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用于分离培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分离制备TIL采用机械剪切,酶消化和用Ficoll-Hypaque分离结合的方法。分离制得的TIL以一定浓度于含rIL-21000U/ml,PHA20μg/m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在5%CO2,37℃条件下培养30~40d。实验观察了TIL悬液中的细胞组成、TIL的体外扩增及肿瘤细胞的消失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培养前后TIL的超微结构变化;实验采用免疫组化和单克隆抗体技术(ABC法)检测了培养前后TIL的主要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还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了TIL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HCC)的TIL在体外培养可以得到较好扩增并显示其在体外对新鲜自体瘤靶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人肝癌细胞系HCC-9204的建立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和方法:作者用组织块培养法,对12例肝细胞肝癌手术标本进行培养,并对能存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LDH同工酶谱和AFP检查,核型分析,对数求解和放射自显影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异种移植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1例获得长期体外生长的能力,将其命名为HCC-9204,无论形态学观察,还是LDH同工酶谱的变化,均符合肝癌细胞的一般特征,并具有体外分泌AFP的能力,染色体众数为78~80条各群染色体均增加,而以C,E群增加最为明显,并恒定出现M_2der(4)t(4;19)和M_8del(13)两种标记染色体,增殖周期约为20h,异种移植成瘤率100%.结论:HCC-9204是一株人体肝癌细胞系,可用于肝癌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3.
肝癌发生中乙肝病毒感染与黄曲霉毒素暴露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Lu P  Kuang S  Wang J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5):340-342
目的研究肝癌发生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与黄曲霉毒素(AF)的作用。方法在肝癌高发区,对73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699例HBsAg阴性人群进行了10年前瞻性研究,同时按1∶5的病例对照模式,随机对队列中30例肝癌和相应的150例非肝癌人群进行血清中黄曲霉毒素B1白蛋白加成物(AFB1Alb)测定。结果(1)HBsAg阳性组平均年肝癌发生率为824.13/10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7/10万,相对危险度(RR)为1161,其他肿瘤发病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肝癌组人群血清中AFB1Alb阳性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比值比(OR)为347,肝癌组人群血清中AFB1Alb的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BV感染及AF暴露是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因素,两者可能具有协同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肝癌细胞系HCC-9724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建立一株肝癌细胞系HCC-9724,为肝癌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无菌切除肝癌手术标本,6只裸鼠右后肢皮下包埋,体内连续传3代后,取移植瘤体外培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周期和染铎体核形分析,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荷瘤鼠中AFP的表达,结果 移植模型原代获得率为33.3%,潜伏期为52d,自第3代后肿瘤获得率为100.0%,潜伏期为16d,该模型移植瘤具有生长,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系探讨甲胎蛋白特异启动元件介导的靶向性肝癌基因治疗。方法 将2.2kb的重组人甲胎蛋白(AFP)基因顺式调控元件克隆于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上游,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LX2.2CD。再以此载体和另一不含AFP基因调控元件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CD2分别转染3种肝癌细胞系和1种肺腺癌细胞系,筛选出整合CD基因的抗G418克隆,并进行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表达HBV的体外培养的细胞克隆,为研究HBV的生物学性状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方法:将3.2kbHBV DNA插入携带新霉素抗药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NCX,应用磷酸钙沉淀技术将其导入体外培养的SMMC-7721人肝癌细胞系。结果:成功地获得表达HBsAg和HBeAg的细胞克隆。结论:应用磷酸钙沉淀技术将HBV DNA导入体外培养的细胞克隆,获得能表达HBV的细胞克隆,为研究HBV表达  相似文献   

