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市级医院和社康中心医师日常接诊状况的调查,分析社康中心建设对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所起的作用。方法问卷调查深圳市3家市级医院的169名医师和8家社康中心59名医师,分析比较日接诊人次、转诊比例等状况。结果市级医院内科医生日接诊量50人次以上者占大多数(43.8%),社康中心医师日接诊量在30~50人次的占大多数(40.6%)。市级医院口腔医生中,50.9%认为接受社康中心转诊而来就诊的患者比例不到10%,32.1%报告因对专业分科不明确而挂错号的患者占25%以上。结论深圳市市级医院医生仍面临高强的门诊压力,社区首诊与转诊制仍度需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患者的角度对深圳市罗湖区医院集团改革实施后的成效进行探索。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罗湖区医院集团内的3家区属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放问卷990份,回收有效问卷936份,有效回收率为94.55%。认为家庭医生技术水平、服务态度、转诊服务以及解释和沟通能力等方面较好或非常好的患者占总调查人数的90%以上;给予社康中心服务水平、转诊便捷性、转诊流程、专家坐诊机制等较好或非常好评价的患者占总调查人数的80%以上。结论:罗湖医院集团建设初期成果有所显现,患者对家庭医生和社康中心的满意度较高,患者生病后通常所选的医疗机构中,选择社康中心的比例较集团成立前明显增加;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医疗集团优势,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长期成效值得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开展劳务工患者双向转诊的实证研究,获取有关证据,为医疗保险和医院管理提供决策证据.方法 分析在深圳市公明医院及其社康中心(站)就诊的145025例劳务工及一般患者.结果 深圳市公明街道劳务工就诊人次占当地居民就诊人次比例为20.32%,劳务工患者转诊率为16.03%.远高于社区一般病人转诊率,其中,上转率为15.80%,下转率为0.24%.结论 劳务工医保下双向转诊开展较好,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出台的劳务工医保政策和医疗服务供方出台的相关规定以及高执行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深圳市居民就医流向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影响及其程度,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问卷调查,了解深圳市居民的门诊就医流向、就诊时间成本和费用负担,以及居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感受,分析就医流向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两周内患病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但有28.6%的患者门诊就医在区级/市级医院,16.7%在街道医院,社康中心就诊的比例为37.9%,低级别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闲置。患者在区/市级医院的门诊就诊费用和住院费用高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结论深圳市居民就医流向过于向高级别医疗机构集中,加剧了卫生资源的紧张和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开展门诊病人双向转诊的实证研究,荻取有关证据,为卫生管理和医院管理提供决策证据。方法分析深圳市公明人民医院及其社康中心(站)就诊的585例患者。结果公明医院及其下设社康中心(站)间的上转率为7.39%,下转率为2.44%;62.96%医生口头建议转诊,65.71%的医生只告知病人转诊医院层面,公明人民医院首诊比例为68.69%。结论下转难,社区首诊病例相对少,转诊规范落实不到位。建议落实病人社区首诊制,加强转诊规范建设和落实。  相似文献   

6.
分级诊疗制度构建现状
  深圳市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工作运用了行政管理、经济调节、配套医保改革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健全“一大一小”两层医疗服务架构。一方面,大医院将专科号源优先配置给基层,方便基层预约转诊,并设置全科医学科,协调双向转诊工作,为基层上转的患者提供优先诊疗服务。另一方面,推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带给社区居民更多医疗保健服务,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和团队协作制度,医生坐诊向契约式、主动式服务转变。随着医疗服务架构体系的健全,截至2015年末,深圳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559个,其中,医院123家,三级医院25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1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3771张,全科医生3300名,增加了医疗资源服务总量,优化了医疗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展门诊病人双向转诊的实证研究,获取有关证据,为卫生管理和医院管理提供决策证据。方法:分析深圳市公明人民医院及其社康中心(站)就诊的585例患者。结果:社康站(中心)上转率为8.95%,公明医院下转率为2.44%;77.14%的医生口头建议转诊,71.43%的医生只告知病人转诊医院层面,公明人民医院首诊比例为68.29%。结论:下转难,社区首诊病例相对少,转诊规范落实不到位,应落实病人社区首诊制,加强转诊规范建设和落实。  相似文献   

8.
