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亚低温干预对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亚低温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年雄性SD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缺血时间2h。随机分为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常温时大鼠脑温控制于36.5℃~37.5℃,肛温为35.9℃~36.9℃;亚低温时脑温维持于32.5℃~33.5℃,肛温为32.2℃~33.1℃。两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一再灌注及亚低温干预后2、6、24和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同时行三苯基氯化四唑(1TC)染色、HE染色、TUNEL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组化与TUNEL双重染色,从而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检测脑梗死体积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神经元凋亡数量。结果 与常温缺血组相比,亚低温缺血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P〈0.01),脑梗死体积小(P〈0.01),缺血灶周围脑皮质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增高(P〈0.01),而且神经元凋亡数量少(P〈0.01)。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的神经元细胞核中,未发现TUNEL染色阳性者。结论 亚低温干预治疗可促进缺血灶周围的脑皮质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减少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相似文献   

2.
深低温对全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上把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 (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度低温(2~16℃)。低温已经被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实践证实具有脑保护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免疫抑制等全身多系统副作用,产且温度越低,副作用越明显。日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试验证实深低温对全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它能明显增加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本文将就深低温对全脑缺血性损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新生猪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新生猪脑血流的影响。方法生后7d龄新生猪16头随机分为三组:缺氧缺血常温组(n=6)、缺氧缺血亚低温组(n=6)和正常亚低温组(n=4)。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和吸入6%的氧30min制备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亚低温组鼻咽部温度分别降到35℃和32℃,常温组维持正常体(39℃)。采用彩色微球方法测定脑血流。结果正常亚低温组35℃和32℃时全脑血流分别降低到基础值的74%和52%(P〈0.05),颞叶、顶叶、脑干和小脑降低较为明显。新生猪缺氧缺血后2h、4h和6h全脑血流较缺氧缺血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缺氧缺血后4h局部脑血流均显著降低,缺氧缺血后6h海马、纹状体及丘脑脑血流仍较低(P〈0.05)。缺氧缺血新生猪亚低温治疗后,35℃和32℃时全脑血流、局部脑血流与常温组相应的时间点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新生猪缺氧缺血后脑血流降低。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可以显著降低正常新生猪脑血流.但对缺氧缺血新生猪脑血流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过程中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核心区皮质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RNA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组(37℃)和亚低温组(32~33℃),以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法测定MCP-1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缺血2 h再灌注不同时间缺血核心区脑皮质内MCP-1含量的变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脑皮质梗死灶的变化并对大鼠进行神经病学评分。结果缺血2hMCP-1mRNA表达明显升高,再灌注后16h达高峰,此后仍维持较高水平的表达,直至再灌注后48 h;MCP-1含量于再灌注后6h开始升高,至48h逐渐达到高峰。亚低温能显著抑制再灌注后6h和16 hMCP-1mRNA的表达(P <0.05),但对再灌注后24h和48hMCP-1mRNA的表达无影响(P >0.05);亚低温能显著抑制再灌注后6h及48h脑皮质内MCP-1含量的升高(P <0.05)。亚低温组的脑梗死灶面积和神经病学评分较相应时间点的常温组明显减小。结论抑制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内MCP-1mRNA的表达和蛋白质分泌可能是亚低温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亚低温(32±1℃)治疗时间窗,探讨最长脑缺血时间和开始低温时间所能获得的有效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缺血后常温组(分4个亚组)缺血4、6、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缺血后亚低温组(缺血模型建立后开始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分4个亚组)缺血4、6、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再灌注期亚低温组(再灌注后开始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分4个亚组)缺血4、6、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观察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水分含量和病理改变.