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居民在第二波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期间的活禽暴露(饲养和购买活禽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7 366名≥ 18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活禽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居民在过去1年活禽饲养率和购买率分别为5.3%(95% CI:4.8%~5.8%)和6.0%(95% CI:5.5%~6.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养活禽的危险因素包括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比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OR=1.82,95% CI:1.22~2.72);农民(比在职人员,OR=2.49,95% CI:1.89~3.29)和待业(比在职人员,OR=1.65,95% CI:1.08~2.52);非北京出生(比北京出生者,OR=1.54,95% CI:1.10~2.16);住在郊区(比城市居民,OR=2.36,95% CI:1.77~3.16);家庭有1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1.76,95% CI:1.42~2.17)或≥ 2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2.15,95% CI:1.43~3.22)。购买活禽的危险因素包括农民(比在职人员,OR=1.61,95% CI:1.27~2.02);非北京出生(比北京出生者,OR=1.76,95% CI:1.31~2.35);住在郊区(比住在城区,OR=2.05,95% CI:1.61~2.61);家庭有1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1.24,95% CI:1.02~1.52)或≥ 2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1.78,95% CI:1.21~2.63)。结论 北京市居民仍然存在活禽暴露的情况,应针对不同对象特征采取措施减少活禽暴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及聚集性。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有完整体格测量、血样检测及人口经济特征数据的5 456名18~59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2005年发布的标准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包括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和HDL-C降低。同时存在≥2个危险因素定义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经济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2015年我国15省份约有80.8%的成年人有≥1种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约有54.0%的成年人存在危险因素聚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区分布与主要代谢性危险因素存在显著关联。在调整了其他因素后,成年女性中心性肥胖和HDL-C降低的危险性高于成年男性,而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和TG升高的危险性低于男性。45~59岁成年人除HDL-C降低外的4项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均高于18~44岁组。东部地区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结论 仅有<20%的18~59岁成年人不存在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一半以上的成年人有≥2种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和地区分布是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在高危人群中优先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早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从中抽取10省份,再从每省份中选择2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5 578人,随访期间糖耐量受损(IGT)发生612人(男性268人,女性344人),总计随访37 364.82人年,IGT发病率为16.4/1 000人年;空腹血糖受损(IFG)发生290人(男性128人,女性162人),总计随访39 731.31人年,IFG发病率为7.3/1 000人年。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年龄、城乡、糖尿病家族史、BMI、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身体活动水平,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1.60,95%CI: 1.32~1.95)、城市居民(OR=1.41,95%CI: 1.16~1.71)、肥胖(OR=1.56,95%CI: 1.12~2.19)、血脂异常(OR=1.52,95%CI: 1.25~1.83)、高血压(OR=1.32,95%CI: 1.07~1.61)以及身体活动不足(OR=1.25,95%CI: 1.04~1.50)是IGT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50岁(OR=1.31,95%CI: 1.01~1.70)、糖尿病家族史(OR=1.71,95%CI: 1.13~2.60)、超重(OR=1.41,95%CI: 1.04~1.92)、肥胖(OR=2.09,95%CI: 1.38~3.17)以及高血压(OR=1.53,95%CI: 1.18~2.00)是IFG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相比IFG,IGT发病率较高。年龄≥50岁者、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身体活动不足者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易发生糖尿病前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开发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WHO推荐的GHQ-12问卷对2018年5月10日至6月10日正在国外执行援外医疗队任务的1 015名队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808名队员完成调查,其中25.9%(209/808)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GHQ-12总得分≥3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国前家庭生活不顺心(OR=1.928,95% CI:1.162~3.197)、国内工作不顺心(OR=2.069,95% CI:1.210~3.538)、父亲健在(OR=1.703,95% CI:1.060~2.736)、有腹泻发热等症状(OR=2.087,95% CI:1.363~3.194)、担任队长职务(OR=1.996,95% CI:1.128~3.532)、未适应文化差异(OR=2.439,95% CI:1.621~3.671)等因素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龄大(OR=0.736,95% CI:0.571~0.949)、文娱活动满意(OR=0.654,95% CI:0.490~0.872)等因素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此外,每天饮酒(OR=7.439,95% CI:1.290~42.900)、孤独感(OR=4.094,95% CI:2.438~6.875)、在医院受重视(OR=0.783,95% CI:0.610~1.004)等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结论 