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益生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0例IBS患者为IBS组,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给予IBS组患者益生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新鲜粪便,定量检测肠道菌群。比较两组以及IBS组各亚型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 IBS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较对照组减少,肠杆菌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便秘组拟杆菌较其他两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泻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较其他两组减少,肠杆菌较其他两组增加,交替组乳杆菌较便秘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益生菌干预后,IBS各亚型双歧杆菌及乳杆菌较干预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益生菌干预有助于改善IBS肠道菌群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肥大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 IBS 患者(IBS 组)、UC 患者(UC 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60例,检测粪便标本中菌群的数量及病变部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C 组和 IBS 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 <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 <0.05);UC 组大肠杆菌数量与 IB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 IBS 组增多(P <0.05)。 UC 组和 IBS 组肥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 <0.05),而 IBS 组较 UC 组增加更明显(P <0.05)。结论IBS 和 UC 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免疫激活,IBS 在肠黏膜免疫激活方面更突出,而 UC 则在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黄重发 《疑难病杂志》2008,7(6):362-364
目的观察应用益生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调节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30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每日3次;B组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840mg/次,每日3次。另设对照组(C组),为非腹泻者,未用药。A组、B组疗程均为4周。各组治疗前后均取大便作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计数与鉴定反应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腹泻型IBS患者人群中出现肠道菌群失调,A、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明显降低,服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周后肠道菌群状况均恢复到正常人群水平,但治疗10d时及停药4周后,A、B组肠道菌群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益生菌可明显改善腹泻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且较大剂量服用时,对腹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的改善快速而持久。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和健康人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采用Illumima系统MiSeq平台对正常组和IBS组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结果 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变化.在门水平上,Firmicutes丰度显著增加(P<0.01),Bacteroidete的丰度和Bacteroidetes/Firmicutes的比值下降.在科水平上,正常组和IBS组粪便肠道菌群中检测到Cryomorphaceae、Erysipelotrichaceae、Campylobacteraceae和Fibrobacteraceae,且丰度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IBS患者和健康人相比,肠道菌群多样性未见明显差异.但某些细菌菌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和健康状况正常的人粪便中总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群及常见的4种厌氧菌和2种需氧菌的含量情况。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各类型IBS患者共52例和18例健康状况正常的志愿者,采集粪便标本进行总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群及常见的4种厌氧菌和2种需氧菌定量检测。结果:三种类型的IBS患者粪便中总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群数目与健康人差异明显,特别是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明显减少(P〈0.01);拟杆菌菌落数在腹泻型和混合型IBS患者中明显增加(P〈0.01);肠球菌菌落数在腹泻型IBS患者中明显增加(P〈0.05);需氧菌中患者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均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0.05),大肠杆菌菌落数在腹泻型IBS患者中增加最明显。结论:不同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不同,但均有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属不同程度的减少,针对性的补充减少的益生菌可能是治疗IBS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肠道菌群的影响。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22例,并对治疗前后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①需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虚证治疗后酵母菌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厌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虚证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上升(P<0.01);但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仍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拟杆菌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起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类肠道作为消化和营养吸收器官,在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肠道菌群是分不开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其发病与肠道菌群有关,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IBS虽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医疗健康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现状迫在眉睫。而益生菌治疗IBS的目的即在于重建被破坏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了解患者肠道菌群调节状况.方法:选择60例患者,按照罗马Ⅱ诊断标准均为腹泻主导型IBS,中医辨证多属脾虚肝乘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痛泻要方加米雅BM;西药组服用米雅BM.连服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大便培养检测治疗前后大肠杆菌群、肠球菌群、乳酸菌群、双歧杆菌群.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症状缓解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菌量上升,而具有潜在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有一定的下降,其调节改善作用优于单用西药组(P《0.05).结论:联合用药能较好改善症状,较好调节肠道菌群,恢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培菲康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相关益生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患者60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人群20人,IBS患者包括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未分型4种类型,再将IBS患者随机分为2亚组,治疗组予以培菲康治疗,2片,3次/d,疗程为4周,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腹泻型IBS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含量均小于正常人群(P〈0.01),混合型IBS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含量小于正常人群(P〈0.01);服用培菲康4周后,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1);以腹泻为主的IBS患者中,治疗有效者,治疗后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都要少于治疗无效者(P〈0.01)。结论IBS患者存在某种肠道菌群的量的变化,且外源性补充相关益生菌制剂时,患者病情的变化伴有粪便中益生菌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0)是指远端肠道内菌群因各种原因移位进入小肠,引起小肠内厌氧菌过度孳生而表现为营养吸收不良、腹泻、腹胀及小肠动力异常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SIB0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症状重叠.相关研究表明SIB0与IBS具有相关性;推测SIB0可能是IBS发生的一种潜在的病原性因素.该文就近年来SIB0在IBS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0)是指远端肠道内菌群因各种原因移位进入小肠,引起小肠内厌氧菌过度孳生而表现为营养吸收不良、腹泻、腹胀及小肠动力异常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SIB0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症状重叠.相关研究表明SIB0与IBS具有相关性;推测SIB0可能是IBS发生的一种潜在的病原性因素.该文就近年来SIB0在IBS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孔武明  龚均  董蕾  陈明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8):1167-1169,1172
