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42株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K-B琼脂扩散法对42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表皮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以青霉素G,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性最严重均在80%以上.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表皮葡萄球菌性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与表皮葡萄球菌的关系以及细菌检测和耐药试验的临床价值.方法:从 41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细菌中检出表皮葡萄球菌78例,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采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价疗效.结果:416例中表皮葡萄球菌阳性33.3%,对几类常用抗生素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β-内酰胺类均有较高耐药性,对万古霉素耐药极少,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多联抗生素治疗最有效.结论:葡萄球菌已是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致病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规范的前列腺液细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鹏  李波  彭智  高淦  陈盛 《重庆医学》2018,(17):2275-2278,2284
目的 探讨ica操纵子对表皮葡萄球菌在骨科植入物表面黏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为临床骨科材料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PCR扩增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的icaADBC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ica操纵子基因的表达,苯酚-硫酸法检测细胞间多糖黏附素(PIA)的合成,黏附能力检测采用菌落平板计数法,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结果 11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菌株扩增出ica操纵子的icaADBC基因,且在菌株中均有表达.ica操纵子基因表达高的菌株其PIA分泌量较高.表皮葡萄球菌在骨组织上的黏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其次为钛合金和不锈钢.icaA基因表达与细菌在3种生物材料上的生物膜形成相关.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在不同骨科植入物上具有不同的黏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ica操纵子基因通过调节PIA分泌量而影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68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大环内酯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icaA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初步预测采用大环内酯抗菌药物预防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的有效性.方法 以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微孔测定法考察临床分离表皮衙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PCR法测定icaA基因型,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耐药程度较高(88.2%),且耐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较敏感菌显著增强(P<0.05),耐药菌与敏感菌的icaA阳性比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难以有效地预防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各种标本中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方法 采用常规形态学和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葡萄糖氧化或发酵、甘露醇氧化或发酵、凝固酶(玻片和试管法)及DNA酶试验确认为葡萄球菌,并定种,同时对分离菌株较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进行药敏检测.结果 共分离出葡萄球菌1078株,经鉴定分为10个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表皮葡萄球菌次之,两者相加占总数的91.2%,尿道拭子、血液、痰标本中分离出的葡萄球菌最多,占57.5%;依次是伤口分泌物、前例腺液和腔脓液.药敏检测以庆大霉素、先锋霉素Ⅰ及丁胺卡那霉素最为敏感,敏感率均在90%以上.结论 检出的葡萄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最多,表皮葡萄球菌次之,尿道、血液、痰标本中分离出葡萄球菌为最多,葡萄球菌血症绝大多数由表皮葡萄球菌所致,提示表皮葡萄球菌在血行感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对尿路感染有明确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基本上相似,均对庆大霉素、先锋霉素Ⅰ和丁胺那霉素最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丽水地区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5年9月~2016年9月丽水市各大医院检出的200株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进行药物耐药性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收集的200株表皮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头孢他啶(30μg)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μg/10μg)纸片)对奇异变形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结果 200株表皮葡萄球菌对磷霉素、美罗培南、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均为0%,耐药率较高的是青霉素(97.6%)、头孢他啶(90.2%)、头孢唑啉(86.3%)其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91.0%。结论磷霉素、美罗培南、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等在丽水地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可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感染类型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临床送检的各种标本中分离到的147株表皮葡萄球菌及体外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法国Biomefieux公司的API细菌鉴定系统及配套试剂条。结果147株表皮葡萄球菌中共检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98株,检出率66.7%。甲氧西林敏感的表皮葡萄球菌(MSSE)和MRSE对2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不同,两者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呋喃妥因耐药率均为0。结论表皮葡萄球菌为本地区临床感染的主要机会病原菌之一,其耐药情况严重,MRSE的高检出率给临床治疗和控制医院感染带来困难,糖肽类抗菌药物可作为多重耐药MRSE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院ICU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制定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对临床标本和健康人皮肤分离的共125株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其mecA和icaD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①两组在icaD基因的表达与mecA基因表达均存在相关性(r=0.528,P=0.000;r=0.309,P=0.016);②mecA基因表达在临床患者体液组中较健康自愿者非体液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icaD基因表达的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表皮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呋喃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等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④两组mecA基因表达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基因表达菌株对青霉素、头孢西丁、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氯霉素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表皮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须加强耐药监测,根据药敏结果 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刘文娟  曹春梅  周樱  钱厚明 《海南医学》2006,17(10):142-143