结果缺血后亚低温能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减小92.2%~65.3%;再灌注期亚低温组除缺血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亚组脑梗死体积减小68.4%~36.79%.结论结果显示缺血后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非常显著,提示超早期诱导亚低温可能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缺血4小时后开始诱导亚低温效果较好,缺血8小时后开始诱导亚低温仍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内源性脑保护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常规缺血组(n=12)和远隔预处理组(n=12)。常规缺血组应用远端大脑中动脉阻塞术(d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远隔预处理组给予左侧股动脉15 min夹闭/15 min再通3个循环缺血预处理后,再予以dMCAO。两组大鼠分别在缺血1、3、6和24 h后取脑,采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两组脑缺血半暗带区基因表达的变化,获取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和Pathway功能注释(KEGG数据库)。结果远隔缺血预处理后:①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基因出现差异表达(P0.05且差异倍数2),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差异基因个数逐渐增加,在缺血6 h达高峰;②GO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涉及刺激反应、生长、生物调节、细胞杀伤等多个生物过程;③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提示Jak-STA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丝裂原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谷氨酸突触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多条分子通路出现差异调节,差异调节通路的数目也在缺血6 h达高峰。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诱导半暗带基因差异表达,差异基因通过多条分子通路影响多个生物过程。基因表达谱芯片为远隔缺血预处理脑保护机制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各个靶点、各条通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全面、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3种一氧化氮合酶亚型表达、一氧化氮产生以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闭塞+低血压法制备短暂性全脑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常温缺血组、亚低温缺血组和常温假手术对照组;常温时的脑温为36.5℃~37.5℃,肛温为35.9℃~36.9℃;亚低温时控制在32.5℃~33.5℃,相对应肛温为32.2℃~33.1℃;分别于缺血后及亚低温治疗后30min、2h、24h和72h观察短暂缺血对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亚型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以及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行神经元尼氏体亚甲蓝染色观察神经元数目及形态学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元型、诱导型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水平;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硝酸盐/亚硝酸盐水平的变化;采用TUNEL染色法并结合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凋亡的变化。结果常温缺血组大鼠额叶皮质3种一氧化氮合酶亚型表达水平及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均明显高于常温假手术对照组(P<0.05或P<0.01),出现凋亡神经元;低温缺血组大鼠3种一氧化氮合酶亚型表达水平和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低于常温缺血组(P<0.05或P<0.01),未检测到凋亡神经元。结论脑缺血后一氧化氮参与了神经元的凋亡过程,而亚低温治疗可以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养血清脑颗粒对大脑缺血再灌注后有无认知功能改善,我科取3组大鼠做如下试验,经过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取成年雄性大鼠36只,提供充足食物、水,室温(25±1)℃ 1.2方法制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1]胆碱能系统:每组取6只大鼠,分3组:(1)假手术组,不闭索双侧颈总动脉;(2)缺血再灌注组,该组夹闭大鼠双颈总动脉30min,而后解除结扎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3)服用养血清脑水剂后夹闭大鼠双颈总动脉30min,而后解除结扎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微导管脑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正> 脑组织对缺血敏感,当脑血流(CBF)减少低于10ml/100g/min持续6~8分钟就会引起摄取能量的离子通道障碍继发脑细胞的分解,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害。脑血流在10~18ml/100g/min之间可引起细胞生理的紊乱,但不一定出现神经细胞坏死。然而长时间处于“半缺血”状态也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就病灶而言,在缺血灶周围由于侧枝循环的存在使这一区域成为相对的缺血区。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如在4~6小时内向该区恢复供血,可挽救其功能。急性血栓栓塞性脑中风是一种凶险疾病,近年来开展的介入神经血管内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对血管再通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可追溯到60年代。当时认为延迟性血管再通治疗不仅无助于治疗脑缺血,且易导致出血性并发症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0.