7.
人肝癌细胞系HCC—9204的建立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用组织块培养法,对12例肝细胞肝癌手术标本进行培养,并对能存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LDH同工酶谱和AFP检查,核型分析,对数求解和放射自显影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异种移植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论:HCC-9204是一株人体肝癌细胞系,可用于肝癌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丙肝病毒(HCV)感染与我国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以及HCV抗原成分(HCAg的)在HCC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应用鼠抗HCV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CC组织中HCAg的表达,同时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40例HCC标本组织中HCAg、HBsAg检出率分别为17.5%(7/40)和70%(28/40),其中单一HCAg阳性者仅1例,HCAg和HBsAg同时存在的检出率为15%(6/40)。镜下见HCAg呈细颗粒状分布于细胞胞浆,HCAg阳性细胞以局灶型分布为主。提示我国部分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确实存在HCV,HCV感染可能是除乙肝病毒以外,导致我国HCC发生的另一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应用葡聚糖活性炭饱和分析法(DCC法)检测了10例正常肝组织,1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组织及其中10例相应癌旁肝组织的雄激素受体(AR)。结果10例男性正常肝组织内均检出了低浓度、高亲合力的AR,12例HCC中检出AR11例,10例癌周肝组织检出AR4例,其中8例癌组织中AR明显高于其相应癌周肝组织,2例低于其癌周肝组织。HCC中AR含量与年龄、AFP、HBsAg、肿瘤大小及是否有肝硬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肝癌雄激素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葡萄聚糖活性炭饱和分析法(DCC法)检测了10例正常肝组织,1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组织及其中10例相应癌旁肝组织的雄激素受体(AR)。结果10例男性正常肝组织内均检出了低浓度、高新合力的AR,12例HCC中检出AR11例,10例癌周肝组织检出AR4例,其中8例癌组织中AR明显高于其相应癌周肝组织,2例低于其癌周肝组织。HCC中AR含量与年龄、AFP、HBsAg、肿瘤大小及是否有  相似文献   

11.
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与观察颅内肿瘤生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吴景文  章翔 《医学争鸣》2000,21(3):307-310
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行一般观察和MRI检查以确定颅内肿瘤生长情况,寻找简易判定颅内肿瘤大小的可靠指标。方法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应用立体定向法将含10g.L^-1琼脂糖和1*10^6C6细胞悬液10μL注入大鼠了尾状核。接种后行一般观察和MRL检查,对5组接种大鼠分别在第10,15,20,25日和自然死亡前做主动脉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对脑组织和肿瘤标本进行切片观察和HE染色。结果50只接  相似文献   

12.
吴丽华 《重庆医学》2000,29(1):55-55
在卫生部临检中心质控血清监测下进行HBsAg测定及动态分析,了解目前HBV的感染状况,以采取预防措施。1材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1994~1998年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年龄10~70岁以上。1.2试剂仪器:上海科华试剂,卫生部临检中心质控血清,DG-3022A酶标仪。1.3方法结果:按说明书操作,结果按S/CO比值判断。2结果2.1 8057份标本进行HBsAg测定,以S/CO≥1为阳性(见表1)。从结果可见 HBsAg阳性率逐年上升。2.2 10~70岁以上病人,按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见…  相似文献   

