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E/Ea及左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并与Te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左室内径较术前增大,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术前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18个月二尖瓣E/Ea较右室流出道起搏同期增大、Tei指数亦增大。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时限为(92.48±16.55139.5±19.42,<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QRS时限为(98.29±16.76 128.94±21.36,<0.01),但前者QRS时限增宽幅度要大于后者(49.27±14.74 32.6±11.03,<0.01)。不同起搏时,QRS时限与Tei指数呈正相关(=0.584,<0.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小。超声心动图是评价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1例永久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右室流出道起搏技术为31例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院内24例,院外7例),重点分析院内24例永久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起搏部位的选择及该方法的具体特点,结果: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安置成功率达100%,起搏阈值稳定,无脱位发生;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双侧心室电活动一致性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束支阻滞时可在右后间隔和右室流出道之间选择出使QRS时限最小的起搏部位,病窦患者自身QRS≤100ms时,右室流出道起搏效果较好,当自身QRS≥140ms时右室流出道起搏效果可能欠佳,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双侧心室电活动一致性方面优于右室心尖起搏,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各自特点,使患者从中取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部位起搏对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择置入DDD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20例,分别用超声测定窦性心律、右心房(右心耳)、右室心尖部起搏3种情况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3种部位起搏左心功能均有差异(P<0.05),右室心尖都起搏较窦性心律时心功能下降最明显,右心耳起搏较窦性心律时心功能下降次之.结论:不同部位的右心起搏可明显影响左心功能,窦房结起搏时心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另一组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电极置入时X线曝光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主动固定电极组的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18.76±4.35 vs 9.03±3.23,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3±0.03 vs 0.16±0.04,P<0.01).术后随访1月两组间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主动固定电极组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的技术方法学要点.方法从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中随意选择54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植入,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50-86(67.7±8.6)岁,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起搏阈值(0.73±0.12)V],同时起搏QRS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153.11±20.10,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进一步明确最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入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4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组,B组(23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流出道,其后两组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电极至右室高位间隔部。比较不同部位起搏下的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以及QRS波时限的差异。[结果]右室流出道与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和SV值略有改善P=0.071,P=0.043,LVD和LAD,以及QRS波时限变化不大。高位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值、SV以及QRS波时限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07和0.002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高位间隔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比较,LVEF值和SV以及QRS波时限有所改善,P值分别为0.017和0.014,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结论]高位间隔起搏明显优于流出道和心尖部起搏。而流出道起搏略优于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心室各部位起搏对急刻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影响,便于术中选择最佳心室电极植入部位.方法 对52例有起搏器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在术中比较不同起搏部位的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心脏功能的加速度指数(ACI)、预射血时间(PEP)、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同时抗进行测试比较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和各部位起搏前后QRS时限,选择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部位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电极.结果 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时限长;其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心脏功能的加速度指数(ACI)均比右心室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时低,而预射血时间(PEP)长、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缩短、PEP/LVET比值大.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对心脏功能影响大(P<0.05),右心室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时QRS时限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阈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比心尖部起搏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5例植入DDDR起搏器,3例植入VVIR起搏器,先将心室电极放在RVA,然后放在RVOT,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侧定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8例患者全部在RVOT成功植入螺旋电极,RVOT起搏比RVA起搏时的CO、CI明显增加。感知、阈值、阻抗等起搏参数两者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电极行RVOT起搏与传统的RVA起搏相比较,明显改善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07-809
