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3-01—2015-10在我科治疗的16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1例患者在超早期进行了强化降压为研究组,91例患者给予常规降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血肿扩大发生率、NIHSS评分、随访Rankin评分。结果治疗后1h及24h,研究组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4h,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90d随访,研究组患者Rankin评分为0~2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研究组血肿量、血肿扩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能够缓解脑出血血肿扩大情况,改善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脑出血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按常规标准进行降压治疗,观察组给予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统计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d血肿体积与NIHSS评分,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与NIHSS评分,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显著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体积与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6.7%和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65.2±8.4)分,NIHSS评分(11.3±5.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7.3±8.6)分和(16.2±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脑出血能有效延缓血肿增大,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有利于促进后期生活活动能力良好恢复,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效果及对水通道蛋白、氧化应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ICH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肿量、水肿体积、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水肿体积、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MMP-9、SOD、GSH-Px、AQP-1、AQP-4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AQP-1、AQP-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HICH可缩小水肿体积,降低MMP-9、AQP蛋白水平,提高SOD、GSH-Px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1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位微创手术后随机分为早期强化降压组(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81例和指南降压组(收缩压≤180 mmHg)82例,比较2组治疗后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变化。结果早期强化降压组3 d、7 d血肿体积、7 d、14 d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指南降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强化降压组14 d血肿体积、3 d 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术后治疗确有疗效,可更好控制血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增加并发症及病死率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符合条件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mL 1次/d静滴,连用15 d.入院第1天,治疗第7、15天行头颅CT检查测量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的大小,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监测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入院第1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的大小、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5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的大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5天,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促进脑出血时的血肿吸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缩小和神经功能改善,不会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和血肿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非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外伤性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IL-6、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天、14天,观察组的hs-CRP、IL-6、TNF-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天、14天,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更好的减轻非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炎症反应,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80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神经节苷脂治疗组)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40例,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好转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颅内血肿体积和水肿面积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3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在治疗脑出血中疗效显著,具有促进颅内血肿吸收、加快水肿消散、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采用血肿抽吸术治疗为研究组,30例采用保守治疗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分析MMP-9与NDS的相关性,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2组血清MMP-9水平均在治疗后2d达到高峰,但研究组的高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MMP-9水平逐渐下降,但研究组治疗后7d及14d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NDS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第14天研究组N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与NDS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6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采用血肿抽吸术治疗,治疗后能够显著降低MMP-9的高峰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定向穿刺置管联合血肿外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0-12—2016-01在我院治疗的HICH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测下定向穿刺置管联合血肿外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相关情况及治疗前后血肿的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重症监护室(ICU)护理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肿量、血肿周围组织水肿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功能独立性评分(FIM)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水肿量、Glasgow评分、NIHSS评分及FIM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定向穿刺置管联合血肿外引流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恢复快等特点,能显著改善HICH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乌拉地尔强化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 将14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强化组,75例,微量泵静脉注射乌拉地尔,平均动脉压目标值为110 mmHg)和常规降压组(对照组,71例,口服卡托普利,平均动脉压目标值为130 mmHg).观察治疗后两组血肿体积、血肿扩大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死亡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治疗24 h后强化组血肿平均体积[(11.9±9.5)ml]、血肿扩大率(14.7%,11例)及NIHSS评分[(7.2±5.0)分]与对照组[(13.2±9.9)ml、(31.0%,22例)、(8.9±6.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30 d后强化组NIHSS评分[(4.6±3.