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离体测定和整体实验相结合,测定了新鲜及温育后的红细胞裂解产物和血小板对离体基底动脉的收缩作用,并测定了实验性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前列腺素及血小板聚集性的变化,据此探讨了红细胞,血小板和所测前列腺素在SAH后晚期脑血管痉挛发病中可能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外,红细胞裂解产物和血小板都有明显的缩血管作用,温育5—10天,前者的缩血管作用显著下降,但并不消失;而后者的作用仍然保持,甚至所减增强。加热100℃10分钟,红细胞裂解产物失去缩血管作用,而血小板的缩血管作用并不减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由于发现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PGG_2、PGH_2)和血小板恶A_2(血栓素、促血栓素、促血凝素、血栓烷、血栓恶烷,简称TXA_2)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效应—强烈收缩冠状动脉和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及释放反应,而前列腺环素(Prostacyclin,简称PGI_2)则具有绝然相反的生物活性—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对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因而推测体内这两类物质组成又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两者平衡失调时,将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如当体内TXA_2生成过多时,有人认为可能是产生休息时一过性心肌缺血乃至心肌梗塞或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冠心病发病机制的新学说,TXA_2还可能是引起脑出血,脑膜出血,脑血栓,变异性心绞痛的病因。它引起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血小板5-羟色胺(5-HT)及血浆5-羟吲哚类物质(5-HIs)。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5-HT显著低于正常老年对照组;而血浆5-HIs则显著增高,二者呈显著负相关,提示5-HT与老年高血压的血管阻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四逆汤对高钾和去氧肾上腺素 (Phe)收缩大鼠离体主动脉血管环效应的影响。方法 观察四逆汤在主动脉环上拮抗 KCl (60 mmol/ L )和 Phe (1× 10 - 9~ 1× 10 - 4mmol/ L )的收缩血管作用 ,分别用普萘洛尔(Pro,3× 10 - 6 m mol/ L)和 Bay K8644(BK,1× 10 - 5 mm ol/ L)干预探讨其机制。结果 四逆汤减弱累积浓度的Phe收缩血管的效应 ,最大值 (Tmax)减小 ,Pro不影响四逆汤的拮抗作用 ;四逆汤减小高钾刺激血管的最大收缩效应 ,BK不能恢复这种效应。结论 四逆汤使 Phe的量效曲线右移 ,并减小其最大效应值 ,表现为非竞争性拮抗作用 ;减小高钾收缩血管的作用 ,Ca2 +开放剂 BK不能恢复四逆汤的抑制作用。四逆汤能阻断 α1受体 ,其减弱高钾刺激引起的血管收缩可能和钙通道无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小板内外5-羟色胺(5-HT)类物质的变化和5-HT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结果:AMI组、心绞痛组、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5-HT(ng/10~9,x±SD)分别为533.88±1.75、496.44±1.49、707.78±1.57,血浆5-羟吲哚类物质(5-Hls)分别为124.67±1.35、98.01±1.26、87.44±1.20(ng/ml),表明AMI血小板5-HT均值降低、血浆5-HIs均值升高,与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证明,血小板-血管壁相互作用在动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前列腺素(PG)类物质(本文把花生四烯酸的环加氧酶途经产物总称为PG类物质),特别是血栓素A_2(TXA_2)和前列环素(PGI_2)在血小板-血管壁相互作用中起重要的调制作用;TXA_2—PGI_2系统平衡失调可能与血栓形成以及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简写SAH)后可出现两个时相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简写CVS),即急性CVS和迟发性CVS,一般认为急性CVS是血管的功能性变化,而迟发性CVS则是血管发生结构性病理改变,致血管内腔狭窄,产生脑缺血性神经症状,甚至发展为脑梗塞或死亡,并发率为20~36%。 1 发病机制 对严重CVS病理检查发现受累血管的中层增生和内膜坏死,脑血管动物模型也证实受累血管病变与此相同。所以CVS实质上是脑血管发生了结构性病理改变而不仅是痉挛,早期持续性平滑肌痉挛对血管壁病变起到促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NO供体 (DETANO)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抗增殖效应与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 7kip1的关系。方法 :将DETANO(10 -5~ 10 -3 mol·L-1)、DETA(10 -3 mol·L-1)及阴性对照 (DMSO)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观察不同处理因素的抗增殖效应。应用蛋白杂交方法分析G0 期、增殖期和DETANO作用的平滑肌细胞中P2 7的表达水平。结果 :DETANO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以 10 -3 mol·L-1浓度的DETANO效果最显著 ,而单纯DETA对细胞增殖无抑制效应。而且DETANO和DETA无细胞毒性效应。蛋白印迹分析表明处于G0期的细胞P2 7高水平表达 ,给予 10 %胎牛血清刺激 2 4h后 ,P2 7水平迅速下降。若预先给予DETANO(10 -3 mol·L-1)干预 ,则P2 7蛋白水平下调的效应减弱。结论 :DETANO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其抗增殖机制与细胞周期调控和上调P2 7kip1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23舒张血管平滑肌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离体血管张力实验方法,观察MS23的舒血管作用和对不同浓度KCl引起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均用x-±s表示。