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场强三维动态MRA(3D DCE MRA)成像技术在颈、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使用0.35T永磁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3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3DDCEMRA检查,一次屏气22s可采集54层图像。结果所有病例3D DCE MRA均一次检查成功,清楚地显示了颈、胸部、腹部大血管解剖结构,包括血流信号、血管壁及其壁周组织,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相关性均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结论低场强3D DCE MRA成像在采用了快速的梯度回波成像技术、合理的静脉团注造影剂,以及正确的图像分析和后处理后,在低场强可以实现无创性的准确的胸部、腹部大动脉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例主动脉病变(包括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3例,假性动脉瘤2例),在常规MRI(10例)和cine MRI(5例)检查后接受3D DCE MRA检查,扫描序列为3D FSPGR(GE Signa 1.5MR/i磁共振成像系统)。结果:①3D DCE MRA较常规MRI和/或cine MRI多检出1个主动脉瘤,多显示血管分支受累2支;②3D DCE MRA显示了全部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内膜片,显示血管分支受累较常规MRI好;③3D DCE MRA显示了全部4个假性动脉瘤病灶,瘤腔及破口显示清楚,较常规MRI多显示1个假性动脉瘤病灶。结论: 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分支受累显示满意。在常规MCI检查基础上,辅以3D DCE MRA技术,将大大提高MR对主动脉病变的显示和诊断能力,可替代创伤性的DSA(主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3.
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对48例疑有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团注追踪3D CE-MRA检查.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机,采用体部正交线圈,运用其独特的Bolustrack和Mobitrack结合的智能化扫描技术,移床跟踪采集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血管图像.结果48例患者的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成像均获得满意的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结论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目前能部分取代DSA和3D CE-CTA的一种新的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4.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新技术。收集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我科收治的35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3D DCE MRA检查资料,以术中所见为标准,评估3D DCE MRA在肾上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志华 《实用医技》2007,14(35):4829-4830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3D—CE—MRA)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30例腹部3D—CE—MRA的成像技术和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显示良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上观察血管的整体形态。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是诊断腹部血管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扫描延迟时间的简便计算方法。方法对65例行3DCE—MRA患者检查前先注射2mL钆喷酸葡甲胺行testbolus团注测试,然后翻阅所得的图像,观察对比剂最先到达感兴趣血管的帧数,再用简便公式算出扫描延迟时间(TD)。结果所有病例全部顺利完成testbolus团注测试,血管图像质量平均得3.86分。结论TD数值的正确与否是决定3DCE-MRA成败的关键。本计算法操作简便易行,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7.
动态移床造影剂团注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3D-MRA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移床造影剂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MRA中的应用及其对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可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3D-CEMRA,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扫描应用care-bolus与三段移床动态扫描相结合。结果17例患者的腹部、盆腔及下肢动脉3D-CEMRA成像均得到满意的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结论团注追踪3D-CE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方法安全、无创、价格适中,基本上可以取代创伤性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冯建钜  陈培友  许健 《浙江实用医学》2009,14(4):289-290,303
目的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与二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A、MRV)联合应用对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影像学资料,这4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经过2D—TOF MRA、MRV、3DCE—MRA认检查诊断并且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结果2D—TOF MRA、MRV可明确椎动脉血流方向,3DCE—MRA可明确血管狭窄的部位与程度,并可建立三维结构。结论3DCE—MRA联合2D—TOF MRA、MRV可作为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法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评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可疑罹患下肢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依次行MRA、DSA造影检查;以DSA为金标准,综合评价MRA图像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准确性。结果团注追踪法增强MRA检查,所有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均显示满意。MRA检出狭窄程度≥50%的血管(B类)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5%、98%,检出血管闭塞(C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99%。MRA对整个下肢动脉、腘动脉以上动脉和腘动脉下血管的评价均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3、0.96、0.91。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肢体血管病性疾病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使用大孔径3T磁共振、低剂量对比剂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可行性. 方法 MRA各血管段的病变程度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评估.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DSA)评估由1 名医师完成. 通过Kappa值判断两名医师评估MRA血管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用Spearman 相关系数( Rs)判断MRA和DSA显示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结果 两名医师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具有极佳的一致性. DSA与 MRA 图像评估结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P <0. 05). 结论 在大孔径3 T磁共振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进行高分辨率的下肢动脉MRA成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单倍剂量对比剂结合快速成像技术行下肢动脉三维动态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3DDCE-MRA)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56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以2m1/s速度,一次注射单倍剂量(0.1mmol/kg)对比剂,行下肢动脉3DDCE-MRA检查。