13.
Gu B  Ren H  Zhang D 《中华医学杂志》1999,(2):139-142
目的研究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进程相关的两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插入变异体的免疫学性状,以阐明在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利用体外PCR诱变方法,构建重组HBsAg的插入突变体;借助EB病毒载体pCEP4和逆转录病毒载体PXT1将重组插入变异S基因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利用ELISA及Westernblot方法,探讨变异抗原与抗HBs的结合力。结果(1)构建了HBsAg的插入突变体(分别在HBsAg的第122位与123位氨基酸间插入Arg,Ala和第123位与124位氨基酸间插入Arg,Gly,Ala)的真核表达载体;(2)将其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最终建立了能表达野生型和变异型HBsAg的HepG2细胞系;(3)这些细胞系能在体外稳定地连续传代培养;(4)野生型HBsAg可与抗HBs结合,变异型HBsAg不能与抗HBs结合。结论研究表明这两种插入变异体影响了HBsAg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其失去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结合力,因而可能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而持续存在于体内形成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14.
以肝细胞场(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嵌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组织中的HBVDNA和HCVRNA。在69.2%(18/26例)的HCC患者中检出了3.65-89.06ng不等的AFB1/g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出率分别为90.5%(57/63例)和12.7%(8/63例)。其中,AFB1和HBVDNA重叠检出率为61.5%(16/26例),HBVDNA和HCVRNA重叠检出率为7.9%(5/63例),4例HCC患者重叠检出了AFB1、HBVDNA和HCVRNA;同步检测对照组5例,无1例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表明,上述3种因素均与人类肝癌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致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对65例成人无症状HBsAg携带者进行连续3年随访观察。结果:HBsAg阴转率77%(5/65),HBeAg阳性率37%(24/65),HBeAg阴转率333%(8/24),抗HBe阳性率215%(14/65),临床转归ALT异常154%(10/65),TTT或CCFT(++)以上123%(8//65),肝大(05~15cm)4例,其中有急性肝炎经过3例,慢性迁延性肝炎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8例,发现肝硬化2例,肝癌1例。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组织中丙肝病毒抗原及HBsAg的免疫组化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丙肝病毒(HCV)感染与我国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以及HCV抗原成分(HCAg的)在HCC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应用鼠抗HCV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CC组织中HCAg的表达,同时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40只HCC标本组织中HCAg,HBsAg检出率分别为17.5%(7/40)和70%(28/40),其中单一HCAg阳性者仅1例,HCAg和HBsAg同时存  相似文献   

17.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17000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HBxAg)免疫动物,成功地制备了抗-HBx单克降抗体,以此抗体对原发性肝癌(HCC)组织、慢性活动性肝炎(CAN)肝组织行相应抗原检测,并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检测。在HCC标本中HBxAg在癌内及癌周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及48%,HBsAg为16%及74%。HBcAg仅见于癌周,阳性率为18%。在CAH标本中,HBxAg、HBsAg、HBcAg阳性率分别为6.6%、73.3%及0。血清HBsAg阳性HCC标本中,HBxAg的检出率为82.3%、明显高于血清HBsAg阴性标本(54.5%)。结果显示。HBxAg在HCC标本中的表达是HBV标志物中最活跃的。HBxAg的表达不依赖于HBV的复制,可能是HBVX基因同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后的产物,HBxAg在HCC标本中的活跃表达为抗-HBx抗体作为HCC导向治疗载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肝癌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RN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及癌旁组织(共38份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丙型肝炎病毒(HCV)5'端非编码区(5'-NC区)RNA。结果,10例(33.3%)肝癌患者被HCV感染,23例(76.7%)患者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用酶切分析可见,肝癌组织中的HCV是II、III型。对部分标本用PCR直接测定核苷酸序列,HCV5'-NC区相当保守,差异无显著意义。因10例HCV感染的肝癌患者中8例同时有HBV感染,因此可能HCV及HBV构成的双重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在鼻咽癌和肝癌高发区进行联合筛查方案的成效。【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EB病毒相关抗体(EBNA1/IgA,VCA/IgA)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对评估为高危人群做进一步的临床检查。【结果】联合筛查12829人,EBNA1/IgA阳性率和VCA/IgA阳性率分别为5.60%和8.18%;HBsAg阳性率为15.99%;总人群中,EB病毒与HBsAg感染的双重感染率2.25%,关联性分析显示两病毒感染有关联(OR= 1.157,P = 0.037);确诊鼻咽癌10例,肝癌11例;发现1例早期癌症病例平均费用56 797元,联合筛查早期发现成本系数(EDCI)1.48。【结论】EB病毒与乙肝病毒感染在普通人群中可能有相互协同作用;鼻咽癌高发区进行联合筛查,可以显著降低筛查成本,提高筛查效益。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p16基因的失活与P16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p16基因与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关系,作者分别采用多重PCR、SSCP以及以PCR为基础的甲基化分析法,对25例原发性HCC标本及其相应的非肿瘤肝组织标本中p16基因的缺失,点突变及甲基化情况进行了检测。另用免疫组化SLAB法对35例(包括前述已作基因检测的25例)原发性HCC肿瘤标本及其相应的非肿瘤组织标本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25例原发性HCC肿瘤标本中,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