资料分析:加用MS23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制图用Graph Pad Prism4Demo软件。统计分析用SPSS11.5软件。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浓度的MS23可降低血管环的静息张力(P<0.05);MS23对KCl(60mmol/L)和NE(1×10-5)mol/L)引发的血管环收缩具有拮抗作用(P<0.01);MS23能使20mmol/L~70mmol/L KCl对动脉环收缩作用减弱或明显减弱(P<0.05或P<0.01);随着MS23浓度的增加,其作用逐渐增强,KCl的浓度效应曲线向右下移位:半数有效浓度有增加(P<0.05或P<0.01)。结论:高浓度的MS23可减小动脉环的静息张力;MS23可抑制KCl和NE引起的缩血管作用;MS23对动脉环的舒张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MS23对KCl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不是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调宁蛋白 (Calponin)蛋白质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 ,探讨收缩抑制蛋白表达改变在脑血管痉挛 (CVS)中的作用 ,阐明CVS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兔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 ,将红细胞裂解产物氧合血红蛋白 (OxyHb)加入细胞培养液中 ,建立快捷有效的CVS体外模型 ;用免疫印迹 (Westernblotting)方法观察calponin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加入OxyHb后第 1、4、7天 ,calponin表达分别下降到 (84.4%± 3 .1% )、(74.3 %± 4.3% )和 (5 4.5 %± 6 .1% ) ,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变化 (P <0 .0 1)。结论 :SAH后OxyHb作用下calponin蛋白质表达呈渐进性下降 ,使calponin抑制平滑肌收缩作用的减弱 ,增强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能力 ,与CVS的发生、发展有关 ,导致持续性脑血管痉挛发生。  相似文献   

11.
柴湘婷  崔焕礼 《医学综述》2003,9(11):690-692
脑血管痉挛 (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 ] 。因此国内外医学界人士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 无创性药物治疗1.1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作用 尼莫地平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 ,能阻滞Ca的跨膜向细胞内流 ,使细胞内Ca浓度保持在一定水平 ,并能对抗 5 羟色胺的缩血管作用及通过减少血小板TXB1 的释放 ,从而解除SAH后的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表明 ,尼莫地平注射液与大剂量尼莫地平片剂均降低CVS发生率及SAH病死率 (P <0 .0 5 ) …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是近年发现的一类很强的缩血管活性肽。其强烈而持久的缩血管作用除了由内皮素A(ET_A)受体介导外,现在认为它亦与内皮素B(ET_B)受体有关。ET_B受体可能有两种亚型:ET_(B1)和ET_(B2)。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ET_(B1)受体通过促使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导致血管舒张;而血管平滑肌上的ET_(B2)受体则通过升高胞浆内Ca~(2+)浓度介导血管收缩。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近年来对前列腺素、血小板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日趋重视,研究逐步广泛、深入。本文拟从病理生理角度简述前列腺素在心脏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一、前列腺素的生成及代谢: 1966年Ambache阐明PG(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类物质是一组20碳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有一个环戊烷。其主要前体为花生四烯酸(5、8、11、14  相似文献   

14.
史惠卿  何凤慈 《四川医学》2005,26(9):947-949
目的阐明EXP3174调控AT1R的药理学特征及其活性对交感神经系统的依赖性。方法以6-OHDA化学切断法损毁大鼠交感神经,测定EXP3174干预后颈动脉血压及离体主动脉环张力对AngⅡ的反应性的变化。结果①6-OHDA化学切断法自幼年损毁大鼠交感神经,大鼠成年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心率(HR)对酪胺的反应性较之对照组明显减弱;②在整体动物,静脉注射EXP3174 0.1,0.2,0.4,0.8,1.6mg/kg,可减弱健全大鼠与交感神经损毁大鼠AngⅡ的升压效应,使AngⅡ升压反应的最大效应降低;在健全大鼠及交感神经损毁大鼠动脉环,EXP3174 0.1,0.3,1.0,3.2,10.0pmol.L-1预孵育均可减弱AngⅡ的缩血管反应,降低最大效应;③EXP3174在整体动物对AngⅡ升压效应的拮抗作用在交感神经损毁大鼠较健全大鼠下降,而体外血管环灌流实验的结果则显示在健全大鼠与交感神经大鼠药物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EXP3174在体内除了直接作用于AT1R外,还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Born和o’Brien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实验,可见阿托品10~(-6)~10~(-3)mol/L浓度抗ADP、Epi、Endo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随着细胞外Ca~(++)浓度增加(加入Ca~(++)10~(-3)mol/L)与降低(加入EDTA10~(-3)mol/L)而呈减弱与增强现象,与维拉帕米作用相类似,提示阿托品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与其抗钙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屈强 《右江医学》2001,29(2):94-95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和阿斯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2 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尼莫地平组 (10例 )、阿司匹林组 (8例 )、对照组 (10例 )分别测定其发病当天、第 2天、第 3天、第 7天的血小板膜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血浆内GMP 14 0、血浆内血栓素 (TXB2 )浓度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血小板膜和血浆内GMP 14 0值于发病后第 2、3天明显升高 ,1周时趋于正常 ;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第 2、3天的GMP 14 0值有显著性降低 (P <0 .0 5 ) ;阿司匹林组这一变化不显著 (P >0 .0 5 ) ,但其血浆TXB2 较对照组低 (P <0 .0 5 )。