援外医疗队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队长与年轻队员为重点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援外医疗队员的心理健康,保障援外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陕西省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2010-2013年陕西省孕满28周且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的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OR=21.76,95%CI:4.46~106.25)、不良孕产史(OR=11.88,95%CI:9.14~15.45)、家族出生缺陷史(OR=6.15,95%CI:2.66~14.23)、双胎(OR=5.74,95%CI:3.34~9.86)、母亲为工人(与其他职业比,OR=2.47,95%CI:1.30~4.68)或农民(与其他职业比,OR=1.91,95%CI:1.14~3.20)、产检<4次(与产检>7次者比,OR=1.84,95%CI:1.28~2.64)、职业危险暴露(OR=1.74,95%CI:1.26~2.42)、母亲来自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者比,OR=1.65,95%CI:1.20~2.28)、母亲居住农村(OR=1.75,95%CI:1.13~2.71)、围孕期使用药物(OR=1.64,95%CI:1.26~2.13)是体表先天畸形的危险因素,而母亲围孕期服用铁剂(OR=0.46,95%CI:0.21~0.99)是体表先天畸形的保护因素。结论 母亲来自关中地区、农村、农民或工人、不良孕产史、家族出生缺陷史、双胎、产检<4次、职业危险暴露、使用药物、妊娠期患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增加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流行特征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2017-2018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为基础,纳入吉林省6个项目点35~75岁常住居民11 903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F检验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和健康指标的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情况,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3.35%(3 970/11 903),标化率为31.73%,中心性肥胖前期率为28.79%(3 427/11 903),标化率为28.8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OR=1.99,95%CI:1.78~2.23)、女性(OR=1.76,95%CI:1.57~1.97)、65~75岁组(OR=1.21,95%CI:1.03~1.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OR=1.38,95%CI:1.17~1.63)、家庭年收入>10万元(OR=1.65,95%CI:1.20~2.26)、超重(OR=9.27,95%CI:8.26~10.41)、肥胖(OR=82.82,95%CI:62.63~109.52)、正常高值血压(OR=1.49,95%CI:1.27~1.74)、高血压(OR=1.70,95%CI:1.42~2.04)、糖尿病(OR=2.30,95%CI:1.94~2.73)、血脂异常(OR=1.33,95%CI:1.18~1.50)与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农村居民、女性、年龄大、高中/中专文化程度、高收入、超重、肥胖、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期父母接触可能引起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在天津市血液病医院就诊的179例ALL儿童为病例,同时选取13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ALL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表,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ALL发病与性别(OR=1.934,95% CI:1.225~3.054,P=0.005)、母亲既往流产史(OR=2.378,95% CI:1.437~3.934,P=0.001)、孕期二手烟暴露史(OR=1.837,95% CI:1.098~3.071,P=0.020)、患感冒(OR=1.728,95% CI:1.082~2.762,P=0.022)、服用解热镇痛药(OR=4.858,95% CI:1.824~12.944,P=0.002)、接触空气净化剂(OR=1.731,95% CI:0.972~3.082,P=0.043)、父亲职业性接触石油类产品(OR=2.007,95% CI:1.110~3.629,P=0.021)、怀孕期间居所装修(OR=2.506,95% CI:1.414~4.439,P=0.002)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LL发病与性别(OR=2.037,95% CI:1.254~3.308,P=0.004)、母亲既往流产史(OR=2.078,95% CI:1.232~3.503,P=0.006)、怀孕期间居所装修(OR=1.689,95% CI:1.046~2.726,P=0.032)、母亲孕期感冒(OR=1.677,95% CI:1.018~2.764,P=0.043)、父亲职业性接触石油类产品(OR=1.988,95% CI:1.069~3.696,P=0.030)有关。结论 性别、母亲孕前流产史、怀孕期间装修史、母亲孕期感冒史、父亲职业性石油类产品接触史5项指标可能为引起儿童AL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2018年安徽省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特征成年居民慢性肾病(CKD)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8岁居民进行询问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使用复杂加权方法估算不同特征居民的CKD患病率,CKD患病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复杂抽样数据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共纳入7 181人,成年居民CKD患病率为11.06%,女性CKD患病率(12.49%)高于男性(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CKD进展的中、高和极高风险程度比例分别为8.66%、2.02%和0.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5%CI:1.00~1.05)和BMI(OR=1.05,95%CI:1.01~1.09)增加、女性(OR=1.38,95%CI:1.22~1.55)、高血压(OR=2.50,95%CI:1.76~3.56)、糖尿病(OR=2.28,95%CI:1.51~3.43)、血脂异常(OR=1.26,95%CI:1.11~1.43)和高尿酸血症(OR=2.16,95%CI:1.68~2.78)均为CKD的危险因素。