目的:对比观察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重构、QRS波时限的影响。方法:收集随访资料完整的植入双腔心室起搏器患者82例,其中右室心尖部起搏组4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42例。均随访观察3年以上,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心电图测完全起搏QRS波时限,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对LVEDV、LVESV及LVEF影响较小[(116.2±11.2)ml vs(125.4±15.6)ml,(57.1±7.1)ml vs(61.2±9.3)ml,(54.6±5.5)%vs(47.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QRS波时限较短[(138.9±10.3)ms vs(153.8±13.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其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心电图心肌复极标志的变化及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68例,将心室电极分别置于RVOT或RVA,术前及术后1周观测体表心电图的QRS时限、QTc间期、Tp-ec间期和Tp-e/QT。结果:术后两组QRS时限、QTc、Tp-ec间期及Tp-e/QT比值较术前均延长,且RVA组较RVOT组延长显著(P<0.05)。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电同步性及心肌复极离散度、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激素电极术中、术后的起搏电压阈值变化。方法:对2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中3个部位起搏参数及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进行测定。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感知比右室流出道高(P<0.01);右心耳起搏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高(P<0.05);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与术中无差异。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靠、容易;右室心尖、右心耳激素电极的起搏电压阈值术中、术后无差异,显示激素起搏电极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l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O.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问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随机分为RVOT组(n=13)和RVA组(n=12),RVOT组导线选用主动固定电极,RVA组选用被动固定电极.起搏方式均为心室按需型起搏模式(VVI),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必要时缩短AV间期以保证完全心室起搏.术后第一周内,在心室起搏完全夺获条件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时QRS波时限(QRSd)及每分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结果:2组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RVOT组1例术后2 d出现起搏不良,第3天行电极重新固定.RVOT组较RVA组的心室起搏时QRS时限显著缩短[(129±11) ms vs(149±15) ms,P<0.05],SV[(84±8) mL vs(74±8) mL,P<0.05],CO [(5.6±0.7) L/min vs (4.8±0.9) L/min,P<0.05],CI [(3.8±0.5) L/min·m-2 vs (3.2±0.6) L/min·m-2]均有明显提高.结论:RVOT起搏较RVA起搏获得更佳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主动电极植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对22例患者进行起搏器植入,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手术全部成功,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间隔部起搏的QRS波群较窄(P<0.01),间隔部导管置放固定时间、X线曝光时间稍有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一个良好的,甚至是较心尖部起搏为优的备选方式,特别是对于已有心衰症状或潜在心功能障碍,但又无力承担三腔起搏费用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对有植入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22例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右室高位室间膈(高位室间隔组)。20例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组)。记录2组术中术后各项参数、心电图QRS波宽度及并发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室间膈组电极植入15min后较植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1±0.11)vvs(0.97±0.13)v,P〈0.05]。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24.77±11.35)msvs(149.28±12.51)ms,P〈0.05]。术后1、3个月随访2组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初步证明使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周利民  沈童童  刘俊 《安徽医学》2012,33(7):850-852
目的比较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在右室不同部位应用时的各种参数,探讨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需安装起搏器的患者60例,随机采用主动电极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主动电极组,n=30例)和被动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n=30例),记录2组术中测试及术后随访期程控的各项参数。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随访期均无并发症出现。主动电极组电极植入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P0.05),而阻抗较被动电极组低(P0.05)。术后心电图,主动电极组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较被动电极组窄(P0.05)。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程控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主动电极RVOTS起搏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主动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SP)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别行RVSP起搏(RVSP组,n=33)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n=28)。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中和术后12个月心室电极导线参数(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QRS波时限,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主动电极旋出20 min后阈值水平与12个月后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测试R波感知及导线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植入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延长(P<0.01),RVA组较RVSP组延长更为明显(P<0.01);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主动电极行RVSP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安装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比其起搏参数及心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两组间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流出道室间隔组心功能无明显变化,心尖部组心功能变差。结论:流出道室间隔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减轻少了对起搏后心功能的损害,且起搏参数稳定、理想,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入选此研究中的66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症患者,通过入院治疗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选择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术以及被动固定电极性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指标予以整理和比对。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曝光用时、起搏阈值、起搏感知、导线阻抗以及QRS波时限经对比后均未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术应用于临床中符合患者自身的生理特性,使用过程中安全可靠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周振宇  陈世蓉  刘涛  陈勇 《西部医学》2012,24(9):1746-1747,1750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效果。方法将96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分为右室心尖起搏组(58例)与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38例),其中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又分为高位间隔组(25例)和低位间隔组(13例)。测量各组术前、术后完全起搏的QRS时限(QRSd)、术后完全起搏的QRSd与术前QRSd的差值(ΔQRSd)。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完全起搏时QRSd短于右室心尖起搏组[(139±8.6)ms vs(156±15.4)ms,P〈0.001],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ΔQRSd〈右室心尖起搏组[(39±10.9)ms vs(57±13.2)ms,P〈0.001]。高位间隔组与低位间隔组术后、术前QRSd、ΔQR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比右室心尖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