患者对双向转诊的认知与满意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及属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受服务的人群对现行双向转诊的认知程度和满意度,为进一步促进双向转诊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在观澜人民医院及属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受服务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进行现况调查。结果:46.9%的调查对象选择到社康中心看病的主要原因是医保定点机构。在医院接受服务的人群中“没有听说过”社康中心的比例为26.2%,不知道社康中心地理位置的比例为37.0%。调查对象对双向转诊不满意的原因主要为转诊流程手续复杂(34.3%),不愿意转回社康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没有必要/治好就走”(52.4%)、对社康中心不了解(21.0%)。结论;拓宽纳入社康中心首诊制的医保范围、在医院向前来接受服务的人群充分宣传社康中心以及简化双向转诊流程将更进一步促进双向转诊工作的可持续性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分析双向转诊影响因素,为决策者提供证据。方法:采用观察法,对深圳市公明人民医院及其社康中心(站)就诊的585例患者及相关医务人员的情况进行跟踪记录。结果:社康中心(站)上转率为8.95%,公明医院下转率为2.44%;矫正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等混杂因素后,病人转诊意识、医生转诊意识、疾病种类及医疗机构水平对转诊率影响有显著性。结论:双向转诊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转诊失灵仍待解决;宣传力度有待增强;政府管制——选定病种,逐渐规范与扩展,可以促进双向转诊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及属下社康中心医务人员对现行双向转诊的知一信-行情况,分析双向转诊制度实施初期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进一步促进双向转诊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及属下的19家社康中心的467名医护人员。结果:在对现行双向转诊制度的认知中,有56.2%的医护人员知道双向转诊如何运转,相关分析显示:大年龄(r=0.238,P=0.000)、男性(r=-0.206,P=0.000)、高职称人员(r=0.172.P=0.000)、管理人员和医生(r=-0.274,P=0.000)、社康中心的医务人员(r=-0.325,P=0.000)、院级领导和科室负责人(r=-0.167,P=0.000)对现行双向转诊制度更为了解。对现行双向转诊效果的评价中,医务人员认为现行的双向转诊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及时性和转诊通道畅通的分别有88.5%、94.3%、56.9%、95.5%和53.9%,有47.1%的医护人员认为现行的双向转诊总体效果较好。认为把病人从社康中心上转至观澜人民医院等上级医疗机构的最主要原因是需要专科治疗(占84.2%)和需要进一步诊治(占82.4%);而下转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是明确诊断后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人(占74.4%)和就诊方便(占43.8%);转诊行为方面:在被调查的1个月时间段内,有142名社康中心医护人员(占70.0%)和161名医院医务人员(占73.6%)曾经接诊过转诊病人,两类单位医护人员曾接诊过转诊病人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观澜人民医院现行的双向转诊制度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医护人员对双向转诊的知信行情况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社康中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现状,评价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取培训与教育、监督与管理和完善洗手设施等干预措施,比较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被调查的420人平均手卫生依从率由35.1%提高到61.2%,手卫生正确执行率由34.5%提高到72.22%,手部样品合格率由87.9%提高到97.3%,三项指标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社康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但干预措施需要坚持长期执行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社区居民选择就诊机构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福州市社区居民两周患病后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相结合方法,对福州市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对资料进行对应分析。结果: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月收入较低的人群两周患病后倾向于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文化程度较高、年龄在35-44岁、月收入较高人群则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就诊。结论:社区卫生服务的地理可及性、服务方便、服务价格较低是其吸引社区居民就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王玮  李彦博 《中国医院统计》2010,17(2):129-130,134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就诊人员各阶段的等候时间,客观反映门诊患者的就医等候状况,为优化门诊就医流程提供参考。方法利用HIS系统记录的各就医环节的时间节点,分析对比2009年3月16~20日和2009年11月14~18日的就诊等候时间、就诊时间、划价等候时间、辅诊报告时间。结果分区就诊后与分区前对比,医生实际诊疗时间中位数延长了0.45min,就诊后至划价时间中位数由6.48min缩短为6.30min,挂号至就诊时间也略有缩短。结论HIS记录的门诊就诊各阶段的时间点能够对等待时间进行粗略分析,为优化就诊流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某市参合农民对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参合农民对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为改进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抽样和单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昆明市14个县(市、区)的部分参合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昆明市参合农民对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医技水平、服务态度、医疗收费、医生可信度、设备、所需药品的评价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总体满意度评价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参合农民选择村卫生室的影响因素是医生服务态度、医生可信度、离家路程、总的医疗服务质量、需要的药品和总体满意度,选择乡镇卫生院的影响因素是医技水平、就医方便程度、离家路程及等待的时间。结论昆明市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一般。建议相关部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乡村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软硬件建设及管理,以提高乡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冯春秀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2):1510-1513
