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0岁以下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急性期血尿酸(UA)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某市一所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岁以下的首发IS患者287例,根据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分为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测定UA、钾离子(K+)、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生化指标,分析IS患者UA水平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两组UA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与UA水平、K+以及生活在城市密切相关。结论 60岁以下IS患者UA水平的增高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朱文娟  赵菁 《当代医学》2013,(27):96-9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临床靶器官受损与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00例肥胖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临床靶器官受损和肥胖的关系进行调查评估。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靶器官受损比率和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明显增高,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临床靶器官受损与肥胖成正比,原发性高血压伴肥胖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亚临床靶器官受损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探讨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对58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测定血糖(GS)、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血胰岛素水平(IS)、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结果:两组空腹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组空腹IS和服糖后GS、I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9例高血压患者接受贝那普利降压治疗4~8周后,OGTT显示糖负荷后1h、2h的GS明显下降(P<0.05),IS、IA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贝那普利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IS,具有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伴同型半胱氨酸(Hcy)增高的缺血性卒中患者(I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80例经头颅MRI/CT证实的且Hcy水平>20μmol/L的IS患者,同时随机抽取138例不伴Hcy增高的IS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记录IS的传统危险因素。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伴Hcy增高的I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生活规律及高密度脂蛋白(HDL)与伴Hcy增高的IS患者呈负相关(P<0.05);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家族卒中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首次收缩压、C反应蛋白(CRP)及LDL与之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CRP及LDL是伴Hcy增高的I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生活规律是伴Hcy增高的IS患者的保护因素。结论:伴Hcy增高的IS患者的保护因素是生活规律,其独立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CRP及LDL,对该类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佳  李晨钟  薛耀明  沈洁 《广东医学》2007,28(7):1102-1104
目的 探讨肥胖症患者血清超灵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 运用高灵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50例肥胖症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hs-CRP水平,同时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数)和胰岛B细胞分泌指数(HOMA IS).结果 肥胖症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HOMA IR指数和HOMA IS指数均低于正常对照.进一步将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为轻度肥胖组(24 kg/m2<BMI<30 kg/m2)和严重肥胖组(BMI≥30 kg/m2)后发现,严重肥胖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肥胖组.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肥胖症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与HbA1c、体重指数(BMI)、舒张压和HOMA IS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肥胖症患者血清h-CRP水平高于正常人,而且与肥胖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SG13S32C/A多态性及其与肥胖交互作用和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357例IS病人(IS组)和300例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SG13S32C/A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去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与IS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肥胖的交互作用。结果 IS组与对照组SG13S32AA基因型、A等位基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887、4.753,P<0.01);AA基因型合并肥胖增加IS的发生率(χ2=16.868,P<0.01)。结论 ALOX5AP基因中SG13S32C/A多态性与IS相关,A等位基因增加IS的发病风险。SG13S32变异基因型AA与肥胖在IS的发生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胰岛素 (INS)、糖 (BS)、脂肪等代谢紊乱的特征。方法 测定 3 0例肥胖高血压患者及 3 0例正常人的血清TNF α、INS、血脂、BS及人体测量指标。结果 肥胖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TNF α、甘油三酯 (TG)、INS、BS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高密度脂蛋白 (HDL)、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肥胖高血压患者多伴有糖、脂质代谢紊乱。TNF α与代谢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肥胖的关系。方法对65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80名健康志愿者,两组均分为肥胖及非肥胖,分别测定其血尿酸(UA)、肾功能(BUN、CRE)、血脂(TG、CHOL)、空腹血糖(FBC)水平,同时测量血压、腰围(WC)、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进行比较。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肥胖组及非肥胖组)血尿酸、甘油三酯水平较对照组高,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与非肥胖组血尿酸、甘油三酯水平无差异(P>0.05)。(2)直线相关分析提示,血尿酸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腰围及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P<0.01),均具统计学意义,而与,肾功能无关(P>0.05)。(2)多因素分析提示腰围、血尿酸及甘油三酯水平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主要与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明显有关,而肥胖可能只是协同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胖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46例高血压肥胖患者左室心肌重量(LVM)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与62例高血压非肥胖患者比较,同时将两组患者辨证分型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四型,进行比较,以探讨肥胖对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影响.结果:高血压肥胖组患者的Ivsd、LVPWd、LVM、LvMI,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且较非肥胖组有更高的LVH检出率;同时高血压肥胖组以痰湿壅盛证较多(58.7%),其次是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而非肥胖组则以肝火亢盛证较多(51.6%).其次是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提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肥胖患者时,要注意健脾利湿化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中超重或肥胖因素对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6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32例。根据体重指数将6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超重或肥胖组(体重指数≥24)和正常体重组(体重指数<24)。采清晨空腹静脉血,测量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用SPSS统计软件对测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高血压组血浆内皮素浓度、一氧化氮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重或肥胖组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较正常体重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较正常体重高血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超重或肥胖对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肥胖伴高血压的发病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大问题.