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9例BCS患者的平均血清AFP水平.结果 ①160例单纯性BCS患者的AFP水平为(3.96 4-2.45)μg/L(95%参考值范围:0~8.76μg/L),位于正常人群总体AFP水平区间(0~20μg/L)内.②9例BCS合并肝癌患者AFP水平:2例>1 000μg/L,5例为20~400μg/L,2例<20μg/L.结论 ①单纯BCS患者平均血清AFP水平在正常范围;②合并肝癌的BCS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BCS患者.  相似文献   

2.
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4 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结果显示 ,血清AFP呈高水平者 ( >4 0 0μg/L)预后良好 ;血清AFP呈低水平者 (≤ 4 10 0 μg/L)常病情恶化。提示观察血清AFP的水平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 Fas(s Fas)的水平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素 -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iotin- avidin enzyme- linked imm unosorbent assay,BA - EL ISA)检测来自广西的 2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 2 8例正常人血清的 s Fas。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 s Fas水平为 (3.6 73± 1 .2 98)μg/ L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2 .1 4 7± 0 .5 2 3)μg/ L (P <0 .0 5 )。肝癌患者 AFP阳性组、AFP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 s Fas分别为 (3.6 5 7± 1 .0 99)μg/ L、(3.6 90± 1 .5 31 )μg/ L和 (2 .1 4 7±0 .5 2 3)μg/ L ,其中肝癌患者 AFP阳性组、AFP阴性组分别高于正常组 (P <0 .0 1 )。结论 :血清 s Fas水平增高 ,可能可作为原发性肝癌尤其是 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 (AFP)含量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9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AFP含量检测。结果 AFP异常率高达 86.3 %。急性重型肝炎AFP阳性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 ,P均 <0 .0 1。 96例中存活 69例 ,AFP值为 2 5 3± 83 .2 4μg/L ,死亡 2 7例 ,AFP值为 3 8± 2 1.3 6μg/L ,两者AFP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t=19.85 ,P <0 .0 0 1。结论 重型肝炎部分患者AFP值升高 ,以亚急性、慢性增高最常见 ,是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立  庞志刚  刘超  孙嵩洛 《医学争鸣》2006,27(24):2215-2215
1 临床资料 1995-06/2006-05收治确诊的肝细胞性肝癌(HCC)合并胆管癌栓(HCC-CEBT)12(男10,女2)例,有明确乙型肝炎病史者9例. 年龄26~75(平均45)岁,病程1 wk~3 mo. HBsAg( )10例,AFP >20 μg/L 9例,>400 μg/L 4例. 血清总胆红素35~656(298±165) μmol/L,ALT300~6835(1834±1167) nkat/L,ALP2000~16637(6818±3934) nkat/L,γ-GT1451~25622(7001±5768) nkat/L. 肝炎后肝硬化者8例,伴腹水1例. 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肝总管,胆总管实质性占位或充盈缺损. B超检查诊断HCC-CEBT 25%(3/12),SCT检查诊断HCC-CEBT 16.7%(2/12),PTC检查发现胆管内充盈或堵塞,诊断为HCC合并胆管癌栓4例,ERCP诊断为胆总管外压性改变1例.  相似文献   

6.
应用火箭电泳法检测 2 2 7例HBsAg阳性肝病患者的血清甲胎球蛋白 (AFP)水平 ,并与血清谷丙酸转氨酶 (ALT) ,天门冬氨酸转移酶 (AST)和碱性磷酸酶 (AL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AFP异常率 ,慢性肝炎 (慢迁肝 ) <急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活肝 ) <肝硬化 <重症肝炎 <原发性肝癌 ,AFP异常值 ;慢迁肝 <急性肝炎 <重症肝炎 <慢活肝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AFP升高多>40 0 μg/μL ,其AST多异常且增高比ALT明显 ,慢活肝肝硬化AFP增高在 1 5 0 μg/μL~ 30 0 μg/μL ,ALT、AST异常较原发性肝癌明显 ;ALP增高在原发性肝癌为 71 % ,且幅度较大 ,其余呈不同程度、不同比例增高 ,慢迁肝则均正常。提示原发性肝癌与AFP升高幅度呈正相关 ,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AFP为一过性升高 ,慢活肝和肝硬化为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水平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14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GF β1水平 ,并与其中 87例患者的肝组织病理作比较。【结果】慢性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GF β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 (P <0 0 5 )。肝组织炎症活动时 ,血清TGF β1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相关 (P >0 0 5 )。血清TGF β1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r =0 6 12 ,P <0 0 5 ) ;肝硬化组血清TGF β1水平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 (P <0 0 5 )。血清TGF β1水平判断慢性肝炎患者S2 期以上肝纤维化及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 836和 0 82 8,截断值分别为 80 μg/L和 12 0 μg/L。【结论】动态监测血清TGF β1水平有助于了解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 ;血清TGF β1有助于判断慢性肝炎患者是否存在S2 期以上的肝纤维化和诊断肝硬化 ,但与肝组织活检相比 ,其诊断价值尚有限  相似文献   

8.
