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效果。方法47例AIS患者均行后路矫形,术前均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及随访时拍X线片,对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术后全部患者获11—48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手术前主侧凸Cobb角平均为53.4°±10.7°,术后平均为12.5°±5.3°,平均矫正率为68.0%,终末随访矫正丢失率平均2.1%。本组患者均无躯干失平衡及断钉、断棒。结论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4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行侧凸矫形,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患者术前Cobb角平均为63.6°,术后Cobb角为20.5°,畸形矫正率为66.4%,随访中角度丢失平均为2.8°,身高平均增加约5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表现,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强大的三维矫正力,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61-62,65,F0003
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为(52.4±10.6)°,末次随访为(14.6±6.4)°,矫正率为72.1%;术前腰弯Cobb角为(43.7±9.8)°,末次随访为(12.1±4.7)°,矫正率为72.3%;术前C7-CSVL为(6.3±4.6)cm,末次随访为(2.7±1.3)cm,矫正率为57.1%;各指标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术后均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其中2例行凸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余均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脊柱冠状面平均Cobb角由术前47.5°矫正至16.1°,矢状面平均后凸角由术前31°矫正至12.7°。末次随访矫正效果无丢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刘斌  肖丹  郑秋坚  曾时兴 《广东医学》2006,27(7):1032-1034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青少年脊柱侧凸行椎弓根螺钉三雏矫形,均采用美国Stryker公司的Diapason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三维矫形的节段性内植物。结果术前Cobb’s角由平均50°善为术后10°,平均矫正率80%,无脊髓损伤、血气胸、断钉、松棒、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随访0.5年以上,全部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更高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共30例接受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病例,比较术前、术后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及脊柱侧凸Cobb角.结果 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46.52°,术后Cobb角14.64°,侧凸平均矫正率68.51%,术前术后主弯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断裂、出现神经症状病例.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可有效地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对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躯干平衡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复习手术记录和病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0.1(9~57)岁,其中成人脊柱侧凸2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0例.平均随访9.2个月.融合固定节段平均12个节段.手术时间平均5.0 h,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 ml,回输自体血平均780 ml,异体输血平均1109 ml.手术前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00.9°和48.8°,平均矫正率51.8%(P=0.000).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81.7°和42.2°,平均矫正率为49.8%(P=0.000).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50.7°和46.0°,矫形无明显丢失(P=0.763,P=0.69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6.3、14.7和12.0mm,随访时仅1例发生冠状面躯干失平衡(22 mm).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下肢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获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损伤.结论 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是矫正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方法 ,早期结果 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殷翔  吴雪晖  许建中  贾全章  吴兴军  方青 《重庆医学》2007,36(17):1744-1745
目的 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椎板钩固定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收治的3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其中13例采用胸段椎板钩联合腰段椎弓根钉固定(椎板钩组),18例采用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钉组).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矫正角度、融合节段长度、术后矫正角度丢失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随访6~48个月,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畸形矫正:椎弓根钉组达66.4%,椎板钩组为41.9%;角度丢失:椎弓根钉组平均为2.8°,椎板钩组平均为11.3°;融合长度:椎弓根钉组平均比椎板钩组少1.2个椎体.结论 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强大的三维矫正力及更少的融合节段,效果可靠,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椎板钩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入路(远端融合椎均位于下端椎)对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患者接受前路(单棒矫形固定融合,组A)或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对侧凸Cobb角、侧凸矫形率、椎间角的变化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组A共18例患者,组B共21例患者.胸腰弯/腰弯冠状面侧凸累及椎体节段数分别为5.0和5.4个(P=0.134),融合椎体数分别为4.7和5.4个(P=0.008).组A与组B术前、术后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9.2°和10.3°,43.8°和5.0°,术后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00),矫形率分别为78.5%和87.8%(P=0.020).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21.7°和7.7°,矫形平均丢失8.3°和2.7°(P=0.001).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1°、5.6°和7.3°,组B分别为2.3°、4.2°和4.4°,术后椎间角较术前增大,组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9),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随访时椎间角较术后增大,与术后相比,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2,P=0.855),但组A较组B椎间角大(P=0.026).随访时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在远端融合椎止于下端椎时,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侧凸冠状面矫形率、矫形丢失、椎间角的变化优于前路手术,但融合节段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学创新》2015,(15):70-7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一期行短关节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内的脊柱侧弯情况及后凸Cobb’s角。结果:患儿脊柱畸形情况改善明显,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术后平均15.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术后平均18.6°,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罗志强  张海鸿  李宏伟  康学文 《重庆医学》2017,(35):4952-4954,4957