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7±4.1)分](P<0.01);死亡率(5.3%)较对照组(9.9%)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拉地尔强化降压治疗可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早期强化降压治疗的效果,并观察其颅内血肿、周围血肿变化情况。方法纳入成都航天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3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55例)、治疗组(5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强化降压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颅内血肿/水肿扩大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83%,高于常规组的76.36%,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肿/水肿扩大率5.17%,较常规组的18.18%更低,且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能降低血肿/水肿扩大风险,间接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水平与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1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d、3d、7d和14d时血清MMP-9和MMP-2水平;发病当日及14d时头颅CT测定血肿及其周围脑水肿体积,同时进行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结果血清MMP-9、MMP-2水平发病后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发病7d及14d时MMP-9水平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r=0.748,P<0.001;r=0.436,P<0.05),与血肿体积及NIHSS评分无相关;各时间点MMP-2水平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NIHSS评分无相关。结论脑出血后MMP-9过表达参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7月~2014年6月158例非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脑水肿情况分为迟发性脑水肿组(观察组73例)和非迟发性脑水肿组(对照组85例),对可能影响脑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水肿的因素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al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2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和吸烟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糖值、纤维蛋白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出血量有明显的差异(P<0.05); 多因素Logistical回归分析表明纤维蛋白原,MMP-9,NIHSS评分、血糖水平及出血量是脑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纤维蛋白原,MMP-9,NIHSS评分,血糖水平及出血量是脑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脑出血大鼠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 通过自体血注射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脑出血后第1~7天给予MMP-9抑制剂(盐酸多西环素30 mg/kg,1次/d,灌胃)进行干预,第7天运用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动物并取脑,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抗体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测定血肿周围微血管密度(MVD),并测定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侧脑室附近的室管膜下区(SVZ) MMP-9的表达的灰度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MP-9表达增加、MVD增加,而干预组较模型组MMP-9表达减少,MV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较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抑制MMP-9表达可能对其恢复期血管再生及神经功能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水肿体积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与头部CT扫描所显示的血肿周围水肿(PHE)体积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出血组血清MMP-9水平在发病24小时、3天及7天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MMP-9含量在不同血肿体积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3天及7天的MMP-9水平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清MMP-9表达水平增高,血清MMP-9水平是早期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骨窗入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细胞免疫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8-2016-08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54例,观察组行微骨窗入路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行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61±0.71)h较对照组(4.33±1.36)h短,出血量(225.42±82.66)mL较对照组少,血肿清除率(94.55±5.68)%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骨窗入路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清除血肿,减少出血量,对细胞免疫影响小,且可提高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出血模型,研究脑出血后急性期血压和血肿周围水肿的相关性。方法胶原酶法制备SHR大鼠脑出血模型,出血部位为右侧基底节区。动物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常规剂量氨氯地平降压组、脑出血强化剂量氨氯地平降压组。MRI检查并计算血肿周围水肿大小;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肿周围水肿的AQP4表达。结果 (1)氨氯地平治疗组MRI检测值显示,脑血肿周围水肿减轻,降压组均优于未干预组,强化降压组优于常规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5、7天的F值分别为16.987、35.448、37.174(P<0.05);收缩压降低幅度和血肿周围水肿体积之间有相关性,在第3、5、7天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0.89、0.83,P=0.000;舒张压降低幅度和血肿周围水肿体积之间有相关性,在第3、5、7天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0.89、0.84,P=0.000)。(2)降压组血肿周围水肿的AQP4表达下调均优于未干预组,强化降压组优于常规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5、7天的F值分别为217.058、21、51.706(P<0.05)。结论 (1)氨氯地平有效降压能使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缩小;(2)氨氯地平可能通过抑制AQP4表达促使血肿周围脑水肿减轻;(3)收缩压、舒张压的升高均可促使血肿周围脑水肿扩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脑动脉瘤(IA)患者术后NIHSS评分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胱抑素C(Cys C)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6-03我院收治的91例I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5)。患者入院后均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2组术前及术后10dNIHSS评分、血清MMP-9、Cys C水平,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2组预后情况。结果术前2组NIHSS评分及血清MMP-9、Cys C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0d2组NIHSS评分及血清MMP-9、Cys C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IA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清MMP-9、Cys C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中的铁水平的评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将其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均对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 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水平、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左、右基底节,左、右丘脑,左、右额颞等部位的铁沉积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左基底节、右基底节、左丘脑、右丘脑、左额颞和右额颞的角弧度值与血肿体积、收缩压、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0<r<0.8,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中的铁水平随血压、血肿体积、NIHSS评分的升高而升高,可将出血区域的角弧度值作为评估铁过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