水通道蛋白4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表达及作用。方法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干湿法测定模型的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氏蓝含量;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Blot)技术分析在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脑内AQP4的表达情况,以及AQP4与脑含水量和伊文氏蓝水平的相关性,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氏蓝水平在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AQP4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均P<0.05),并随着缺血再灌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亦逐渐增加,在再灌后24~48h达到高峰。缺血再灌注后AQP4脑内的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氏蓝水平呈正相关(r=0.38、r=0.45,均P<0.05)。结论AQP4的高表达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的血脑屏障的开放和脑水肿的发生,是脑水肿产生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伽玛刀治疗胶质瘤的近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的近期效果。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04年8月对病理诊断明确的97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了伽玛刀治疗,随访66例,其中位于颞叶10例,额叶16例,顶叶11例,枕叶6例,丘脑9例,小脑6例,脑干5例,视交叉3例,体积在3~32cm^3之间,平均10.38cm^3。29例病人伽玛刀治疗前经开颅手术,大多数肿瘤的边缘剂量为12~16Gy(6~25Gy),相应的中心剂量为25~30Gy(14~55Gy)。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8.1个月(3~24个月),经MRI或CT复查.治疗后3~6个月,28.8%肿瘤体积减小,42.4%肿瘤停止生长,21.2%肿瘤继续增大,死亡5例,占7.7%。25.8%患者肿瘤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19.7%的患者原来的瘤周水肿减轻或消失。结论伽玛刀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是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器官,需氧量占全身的20%~25%,但其能量储备却很有限,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差,大脑完全缺血5~7min后即出现不可逆的形态学改变。临床上有很多手术需临时阻断全身或脑的血供,如没有有效的脑保护措施,手术将无法进行。此时多应用深低温技术进行脑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组.选择性头颅降温。结果(1)TNF—α、IL-1β、ICAM-1:缺血2h表达量即有不同程度增多,6~12h达高峰,再灌注组较持续缺血组增多更明显.降温组则明显减少;(2)多形核白细胞:缺血2h缺血区血管周围即可见白细胞浸润,6~12h后数量明显增加.再灌注组较持续缺血组多,降温组则明显减少;(3)脑梗死体积:降温持续缺血组和降温再灌注组的梗死体积均较相应常温组小.其中降温再灌注组的梗死体积更小,尤以降温再灌注12h组的梗死体积最小。结论本实验证实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急性炎症反应的存在,亚低温对这种炎症级联反应的抑制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不同时间窗缺血再灌注大鼠出血转化的影响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元和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闭塞时间分别为3 h、6 h和9 h,再分别随机分为常温组、3 h和5 h亚低温组,并设立假手术组。其中亚低温组再灌注后,用10%水合氯醛再次麻醉大鼠,将大鼠置于冰毯上降温,在15分钟内将大鼠肛温降至亚低温状态(32℃~35℃),保持大鼠亚低温状态3 h或5 h。再灌注24 h后处死大鼠并取脑。每组取6只大鼠测量各组脑出血量;每组取2只大鼠,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视交叉后皮层缺血边缘带神经元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各MCAOR组大鼠随缺血时间延长出血转化量增加,应用亚低温干预后,各组出血转化量均减少。各MCAOR组大鼠视交叉后皮层缺血边缘带超微结构显示不同程度受损,随着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亚低温可减轻其损伤程度,以缺血3 h亚低温3 h组效果最好。结论 亚低温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改善脑组织超微结构,为脑功能重建提供超微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通过线粒体分离技术测定线粒体丙二醛、三磷酸腺苷、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应用Realtime PCR仪测定线粒体基因(线粒体DNA)拷贝数,分析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周围皮质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及线粒体失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①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丙二醛水平呈渐进性增高,6 h为(4.61±0.83)nmol·mg-1 prot,72 h达(6.94±0.96)nmol·mg-1 prot,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②缺血再灌注6 h后mtDNA拷贝数开始下降,24 h轻度回升,72 h显著下降水平为对照组的62%(P0.01);③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水平即显著下降,24 h出现短暂升高,再灌后72 h下降水平为对照组的42%(P0.01);④荧光探针检测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膜电位持续下降,再灌注后72h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下降至对照组的43%(P0.01)。结论线粒体损伤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呈渐进性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是构成其损伤的主要因素。