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患者由轻型/普通型进展至重型/危重型的早期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救治。方法 回顾分析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所收治的98例COVID - 19患者的临床资料。先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的预测价值。 结果 98例COVID - 19患者中共31例进展为重型/危重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 = - 5.048,P<0.001)、白蛋白(t = 8.024,P<0.001)、白细胞计数(t = - 2.104,P = 0.041)、CRP(t = - 3.896,P<0.001)、血乳酸(t = - 3.407,P = 0.001)、氧合指数(t = 4.348,P<0.001)与其进展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 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显示:白蛋白[优势比(OR) = 0.690,95%可信区间(95%CI) = 0.975~1.073,P = 0.002;AUC为0.883,P<0.001,临界值为39.45 g/L];血乳酸(OR = 0.424,95%CI = 0.189~0.948,P = 0.037;AUC为0.726,P<0.001,临界值为1.885 mmol/L);氧合指数(OR = 0.991,95%CI = 0.983~0.998,P = 0.018;AUC为0.791,P<0.001,临界值为334.5)。结论 白蛋白降低、血乳酸升高、氧合指数下降是轻型/普通型COVID - 19患者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较大的早期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早期识别COVID - 19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全面总结COVID-19的临床特征与正确评价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0日—2月29日期间本中心收治的65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轻型组(18例),普通型组(31例)和重/危重型组(16例)3组,对所有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65例COVID-19患者中男37例(57%),女28例(43%);年龄3~85岁,平均(46.63±18.63)岁。从出现症状到入院平均时长为(7.00±5.02)d,住院时间为(17.07±10.51)d。3组间及两两分组之间年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年龄越大的患者病情越重。相较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重/危重型组患者合并有更多的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75%)、咳嗽(57%)、肌痛或乏力(43%)为主,其余症状还包括咳痰,头痛,胸闷、气短及腹泻等。24例(37%)有武汉暴露史,19例(29%)有家族聚集性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3组患者WBC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D-二聚体,CRP,IL-6及ESR水平升高。在重/危重型组患者中,8例(50%)出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9例(9/14,64%)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此外,重/危重型组患者中,CRP、IL-6、降钙素原和ESR水平都显著升高。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复杂,一般以发热、咳嗽、肌痛或乏力为主要症状。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和炎症相关的指标上升更显著,免疫平衡失调,可能影响患者的疾病进展、恢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2日—6月22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59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Procarta Plex多细胞因子检测系统检测外周血25种细胞因子和9种趋化因子水平。结果 59例COVID-19患者中,无症状感染组28例(47.5%)、轻型组6例(10.2%)、普通型组19例(32.2%),重型/危重型组6例(10.2%)。无症状感染组中位年龄为23.0(19.3,34.8)岁,显著低于普通型组的35.0(24.0,52.0)岁和重型/危重型组的64.5(52.0,68.3)岁(P均<0.05)。无症状感染组患者较少患有基础疾病,均无症状、体征和胸部CT变化,其外周血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重型/危重型组(P均<0.05),同时CD4+ T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普通型组(P<0.05)。14例无症状感染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CD3+ T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4例无症状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CD4+ T细胞计数的变化幅度均显著低于普通型组、重型/危重型组(P均<0.05)。无症状感染组外周血可检测到11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其中IL-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IP-10水平均显著低于普通型组、重型/危重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以青年为主,但未发现与性别因素相关。随着COVID-19病情进展,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计数降低,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升高,但上述指标在无症状感染者中未见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与死因,提高对COVID-19的认知。方法 收集和分析2020年2月1日—3月2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确诊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COVID-19死亡病例28例,平均年龄(69.14±14.70)岁,男女比例2.5:1;19例(67.86%)伴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居多,入院当日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平均分为6.00(4.00~9.00),与同期存活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为0.90(0.79~1.00)。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6.50(3.00~12.00)d,发病主要累及呼吸与循环系统,均有呼吸困难。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21.50(15.25~29.00)d,均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9例(67.86%)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例(21.43%)合并其他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 ARDS及MODS为COVID-19重要死因,合并细菌感染也是死亡促进因素,应通过临床表现、SOFA评分等及时筛查危重型病例并及时优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20年1月20日-2月27日株洲市80例确诊为COVID-19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比较轻型和普通型组、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80例 确诊患者中,湖北疫区来源22例(27.5%),非湖北疫区来源58例(72.5%),其中有明确接触传染源者45例(56.3%),无明确接触史者13例(16.3%)。