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生物高分子(壳聚糖、白蛋白、脱氧核糖核酸)为交联剂与氧化石墨烯片层进行三维自组装,冻干后得到生物高分子 氧化石墨烯复合凝胶。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纳米粒度分析仪等分析其物化性能。结果表明:生物高分子成功组装到氧化石墨烯片层上,并形成三维多孔结构,制备的凝胶显示出极好的血液相容性,有效抑制了红细胞的溶血现象,对阳离子毒性分子及重金属离子有较高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出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对其物理特性进行研究,并观察其靶向性及细胞毒性.方法 使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出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chitosan-nanoparticles-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CS-NP-FITC).Zeta粒径分析仪观察其粒径及表面电位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特点;接着用靶向转化生子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 receptor Ⅱ,TβRⅡ)的核酸适配子S58标记CS-NP-FITC,作用于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Fs),观察其靶向结合特异性受体的情况;用LDH释放实验检测其细胞毒性.结果 制备出的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CS-NP-FITC的平均粒径为274.6 nm,平均表面电位为+24.3 mV,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呈球形的微粒,分布均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适配子S58标记的CS-NP-FITC能够与TβRⅡ特异性结合;LDH释放试验证实CS-NP-FITC的使用浓度在0.18~18 mg/mL时,细胞毒性很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CS-NP-FITC经适当的适配子或抗体标记后具有靶向结合特异性受体的能力,且细胞毒性小,具有应用于生物成像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拟制备携载G250单克隆抗体的纳米微泡,在体内和体外研究其对肾细胞癌的靶向性.方法 机械振荡法制备空白脂质纳米微泡并观察其稳定性,生物素-亲和素连接技术将纳米微泡与G250单克隆抗体相连,采用免疫荧光进行验证.细胞免疫荧光实验鉴定所使用的两种肾细胞癌细胞(786-O和ACHN细胞)中G250的表达情况,靶向结合实验鉴别靶向纳米微泡对786-O和ACHN两种肾细胞癌细胞的体外寻靶能力.在肾细胞癌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使用纳米微泡进行超声造影,并将采集到的动态图像在定量分析软件Qlab 8.1中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404.9 nm空白纳米微泡和平均粒径为611.4 nm靶向纳米微泡,稳定性能好,同时免疫荧光证实了靶向纳米微泡构建成功,能够与FITC标记的二抗结合,从而显示出绿色荧光;细胞免疫荧光证实G250抗原在786-O细胞中呈膜表达,而ACHN细胞中不表达.在细胞结合实验中发现靶向纳米微泡能够特异性的结合786-O细胞,但不能结合于ACHN细胞.体内超声造影显像从平均值和最大值分析,靶向纳米微泡和空白微泡在786-O肾细胞癌细胞的裸鼠模型的显影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值:(11.74±0.52) vs (16.34±0.40),P=0.001;最大值:(13.07±0.94) vs (18.09±0.82),P=0.003].结论 G250靶向的纳米微泡可在体外能够特异性的结合G250表达阳性的肾细胞癌细胞,在动物体内能够明显的增强移植瘤的超声显影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克服传统小分子卟啉药物的自淬灭,获得含卟啉药物核的靶向型高分子纳米微粒。方法: 通过开环聚合和酯化反应合成了卟啉为核的聚己内酯嵌段聚乙二醇(SPPCL-b-PEO)共聚物,并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荧光探针法分析SPPCL-b-PEO的光动态效率。透射电镜观察SPPCL-b-PEO的自组装行为。紫外可见光谱分析SPPCL-b-PEO的载药及释放性能。结果: 共聚物中大分子聚己内酯-聚乙二醇(PCL-PEO)骨架能有效延缓卟啉内核的自淬灭。随着共聚物中亲水聚己内酯(PCL)链段质量分数的减小,自组装胶束的形态由球状变为蠕虫状。负载多柔比星的SPPCL-b-PEO纳米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且体外释放具有pH依赖性。结论: 潜在的卟啉核以及对pH 5~6的肿瘤组织靶向性使SPPCL-b-PEO满足抗肿瘤光动力治疗和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辛基-O,N-羟乙基壳聚糖(OGC)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负载及其理化性质.方法:制备BSA自组装纳米胶束(BSA-OGC纳米胶束);高速冷冻离心和荧光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并测定粒径、Zeta电位;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荧光扫描、红外光谱(盯.IR)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研究其理化性质.结果:随着OGC浓度升高和BSA浓度降低,BSA-OGC的包封率提高,载药量下降;载药前后,纳米胶束的粒径和电位值均减小;TEM照片显示OGC和BSA-OGC皆为规则球状结构,粒径分布均匀;荧光扫描、FT-IR、DSC结果表明BSA包裹在OGC中,两者是通过电荷和疏水双重作用自组装为纳米胶束.结论: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OGC作为生物技术药物的传递系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7):599-602
