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和肝脾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免疫学指标的作用。方法:临床选择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中IgG、IgA、IgM、C3、C4;血T淋巴细胞总数与亚群数目;IL-2水平,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前血清IgM含量明显升高,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T8^+细胞数目显著降低;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明显低下,IL-2低于正常组,经调和肝脾法治疗后过高的IgM含量显著下降(P〈0.01),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增强,抑制性T淋巴细胞(T8^+)恢复正常,IL-2也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体液免疫亢进,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机制紊乱,调和肝脾法中药能抑制某些亢进的体液免疫指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起到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伴大便性状异常等为主要特征。临床上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最为常见[1]。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与消化道敏感性增加、肠动力异常、心理压力、肠道菌群紊乱及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2-3]。西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探讨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消化内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因素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系.方法用APAAP法检测32例IBS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对二者进行比较观察.结果IBS患者外周血CD3值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别(P>0.05),CD4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8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结论IBS的腹泻型可能与免疫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肖琦凡 《医学综述》2014,20(17):3189-319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异常、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动力异常、遗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S的研究日益深入。该文将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及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方面对益生菌治疗IBS的机制及安全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肠道急性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增高,并伴随肠黏膜某些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的增多以及一些炎性递质表达的增高,因此,感染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致病因素之一。在随机调查的IBS病人中,有6%~17%的病人认为自己的症状起始于肠道感染。现将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肠黏膜低度炎症及免疫因素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诸多研究表明肠道粘膜免疫异常与IBS发病相关,有报道称IBS胃肠功能紊乱由肠道免疫系统紊乱导致。本文就近年来关于IBS与肠粘膜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作为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与炎性细胞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低度炎症以及肠道黏膜免疫紊乱作为IBS的可能发病机制近年来尤其受关注。近年来中药治疗IBS取得不错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但无肠道器质性病变[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欧美国家IBS发病率约10~15%[2],我国IBS发病率约为6.5%,呈逐年增高趋势,发病高峰年龄为30~59岁[3]。依据罗马Ⅲ标准,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  相似文献   

9.
四逆散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以肠道运动障碍为主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由于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笔者以四逆散加味治疗便秘型IBS50例,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胃肠炎后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IBS患者的CD4^+CD25^+调节T细胞;褪黑素在IBS中的作用;感染性腹泻是健康成人促发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危险因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细胞因子的作用;IBS患者营养物质依赖的直肠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又以腹泻型居多.笔者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IBS 48例,并与西药治疗的41例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泻、腹胀、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主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笔者于2000年~2005年.以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IBS 8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该综合征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在脑力劳动者中发病率较高。关于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认为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学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变化等因素有关。目前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尚无特效药,有些老药在治疗该综合征时有一定的疗效。1.硝苯地平又名硝苯吡啶、心痛定。本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是通过阻滞钙离子内流而解除肠…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与炎症性肠病肠黏膜病理生理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具有一些相同的临床症状。有证据表明,IBS与IBD可能具有共有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持续存在的黏膜免疫激活、黏膜通透性的改变、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肠道动力改变和严重而持久的生活应激对疾病症状的影响等,目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的改变。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结果显示IBS的发病可能与肠道动力、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的改变和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功能的改变,且缺乏生化或器质性病理变化[1]。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内脏高敏感性、蠕动障碍、社会心理学因素、基因和环境因素、脑-肠轴紊乱和肠内细菌改变等[2]。根据罗马诊断标准,IBS可分为便秘型(constipation-predominant  相似文献   

17.
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被认为是多种肠道疾病发生的先兆,预示着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机制与肠黏膜通透性增高有关。以中医理论的角度考虑,脾为之卫,为后天之本,与机体防御免疫功能存在密切关系。肠黏膜通透性的增高可能与脾气虚、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免疫激活相关。该文目的在于探讨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与IBD、IBS发病机制和脾气虚的关系,寻求疾病治疗的新靶点,从而阻断肠黏膜通透性增高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细胞免疫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IBS发作期患者61例按临床主症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3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百分率(CD3+、CD4+、CD8+、CD4/CD8)。结果:IB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百分率异常,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亚群(CD4)百分率下降和CD4/CD8比例失调明显(P<0.01):腹泻型组和交替型组比值下降;便秘型组比值增高(P<0.01)。结论:IBS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网络的调控失常,且各型患者的基础免疫状态各不相同,CD4+细胞均值和CD4/CD8比值可作为判断IBS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s)之一,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尚未完全阐明,涉及遗传因素、感染后改变、慢性感染和肠道菌群紊乱、黏膜低度炎症、免疫激活与肠道通透性改变、胆汁盐代谢失调以及血清素代谢异常等。罗马Ⅳ强调IBS发生与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多方面异常相关,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系统相互交错使症状存在不均一性是其特征性表现。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基于脑-肠、肠-脑互动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脏高敏感性为主的神经信号,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皮质类固醇、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为主的内分泌信号,以及感染与菌群失调、炎症与免疫激活等为主的免疫信号调控异常与IBS的相关性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304-230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十分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与排便或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有排便紊乱的特点[1],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症状。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闼,一般认为其是多因素的生理、心理性疾病。根据I临床特点分为IBS合并便秘型(IBS-C)、IBS合并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