结论 :钙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可能从不同侧面影响脑梗死病人血管、血小板和凝血、血栓等活动 ,尼莫地平还可能明显影响血小板的活化过程 ,这是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一个有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SO2)及其衍生物的舒张血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离体大鼠主动脉环灌流,应用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E)预收缩主动脉环后,观察其对SO2供体--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混合液(Na2SO3/NaHSO3, 3:1物质的量比)的舒张反应;观察应用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本脲和钙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对Na2SO3/NaHSO3血管效应的影响;观察应用内源性SO2生成酶抑制剂天冬氨酸异羟肟酸(hydroxamate,HDX)和Na2SO3/NaHSO3预孵育血管组织后NE缩血管效应的变化.结果:大鼠离体主动脉环对Na2SO3/NaHSO3呈浓度(0~12 mmol/L)依赖性的舒张反应,IC50值为(7.28±0.12) mmol/L,最大舒张率(Emax)为78.79%±3.24%.格列本脲(1×10-6 mol/L)抑制低浓度Na2SO3/NaHSO3(≤4 mmol/L)的舒血管效应,而对高浓度(>6 mmol/L)的舒血管效应无明显影响.经尼卡地平(1×10-9 mol/L)预孵育的血管环对NE的收缩反应明显减弱,Na2SO3/NaHSO3则不能舒张该血管.反之,预先用HDX(1×10-4 mol/L)孵育阻断内源性SO2生成后,血管环对NE的收缩反应增强[EC50从(6.48±0.84)×10-7 mol/L降至(3.97±1.63)×10-7 mol/L,P<0.01];而用Na2SO3/NaHSO3预先孵育的血管对NE的收缩反应曲线右移[EC50从(6.48±0.84)×10-7 mol/L升至(4.93±0.81)×10-5 mol/L,P<0.01].结论:SO2具有明显的舒张血管平滑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钙离子通道及KATP通道有关,推测机体内源性SO2具有血管功能调节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方法:3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5),SAH组(n=10)、SAH+DMSO(n=10)、SAH+SB203580组(n=10),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SAH模型。分别在注血后第5天、第7天活体灌注处死,留取基底动脉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的方法检测P38 MAPK的表达和CVS程度的变化。结果:5 d处死的SAH组、SAH+DMSO组兔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滑肌细胞P38 MAPK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1);5 d处死的SAH+SB203580组CVS明显缓解(P<0.01),平滑肌细胞P38 MAPK的表达减弱。结论:SAH后兔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内激活的P38 MAPK诱导了迟发性CVS的产生;SB203580能够有效的缓解基底动脉平滑肌持续性的收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醛固酮对正常和心衰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的急性作用并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衰模型;取肠系膜血管三级分支约2 mm长血管环,通过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张力变化。结果:醛固酮预处理10 min,随着苯肾上腺素(PE)浓度的增加,正常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收缩率与对照组相比先降低后升高,心衰大鼠则降低,该效应可部分被醛固酮特异受体阻断剂依普利酮阻断;醛固酮可使正常和心衰大鼠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醛固酮和地塞米松共孵育10 min后,醛固酮对两种肠系膜阻力血管收缩率的改变都被部分抵消,在正常大鼠上地塞米松的这种效应可被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阻断。结论:醛固酮对正常大鼠PE诱导的肠系膜阻力血管的收缩效应具有双向作用,减弱了心衰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对PE的敏感性;地塞米松可部分取消正常大鼠醛固酮对血管的双向作用,对心衰大鼠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P 物质对经典递质引起回肠纵行肌收缩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 物质(Sp)能引起大鼠回肠纵行肌收缩并呈剂量依赖性。阈上剂量的Sp(10~(-7)M)可以增强Ach、5-HT 的收缩效应;减弱或消除NE 的抑制效应,阈下剂量的Sp(5×10~(-7)M)可以加强5-HT 的收缩效应,但对Ach、NE 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SP 可能作为兴奋性递质与经典递质一道共同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同时,Sp 对5-HT 可能还具有某种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