结论 安徽省成年居民CKD患病率较高,CKD与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相关,应当注重相关危险因素的管控,包括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预防CKD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终期评估的知晓率专项调查中全部≥60岁老年人,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3 706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60岁老年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78.4%,其中“肺结核的可疑症状”的知晓率最高(85.4%),“肺结核是否可以治好”的知晓率最低(65.3%),老年人结核病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为41.3%,接受结核病健康教育比例为6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低的影响因素包括女性(OR=0.93,95%CI:0.86~1.00);70~岁(OR=0.91,95%CI:0.84~0.98)和≥80岁(OR=0.77,95%CI:0.68~0.87);少数民族(OR=0.85,95%CI:0.74~0.99);全部知晓率高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初中(OR=1.46,95%CI:1.34~1.58)、高中(OR=1.62,95%CI:1.45~1.81)、大专(OR=1.37,95%CI:1.11~1.68)和本科及以上(OR=1.52,95%CI:1.09~2.11);接受结核病健康教育(OR=2.13,95%CI:1.97~2.27)。结论 2020年我国≥60岁老年人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低于国家规划目标,应加大对女性、≥70岁、少数民族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群结核病健康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陕西省单胎活产新生儿早产发生率及母亲既往生育史与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0-2013年陕西省怀孕且其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生育史等相关信息。结果 共调查29 608名育龄妇女及其子女,活产单胎新生儿早产发生率为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史(OR=7.99,95%CI:5.59~11.43)、末次妊娠年龄≥35岁(OR=2.03,95%CI:1.59~2.59)、出生缺陷史(OR=1.54,95%CI:1.01~2.34)是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妊娠间隔3~4年(与妊娠间隔≤2年者比,OR=0.74,95%CI:0.58~0.93)、妊娠间隔5~6年(与妊娠间隔≤2年者比,OR=0.66,95%CI:0.52~0.82)、妊娠间隔>6年(与妊娠间隔≤2年者比,OR=0.48,95%CI:0.37~0.61)、生产次数1次(与初产者比,OR=0.80,95%CI:0.67~0.95)、生产次数≥2次(与初产者比,OR=0.62,95%CI:0.39~0.97)是早产的保护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孕周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早产史、高龄妊娠(≥35岁)及妊娠间隔时间。结论 2010-2013年陕西省单胎活产新生儿早产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早产史、高龄妊娠(≥35岁)、出生缺陷史可能增加早产发生风险;妊娠间隔长、分娩次数多可能降低早产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卵巢癌因发病隐匿,就诊时多已届晚期,治疗效果及预后很差,积极开展病因学研究及早期阻断卵巢癌的诱因很有必要。该文复习了近几年有关卵巢癌的病因流行病学文献,从环境、生殖、行为和遗传因素4个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卵巢癌的发生与以上诸多因素有关,早期预防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15省份15~49岁女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我国15~49岁女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和聚集性。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分析15~49岁女性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和危险因素聚集的流行特征。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于2005年发布的定义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具有≥2项危险因素定义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991名15~49岁女性,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聚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44(47.4%)、464(23.3%)、123(6.2%)、327(16.4%)、1025(51.5%)、1501(75.4%)、874(43.9%)。与15~19岁组相比,25~、30~、35~、40~、45~49岁年龄组中心性肥胖和30~、35~、40~、45~49岁年龄组血压升高的危险性较高,25~29岁血糖升高的危险性较低,45~49岁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聚集的危险性较高。BMI≥24.0 kg/m2者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性分别是BMI 18.5~24.0 kg/m2者的14.16、3.05、2.46、2.49、2.42、9.79、7.39倍。西部地区15~49岁女性血糖升高、TG升高和东部地区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的危险性高于中部地区。未发现收入水平、城乡地区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存在显著关联。结论年龄、BMI水平和地域分布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针对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采取精确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60岁老年人孤独感影响因素。方法使用2018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资料中≥60岁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估计样本量为7 953人。孤独感采用孤独感量表进行测量, 运用逐步回归与简单斜率法分析主、客观因素对孤独感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PROCESS 3.3宏程序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研究对象共8 926人。客观因素中, 家庭网络差的老年人孤独感水平更高(P<0.05)、社区提供养老服务能够降低老年人孤独感(P<0.05)。主观衰老年龄≤60岁、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感知较差的老年人其孤独感水平更高(均P<0.05)。主观衰老年龄在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对孤独感的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P<0.05), 社会适应和情绪感知在家庭网络对孤独感的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均P<0.05)。