缺血后脑组织线粒体存在短暂的内源性代偿修复机制,但不足以逆转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持续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大鼠脑白细胞介素-6(IL-6)和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及尤瑞克林对其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和尤瑞克林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建立脑缺血及脑缺血预处理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脑缺血预处理组(简称预处理组)和预处理后尤瑞克林干预组(简称干预组)3组,分别于再缺血后12、24、48、72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IL-6和脑皮质Ngb表达变化.结果 预处理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及海马IL-6阳性表达较脑缺血组降低(P<0.05,P<0.01),干预组较预处理组和脑缺血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预处理组和干预组脑皮质Ngb表达均较缺血组明显增多(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对随后发生的再次缺血所致的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缺血预处理后使用尤瑞克林可加强脑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C133抗原在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是否表达.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线栓法模型,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正常组,(2)假手术组,(3)动物模型组,分别取缺血再灌注2、3、4、7 d作为观察点,每个观察点6只大鼠,共36只大鼠,根据神经功能评分纳入实验,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AC133抗原表达.结果大脑缺血再灌注后4 d AC133蛋白在大脑半球梗死区周围的部分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染色阳性,而再灌注后2、3、7 d无阳性表达.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4 d脑梗死边缘区域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抗原表达阳性.AC133抗原可能参与大脑局灶缺血后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时间依赖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诱导缺血耐受的时间依赖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11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S)+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简称SS组)和缺血预处理(IP)+MCAO组(简称IP组),每组50只,另10只备用。将两组大鼠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n=10),IP组给予预缺血10 min后分别于6 h、24 h、3 d、7d、14 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22 h,再灌注2 h;SS组未进行缺血预处理,而单纯暴露颈总动脉处的解剖结构10 min,余步骤同IP组。采用Swanson间接法和Nick&Spot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计算各组大鼠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结果给予10 min的大脑中动脉短暂的缺血预处理能够明显减少24 h、3 d、7 d1、4 d后再次缺血后的梗死体积(P<0.05),而6 h时间点脑梗死体积与S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SS组比较,IP组各时间点GFAP和BNDF阳性表达增多(P<0.05),且间隔3 d、7 d组增多明显(P<0.05),14 d后开始逐渐降低。结论 IP不但能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而且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IP诱导的缺血耐受对IP后3~7 d发生的再缺血损害保护作用最强。BDNF表达基本与缺血耐受的保护作用时间规律一致,提示BDNF可能是脑缺血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凋亡诱导因子(AIF)介导的缺血性神经元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建立离体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模型。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分为常温组(37℃)和亚低温组(33℃),在剥夺血清后的8h、16h和24h,测定神经元生存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神经元的细胞核和细胞浆中AIF的含量变化。结果缺血24h组,神经元生存率分别为42.34%(37℃)和65.76%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MAP-2的表达逐渐减低,在缺血16h和24h,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核中AIF的含量逐渐增加,而细胞浆中AIF的含量逐渐减少,在缺血16h和24h,与常温组相比,低温组细胞核AIF的含量显著性减低(P<0.05)。结论亚低温能促进缺血后神经元的存活,减少MAP-2的降解。亚低温干预了AIF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减少了缺血性损伤导致的AIF核位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后炎症模型,探讨亚低温对星形胶质细胞缺血缺氧及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进行鉴定.实验分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缺氧组(H组)和缺氧+白细胞组(H+W组),以无糖DMEM培养基、5%CO2+95%N2混合气体培养4 h诱导细胞缺氧模型.H+W组加入1 mLSD大鼠外周血白细胞(1×106/mL),C组加入等量培养液.将3组细胞分别置入37℃、34℃、32℃、30 ℃ CO2孵箱中作用24 h,应用速率法和LIVE/DEAD染色分别检测3组细胞在不同温度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的变化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缺氧4 h即可造成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37℃时C组、H组、H+W组细胞LDH释放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7℃相比,亚低温状态(34℃、32℃)下H组、H+W组细胞LDH释放率均降低;但在30℃时,则有明显升高,与32℃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状态可明显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缺血缺氧性损伤及炎症性损伤,其机制可能并非通过单纯的抑制代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