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活性氧、一氧化氮 (NO)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 DL )在高血压致冠心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 EL ISA法、铜镀镉还原法和黄嘌呤氧化法测定 OXL DL、NO和超化物歧化酶 (SOD)。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中OXL DL浓度明显升高 ,NO、SOD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 OXL DL浓度均明显升高 ,NO及 SOD含量均明显降低。相关分析 ,OXL DL与 NO呈负相关 (P <0 .0 1)。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中活性氧、OXL DL、NO的相互作用是引发和促进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比较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的临床调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5 9例 TC≥ 5 .98mm ol/ L ,或合并 TG≥ 2 .0 0mm ol/ L或合并 HDL - C男 <1.0 4 mm ol/ L ,女 <1.17mm ol/ L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 (A组 ) 2 9例 ,氟伐他汀组 (F组 ) 30例 ,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 10 mg/ d,F组给予氟伐他汀 2 0 mg/ d,晚上 8点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 8周。治疗前 ,治疗后 4周、8周分别观察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治疗 4周后及 8周后 ,TC、TG、TDL - C、TC- HDL - C/ HDL - 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1) ,HDL - 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5 ) ,两组间比较 ,治疗后 4周 ,TC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 4周和 8周后 ,L DL - C、TG下降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优于氟伐他汀组 (P <0 .0 1)。结论 :阿托伐他汀降低 TG和 L DL - C的作用较氟伐他汀强 ,且不良反应轻微 ,耐受性好 ,可用于老年高胆固醇血症 ,特别是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外作用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外作用。方法 将 81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氟伐他汀组( 2 0 mg/ d持续 12周 ,n=5 6,继以 40 m g/ d至 2 4周 ,n=47)及辛伐他汀组 ( 10 m g/ d持续 12周 ,n=2 5 )。分析治疗前后空腹血浆胰岛素 ( 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 ISI)、血浆内皮素 ( ET- 1)、一氧化氮 ( NO)及 C-反应蛋白 ( CRP)平均变化幅度。结果 氟伐他汀治疗 12周及 2 4周后、辛伐他汀治疗 12周后 ,ET- 1及 FINS水平均有明显降低 ( P=0 .0 0 0~ 0 .0 3 2 ) ,ISI及 NO水平均有明显增高 ( P=0 .0 0 1~ 0 .0 42 )。前述各指标变化幅度组间对比差别均无显著性 ( P>0 .0 5 )。氟伐他汀治疗 12周及 2 4周后 ,CRP水平轻度下降 ( P>0 .0 5 ) ,辛伐他汀治疗 12周后 CRP水平轻度上升 ( P>0 .0 5 )。结论 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均能增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改善内皮功能。这些调脂外作用与调脂治疗强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 3 0例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 (治疗组 )降脂治疗前和治疗 (阿托伐他汀 2 0mg/d) 4周、8周后及 3 0例健康者 (对照组 )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小板表面激活标记物CD62p。结果 :治疗组患者CD62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阿托伐他汀治疗 4周、8周后CD62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 .0 1)。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在降脂的同时 ,可抑制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他汀类调脂药物对变异性心绞痛(VA)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33例VA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抽血检测血浆ET-1和NO浓度的变化。ET-1的检测用放射免疫法,NO的测定用硝酸还原酶法。结果氟伐他汀治疗组血浆ET-1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氟伐他汀治疗组NO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有明显上升(P<0.01)。结论氟伐他汀能够降低ET-1水平,升高NO水平,改善VA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伐他汀 (Atorvastatin)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 (CFs)分泌内皮素 1(ET 1)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NOS NO)系统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混合消化法 ,差速贴壁获取CFs。应用放免法、硝酸还原酶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不同干预条件下CFs培养液中ET 1水平及NOS NO活性。 结果 :①阿伐他汀呈浓度依赖性抑制CFs分泌ET 1,10 -6、10 -5和 10 -4mol/L阿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均P <0 .0 1) ;10 -5和 10 -4mol/L阿伐他汀组分别与 10 -7和 10 -6mol/L阿伐他汀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均P <0 .0 1)。②阿伐他汀可升高CFsNO含量 ,10 -5和 10 -4mol/L阿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和非常显著 (P <0 .0 1) ;10 -4mol/L阿伐他汀组与 10 -7mol/L阿伐他汀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③阿伐他汀可增强CFsNOS活性 ,10 -5和 10 -4mol/L组阿伐他汀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或非常显著 (P <0 .0 1) ;10 -4mol/L与 10 -7mol/L阿伐他汀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论 :阿伐他汀能抑制CFs分泌ET 1,提高CFsNOS NO系统活性 ,拮抗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部分生物活性 ,发挥其逆转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培哚普利联合氟伐他汀对血清脂蛋白(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氟伐他汀对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52例单独服用氟伐他汀(40 mg/d)及67例联合服用培哚普利(4 mg/d)和氟伐他汀(40 mg/d)患者前后血清(Lp(a)浓度的变化.