采用小剂量团注试验法(Test-bolus)测试延迟时间,应用小角度快速激发梯度回波序列(3D-FLASH)结合各种决速成像技术,获得各段靶血管最大密度投影图像(MIP)并进一步后处理重建。图像质量分为3个等级,同时观察下肢动脉的病变情况。结暴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检查,56例下肢动脉血管显示清晰,静脉污染轻,达到Ⅰ或Ⅱ级标准,无Ⅲ级图像。5例结果未见异常,51例发现血管病变。结论采用1.5T磁共振仪结合各种快速成像技术,使用单倍剂量(0.1mmol/kg)对比剂一次性注射,行下肢动脉3DDCE-MRA成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的方法及在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50例病人进行了3D DCE-MRA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采用K空间(k-space)中心优先采集技术,3D Flash序列扫描,通过MIP重建图像和减影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结果:①对50例疑怀疑有下肢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行3D DCE-MRA,分析其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优良率达74.66%,显示率达100%;②3D DCE-MRA诊断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和99.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和99.8%;③与DSA比较,在〈50%的狭窄中,3D DCE-MRA对狭窄程度过高估计,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腿动脉的完全闭塞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组研究的3D DCE-MRA与DSA对3段血管狭窄符合率比较,显示下肢动脉第1段两者符合率最好,达到100%,第3段血管显示质量最差,与DSA的符合率为89.29%,明显不如DSA。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然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仍然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对门脾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脾静脉血栓的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3D DCE-MRA)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 27例门脾静脉血栓患者行3D DCE-MRA检查及工作站三维重建,其中肝硬化继发门脾静脉血栓形成19例,非肝硬化继发门脾静脉血栓8例.结果: 门脾静脉血栓3D DCE-MRA主要表现为门脾静脉内栓子形成,正常门静脉变形、消失,局部出现扭曲的向肝性侧支血管,肝内可继发动静脉瘘,腹腔及腹壁可见离肝性侧支血管.结论: 3D DCE-MRA能清晰显示门脾静脉内栓子,同时完整显示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门脾静脉血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小腿加压法1.5T MR上行下肢动脉三维对比增强MRA(3D CEMRA)中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3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使用1.5T MR行腹主动脉至下肢动脉3D CE-MRA,A、B、C组使用钆对比剂剂量分别为0.25mmol/kg、0.20mmol/kg和0.15mmol/kg,比较三组患者最大密度投影(MIP)的图像质量,计算并比较原始增强图像腹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的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三组的MIP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盆腔动脉段图像质量A组和B组优于C组,膝以上动脉段A组和C组优于B组,膝以下动脉段图像质量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腿静脉污染程度C组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间腹主动脉SI、SNR、CNR及股动脉SNR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股动脉SI和腘动脉SI、SNR、CNR均低于B组和A组(P0.05),B组低于A组(P0.05);C组和B组股动脉CNR水平低于A组(P0.05),但C组和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5T MR行下肢动脉3D CE-MRA,使用0.15mmol/kg钆对比剂可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并能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床-运动追踪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移床技术的优势。方法:对36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移床一运动追踪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其中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5例检查后行急诊手术。慢性下肢动脉闭塞31例,其中10例行数字减影(DSA)检查。10例可评价病例以DSA作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结果:36例病人均获得清晰图像.满意显示了下肢动脉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将每条下肢分为14段血管节段观察,15例可评价病例共观察420段动脉节段,显示可比动脉节段102段。与DSA比较。两者诊断符合率为93.14%(95/102)。MRA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结论:移床一运动追踪MRA与DS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可靠、无创、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三维对比增强MRA检查,同时24例行DSA检查,3例行手术治疗。结果:双下肢主干动脉满意显示1032个,显示满意率为96.9%(1032/1064)。在所显示动脉血管节段中,正常或轻度狭窄543个节段,严重狭窄382个节段,闭塞107个节段。与DSA或手术结果比较,两者诊断符合率为96%(24/25)。结论:三维对比增强MRA应用于下肢动脉病变检查,具有定位准确、无医源性损伤、安全迅速及可重复进行等优越性,是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重要依据,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2D TOF与3D CE MRV在3.0T磁共振脑静脉窦成像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2D TOF与3D CE MRV在3.0T磁共振脑静脉窦成像中应用价值。方法:45例患者在3.0T磁共振行颅脑常规MRI、2D TOF及3D CE MRV,由两名高年资神经放射学医生评价两种MRV序列对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及乙状窦的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能力。结果:10例(22.2%)患者在2D和3D CE MRV上均清晰显示各静脉窦的正常解剖形态及信号;2例(4.4%)患者在3D CE MRV上静脉窦增强信号较差而在2D TOF MRV上显示良好;33例(73.3%)患者在2D TOF MRV上静脉窦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差于3D CE MRV,包括10例正常静脉窦、3例一侧横窦发育不良、1例一侧横窦闭锁、16例静脉窦血栓、3例颅内脑膜瘤。结论:在3.0T磁共振,2D TOF可作为MRV首选序列,但是,当2D TOF MRV上见到静脉窦信号或管径大小异常时,应增加3D CE MRV序列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腹部大血管病变的3DDCE—MR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述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DCE-MRA)的原理及其在腹部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32例腹部大血管3DDCE-MRA检查的影像资料。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团注试验;对比剂通过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内的高峰时间为17-23s;(2)正常表现3例,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3)腹主动脉瘤7例,均显示主动脉受累段不规则增宽及实际的动脉腔;(4)腹主动脉夹层18例,均显示内膜片,真假两腔以及分支动脉起源的位置。显示破口12处,再破口16处,(5)动脉粥样硬化3例,均显示腹主动脉迂曲,管径粗细不均。(6)髂总静脉血栓形成1例。左髂总静脉未显影,结论 3DDCE-MRA是一种非损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对腹部大血管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