目的 对儿童血液细菌培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近年来临床细菌分布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美国Bccton Dickinson(B-D)公司生产的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检测3455份标本,分离后的菌种用VITEK-32进行鉴定,对细菌种类,阳性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细菌453株,以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属为主.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比例高达41.5%.其次是肠杆菌科细菌比例为27.6%.结论 条件致病菌明显增高,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检出有上升趋势,表皮葡萄球菌是小儿血液培养检出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儿科感染性疾病致病菌的种类、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采用美国BD公司的Phoenix微生物分析仪对近5年我院儿科、新生儿科感染患儿的相关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本组共分离出486株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64.61%.主要致病菌为福氏志贺菌(30.25%)、金黄色葡萄球菌(18.93%)、表皮葡萄球菌(10.29%)和大肠埃希菌(9.26%);革兰氏阳性菌共172株,占35.39%,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多重耐药.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最低.亚胺培南对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最低.应加强儿科感染性疾病的监控,严格按照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防止耐药菌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静  李伦兰  甘玉云  李贞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1632-1636
健康行为通过调整行为预防疾病发生,促进和维持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日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健康行为有多种测评工具,包括普适性测评工具和特异性测评工具。普适性测评工具主要有健康促进生活型态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简化版、健康习惯量表、健康行为量表、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的概念框架问卷等,特异性测评工具主要包括老年人健康行为量表、青少年健康促进行为量表、专科疾病健康行为特异性量表等。本文将国内外健康行为常用测评工具的内容、开发过程、信效度、计分规则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医务工作者进行健康行为调查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姚雪瑛  石薇  王中新  李家斌 《安徽医学》2010,31(12):1525-1526
目的了解医院志贺菌属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对2009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30株志贺菌耐药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血清群。按照200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判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S%)、中介率(I%)和耐药率(R%)。结果 30株志贺菌属中有福氏志贺菌23株,宋内氏志贺菌6株,鲍氏志贺菌1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对志贺菌属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类药物。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对其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志贺菌属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及喹喏酮类药物仍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从该院临床分离的志贺菌属对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有一定耐药性,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统计分析2008—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脑脊液培养标本中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和真菌鉴定采用 VITEK?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链球菌药敏为纸片扩散法(K?B 法),真菌药敏试验采用 ATB FUNGUS 3 方法,WHONET 5.6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脊液标本培养阳性率为6.0%,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35.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3%),肺炎克雷伯菌(9.3%),铜绿假单胞菌(5.8%),大肠埃希菌(5.1%)和新型隐球菌(5.1%)。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均较低,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最敏感(>55.0%),铜绿假单胞菌对除氨曲南之外的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46.7%),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性较好,新型隐球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90.0%)。结论:2008—2017年脑脊液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占重要地位,应重点防范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统计并分析脑脊液常见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可为本地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剂量多西紫杉醇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周方案和三周方案治疗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73例用多西紫杉醇治疗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周方案治疗43例,有效率37.2%(16/43),三周方案治疗30例,有效率33.3%(12/30),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疲劳、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多西紫杉醇周方案治疗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三周方案轻,患者易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慢性咳嗽患者一年的随访数据分析,探讨慢性咳嗽的自然病程及患者用药依从性.方法 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5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大坪医院、西南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73例慢性咳嗽患者,入选标准:咳嗽时间>8周,X线胸片或CT检查正常.排除标准:①高血压病服用ACEI类药物;②患有慢性心...  相似文献   

16.