目的 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屏障-紧密连接的改变,探讨IBS排便性状改变的机制.方法 严格按照罗马Ⅱ标准选择IBS便秘型、腹泻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10例,利用硝酸镧示踪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其回肠末端及升结肠粘膜紧密连接形态的变化.结果 10例便秘型IBS回肠末端粘膜及升结肠粘膜与正常对照组一样,紧密连接结构正常;10例腹泻型IBS中7例回肠末端粘膜及8例升结肠粘膜可见到部分细胞间紧密连接间隙增宽,示踪剂有不同程度的外渗现象.4例有感染性腹泻病史的患者中3例回肠末端及升结肠粘膜均有上述改变.结论 IBS患者的排便性状改变可能与紧密连接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紧密连接的开放性增强可能是导致腹泻性IBS腹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肠黏膜PRDX1、FXR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9月在海口市中医医院就诊的81例IBS-D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量表(IBS-SSS)积分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19例轻度组(75~175分),45例中度组(>175~300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本院本科2005年5月到2011年6月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240名,分为益生菌组(用益生菌+常规治疗,12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120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益生菌组115例有效,有效率95.83%,常规治疗组97例有效,有效率80.83%(P〈0.0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能有效缓解IBS患者的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intestinal mucosa tight junctions (TJs) claudin-1, -3, -4 proteins and mRNA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and to elucidate their possible roles in the changes of bowel evacuation habit and formation. Methods: Claudin-1, -3, -4 proteins and mRNA were evaluated in intestinal mucosa in control group, D-IBS (diarrhea IBS) group and C-IBS (constipation IBS) group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and Realtime-PCR. Results: It was observed that claudin-1, -3, -4 proteins were localized in the membranes of epithelial cells along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plasma membrane including the apical end of the epithelial cells. The elaudins were concentrated at the site of TJs only. Claudin-1, 3, -4 mRNA and claudin-1 protein in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and colonal mucous in D-IB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P〈0.05). Claudin-1, -3, -4 mRNA and proteins in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and colonal mucous in C-IB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P〈0.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claudin-3 protein in both small intestinal mueosa and colonal mucous between D-IB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 Similarly,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xpression of claudin-4 protein in colonal mucous in D-IBS group was fou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0.05). Otherwise, the expression of claudin 4 protein in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decreased in D-IBS group (P〈0.05). Conclusion: Claudin-1, -3, -4 may play a potential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s of bowel evacuation habit and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IBS. It is not due to the localization changes of claudin proteins in TJ, but may be caused by the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the expression of TJ proteins and mRNA.  相似文献   

17.
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运动异常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大鼠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模型,观察电针对IBS大鼠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的作用,为临床治疗IB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新生雄性幼鼠制作IBS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结肠蠕动的异常变化,探讨电针对IBS大鼠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的治疗效应。实验分为4组(n=6):正常组、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穴位采用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电针采用100Hz/2Hz疏密波,刺激强度为1、2、3mA(每隔10min增加一次),单次治疗30min。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成年IBS大鼠结肠蠕动频率明显增加(P<0.05);电针治疗后30min内IBS大鼠结肠蠕动频率明显下降(P<0.05);而假电针组IBS大鼠结肠蠕动频率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IBS大鼠的肠道运动有异常增加,电针对IBS大鼠异常增加的肠道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5-羟色胺在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作用以及与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染色,免抗人5-HT多克隆抗体测定5-HT阳性细胞,计数阳性细胞数量井进行分析。结果:肠易激综合征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5-HT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增加曼明显(P〈0.01)。结论:5-羟色胺对结肠的运动、分泌以及感觉等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在回盲部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的分布特点和数量,探讨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用鼠抗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测定类胰蛋白酶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结果:在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腹泻型IBS患者增加更加明显(P〈0.01)。而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没有看到肥大细胞明显增加,但可见明显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活动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患者在回盲部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均可见到肥大细胞的轻度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增加可能与其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IBS患者在空腹和进食状态下乙状结肠动力的改变。方法 符合RomeⅡ诊断标准的便秘型和腹泻型IBS患者各 2 0名及对照组 1 5名 ,分别采用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和进餐状态下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非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及占记录时间百分比的变化 ;比较乙状结肠在进食前后的动力指数。结果 在空腹状态下 ,腹泻型IBS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 (1 5 9± 4 9)显著高于便秘型IBS组 (1 0 9± 5 6 )和对照组 (9 4± 3 6 ) ,主要表现为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延长 ,便秘型IBS组非移行性高幅突发波持续时间也显著延长。进食后 30min内 ,对照组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 (2 1 8 7± 76 5 )升高的幅度更为显著 ,腹泻组的动力指数 (86 5± 5 3 4 )改变幅度也显著高于便秘组 (4 2 4± 2 9 6 )。试餐后第 6 0min ,腹泻型IBS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 (6 5 4± 1 1 7)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便秘组 (1 9 8± 1 4 5 )和正常组 (2 3 2± 1 1 3)。结论 空腹状态下 ,腹泻型IBS患者乙状结肠推进性运动增强 ;胃结肠反射主要表现为蠕动性收缩增强 ,发生较晚 ,持续时间较长。便秘型IBS患者胃结肠反射强度弱且消失快 ;健康人胃结肠反射出现较早且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