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在AFP阴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活性变化对AFP阴性肝癌 (HCC)患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组织学 (肝穿刺 )或影像学确诊的 38例HCC患者 ,2 1例慢性肝炎患者 ,12例肝硬化患者及 2 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 ,检测血清AFP含量和ACE活性。结果 与其他良性肝病相比HCC患者血清ACE活性 ( 19.51± 4 .4 6)显著低于慢性肝炎 ( 38.35± 6.34 ,P <0 .0 1)及肝硬化患者 ( 4 7.77± 10 .59,P <0 .0 1) ,并且也低于正常人 ( 30 .0 0± 2 .92 ,P <0 .0 5)。 2 3例AFP阳性 (≥2 0 0mg/L)HCC患者中 ,其ACE活性为 ( 19.15± 4 .2 6) ,与AFP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检测血清ACE活性有助于肝癌 ,尤其是合并肝硬化或AFP阴性的患者的诊断。ACE和AF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 32例原发性肝癌尸检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 :原发性肝癌有明确肝病史者占 75 % ,肝病史平均( 6 3± 6 6 )年。在病理上 ,93 8%的原发性肝癌有肝硬化的基础 ,绝大部分为肝细胞癌。AFP升高者占 5 9 4% ,AFP≥2 0 0 μg/L者占 5 3 1% ,其中AFP在 2 0 0~ 40 0 μg/L者 2 1 9% ,AFP >40 0 μg/L者 31 3 %。 93 8%的患者HBsAg阳性 ,抗-HBe阳性 46 9% ,抗HBc阳性率 90 6 %。 2 5例行B超或CT检查均发现肝内占位。因此认为 ,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及肝硬化关系密切。晚期病例AFP阳性率较低。当有肝内占位存在时 ,ALT正常 ,建议将AFP≥ 2 0 0 μg/L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 (AFP)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病毒性肝炎 5 0 9例常规检测血清 AFP、AL T、AL B、TBil,观察异常 AFP水平与临床类型、肝功能、治疗情况等的关系。结果 :5 0 9例病毒性肝炎中 AFP异常 2 34例 ,占4 6 .0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可见 AFP升高。AFP阳性率、AFP、AL T、TBil值随炎症程度分级的上升而明显增加。慢性中重度肝炎、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组 AFP、AL T、AL B、TBil值与慢性轻度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治疗后 1个月 AFP下降 2 0 8例 (88.9% ) ,3个月内恢复正常 189例 (80 .7% )。结论 :AFP水平升高是反映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及反映肝细胞坏死后再生的敏感指标。对 AFP异常的慢性肝炎患者 ,应长期动态监测 AFP变化  相似文献   

11.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血浆置换 +胆红素吸附 +血液透析 ) ,对 7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 ,患者症状好转 ,肝功能有所好转 [丙氨酸转移酶由 (15 9.49± 96 .6 9) U/ L 降至 (82 .42± 10 8.71) U/L,P<0 .0 5 ;血白蛋白由 (33.2 6± 2 .14) g/ L 升至 (37.0 6± 4.0 6 ) g/ L,P<0 .0 1;总胆红素由 (5 2 6 .0 4± 2 5 7.46 ) μm ol/L 降至 (389.19± 185 .2 6 ) μmol/ L,P<0 .0 0 1],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分别由 (2 4.41± 6 .5 1) mmol/ L 和 (334 .75±113.11) μm ol/ L 降至 (14.40± 5 .5 2 ) m mol/ L 和 (2 11.5 6± 6 4.0 8) μmol/ L,P<0 .0 0 1和 P<0 .0 1。 3例患者分别在治疗 1、 3、 6次后行肝移植存活 ,其中 1例在肝移植前停止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而肝功能稳定达 12 d。另 4例死亡。结果提示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重症肝炎有益的治疗方法之一 ,并可作为肝移植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VEGF对PLC的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控的意义及与AFP的协同价值。 方法 用ELISA法测定69例PLC患者血清中VEGF和AFP。 结果 PLC组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 ( 4 3 2 4± 2 96 7)pg/ml与肝硬化组 ( 14 0 5± 89 1)pg/ml、乙型肝炎组 ( 12 9± 5 9)pg/ml及健康组 ( 12 9 4± 5 8 7)pg/ml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血清VEGF和AFP对PLC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 72 :5 %和 73 9% ,二者联合应用对PLC诊断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分别为 85 5 %和 88 3 %。