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椎间关节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纯椎间关节阻滞相比较,以探讨其是否存在优越性。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B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史阻滞。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组与B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B组疗效明显好于A组(P〈0.01)。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对椎间关节综合征都有良好疗效,而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椎间孔神经阻滞并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对照组行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疗效,两组并进行比较。结果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5/10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1.4%,79/97例)(P〈0.05);3个月和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4/102例;90.2%,92/102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8.4%,76/97例;76.3%,74/ 97例)(P〈0.01)。结论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松解,较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疗效,其远期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颈2椎旁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秦树国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1):1302-1304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颈2椎旁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C2横突阻滞组(A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外周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28例。治疗3周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评估疼痛程度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评估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疼痛强度指数(present pain index,PP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降低(P〈0.05)。治疗后,A组PRI、PPI、VAS评分均较B组为低,治愈率较B组为高(P〈0.05)。结论: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颈2横突及后支阻滞及联合外周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疗效,但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颈2椎旁和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的标准,选择6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3例,行颈2椎旁神经阻滞;B组29例,行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两组均每周一次,4次为1个疗程。用数字评分法评估和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疗效。结果A、B两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0.91%和68.9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颈2椎旁神经阻滞和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疗效,但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与椎间植物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10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均行椎间及后外侧植骨,对三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B组、C组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丢失程度较A组明显(P〈0.05)。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与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姜泳  宋全红  迟晓飞  赵刚 《中外医疗》2012,31(6):100-100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间我科收治的73例采用椎间关节阻滞治疗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例患者经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椎间神经阻滞治疗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具有起效快、疗效准确,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X线引导下射频热凝术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在射频热凝术基础上,进行硬膜外前间隙阻滞与硬膜外后间隙阻滞治疗LDH的效果比较。方法:LDH患者60例,均分为三组:A组行单纯射频热凝术;B组射频热凝术联合硬膜外后间隙阻滞治疗;C组射频热凝术联合硬膜外前间隙阻滞治疗。术前,术后3天、2周、3个月、6个月测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术后3d、2周、3个月、6个月VAS评分较A、B两组降低更明显(P〈0.05),B组效果也优于A组(P〈0.05)。A组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16/20、15/20、14/20。B组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18/20、17/20、16/20。C组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20/20、19/20、18/20。C组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优良率均较A组与B组高。治疗后三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X线引导下射频热凝术联合硬膜外前后间隙阻滞治疗LDH效果较单纯射频热凝术好,尤其射频热凝术联合硬膜外前间隙阻滞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迪  葛文  梁怡红 《中原医刊》2011,(14):97-98
目的观察和对比研究神经阻滞、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SL)照射以及神经阻滞联合SL照射治疗颈部神经卡压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颈部神经卡压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应用神经阻滞(阻滞第4颈椎横突);B组:SL照射(第4颈椎横突、星状神经节及痛点);C组:神经阻滞联合SL照射。结果三种方法治疗颈部神经卡压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均显著下降,C组VAS值明显低于A组和B组,C组总有效率100%,高于A组及B组(P〈0.05),C组神经阻滞治疗次数明显低于A组(P〈O.05),SL照射次数少于B组(P〈0.05)。复发情况:A组4例,B组2例,C组0例。结论神经阻滞联合SL照射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是颈部神经卡压性疾病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椎间孔阻滞加痛点注药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简称PHN)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60例,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30例,采用椎间孔阻滞加痛点注药;对照组30例,单用椎间孔阻滞治疗.阻滞液为含克痛宁的混合液.结果治疗后3-8周,两组显效率分别为76.67%、90.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依随访时间延长,两组镇痛效果为优的病例均无疼痛复发或加重,而原镇痛效果非显著的病例疼痛在逐渐缓解,12个月内,两组原镇痛效果非显著的病例22例中有11例转为优(占50%),提示含克痛宁的阻滞液行神经阻滞治疗有可能存在远期疗效.