聚集性疫情共17起,涉及病例55例,湖北输入性聚集疫情4起,病例9例,其中家庭聚集3起;本地聚集性疫情13起,病例46例,家庭聚集10起,社交聚集2起,朋友聚餐1起。8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47.5岁;男女比例为1 ∶1;22例患者(27.5%)合并基础疾病,居前3位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轻型病例8例(10.0%),普通型55例(68.8%),重型11例(13.8%),危重型6例(7.5%)。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腹泻。与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高血压病比例更高,发生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4次/分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者78例(97.5%),淋巴细胞计数<1.0×109/L者20例(25.0%);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清蛋白均低于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均P<0.05),多项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11.3%)患者无肺炎表现,15例(18.8%)患者肺部单侧受累,56例(70.0%)患者肺部双侧受累,17例(100.0%)重型、危重型患者均为双肺受累。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呈家族聚集性发病,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大多数重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减少,可作为临床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6.
朱雯  周海  帅小青  程磊  翁超 《上海预防医学》2022,34(12):1180-1187
目的分析2022年上海市151例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2022年4月13日至5月10日上海市某区级定点医院收治的151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151例患者年龄3~97岁,中位年龄72岁,以社区、家庭聚集性病例为主;临床分型以轻型(95例,62.9%)和普通型(47例,31.1%)为主;重型/危重型患者(9例,6.0%)大多数为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未接种新冠疫苗比例高达66.9%,重型/危重型患者未接种者比例更高。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咳痰(71例,47.0%)、发热(51例,33.8%)和干咳(30例,19.9%);轻型、普通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大多为正常或下降,重型/危重型上升显著(P<0.001);重型/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肌酐、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升高以及淋巴细胞下降均较其他类型常见(P<0.05);重型/危重型和普通型患者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胸腺法新和肝素的比例显著高于轻型(P<0.05)。治愈出院患者(138例,91.4%)中,治疗后核酸转阴中位天数为12 d,轻型患者转阴天数显著短于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P<0.01);4例(2.6%)死亡病例均>80岁、未接种疫苗、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最终死于原发疾病。结论该区定点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以聚集性病例为主,未接种新冠疫苗比例高,大多数患者为轻型,但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未接种疫苗均是发展为重型的高危因素。尽早病情评估,制订综合性治疗方案或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 - 19)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0年1月31日 - 3月31日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91例确诊COVID - 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入院后第一次实验室检查的淋巴细胞计数及各类亚群计数,通过方差分析(ANOVA)比较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7.966,P<0.001;F = 53.574,P<0.001;F = 42.563,P<0.001;F = 34.949,P<0.001)。危重型CD4+/CD8+比值呈异常升高状态,高于普通型、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849,P = 0.010)。危重型B淋巴细胞计数(CD19+)、NK淋巴细胞计数(CD16+CD56+)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048,P = 0.021;F = 3.667,P = 0.030),普通型、重症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 - 19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揭示与治疗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30日收治的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并追踪治疗结局,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好转出院)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与治疗结局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至2020年3月3日,100例COVID-19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85例(生存组),死亡15例(死亡组)。患者中位年龄44.0岁,女性占60.0%,1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除胸部CT示"右肺斑片状阴影"外无其他临床表现。