PLC患者血清VEGF水平手术前与手术后 1周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复发患者 ,其血清VEGF和AFP均高于参考值。 结论 VEGF对PLC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控有重要意义 ,和AFP联合应用可提高VEGF的监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血清TSGF与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学梅  沈萍  林丁 《重庆医学》2003,32(12):1668-1668,1671
目的 肿瘤相关物质 (TSGF)与甲胎蛋白 (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意义的探讨。方法 TSGF采用改良微量化学比色法 ,以大于 6 4U/ml为阳性 ,AFP采用放射免疫定量法 ,以大于 2 0 μg/L为阳性 ,对 4 0例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4 3例良性肝病 (BLD)患者、1 1 7例正常人血清进行联合检测比较分析。结果 PHC组、BLD组和正常对照组TSGF含量分别为 (76 .2 9± 1 5 .5 1 )、(5 5 .31± 1 0 .90 )和 (5 3.30± 6 .31 )U/ml(x±s) ;AFP含量分别为 (86 7.73± 1 95 1 .73)、(31 .99± 5 9.77)和 (9.6 5± 2 .72 ) μg/L(x±s)。TSGF和AFP检测PHC的灵敏度分别为 82 .5 %和 77.5 % ,特异性分别为 91 .9%和 93.8%。联合检测时 ,灵敏度 1 0 0 % ,特异性 86 .9%。 9例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 ,TSGF的灵敏度达 1 0 0 %。结论 TSGF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 ,也有助于良、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观测其变化.结果:急性重型肝炎AFP异常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0.01).AFP水平正常患者的病死率79.24%,AFP(25-400)μg/L患者病死率45.84%...  相似文献   

15.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TPS)对原发性肝癌 (PH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分别测定 85例PHC患者、35例肝硬化患者、2 2例慢性肝炎患者和 5 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TPS和AFP水平。结果 PHC组TPS和AFP血清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体检组 (P <0 0 5 )。TPS与AFP的相关系数r=0 2 35 (P =0 0 0 1 )。AFP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TPS(0 777vs 0 76 1 )。应用ROC曲线确定TPS和AFP的最佳切割值分别为 1 80U/L和 2 0ng/ml,在此切割值下 ,TPS和AFP对PHC的敏感性为 72 9%和 6 1 2 % ,特异性为6 7 3%和 86 0 %。肝细胞癌组AFP血清水平及阳性率高于胆管癌组 (P <0 0 5 ) ,但两组之间TPS血清水平及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联合检测TPS和AFP可以将PHC的诊断敏感性提高到 84 7% ,但特异性却下降至6 1 7%。结论 单独检测TPS的血清水平对PHC未显示出比AFP更高的诊断价值 ,但对胆管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联合检测TPS和AFP提高了PHC诊断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 ,减少漏诊率 ,但由于TPS特异性较低 ,对PHC与肝硬化、肝炎的鉴别能力较差 ,限制了TPS对PHC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 (AFP)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测定在肝细胞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 46例AFP阴性肝细胞癌sICAM 1水平及外科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  46例中 ,AFP中位值 8.6 μg/L ,sICAM 1中位值1146 μg/L ,其中sICAM 1>70 0 μg/L有 36例 (78% ) ,>10 0 0 μg/L有 2 1例 (46 % )。19例外科治疗前后sICAM 1中位数分别是 12 5 8μg/L和 745 μg/L。 19例中 6例术后肿瘤复发 ,确诊时AFP中位值 15 μg/L ,sICAM 112 5 4μg/L。 结论 sICAM 1测定可进一步提高AFP阴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率 ,同时可作为疗效判断和复发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蔡洁  刘星  闵贤 《海南医学》2003,14(12):11-12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 (γ -hGH)治疗肝炎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的疗效。