目的 探讨胸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远端融合椎(LIV)新的选择标准.方法 纳入融合胸腰弯且经过1.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52例,患者均符合新的AIS选择标准,即术前站立正位X线片骶正中线(CSVL)在侧凸远端接触到的第1椎体为触及椎(TV),且该TV应符合以下要求:Nash-Moe旋转度小于或等于Ⅱ度;凹侧Bending像上CSVL位于TV两侧椎弓根之间;不存在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CSVL距离TV 3~4 mm的患者也列入研究范围.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师实施手术,均采用后路全椎弓根钉内固定矫形融合.术前、术后即刻、终末随访均测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X线片、卧位左右Bending像,并测量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TS)、LIV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角度(LIVA),观察TV、稳定椎等位置,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8个月以上,平均(23±3)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分别为(49.32±11.37)°、(9.08±6.78)°、(10.65±6.68)°,LIVT分为(21.76±4.68)°、(5.17±4.09)°、(5.16±3.08)°,LIVA分别为(7.19±5.16)°、(3.16±2.78)°、(4.17±3.28)°,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上述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躯干失代偿患者27例,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并发躯干失代偿,未较术前增加.将TV作为LIV与采用稳定椎做LIV相比,前者可以节省(1.42±0.45)个融合节段.结论 采用新标准进行胸腰段AIS手术治疗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节省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32例老年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经手术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融合矫形手术,术后随访1-2年.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后脊柱平衡的重建及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进行分析,并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是否缓解.结果:所有患者外观矫形效果满意,C7中点铅垂线距骶骨中点距离由术前平均±7.2 c...  相似文献   

13.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 探讨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 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X线透视下经伤椎椎弓根注射磷酸钙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结果 2 2例手术前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分别为4 9.4 %、83.1%、2 2 .8°、36 .2 % ,手术后分别为92 .5 %、95 .7%、3.6°、12 .4 % (P<0 .0 5 )。术后无新的神经症状出现;椎管内及椎间孔无明显渗漏。随访5~16个月,除2例神经功能A级脊髓神经症状无改善外,其余均有1~3级恢复;无内固定失败及伤椎高度明显丢失者。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LIV)的选择。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0例临床资料,均行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形手术,以触及椎(touched vertebrae,TV)(指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最近端椎体)作为融合固定下端椎。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松解3.0个椎间隙;手术时间4.5~9.4 h,平均6.3 h;术中出血量680~10 000 mL,平均985 mL;术后侧凸Cobb角6°~32°,平均18.7°,平均矫正率为27.2%;后凸Cobb角-8°~22°,平均8.3°,平均矫正率为88.6%;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1~2.3 cm,平均0.6 cm,冠状位平衡平均矫正率为78.1%。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8°~57°,平均29.7°,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22°~38°,平均29.9°,丢失率为7.7%。结论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选择TV作为LIV可以减少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经骨折椎椎弓应力螺钉加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骨折椎加用应力螺钉固定22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38.2岁(21~73岁)。所有患者外伤均不超过1周,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在施行后路常规撑开和恢复腰椎前凸的同时在骨折椎上应用椎弓根螺钉向垂直于撑开应力方向的腹侧加压,以达到局部的应力平衡。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0.3个月。结果:应力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骨折椎加用应力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钱定军 《现代医学》2012,40(1):60-6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科住院并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2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和稳定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按照Frankel分级法,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随访20个月.术后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腰背部无明显疼痛.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可减少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的足底压力指标,总结其特征,评价其脊柱冠状位平衡与足底压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的44名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影像学检查包括Cobb角、骶骨中垂线(CSVL)和第7颈椎中垂线(C7PL)之间的偏移(也称为颈7侧方偏移)、主弯顶点侧方偏移(AT)和冠状位骨盆倾斜度(LPT)。对研究对象进行静态的足底压力测试,对双足接触面积和负荷比(相对双足的整体负荷)等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AIS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 结果 前足接触面积明显大于后足(均P<0.05),前足的负荷比明显小于后足(均P<0.05)。主弯侧颈7侧方偏移与前足接触面积(r=0.357,P=0.019)和负荷比(r=0.400,P=0.008)均呈正相关,主弯侧主弯顶点侧方偏移与前足的负荷比也呈正相关(r=0.331,P=0.030),但与接触面积无相关性。 结论 在脊柱侧弯中,冠状位平衡与足底压力分布相关。颈7侧方偏移代表了总体冠状位平衡(GCB),主弯顶点侧方偏移(AT)代表局部冠状位平衡,这2个指标最能反应冠状位平衡状态。在主弯侧,颈7侧方偏移与前足接触面积和负荷比均呈正相关,主弯顶点侧方偏移与前足的负荷比也呈正相关。这表明,2个冠状位平衡特征均与足底压力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5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临床症状缓解、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度变化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后凸Cobb角为(51.2±4.9)度,术后经随访恢复为(11.2±1.7)度,术后后凸Cobb角度〈术前(P〈0.01),且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降低。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结合椎弓根内固定与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汤瑞新  程银树 《吉林医学》2013,34(19):3762-3764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为正常高度的52%(35%~70%),Cobb角平均26°(11°~33°),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为正常的67%(30%~90%),均在2周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6~22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5%(89%~100%),Cobb角平均为5.8°(2°~13°),椎管正中矢状径为93%(87%~100%),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改善,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可使骨折获得满意复位,增加脊柱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及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新鲜严重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观察9例患者,患者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8.2岁,均为新鲜的、压缩超过1/2或爆裂严重的椎体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穿刺于骨折椎体中注入适量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骨折椎体的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骨折椎体的Cobb角进行对比。 结果 随访6~12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VAS分别为6.78、1.44、0.22,术后2~3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伤椎Cobb角恢复满意,椎管容积明显改善,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无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等,3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明显改善。 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新鲜胸腰椎骨折术后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矫正后凸畸形,能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