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 60岁,既往合并慢性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00×109/L、淋巴细胞计数<0.5×109/L、乳酸脱氢酶≥ 250 U/L、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40 U/L、血肌酐≥ 97 μmol/L、纤维蛋白原≥ 4 g/L、D-二聚体≥ 1 mg/L,治疗上未联合中药及使用机械通气(P<0.05),以上因素所占比例死亡组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OVID-19治疗结局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入院时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患者的免疫状态及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特征,探讨细胞、体液免疫与肝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1日—2020年2月26日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616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分为肝功能异常组(265例)及肝功能正常组(351例),分别对患者一般情况、血生化、凝血功能、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两组的细胞免疫CD3%、CD3计数、CD4计数、CD8%、CD8计数与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C3(C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细胞免疫CD4%、CD4/CD8、CD19%、CD19计数、NK细胞(CD16+CD56)%、NK细胞(CD16+CD56)计数与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E(IgE)、补体C4(C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 - 19患者早期肝损伤的发生可能与免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揭示与治疗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30日收治的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并追踪治疗结局,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好转出院)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与治疗结局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至2020年3月3日,100例COVID-19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85例(生存组),死亡15例(死亡组)。患者中位年龄44.0岁,女性占60.0%,1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除胸部CT示"右肺斑片状阴影"外无其他临床表现。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 60岁,既往合并慢性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00×109/L、淋巴细胞计数<0.5×109/L、乳酸脱氢酶≥ 250 U/L、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40 U/L、血肌酐≥ 97 μmol/L、纤维蛋白原≥ 4 g/L、D-二聚体≥ 1 mg/L,治疗上未联合中药及使用机械通气(P<0.05),以上因素所占比例死亡组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OVID-19治疗结局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入院时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尘肺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学问题提出的思考及建议。方法 目前尚无尘肺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报道,本文基于尘肺医学理论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报道对尘肺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 尘肺患者因肺间质纤维化、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其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均表现出不典型性,尘肺患者疫情期间的用药、就医、生活等方面应作出相应调整。结论 尘肺患者在坚持基础病治疗的同时,需与医护人员一起努力,注重防护,避免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为进一步防治重型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6-12月杭州市6家医院收治的36例重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重症患者27例,危重症患者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位年龄24.0(2.5~73.0)岁,主要表现为发热(100.0%)、咽部充血(100.0%)、咳嗽(97.2%)、乏力(75.0%)和肌痛(44.4%)等,合并肺炎27例(75.0%)、呼吸衰竭5例(13.9%).入院时,危重症患者平均发热时间、急性病生理学与长期健康评价Ⅱ(APACHEⅡ)、氧合指数、血清肌酐、血小板、肌酸激酶分别为8.5(3~17)d、(14±5)分、157(130~337)mmHg(1 mm Hg=0.133 kPa)、93(66~298)μmol/L、(113±41)×109/L、335(64~2038)U/L,而重症患者分别为6(2~13)d、(10±3)分、258(210~557)mm Hg、79(25~107)μmol/L、(164±57)× 109/L、116.0(27~451)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4、2.790、-2.558、2.359、-2.478、2.782,P<0.05).32例接受抗病毒治疗,1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重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见于年轻人群,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道和全身症状,危重症患者多有全身多脏器损伤,APACHEⅡ评分有助于早期鉴别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集中暴发的不明原因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6.3岁,患者均同时来源于同一单位,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无呼吸困难;CT扫描均显示两肺纹理增粗,一叶或多叶可见斑片状及结节状影,边缘模糊,部分患者纵膈内可见小结节影,胸腔内未见游离液体密度影;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常见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检测均阴性。所有患者住院隔离治疗,给予抗感染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此组患者病因未明,发病人群呈聚集性,肺部均表现为片状影,临床症状轻,应用抗感染治疗预后好,符合非典型肺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Pneumonia caused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emerged in China at the end of 2019. Because of the severe immunomodulation and lymphocyte depletion caused by this virus and the subsequent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directed at the immune system, we anticipated that patients might experience fungal superinfection. We collected data from 186 patients who had coronavirus disease–associated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APA) worldwide during March–August 2020. Overall, 182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including 180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175 who receiv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APA was diagnosed a median of 10 days after coronavirus disease diagnosis. Aspergillus fumigatus was identified in 80.3% of patient cultures, 4 of which were azole-resistant. Most (52.7%) patients received voriconazole. In total, 52.2% of patients died; of the deaths, 33.0% were attributed to CAPA. We found that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APA in the ICU ranged from 1.0% to 39.