方法 肝炎肝硬化 (乙型 )伴低蛋白血症患者 2 0例 ,以γ -hGH 4IU皮下注射 ,10天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血清白蛋白治疗前为 2 9.0 6± 3 .0 3g/L ,治疗后为 3 4.61± 3 .65g/L(P <0 .0 1) ,治疗结束后 10天为 3 4.5 0± 2 .3 3g/L(P <0 .0 1) ;血清前白蛋白治疗前为 2 98± 3 8mg/L ,治疗后为 3 5 9± 85mg/L(P <0 .0 5 ) ,治疗结束后 10天为 3 2 3± 74ml/L(P>0 .0 5 )。结论 γ -hGH能提高肝炎肝硬化 (乙型 )伴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李拥军 《医学争鸣》2003,24(17):1607-1607
1 临床资料 本院 1996 0 5 / 2 0 0 2 0 6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死亡 5 0 (男 39,女 11)例 ,年龄 19~ 6 4岁 .诊断均符合 1990年 5月上海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其中急性重型 6例 ,亚急性重型 15例 ,慢性重型 2 9例 .均合并各类并发症 ,其中并发肝肾综合征 12例 ,占 2 4 % ;消化道出血 16例 ,占 32 % ;水电解质紊乱 2 3例 ,占 4 6 % ;肝昏迷 2 7例 ,占 5 4 % ;感染 4 4例 ,占88% .2 讨论 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 ,危险因素有 :肝性脑病及其程度、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胆红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 HBV感染及 AFP的关系。方法 :应用 EL ISA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 12 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二对半 (HBV- M)及 AFP。结果 :12 2例 PHC患者中 ,HBs Ag阳性 110例(90 .2 % ) ,阴性 12例 (9.8% ) ,HBs Ag阳性者 AFP中位数 1110 ng/ m L,阴性者 14 7ng/ m L,二者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0 5 ) ,HBs Ag阳性的 PHC患者 AFP升高的高峰年龄与其发病高峰年龄大致相符。 PHC患者 HBV感染模式分析中 ,HBV感染 117例 ,感染率为 95 .9% ,HBe Ab及 HBc Ab各项感染率分别为 90 .2 %、0 .8%、7.4 %、71.3%和 89.3% ;感染模式“小三阳”77例 (6 3.1% ) ,HBs Ag及 HBc Ab二项阳性 16例 (13.1% ) ,“大三阳”9例 (7.4 % ) ,HBs Ag及HBe Ab二项阳性 5例 (4 .1% ) ,全阴 5例 (4 .1% ) ,HBe Ab及 HBc Ab二项阳性 4例 (3.3% ) ,HBs Ag单项阳性 3例 (2 .5% ) ,HBs Ab、HBe Ab及 HBc Ab三项阳性 1例 (0 .8% ) ,HBc Ab单项阳性 1例 (0 .8% )。PHC患者 HBV- M及 AFP结果对比 ,HBV- M阳性者 AFP升高 (6 8.4 % )的比例明显高于 AFP正常组 (31.6 % ) (P<0 .0 0 5 ) ,而 HBV- M阴性者 AFP升高 (2 0 .0 % )的比例明显低于 AFP正常组 (80 .0 % ) (P<0 .0 1) ,HBV- M阳性者 AFP升高 (6 8.4 %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229例血清PAB及其动态观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无恨  李文俊  张仁凤  王林  孙寿华 《四川医学》2002,23(12):1293-1294
目的 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PAB水平及其动态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3月住院肝炎患者 2 2 9例 ,根据病情分为急性肝炎组 ( 69例 ) ,慢性肝炎组 ( 65例 ) ,重型肝炎组 ( 95例 )。入院时及住院 1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PAB(前白蛋白 ) ,TB1L、ALT、AST、ALB等项指标 (死亡病例系入院及死亡前结果 )计算均值并动态观察血清水平变化与病情转归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入院时三组血清PAB水平均较正常值明显下降 (P <0 .0 5 )分别为 :急肝组 x15 7.9± 2 3.9mg/L ,慢肝组 x14 1.5± 2 1.5mg/L ,重肝组 x116.8± 2 9.7mg/L。动态观察结果急肝组 1月后血清PAB恢复正常 x318.5± 2 9.7mg/L ,慢肝组 x2 49.± 31.2mg/L ,重肝存活组 x132 .0± 30 .0mg/L ,与入院比较均呈上升趋势 (P <0 .0 5 ) ;死亡 34例血清PAB无变化或呈下降趋势 ,个别病例降至 0水平。结论 血清PAB水平是反映肝功能受损的早期及较灵敏的指标 ,动态观察血清水平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肝脏功能的恢复情况 ,对重肝患者有助于判断预后和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