复;3例出现股骨髁侧假体松动(0.6%,含1例同时衬垫脱位病例),其中2例进行单髁关节翻修,1例予以全膝关节翻修;2例患者出现关节囊反复无菌性积液(0.4%),予以关节抽液并物理治疗后恢复;2例术后出现关节内游离体(0.4%),行关节镜手术取出后绞索症状消失;1例术后膝关节不明原因疼痛(0.2%),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部分撕脱(0.2%),术中予以韧带线缝合固定,术后铰链支具固定41周后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可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成熟的外科操作能够保证UKA获得良好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的治疗需仔细分析发生的原因和类型,给予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鞠晓聪  王冰  王峰  孙海宁 《中国骨伤》2022,35(7):637-643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应用Oxford第3代人工单髁关节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42例,根据手术单双侧置换情况将患者分为双侧同期置换组和单侧置换组:同期置换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79.18±3.06)岁;单侧置换组31例,男13例,女18例,年龄(78.16±3.48)岁。观察比较患者患膝假体生存现状、术前后血细胞比容变化、术中及术后的失血总量,比较患者术前后膝关节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评分。结果:两组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7±2.3)年。1例既往高血压合病史患者术后第4个月发生脑血栓,1例患者在术后第4个月发生衬垫脱位,2例患者于术后3年因其他内科疾病死亡(1例心肌梗塞,1例肺癌)。双侧同期置换组术后失血总量高于单侧置换组(P<0.05);4例行双侧同期置换患者术后分别输血2 U。两组术后9个月HSS评分除稳定性评分其他各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内侧单间室退变的75岁以上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双膝病变75岁以上老年患者,双侧同期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同单侧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创伤大,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术后快速康复,增加失血量。虽然远期疗效同单侧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相当,但为保证手术安全性,仍建议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导致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内翻膝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施行滑移截骨技术达到内外侧软组织平衡,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共收治22例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男5例,女17例;年龄48~76(61.3±13.8)岁。均为内翻畸形,由股骨关节外畸形所导致。术前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角(158.8±9.7)°,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nee Society score,KSS)临床评分(32.6±6.1)分,功能评分(35.8±9.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ical,HSS)评分(39.7±4.6)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6±10.7)°。在关节置换时均采用机械对线法,先平衡屈曲间隙,冠状面的不平衡均采用内侧股骨髁行冠状面垂直上下滑移截骨,伸直间隙内外侧的差距决定截骨块滑移的距离,直至间隙平衡。以数枚螺钉固定截骨块后按常规安装假体。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伤口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时间18~36(28.2±10.1)个月。拍X线片见截骨块骨折线消失时间2~5(3.5±1.5)个月,无骨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测量HKA角(178.8±0.7)°,较术前提高;HSS评分(91.3±6.0)分,KSS临床评分(93.7±3.5)分,KSS功能评分(81.2±6.5)分,膝关节活动度(121.7±11.6)°,均较术前改善。结论: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滑移截骨,内翻畸形严重者向下滑移股骨内髁,手术相对简单、损伤小,易于达到屈伸间隙内外侧软组织平衡,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强生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两种假体术后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0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86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3例46膝应用强生旋转平台,其中男性18例(18膝,39.13%),女性25例(28膝,60.87%);左侧25膝(54.35%),右膝21膝(45.65%),年龄为55~77岁,平均(68±8)岁。36例(40膝)应用强生固定平台,其中男性16例(17膝,42.50%),女性20例(23膝,57.50%);左侧22膝(55.00%),右膝18膝(45.00%)。年龄为54~80岁,平均(67±8)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行固定平台假体或旋转平台假体初次TKA术。分别于手术前后评估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固定平台组或旋转平台组患者的术前活动度与末次随访活动度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801,t=21.470,P<0.05);固定平台组或旋转平台组患者的术前HSS评分与末次随访HSS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180,t=35.053,P<0.05)。固定平台组与旋转平台组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平台组与旋转平台组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早期临床总体疗效相似。两种假体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无论使用哪种假体,短期随访时间内都不会影响到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型股骨假体应用于初次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入院,由同一位主任医生完成的初次后稳定型全膝关置换术病例,共156例.61例使用改良型股骨假体,男7例,女54例,平均年龄(68.34±5.41)岁;95例使用普通股骨假体,男14例,女81例,平均年龄(69.92±5.11)岁.观察并记录15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Insall-Salvati指数、假体型号、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生率、术后下肢力线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随访45.31周(36~56周),记录每例患者随访时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结果:改良型股骨假体组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生率为0,低于普通股骨假体组的11.48%,且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0.98±10.32)°,优于普通股骨假体组(107.05±8.61)°.术后随访4次,在术后21~28 d改良型股骨假体组膝关节评分129.79±9.63,优于普通股骨假体组126.85±7.79.结论:采用改良设计的新型股骨假体能降低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生率,并获得更好的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8-03—2011-01行手术治疗的18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以膝关节内侧间室病损为主。术前进行MR及X线片评估;术中采用关节镜进行检查和清理。并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平均21(18~36)个月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迹象。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71.3分提高至87.2分,优15膝,良3膝;平均关节活动范围(ROM)127°(112~141°)。结论关节镜下准确评估、清理关节病损为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提供临床依据,提高了疗效,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随访10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2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43~76(57.80±8.05)岁。分别在术前,术后1、5、10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9~11(10.0±0.8)年。VAS评分由术前的7.88±1.15降至术后1、5、10年的3.19±0.91、3.44±0.96、3.69±1.2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临床评分由术前的61.94±5.74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5.50±4.62、80.13±3.97、77.38±6.4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81±13.03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7.50±8.56、81.88±6.55、76.88±10.78,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腓总神经损伤及截骨不愈合的并发症。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较好效果,可以阻止或延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展,长期随访能达到与关节置换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前、术后半年的膝关节功能进行HSS评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对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内翻畸形程度、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ROM之间的关系.[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术前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ROM、术后胫骨平台PSA、手术前后股骨ACO变化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呈正相关;体重指数、膝内翻畸形程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经筛选后纳入方程的变量只有术后胫骨平台PSA (P<0.01)、术前疼痛功能评分(P<0.01)、体重指数(P<0.05),根据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排序,对应变量的作用排序为术后胫骨平台PSA (0.555)>术前疼痛评分(0.357)>体重指数(0.187).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ROM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最好.[结论](1)术前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ROM、术后胫骨平台PSA、术前术后股骨ACO变化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呈正相关,体重指数、膝关节内翻畸形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呈负相关;(2)术后胫骨平台PSA、术前疼痛评分、体重指数对术后半年膝关节HSS评分影响显著;(3)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有影响,术后胫骨平台PSA7°~9°膝关节活动度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中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与旋转高屈曲型假体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关节炎患者施行TKR手术,其中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32例38膝,旋转高屈曲型假体36例44膝,通过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knee surgery score,HSS)对两种假体置换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者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HSS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47例(69.1%),良17例(25.0%),可4例(5.9%),总优良率94.1%。两组之间术前活动度以及术前、末次随访时HS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旋转高屈曲型假体组在末次随访活动度方面较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组为高(P0.05)。结论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运动学上有潜在的优势,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接触应力和假体磨损;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对不需要从事高屈曲活动、经济较为困难以及高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