结果单独服用氟伐他汀患者的Lp(a)浓度较前下降,而联合服用培哚普利及氟伐他汀患者的Lp(a)浓度较前下降更明显.结论联合服用培哚普利和氟伐他汀能更明显降低血清Lp(a)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血清胆红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浆OxLDL和NO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 DL )及一氧化氮 (NO)的关系 ,探讨它们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 方法 血清胆红素采用重氮法测定 ,Ox L D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胆固醇、甘油三酯采用酶法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采用选择性抑制法测定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c)通过 Friedward公式计算 ,血浆 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 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11.0 2± 3.0 1vs 14 .0 1± 4 .0 8μmol/ L ,P<0 .0 5 ) ,血浆 Ox L 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6 92 .2± 2 4 5 .7vs4 4 4 .1± 173.0μg/ L ,P<0 .0 5 ) ,血浆 NO水平低于对照组 (49.5 4± 16 .12 vs 74 .4 0± 17.5 0μm ol/ L ,P<0 .0 5 )。 结论 冠心病患者可能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降低 ,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 ,L DL氧化修饰形成 Ox L DL增多 ,使NO水平降低 ,致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 ,从而促进冠心病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志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符合高脂血症的标准,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mgqn.血脂康0.6mgbid及安慰剂,治疗60d后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 氟伐他汀组与血脂康组胆固醇、甘油三脂、LDL、ox-LDL较治疗前下降,NO及HDL明显上升(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在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中不仅具有明显调节血脂的作用,并且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还可以治疗急性脑梗死. 患者,血脂符合高脂血症的标准,随机分为3纽,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mgqn.血脂康0.6mgbid及安慰剂,治疗60d后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 氟伐他汀组与血脂康组胆固醇、甘油三脂、LDL、ox-LDL较治疗前下降,NO及HDL明显上升(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在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中 仅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10.
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和近期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 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 2 0mg/QN +常规治疗 (氟伐他汀组 ,36例 )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 ,32例 ) ,比较 8周内LDL降低情况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LDL降低情况 :氟伐他汀组治疗后LDL明显下降 ,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3.4 2± 0 .81vetsus 4 .6 9± 0 .85mmol/L ,P <0 .0 1) ;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4 .72± 0 .95versus 4 .4 2± 0 .81mmol/L ,P >0 .0 5 )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常规治疗组 8周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8例 ,氟伐他汀组为 2例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ACS患者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后 ,可以显著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与脂蛋白(a)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同时期血浆中一氧化氮脂蛋白(a)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检测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一氧化氮和Lp(a)水平.并设对照组。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一氧化氮明显低于缓解期(P<0.01),缓解期一氧化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脂蛋白(a)水平(中位数)为301.46mg/L较对照组155.61mg/L显著升高(P<0.01)。结论 低水平的一氧化氮和高水平的脂蛋白(a)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二者存在密切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中脂蛋白(a)[Lp(a)]水平的变化,选择18例IDDM患者和76例NIDDM患者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Lp(a),并用20例非糖尿病作对照。结果:IDDM患者的Lp(a)水平与非糖尿病对照无明显差异,NIDDM患者的Lp(a)水平仅有上升的趋势,而其中高胰岛素组患者的Lp(a)水平则明显升高。在两组糖尿病患者中,伴有微量蛋白尿者的Lp(a)水平明显高于无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对照者。提示胰岛素水平较高和早期肾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有较高水平的Lp(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早期血浆及脑脊液(CSF)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与脑血管痉挛及临床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和CSF中ET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和CSF中NO含量。结果tSAH痉挛组血浆和CSF中ET含量均显著高于非痉挛组(P<0.05),重症痉挛组明显高于轻症痉挛组(P<0.05)。痉挛组血浆和CSF中NO-X含量均低于非痉挛组(P<0.05),且重症痉挛组明显低于轻症痉挛组(P<0.05)。