结论我国≥60岁老年人孤独感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中主观因素在客观因素对老年人孤独感影响作用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 在创造良好适老环境为老年人提供有力外部支持的同时, 也应充分调动老年人自身主观能动性, 共同缓解老年人孤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合肥市某三甲医院隐翅虫皮炎门诊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年龄及性别的分布特征,为预防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年9月~2014年8月在合肥市某三甲医院门诊确诊为隐翅虫皮炎的1004例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该病的发病时间、发病年龄及性别的分布特征.结果 每年隐翅虫皮炎患者均自4月份开始逐渐增多,到6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一直持续到9月份发病均较多,10月份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1月以后至次年的3月该病的发病人数均较低;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个月~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41±1.15)岁,其中男性578例,平均年龄为(24.78±11.50)岁,女性426例,平均年龄为(26.27±11.38)岁,男女之比为1.36∶1,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43).该病好发于16~31岁的青少年中. 结论 隐翅虫皮炎好发于4 ~10月份,尤其在6~9月份期间为该病的发病高峰;16~31岁的人群好发,且男性患者相对较多.在隐翅虫皮炎高发季节,应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防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成年双生子饮茶行为的分布特征,探索饮茶行为在双生子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为探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饮茶行为的影响提供线索。方法 样本选自2010-2018年在CNTR进行登记的双生子,纳入≥18岁且具有饮茶信息的双生子共25 264对进行分析,描述双生子中饮茶行为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卵型双生子饮茶行为一致率和对内饮茶量差异分布情况。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35.38±12.45)岁,每周饮茶者占比17.0%,饮茶量(3.36±2.44)杯/d。男性、50~59岁、南方、城镇、文化程度高、双生子中先出生的个体中每周饮茶者比例较高(P<0.05),未婚者中比例较低(P<0.001)。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同卵饮茶行为一致率均大于异卵,饮茶遗传度为13.45%(11.38%~15.51%),除女性亚组外,不同性别、年龄、地区间饮茶一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性别、年龄、地区分层后仅男性同卵一致率始终呈大于异卵趋势。同性别双生子对内饮茶量差异在男性中呈现同卵小于异卵的特征(P<0.05),而女性中差异不明显。结论 本研究双生子人群饮茶行为的分布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饮茶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影响较弱,且遗传效应大小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间不尽相同,性别可修饰这一遗传作用。  相似文献   

16.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developmental handicaps can often be minimized through 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For this reason, it is normal practice in many hospitals to follow-up and screen infants who present at birth with established risk factors. Clinical judgement will always be important when selecting children for follow-up. However, as hospital data systems improve, automated systems could be developed for listing children potentially at risk. Where initial clinical decisions not to follow-up individual children prove to be at odds with this automated output, the individual child could be re-assessed clinically. This process could increase the level of quality control. An initial risk-factor model f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outh Australian Perinatal Statistics Collection, for use in this context.Corresponding autho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泄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20例男性早泄患者进行测试,并与10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早泄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泄患者的客观、主观支持及支持总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社会支持低,在进行躯体治疗时应实施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泄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20例男性早泄患者进行测试,并与10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早泄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泄患者的客观、主观支持及支持总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社会支持低,在进行躯体治疗时应实施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活性变化在不明原因性不孕患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等方法测定20例不明原因性不孕患者血浆PAF、PAF-AH及PAF-R的活性变化。结果:不明原因性不孕症患者血浆PAF活性明显降低,血浆PAF-AH活性明显增高,均有显著意义(P<0.01);不明原因性不孕症患者血浆PAF-R mRNA产物低于对照组PAF-R mRNA。结论:不明原因性不孕患者血浆PAF活性明显降低,血浆PAF-AH活性明显增高,PAF-R mRNA活性明显降低,提示PAF、PAF-AH及PAF-R活性变化在不明原因性不孕患者的发生机制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