刘强  徐庆连 《安徽医学》2011,32(2):149-152
目的 探讨重症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细菌定植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其耐药机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重症烧伤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资料,对比静脉导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结果 重症烧伤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细菌定植发生率35.4%,高于文献报道的其他重症患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郑丽丽  章秋  李东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1577-1581
背景 暴食症(BED)与2型糖尿病(T2DM)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国内外针对T2DM伴BED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且多是从精神状态和心理模型角度探讨其机制,缺乏临床上生化指标的数据分析。目的 研究T2DM患者中BED的发生率、易发人群及其对血糖、血脂、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6月收治住院的234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诊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Ⅴ)对BED的评判标准分为非BED组(NBED组)和BED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血浆C肽(C-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及7种慢性并发症/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 T2DM伴BED者占比为9.0%(21/234)。BED组男性占比、年龄低于NBED组,BMI、HbA1c、FPG水平高于NB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P、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冠心病及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伴BED者占比较高,女性、肥胖者为易发人群,BED可对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而对血脂水平及合并症、并发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前精神分裂症(SZ)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约30%的患者属于难治性SZ。现有药物中氯氮平仍然是难治性SZ的首选。作为首选药物,氯氮平疗效确切的同时,复杂而棘手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同样困扰着精神科医生,包括:粒细胞减少、吸入性肺炎、肠梗阻、胰腺炎、心肌炎等。氯氮平导致胰腺炎的机制涉及氯氮平对胰腺的直接毒性作用及胰腺对氯氮平的过敏反应,同时复杂的炎性反应和大量的炎性递质以及复杂的细胞通路也参与其中,本综述搜集了有关药物导致胰腺炎的文献,包括动物模型、基础研究、人体试验、个案报道等,总结目前关于氯氮平导致胰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之一,既往研究表明碘摄入过量会诱导抗甲状腺抗体的产生。本课题组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合肥市区8~10岁学龄儿童普遍存在碘摄入过量问题,而该地区成人尿碘水平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特点尚不明确。目的 调查目前合肥地区人群甲状腺自身抗体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7年1-2月,选取合肥市包河区符合研究标准的2 593例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作为研究对象。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质量、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测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尿碘、甲状腺体积(TV)并进行比较。根据甲状腺自身抗体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TPOAb、TgAb双阳性组(抗体+/+组)177例,TPOAb、TgAb任一阳性组(抗体+/-组)231例,TPOAb和TgAb双阴性组(抗体-/-组)2 185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 593例研究对象中,TPOAb单阳性者248例(9.6%),TgAb单阳性者307例(11.8%),TPOAb及TgAb双阳性者177例(6.8%),TPOAb或TgAb任一阳性者231例(8.9%),TPOAb及TgAb双阴性者2 185例(84.3%)。女性TPOAb、TGAb的阳性率均高于男性(P<0.05)。抗体+/+组、抗体+/-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01);抗体-/-组女性比例低于男性(P=0.002);抗体+/-组年龄高于抗体-/-组(P=0.001)。抗体+/+组TSH、TV大于抗体+/-组、抗体-/-组,抗体+/-组TSH、TV大于抗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TSH、TV是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肥地区成人尿碘中位数(MUI)为208.59 μg/L,普遍存在碘摄入过量问题。该地区人群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检出率达29.4%,TPOAb 和TgAb单一阳性率分别为9.6%和13.0%,与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基本保持一致。女性TPOAb、TGAb的阳性率高于男性,并且性别、TSH、TV是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时机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1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在CT及床边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引流术.结果 首次穿刺引流时间距发病1~46(11.0±7.9)d,每例置管次数0~11次,平均3.2次,留置引流管时间0~128(27.1±16.6)d.共107例(107/125,85.6%)患者接受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或后期中转开腹手术治疗后康复,18例(18/125,14.4%)死亡.21例(21/117,17.9%)在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后3~32(19.8±9.0) d接受开放手术治疗、16例(16/21,76.2%)最终获得治愈、5例(5/21,23.8%)死亡.穿刺置管引流总体有效率为70.9%(83/117),1周内为79.4%(27/34),1~2周为75.9%(22/29),2~4周为63.2%(24/38),4周后为62.5%(10/16);各阶段置管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5、8、7、4(P=0.595);各阶段死亡例数为5(14.7%)、4(13.7%)、7(18.4%)、2(12.5%)(P=0.932).结论 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置管引流有效性等更为重要;早期穿刺置管引流的最终有效率较高,安全、不增加感染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期不排斥中转开放手术治疗,但指征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