结论ET、NO在tSAH后的脑血管痉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ET升高和NO下降,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ET增高和NO下降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老年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与脂代谢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与血脂、载脂蛋白、脂蛋白(a)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62例无血管并发症组(Ⅱ组)及58例有血管并发症组(I组),对两组病例进行了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a)[Lp(a)]的测定。结果 I组与Ⅱ组比较:TC、TG、LDL-C、ApoB、Lp(a)水平均显著增高,而HDL-C和ApoAI明显降低。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和胰岛素抵抗,使血脂、载脂蛋白、脂蛋白浓度和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及功能发生异常,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伴随着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脂治疗是减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 (a)[lipoprotein (a),Lp (a)]颗粒水平与早发性冠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以nmol/L为检测单位的Lp (a)试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177名早发性冠脉粥样硬化患者和200名体检健康者 (对照组)的血清Lp (a)颗粒水平,将检测结果与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程度 (以Gensini积分评估)和其他血清标志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该Lp (a)试剂的检测精密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浓度在2.65~235.20 nmol/L的线性验证良好。在早发性冠脉粥样硬化组中有35.51% 的患者Lp (a)颗粒水平升高,该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 (P<0.001)。Lp (a)、胆固醇 (cholesterol,CHO)、载脂蛋白B (apolipoprotein-B,APO-B),肌酐 (creatinine,CRE)、高敏C反应蛋白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早发性冠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P<0.05)。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Lp (a) (OR=2.883,P=0.004)与APO-B (OR=5.440,P=0.007)是早发性冠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以nmol/L为检测单位,Lp (a)试剂的精密度和线性范围均符合实验室检测性能要求,适合于临床检验应用。血清Lp (a)颗粒水平是早发性冠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独立风险因子,可预测早发性冠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离体血紫外线照射前后及输入患者体内后,血浆脂蛋白亚组分胆固醇、脂质过氧化物(LPO)及载脂蛋白B含量的改变。结果表明:离体血经紫外线照射后,血浆TG、TC、HDL-C/LDL-C含量与照射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都<0.05)。当紫外血输入患者体内一周后与输入前比较,仅血清LDL-C,HDL-C/TC,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TG、TC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脑瘤患者手术期间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变化及异丙酚在体内的抗氧化特性及脑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脑瘤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异丙酚组)和对照组(异氟醚组),并选健康献血员4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NOS含量。结果:脑瘤患者手术前NO、NOS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前至术后24h(T0~T5)动态观察结果发现,异丙酚可显著降低NO、NOS水平,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提示血清NO、NOS变化与脑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临床麻醉剂量异丙酚有显著的脑保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在脑出血病人中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脑出血病人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比较49例脑出血患者及66例健废人血浆NO、NOS含量,分析上述指标在出血后三个时期的变化以及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l~3d组NO、NOS含量明显高于4~7d组、14d组和对照组,NO变化与脑出血和(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一定关系。结论:NO、NOS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变化对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40只雄兔随机等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高胆固醇血症组(HC)、氯贝丁酯组(CL)和L-精氨酸组(L-arg),实验前及治疗10周从各组动物耳中央动脉抽血(空腹),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ELISA法检测脂蛋白(a)[Lp(a)]。结果:治疗10周L-arg组与HC组TC无差异(P>0.10),但CL组TC明显低于HC组(P<0.05)。实验10周CL组和HC组的Lp(a)明显高于实验前(P<0.05),虽然实验前后L-arg组的Lp(a)变化不大,但实验10周时L-arg组和HC组的Lp(a)有极显著差异,L-arg组低于HC组(P<0.05)。提示:同CL组相比,L-精氨酸虽不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但对Lp(a)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脂蛋白(a)[Lp(a)]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冠状动脉残余病变的关系,探讨Lp(a)在MI自然发展过程的作用。方法:对124例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前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Lp(a)、血糖、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将124例患者分为低Lp(a)组(300 mg/L)79例,高Lp(a)组(≥300 mg/L)45例;糖尿病组72例,非糖尿病组52例;低TC组(5.69 mmol/L)96例,高TC组(≥5.69 mmol/L)28例;低TG组(1.69 mmol/L)79例,高TG组(≥1.69 mmol/L)45例。比较各组冠状动脉残余病变狭窄程度和TIMI分级。结果:高Lp(a)组冠状动脉残余病变狭窄程度显著高于低Lp(a)组(P0.01),TIMI分级低于低Lp(a)组(P0.05),而其他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MI患者,高水平的血浆Lp(a)通过促进血栓形成加重冠状动脉残余病变狭窄程度;临床监测血浆Lp(a)有利于观察MI病程,可作为评估溶栓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