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口市2008-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08-2015年海口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5年海口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病原学检测情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5年海口市共报告手足口病71 611例,其中报告重症病例728例,重症百分比为1.02%。年平均发病率为 458.89/10万,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11例,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发病高峰在4-7月和9-11月。病例以≤5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5.78%;1~岁组发病率(12 881.24/10万)最高;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全市4个区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占报告总病例数的79.89%。引起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及其他肠道病毒,2011年后呈现交替流行态势。结论 海口市是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地区,近年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传染源管理、健康教育以及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2014-2015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现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4-2015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监测现状,为制订防控策略、改进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5年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对其流行病学及病原学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年和2015年分别报告病例867 545例、937 616例,发病率分别为64.0/10万、68.8/10万。全国各省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范围为3.8/10万~506.7/10万。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 5岁儿童占53.7%(968 984/1 805 161);每年均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6-8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两年间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9.5%(82 285/867 545)和9.3%(86 975/937 616),其中,病毒性腹泻分别占92.4%(76 045/82 285)和91.0%(79 176/86 975),细菌性腹泻分别占7.4% (6 062/82 285)和8.8%(7 614/86 975)。死亡病例仅有3例实验室确诊,2例为轮状病毒感染。结论 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以< 5岁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确诊病例以病毒性腹泻为主,病原谱存在地区差异;全国各省市的病例报告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不均衡,应进一步提高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报告率及病原学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宁波市鄞州区2017-2022年≤6岁儿童疱疹性咽峡炎(HA)流行特征并分析其与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互相关性。方法 基于鄞州区域健康大数据平台2017-2022年的电子病历数据和公共卫生管理数据,分析≤6岁儿童HA流行特征。利用公共卫生管理数据中传染病报告数据计算HFMD发病率,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与互相关函数分析HA和HFM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2017-2022年鄞州区≤6岁儿童中累计监测HA病例25 385例,男女性别比为1.12∶1。HA年均发病率为4 986.67/10万,2018年最高(10 477.09/10万),2020年最低(870.88/10万)。HA发病高峰为6、7月,1岁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7 950.45/10万;云龙镇、姜山镇和下应街道发病率较高,发病率依次为8 764.31/10万、8 377.58/10万和7 965.31/10万。HA发病率与滞后0、7、12、18 d的HFMD发病率互相关系数分别为0.199、0.139、0.090、0.086(均P<0.05)。结论 2017-2022年鄞州区≤6岁儿童中HA呈高流行水平,发病率存在季节性和地区差异性,HA发病与HFMD发病存在相关性,且HFMD发病有一定滞后性。应重视HA监测,开展HA和HFMD的同期监测和管理,加强两者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数据,了解全国疫情态势和高发省份发病、人群特征变化趋势,为制定全国和高发地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数据。结果2012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1 998例,死亡3例,发病率为0.89/10万。与2011年相比,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上升1.20%。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6522例,占总病例数的54.36%,其中伤寒与副伤寒之比为1.71:1,副伤寒占36.86%。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和散居儿童,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以0~4岁组儿童最高(分别为1.31/10万和0.46/10万)。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湖南和新疆为高发省,2005--2012年大部分高发省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广东省下降幅度最小,各高发省问发病高峰和高发人群有差异。结论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病水平,而5岁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部分高发省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9-2011年江苏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 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江苏省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以及时空重排扫描统计方法分析。结果 2009-2011年江苏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85 414例,年均发病率为122.66/10万,发病水平逐年增长;累计报告重症病例3686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29%。