结论椎间孔阻滞加痛点注药是治疗PHN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神经根阻滞下大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经椎间孔神经根阻滞下大推拿治疗,B组单纯应用大推拿治疗,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 60例均得到随访,A组较B组治疗后各期腰腿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18个月,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A组优良率为90%,高于B组66.66%。结论 经椎间孔神经根阻滞下大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优良,预后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椎板后路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是近年发现的新型区域阻滞,此2 种阻滞方式皆被报道为椎旁 阻滞的改良技术,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尽管穿刺部位相似,但目前国内外缺乏两者比较 的临床对照研究。区别于以往区域阻滞技术,该文从解剖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椎板后路阻滞 与竖脊肌平面阻滞进行总结及比较,旨在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三种方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96例肩周炎门诊病人随机分为 3组 ,A组 :30例 ,行颈部硬膜阻滞 (CEB) ;B组 :32例 ,行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 ;C组 :34例 ,行臂丛神经阻滞 +肩周局部神经阻滞 (BPB +LNB)。药物 :利多卡因 40mg +维生素B12 5 0 0 μg +得宝松 7mg +生理盐水共 6~ 10ml。 结果 C组治愈率 90 %,A、B组分别为 6 5 %~70 %,C组较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BPB +LNB方法治疗肩周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全伟斌 《医学综述》2013,19(8):1475-1478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因其用药量小、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对运动神经阻滞轻微及母婴影响小等优点,近年来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患者自控镇痛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及新药物的临床应用,许多研究表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能应用于产程早期,可缩短产程并降低剖宫产率,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已成为目前比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并于近几年来在国内临床趋于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林静  周英琼 《医学综述》2014,(15):2739-2740
脱落细胞学诊断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在各种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涂片方法阳性检出率低、诊断的敏感性不高。细胞块技术原理是将样品离心浓缩后固定切片观察,而弥补细胞涂片的不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目前细胞块的制作方法、适应范围、与传统涂片相比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和对比,对于细胞块技术在细胞学领域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方法 下肢手术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患侧向上侧卧,L3-4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用0.75%布比卡因(B)0.8ml(6m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2ml后单次注射,注速1ml/15s.注药后保持原位15min后仰卧。实验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LB),其他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结果 ①两组比较,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中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组较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的单侧阻滞率均为100%,且单侧阻滞均完善。结论 LB和B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较短外基本一致,对循环的干扰均较轻.二者应可任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方法 下肢手术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患侧向上侧卧,L3~4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用0.75%布比卡因(B)0.8ml(6m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2ml后单次注射,注速1ml/15s,注药后保持原位15min后仰卧。实验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LB),其他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结果 ①两组比较,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中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组较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的单侧阻滞率均为100%,且单侧阻滞均完善。结论 LB和B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较短外基本一致,对循环的干扰均较轻,二者应可任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股神经阻滞、骶管阻滞联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下肢前内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75例行下肢前内侧手术小儿随机分成3组: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A组,n=25),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B组,n=25),单纯静脉麻醉组(C组,n=25).结果 术中A、B组循环功能较C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  相似文献   

19.
谢素琴  罗爱林 《医学综述》2007,13(21):1675-1677
硬膜下间隙阻滞是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之一,一直以来相关报道较少。随着临床麻醉中硬膜下间隙阻滞的个案报道增多,硬膜下间隙阻滞也逐渐引起了麻醉医师的关注。因此,本文就硬膜下间隙的解剖、生理,以及硬膜下间隙阻滞的常见原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治与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1%利多卡因联合0.5%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青年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膝关节镜手术时的生命体征变化及麻醉效果异同.[方法]ASA-级择期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按年龄分60岁以上为Ⅰ组(老年组,n=30),年龄15~42岁为Ⅱ组(青年组,n=20).1%利多卡因联合0.5%盐酸罗哌卡因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有无改变及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效果,麻醉效果,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结果]两组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低血压、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Ⅰ组病人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14.79±6.78)h明显长于Ⅱ组的(8.54±4.42)h, P<0.01;Ⅰ组病人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0.25±4.38)h,明显长于Ⅱ组的(5.59±3.46)h,P<0.01.[结论]老年、青年病人都适用1%利多卡因联合0.5%盐酸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膝关节镜手术,老年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较青年病人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