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琦凡 《医学综述》2014,20(17):3189-319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异常、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动力异常、遗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S的研究日益深入。该文将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及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方面对益生菌治疗IBS的机制及安全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5-羟色胺受体及转运体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IBS具有肠道动力异常、肠内分泌紊乱和内脏高敏感等特点。5-羟色胺(5-HT)是肠道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过各受体亚型及转运体在IBS发病中介导了不同的生理及病理效应,引起肠道功能异常。近年研究发现5-HT受体及转运体的相关制剂在IBS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IBS具有肠道动力异常、肠内分泌紊乱和内脏高敏感等特点.5-羟色胺(5-HT)是肠道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过各受体亚型及转运体在IBS发病中介导了不同的生理及病理效应,引起肠道功能异常.近年研究发现5-HT受体及转运体的相关制剂在IBS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以腹泻型(D-IBS)最多见。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心理因素、遗传、环境、肠道菌群等,许多研究发现肠道黏膜免疫激活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2]。肠黏膜免疫激活在腹泻型IBS患者中尤为明显。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提示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3]。但肠道T淋巴细胞亚群与IBS的关系尚未见相关研究。本课题旨在探讨结肠黏膜T淋巴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的改变。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结果显示IBS的发病可能与肠道动力、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的改变和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安荣  丁维俊  韩佩玉 《海南医学》2014,(17):2569-2572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涉及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精神心理因素等。近年来,脑-肠-菌轴(BGMA)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引起重视,上述的发病因素均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方式整合到脑-肠-菌互动框架中进行描述,而且肠道菌群在IBS疾患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从BGMA的组成及其异常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微RNA(microRNA,miRNA)是重要的基因调控因子,参与多种慢性疾病过程,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miRNA在IBS患者中存在差异表达,其靶向调节部分内脏感受器相关受体、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并对肠道稳态、肠道屏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在IBS患者内脏敏感性增高、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屏障破坏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miRNA作为IBS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肠黏膜低度炎症及免疫因素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诸多研究表明肠道粘膜免疫异常与IBS发病相关,有报道称IBS胃肠功能紊乱由肠道免疫系统紊乱导致。本文就近年来关于IBS与肠粘膜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性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慢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IBS的数据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依据.本文对IBS大鼠模型研制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姜彬言 《医学综述》2011,17(15):2358-236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其发病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疗可能为IBS的一种有效方法,现拟从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增强肠黏膜屏障、增强肠黏膜免疫、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几个方面对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机制及安全性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李妮  杨卓  李淑霞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8):121-12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诸多研究已证实IBS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细胞因子的失衡、内脏敏感性的增高和黏膜屏障的破坏可介导IBS的发展,各种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免疫系统。IBS的传统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多且易复发,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困扰着内科医生。研究表明,特定的微生物可驱动或抑制炎症。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当前微生态疗法的研究热点,是恢复肠道菌群结构、重建肠道内环境稳态的最佳方式,在治疗IBS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BS的关系、FMT对IBS的疗效及FMT治疗IBS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目前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肠病,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对IBS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导致IBS的可能发病机制是复杂多样的,但其发病的确切原因目前却仍然尚不明了,尽管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茵群失调与IBS的发病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就目前IBS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运动异常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大鼠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模型,观察电针对IBS大鼠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的作用,为临床治疗IB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新生雄性幼鼠制作IBS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结肠蠕动的异常变化,探讨电针对IBS大鼠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的治疗效应。实验分为4组(n=6):正常组、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穴位采用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电针采用100Hz/2Hz疏密波,刺激强度为1、2、3mA(每隔10min增加一次),单次治疗30min。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成年IBS大鼠结肠蠕动频率明显增加(P<0.05);电针治疗后30min内IBS大鼠结肠蠕动频率明显下降(P<0.05);而假电针组IBS大鼠结肠蠕动频率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IBS大鼠的肠道运动有异常增加,电针对IBS大鼠异常增加的肠道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环境应激、情绪、饮食等因素综合造成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病变既有肠内症状,又有肠外症状及精神情绪的异常。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对IBS的研究重点不应局限于胃肠道局部,应注重加强对脑-肠轴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机体不同位相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等疾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发病率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分析127例IBS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病率。结果 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总发生率为60.6%,伴抑郁症者68例(53.5%),肠道菌群失调者46例(36.2%),功能性消化不良者46例(36.2%),抑郁症在肠易激综合征各型中普遍存在,而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见于腹泻为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和评价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数目的变化,探讨其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意义.方法:采用乙酸灌肠和慢性激怒分别制造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分别用腹壁肌电活动评估肠道敏感性及用结肠排便时间、排便颗粒评价肠道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检测结肠肌间神经丛肠神经元标记物组织蛋白酶-D,计数各组肠神...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发病机制复杂,存在肠道功能与精神心理相互作用的特点,因而被认为是身心疾病.中医将IBS归属于泄泻、郁证等,其病机多为肝旺脾虚,肝强脾弱导致肠道功能与情志异常.目前,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学许多机制和观念与中医学理论体系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紊乱在IB...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腹泻型IBS大鼠模型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及肥大细胞计数的变化.方法 采用束缚-制动及乙酸灌肠联合法制备动物模型.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斯巴敏组和易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测定各组大鼠肠道敏感性指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mA)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内VIP的含量以及...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应用以往提出的肠道运动异常机制、内脏感觉过敏机制、脑肠作用机制、5-羟色胺机制、免疫机制等均难以全面解释IBS的发病机制。肠道有“自己”的神经系统,又有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肠道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等是一个网络调控的整体,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这一角度探讨IB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50例IBS患者和体检中心2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新鲜粪便标本应用光冈法对肠道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2种常见的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培养,同时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BS组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0.05),B/E值明显减低(P<0.05);而肠球菌和拟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IBS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值均明显减低(P<0.05);便秘型IBS拟杆菌明显增加(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交替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乳杆菌及B/E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表现为肠道定值抗力受损,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不同亚型IBS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