病例主要分布在≤5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93.64%;总病例中散居儿童占64.08%,重症病例占78.65%。全省各地区发病均处于较高水平,年均发病率44.02/10万至202.90/10万;苏州、南京、无锡是最主要的高发地区,报告病例数约占全省病例总数的40%;大部分地区重症病例数均逐年增加,其中宿迁、盐城地区增长幅度最大,2011年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339.22%和328.33%。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最高峰出现在4-6月,次高峰出现在11月。在区县尺度上有时空聚集性,总病例探测到8个时空聚类区域,重症病例探测到7个时空聚类区域。3年来全省共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12359例,其中普通病例10414例,重症1945例。普通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分别占43.49%和37.07%;重症病例中EV71占80.82%,其他肠道病毒占13.21%,CoxA16仅占5.96%。结论 江苏省手足口病处于高度流行态势。≤5岁散居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苏南、苏北地区流行强度不同,且季节性变化规律存在差异;病原学构成以EV71、CoxA16为主,不同季节病原学构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甘肃省甲型肝炎(甲肝)时空分布与聚集性特征,为甲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4-2018年甘肃省各县(区)甲肝病例报告数据,描述甲肝疫情流行特征,采用SaTScan 9.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ArcGIS 10.3软件实现扫描结果可视化。结果 2004-2018年甘肃省甲肝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91/10万,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均不明显;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EPI)后,年均报告发病率异常高值的7个县(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2004-2012年各年龄组发病RR值均低于0~9岁组(P=0.000)。除2015年0~9岁组外,2013-2018年各年龄组发病RR值低于≥60岁组(P=0.000);年均报告发病率的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2018年甘肃省甲肝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2004-2008年探测出1个一级聚集区,聚集半径为91.95 km,时间为2004-2005年,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陇南市。2009-2018年探测出1个一级聚集区,聚集半径为183.26 km,时间为2009-2012年,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和陇南市。结论 2004-2018年甘肃省甲肝发病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流行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周期性和季节性均不明显。0~9岁组儿童甲肝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且低于其他年龄组,≥6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应被重点关注。甲肝存在时空聚集性,重点防控区域在甘肃省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05-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7年福建省腮腺炎报告病例,主动搜索、访谈收集腮腺炎疫苗接种信息,对新发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细胞培养、基因定型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005-2017年福建省累计报告腮腺炎病例83 9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10万,2007年后发病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到2017年为监测以来的历史新低(7.5/10万);发病时间呈明显的季节性双峰特征,但第1个发病高峰(4-7月)有减弱趋势,而第2个发病高峰(10月至次年1月)有增强趋势;发病人群以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89.2%,5 814/6 517),其中5~9岁年龄组年平均发病数达2 527例(占总病例数38.8%);发病无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病原学监测表明福建省存在MuV G基因型病毒株的流行。序列分析发现2015年MuV G基因型病毒株在核苷酸上的突变导致了SH基因编码区6个氨基酸位点变异,进一步加大了与A型疫苗株在核苷酸及氨基酸上的同源性差异。结论 2005-2017年福建省腮腺炎发病逐年下降,预防工作需重点关注中小学生,MuV G基因型病毒株在福建省存在传播链,且在SH基因编码区发现部分氨基酸变异。需加强福建省腮腺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特征,为法定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监测数据,对其发病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和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最高发病率248.24/10万降至2016年158.57/10万。甲乙丙类传染病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最高死亡率0.12/10万降至2016年0.07/10万。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病种为肺结核(16.24/10万)、猩红热(9.39/10万)、乙型肝炎(乙肝)(7.69/10万)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痢疾)(7.15/10万)。年均死亡率居前4位的病种为狂犬病(0.044 8/10万)、艾滋病(0.027 7/10万)、肺结核(0.008 0/10万)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0.005 9/10万)。同期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75.81/10万)、手足口病(28.55/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2.41/10万)和流行性感冒(15.67/10万)。报告死亡的病种有手足口病(11例)、流行性感冒(9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和风疹(1例)。大学生、高中生以艾滋病、乙肝、肺结核发病率较高,而小学生、初中生则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结论 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学生人群面临传染病防控新的挑战,艾滋病成为大学生人群的流行传染病,肺结核在大学生、高中生人群的流行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现状及趋势。方法 采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8-2021年全国SFTS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6、Joinpoint 5.0.2、SPSS 26.0和GraphPad Prism 8.0等软件进行统计学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尤其重点省份按月报告SFTS病例情况。