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临床特征,为病例的发现、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 2020年1月21日—2月13日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临床分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检测结果 的差异。 结果 918 例患者高发年龄为 15~64 岁,小于15岁的病例28例(仅占3.05%),轻型病例318例(占34.64%),普通型病例523例(占56.97%),重型70例(占7.63%),危重型7例(占0.76%);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的240例(占26.14%)。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占67.54%),干咳(占42.59%),部分患者出现乏力、咳痰、咳嗽、头痛症状;血常规表现白细胞总数以降低或正常为主(占97.37%),淋巴细胞下降(占43.9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或正常(占66.46%);95%患者胸部CT检查有肺炎影像学特征。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和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的血象有改变,胸部CT检查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胸部CT检查是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fection may have bacterial co-infections, including pneumonia and bacteremia. Bordetella hinzii infections are rar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 to poultry, and have been reported mostly among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e describe B. hinzii pneumonia and bacteremia in a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patient.  相似文献   

17.
60年前人类首次发现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 HCoV)是导致普通感冒的病原体。2003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HCoV,2004和2005年又相继发现HCoV-NL63和HCoV-HKU1,但引起疾病较轻,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和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让冠状病毒再次引起全球的关注。本文将从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帮助临床医生更深入的认知7种HCoV。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临床特征,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郑州市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1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流行病学报告等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状况、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结果 郑州市共报告157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52例,死亡5例。平均发病年龄(42.58 ±16.96)岁,有基础性疾病者40例(25.48%)。轻症病例132例(84.08%),重症病例25例(15.92%)。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5.99%) 、干咳( 34.39%) 、乏力(29.30%)和咳痰(22.03%);发热以中低热为主(92.59%)。血常规结果白细胞总数以正常或降低为主(96.67%),淋巴细胞计数以正常或降低为主(96.00%);94.33%的患者胸部CT显示影像学特征,主要呈磨玻璃影改变。结论 郑州市确诊病例以轻症为主,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早期发现、干预和治疗对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高龄伴有基础疾病的病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发热门诊接诊病例和确诊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为COVID-19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探索当前疫情形势下的急诊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6日发热预检分诊处分诊的537例临床资料和分诊结果;同时对收住院的7例已确诊的COVID-19患者,就其流行病学资料,入院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咽拭子+大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热预检分诊处共分诊537例,其中分诊至普通发热门诊469例(占87.3%),均行胸部CT检查,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症37例(占7.8%),全部病例经咽拭子和大便2019-nCoV核酸检测为阴性;分诊至特殊发热门诊68例(占12.7%),其中负压救护车接回41例,确诊6例;自行来院就诊27例,确诊1例,确诊患者占特殊发热门诊患者10.3%。确诊患者均与武汉疫源区有关(包括武汉疫源区居住史或与疫源区人员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咳痰,胸闷,声嘶,鼻塞、咽干,乏力等),入院时病程1~8 d,平均3.7 d;全部患者胸部CT扫描均表现肺部炎症,其中双肺肺炎占71.42%;仅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C反应蛋白异常;7例COVID-19患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4例同时伴大便2019-nCoV酸检测阳性,大便核酸检测阳性时间均晚于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1~7 d,平均3.25 d。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进行急诊快速预检分诊,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体现出接诊效率高,可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