目的 探析综合医院门诊成年患者就医体验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郑州市某医院门诊就诊的≥18岁就诊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就医体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就诊者就医体验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就诊者就医体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实际调查门诊患者659例,回收有效调查表621份,有效率94.23%,其中579例(93.24%)对本次门诊就医体验满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助服务便捷性(OR=0.542、0.493)、医疗流程信息(OR=0.742)、就诊等待时间(OR=0.645)、与医生交流病情时间(OR=0.318)、医生未倾听患者自述病情(OR=0.613)、医生服务态度(OR=0.562)、医生向患者解释病情情况(OR=0.512、0.528)、医生告知患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情况(OR=0.563、0.518),门诊总费用(OR=0.476、0.493)为门诊患者就医体验影响因素。结论 就医秩序、就医流程、候诊效率、医患沟通交流、医疗实际费用是影响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因素,建议加强医院门诊就医秩序、流程、医疗费用的管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耐心倾听患者诉求,促进医患沟通,提高就医体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三甲医院门诊患者的非技术服务满意度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门诊非医疗技术服务改进建议。[方法]从南京市域内三甲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中各选取1家医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820人,回收有效问卷762份,有效率为92.9%。[结果]门诊患者对非技术服务各维度的满意度得分依次为:就医设施及环境>就医便捷程度>费用水平>职业道德态度;年龄、对医患关系的态度为非技术因素各维度及总体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诊疗时间、取药等候时间为职业道德及态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自付费用为费用水平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户籍来源、学历水平为就医设施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挂号方式为就医便捷程度的影响因素;户籍来源、诊疗时间、取药等候时间为非技术服务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门诊患者对三甲医院就医设施环境满意度较高,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与态度及就诊费用满意度较低;总体来说,患者年龄越大、诊疗时间越长、取药等候时间越短对医患关系的态度越积极正面,非技术服务满意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目前深圳市二类疫苗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深圳市制定及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深圳市、区疾控机构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免疫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个人深入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75%访谈对象认为二类疫苗应纳入社保支付范围,所有访谈对象认为二类疫苗的资金来源是影响二类疫苗纳入社保支付的主要问题,其次50%访谈对象认为政策覆盖人群也是问题之一;67%访谈对象认为应该根据人群所参与的社保类型,成熟先行,分类分步实施,即社保支付二类疫苗费用,综合医保人群可先推行,住院、少儿和农民工医保人群暂缓推行.结论 二类疫苗应分类、逐步纳入社保支付范围,同时探索公共卫生服务与社保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合理的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18.
For the last decade, stringent monitoring of waiting time performance targets provided English hospitals with incentives to reduce official waiting times for elective surgery. It is less clear whether the total amount of time patients waited in secondary care, from first referral to outpatient clinic until treatment, has also fallen. We used Hospital Episode Statistics inpatient data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joint replacement during a period of active monitoring of targets (between 2006/7 and 2008/9) and linked it to outpatient data to reconstruct patients' pathway in the 3 years before surgery and provide alternative measurements of waiting tim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lthough official waiting times decreased drastically in our study period, total waiting time in secondary care has not declined. Patients with shorter official waits spent a longer time in a ‘work‐up’ period prior to inclusion in the official waiting list, and socio‐economic inequities persisted in waiting times for joint replacement. We found no evidence that target policies achieved efficiency gains during our study period.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