结果 2018-2021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累计报告病例8 835例,年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例具有一定的区域聚集性,但以散发为主,报告病例数自3月开始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4-10月(96.79%,8 551/8 835),一般在5-7月达高峰;人群分布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女性略多于男性,平均病死率为5.38%,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2018-2021年,我国SFTS流行特征虽维持稳定,但报告病例数逐渐增多,分布范围呈扩大趋势,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国2007~2011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及细菌性痢疾(菌痢)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甲肝和戊肝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对三种疾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7~2011年甲肝、戊肝、菌痢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74/10万、1.72/10万、21.8/10万。甲肝近40%的病例为〈15岁儿童,病例主要为农民和学生,无明显季节性;戊肝75%的病例〉40岁,病例主要为农民和离退休人员,发病2~5月居多;菌痢40%的病例为〈10岁儿童,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和学生,发病7~9月居多。结论甲肝病例的季节性分布不明显,戊肝和菌痢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分布。中国甲肝、菌痢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与预防接种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关。戊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与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4-2015年细菌性痢疾的分布特征,探讨气候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2015年北京市气象资料及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与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大风日数和雨日数的关系。结果 北京市2004-2015年共报告细菌性痢疾患者280 704例,死亡3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30.15/10万,发病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占报告总病例数的80.75%,0~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最多,男女性别发病比例为1.22 ∶ 1。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率与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和雨日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0.878和0.888,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值为-0.82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拟合细菌性痢疾与气象因素的回归方程为Y=3.792+0.162X1结论 北京市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发病水平,发病高峰在7-8月,平均降水量是影响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的重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5—2018年中国(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下同)5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2005—2018年中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数据,提取、建立5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数据库,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8年共报告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820588例,男性为50094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3.7/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8.4/10万波动上升至2018年的178.1/10万;报告省份由17个增加到30个;发病高峰季节为11月至次年2月;<5月龄的儿童占13.1%(107845例),6月龄至2岁占70.3%(576874例),报告发病数高峰为11~13月龄儿童(16394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省份分别为(535.2/10万)、广东(334.3/10万)和北京(317.3/10万);除西藏地区无报告外,报告发病率最低3个省份分别为山西(0.9/10万)、黑龙江(1.6/10万)和辽宁(2.5/10万);南方地区报告发病数(745526例)是北方(74935例)的9.9倍。检出轮状病毒与其他腹泻病原两种及以上同时感染的病例占1.8%(15030例),其中90.1%(13544例)是轮状病毒与腺病毒同时感染。结论我国5岁以下儿童自6月龄起轮状病毒感染率迅速上升,84.4%的报告病例为<2岁婴幼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003年学龄前儿童传染病的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统计、分析2003年学龄前儿童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卡。结果 2003年学龄前儿童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共23种38771例,总发病率为865.44/10万,发病率居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风疹、出血性结膜炎?在各类传染病构成比中,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发病数最多,占总发病数的66.60%。死亡病种为11种,189例,总死亡率为4.22/10万。主要死亡病种为狂犬病、乙型脑炎和新生儿破伤风,这3种病的死亡数占学龄前儿童法定传染病总死亡数的85.71%?结论 肠道传染病仍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儿童流行的一类主要传染病,控制肠道传染病应是今后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0 - 2017年西安市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变迁情况,以更好地指导其防治工作。