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分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如血管紧张素Ⅰ和Ⅱ等)可能参与肥胖性高血压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肥胖度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3~10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肥胖和/或高血压青年患者120例,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Ⅰ组25例、Ⅱ组41例、Ⅲ组44例、Ⅳ组10例,其中1级高血压44例、2级高血压52例、3级高血压24例.比较不同高血压水平及肥胖度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IMT,经Spearman秩检验分析肥胖前状态(BMI<30.0 kg/m2)及肥胖(BMI≥30.0 kg/m2)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斑块检出率、IMT均随着高血压及肥胖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各组间斑块检出率、IMT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当BMI<30.0 kg/m2时,SBP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886,P=0.000),而DBP与IMT无相关性(r=0.319,P=0.086);当BMI≥30.0 kg/m2时,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7,P=0.000;r=0.394,P=0.001).结论 高血压和肥胖均可导致IMT增加,肥胖前状态患者SBP与IMT及肥胖患者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IMT可为预测青年肥胖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血脂代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的临床观察,旨在循证高血压病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取50例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正常人群,测定其血压(mm-Hg)、体重指数BMI(kg/m2)、血脂TG、TC、HDL(mmol/L)。结果高血压合并肥胖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血脂TG、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低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均合并脂代谢紊乱,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应注意降血脂,以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增高的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85例IS患者,且均证实CRP水平>8 mg/L,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140例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卒中病史、入院首次收缩压、LDL与之呈正相关(P<0.05);生活规律及HDL与伴CRP增高的IS患者呈负 相关(P<0.05);两组间WBC差异存在显著性(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是伴CRP增高的I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是伴CRP增高的IS患者的保护因素.结论 伴CRP增高的IS患者的保护因素是HDL;其独立危险因素是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其中男性、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对伴CRP增高的IS患者的影响强度较大,对该类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与代谢紊乱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欣  牟建军  董平栓  杨旭明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1019-1021,1037
目的 :探讨肥胖高血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胰岛素、糖、脂肪等代谢紊乱的特征。方法 :测定 30例肥胖高血压患者及 30例正常人的血清 TNF- α、胰岛素、血脂、血糖及人体测量指标。结果 :肥胖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 TNF- α、TG、INS、FBS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1 ) ,HDL、ISI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 .0 1 )。结论 :肥胖高血压患者多伴有糖、脂质代谢紊乱。TNF- α与胰岛素抵抗及代谢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肪组织中瘦素(leptin)水平与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的腹部手术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肥胖高血压患者及单纯肥胖组各24例,测定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血脂、血糖、胰岛素以及血清和大网膜脂肪组织leptin水平。结果:肥胖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leptin、TG、INS、FB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SI、HD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肥胖高血压组大网膜脂肪组织leptin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leptin与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和舒张压、INS、FBS显著正相关。脂肪组织leptin水平与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肥胖高血压患者常合并leptin抵抗、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脂肪组织leptin水平与血清leptin水平及肥胖高血压病人的代谢紊乱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7.
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对高血压 (HT)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钙拮抗剂非洛地平治疗老年HT患者 ,治疗前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测血糖 (SG)及血胰岛素 (IS)浓度 ,求出两者曲线下面积 (AUC) ,并计算IS敏感性。结果 :HT患者无论有无糖耐量异常 ,均可见IS敏感性降低和糖负荷高IS血症 ,糖耐量减低组更为明显 ,服用非洛地平后 ,随着血压降至正常 ,症状消失 ,糖耐量减低组空腹及糖负荷后IS和SG水平以及两者AUC均较治疗前降低 ,IS敏感性增加 ,糖耐量改善。糖耐量正常组除糖负荷后 1h、2h血IS水平较前降低外 ,糖耐量及IS敏感性无显著变化。结论 :非洛地平可改善伴糖耐量减低的HT患者的糖耐量及IS抵抗 ,增强其IS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胖性高血压患者并发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732例肥胖性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经腹部超声检查和采集病史筛查NAFLD,观察其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肥胖性高血压患者并发NAFLD的患病率为40.3%(295/732)。NAFLD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及血清总胆固醇、血尿酸、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均高于非NAF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和总胆固醇水平是肥胖性高血压患者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肥胖性高血压并发NAFLD患者与MS等多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冠心病是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后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IS后VD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IS后非VD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IS后V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93±5.3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93±4.32)岁,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及基底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等均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IS患者V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中国新诊断超重肥胖及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IS)、胰岛素抵抗状况(IR)的差别及降血糖药物干预对其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40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糖耐量正常人测量身高、体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测定0、30、60、120 min血糖、胰岛素.糖尿病患者按空腹血糖(FBG)水平(DMI:FBG<6.9 mmol/L;DM2:6.9 mmol/L≤FBG<8.3 mmol/L;DM3;8.3 mmol/L≤FBG<9.7 mmol/L;DM4:FBG≥9.7 mmol/L)分为4组,每组内以体重指数(BMI)为界分为两个亚组(BMI<24、≥24),比较两亚组IR和IS.93例FBG>8.3 mmol/L者应用格列齐特(达美康)缓释片进行干预治疗1~3个月,血糖达标后重复OGTF并计算干预后的IR及IS,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BMI≥24亚组与正常组相比,存在高真胰岛素血症;(2)在每一组糖尿病患者中,BMI≥24亚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更差,但是IS都优于相应的BMI<24亚组;(3)降血糖药物干预后BMI<24组胰岛素敏感性变化优于BMI≥24组(-4.7±0.9比-5.5 4±1.4,P<0.05),而干预后IS的变化(△I30/△G30)BMI≥24组优于BMI<24组(1.37±0.16比0.50±0.19,P<0.05).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功能随FBG升高而恶化,这种双重恶化的程度在血糖水平相似的超重肥胖及非肥胖患者明显不同;改善高糖毒性可使超重肥胖者胰岛素分泌功能显著恢复,而非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