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 - 2017年西安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数据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报告细菌性痢疾27 265例,年均发病率39.75/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病例全年均有发生且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高峰月份为5 - 10月,报告病例数占68.23%(18 602/27 265);城区年均发病率(56.18/10万)高于郊县(23.28/10万);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学生和农民为主,共占病例总数的62.78%(17 117/ 27 265),其中散居儿童占比逐年上升;5岁以下(294.17/10万)和85岁以上(92.43/10万)人群发病率较高。细菌性痢疾实验室诊断率较低(14.03%)且年变化趋势不明显。病原学监测发现2010 - 2015年志贺菌检出率为3.50%(65/1 855),2016 - 2017年则未检出。检出菌中福氏志贺菌为优势菌型(30株,占46.15%),其次是宋内志贺菌(25株,占38.46%),痢疾志贺菌(8株,占12.31%)和鲍氏志贺菌(2株,占3.08%);福氏志贺菌构成比逐渐下降,宋内志贺菌构成比逐渐上升。结论 西安市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每年的夏秋季节是其防控的重要时段,城区是其防控的重点地区,散居儿童、学生和农民是其防控的重点人群。应以此为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防控策略。此外,志贺菌菌型的变迁提示应继续加强菌痢的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0-2018年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构建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19年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趋势。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综合分析兰州市2010年1月-2018年12月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利用SPSS 21.0软件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筛选最佳模型并预测2019年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  结果  兰州市2010-2018年共报告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1 650例,男、女报告死亡例数分别为871例和774例,年均死亡率为6.23‰。近几年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新生儿为主,占65.27%;通过不同模型比较发现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模型为最优模型,该模型较好的拟合了兰州市2010-2018年5岁以下儿童月死亡例数,预测2019年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例数为140例,与2018年的死亡例数相近。  结论  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趋势并进行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1~2010年大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1~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422015例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63.28/10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1981年为1253.25/10万,1991年为234.23/10万,2001年为254.54/10万,2010年为28.51/10万。422015例肠道传染病病例中,细菌性痢疾占66.80%,甲肝占32.29%,伤寒和副伤寒占0.79%,霍乱占0.11%,阿米巴痢疾占0.01%,脊髓灰质炎只有9例;7~10月发病的占55.52%,其中细菌性痢疾7~10月发病的占69.30%,甲肝1~6月发病的占59.06%;男性、女性分别占57.80%、42.20%;0~4、5~14、15~34、35~54岁分别占14.63%、14.36%、42.48%、19.29%。1981~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肠道传染病城区与郊县(市)分别为341.80、172.35(P〈0.01);其中细菌性痢疾城区、郊县(市)分别为243.70、97.34(P〈0.01),甲肝城区、郊县(市)分别为95.02、73.44(P〈0.01)。[结论]大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细菌性痢疾与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佳木斯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点,并对其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黑龙江省高寒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法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佳木斯市2004-2017年报告的腮腺炎病例。选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对2018年腮腺炎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  2004-2017年佳木斯市腮腺炎共报告1 586例,年均发病率达到4.52/10万,近三年腮腺炎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男女发病率比为1.67∶1;病例主要集中在3~19岁,占全部病例的86.32%,5~9岁,10~14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4-7月和11-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城区年发病率高于外郊县市区;ARIMA(4,1,2)(2,0,0)12模型为相对最佳模型,预测的2018年1~6月腮腺炎发病率和实际值相符,预测2018年7~12月发病率为0.30/10万、0.35/10万、0.38/10万、0.39/10万、0.35/10万、0.33/10万。  结论  ARIMA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佳木斯市腮腺炎发病趋势,为有效降低儿童发病率,建议在儿童学龄前阶段(3~6岁)或小学阶段开展第二剂次的腮腺炎疫苗接种,同时应继续做好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疫情监测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沙市2012—2018年手足口病季节性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长沙市2012—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其季节性特征。结果 2012—2018年长沙市共报告205 988例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是389.91/10万。发病人群以<4岁儿童(83.34%)为主,以散居儿童(75.29%)和幼托儿童(21.71%)为主。发病集中度M=0.32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圆形分布r=0.31,α=175.82°(87.02°,264.62°)(Z=18 648.533,P<0.001),发病高峰日为6月27日,流行高峰期为3月29日—9月25日。结论 2012—2018年长沙市手足口病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应在该疾病流行期前和流行期间加强重点人群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