目的研究合成产物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m PEG-g-CS)中聚乙二醇接枝率对其纳米胶束自组装特性的影响,为自组装纳米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5种不同的壳聚糖(CS)与聚乙二醇单甲醚(m PEG)的投料质量比(CS/m PEG分别为1∶1、1∶3、1∶6、1∶9、1∶12),通过甲醛连接法合成不同接枝率的m PEG-g-CS。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荧光强度计算m PEG-g-CS临界胶束浓度,并通过粒径分析仪分析自组装纳米胶束粒径分布。比较接枝率不同的聚合物对其临界胶束浓度及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 CS质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m PEG投料质量比增加(CS/m PEG分别为1∶1、1∶3、1∶6、1∶9),聚合物接枝率和临界胶束浓度均依次增高(P<0.05)。其中投料质量比为1∶1组自组装纳米胶束平均粒径最大,投料比为1∶6组平均粒径最小;除投料比为1∶9组与1∶12组平均粒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余各组平均粒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 PEG 1∶1组和1∶3组粒径分布出现双峰,1∶6组、1∶9组、1∶12组粒径分布呈现均一单峰分布。结论通过控制m PEG和CS的投料质量比可获得不同接枝率的m PEG-g-CS样品,m PEG-g-CS能自组装成纳米胶束,且接枝率不同的聚合物其纳米胶束自组装特性和粒径分布亦出现差异。根据其胶束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投料比为1∶6和1∶9的聚合物有望作为纳米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敏性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盐水凝胶应用于软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盐水凝胶。将体外培养的小鼠软骨细胞与水凝胶共培养,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三维材料上生长分布的状态。选取共培养1、2周的细胞/水凝胶复合物,采用RT-PCR半定量的方法,检测Ⅱ型胶原和聚合素两种细胞外基质在mRNA转录水平上的差异。结果制备的水凝胶具备生理性的pH值,在常温下为液态,体温状态下为胶冻状。荧光倒置显微镜显示共培养2周时软骨细胞呈球状生长。细胞/水凝胶复合物共培养2周后,Ⅱ型胶原和聚合素的合成增加。结论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盐水凝胶具有温度敏感性,是一种生物相容性的温固化凝胶。  相似文献   

8.
带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壳聚糖-海藻酸盐纳米粒。利用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度分析仪考察了钙离子及壳聚糖对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钙离子的存在可使粒子粒径从268.5nm降为203.4nm,但随着钙离子含量的继续升高,粒径迅速增大,当钙离子浓度大于0.45g/L时形成凝胶。壳聚糖含量的增加和蛋白的包裹均会使粒径增大。所制备的纳米粒对BSA具有较高的包栽能力,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当壳聚糖投料量增加时,可使BSA在pH=7.4的PBS中的释放减慢。  相似文献   

9.
以含双硫键的N,N-二(3-羧基丙烯酰)胱胺(BCCy)为交联剂,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的催化下将壳聚糖(CS)交联,在水溶液中制备了纳米微凝胶。通过红外、元素分析、纳米粒度仪和扫描电镜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H和还原性环境对粒径的影响。对抗癌药物喜树碱(CPT)进行了负载,考察了载药粒子在还原性环境中对药物的控释性能。结果表明: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加,纳米微凝胶的粒径减小。该纳米微凝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较显著的pH和还原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磷酰N-十四酰吉西他滨(CPTG)脂质衍生物自组装体并考察其性质和抗肿瘤作用.方法 合成CPTG脂质衍生物,用Langmuir膜天平考察该前药分子成膜性,用注入法制备自组装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形态,用纳米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用HepG2细胞模型和荷瘤小鼠模型考察其药效学.结果 以吉西他滨为原料合成得到CPTG.水/空气界面上的表面压-分子面积曲线显示前药分子呈两亲性,成膜性好.前药自组装体呈囊泡状,粒径为93.52 nm,Zeta电位为-31mV.前药自组装体与原药吉西他滨相比,对HepG2细胞和H22实体瘤抑制作用显著.结论 CPTG脂质衍生物自组装体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药物递送载体,依次连接阿霉素(doxorubicin,DOX)、天然吲哚花青素染料IR808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最后通过自组装得到具有抗肿瘤和荧光成像作用的纳米探针CAT@HA-DOX-IR808 NPs。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其进行表征,然后在溶液和细胞水平开展其荧光成像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探针CAT@HA-DOX-IR808为均匀的近球形,尺寸约为75 nm。在pH 5.0和透明质酸酶环境中,DOX在前10 h的释放率达到80%以上。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在CD44阳性细胞中,该纳米探针组展现出比游离药物组以及阴性细胞组更显著的荧光信号。细胞毒实验中,在CAT@HA-DOX-IR808 NPs + NIR组,只有大约40%的MDA-MB-231细胞在最高浓度的CAT@HA-DOX-IR808 NPs下存活。因此,纳米探针CAT@HA-DOX-IR808具有显著增强的抗肿瘤功效,在乳腺癌的体外成像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多功能分子影像探针——共轭化合物-1,体外标记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进行体内细胞示踪。方法:利用磁共振T1对比剂Gd、近红外荧光染料Cy5.5以及罗丹明合成共轭化合物-1,体外标记EPCs,采用四氮噻唑蓝(MTT)比色实验评价不同浓度bCD-PLL标记EPCs后对细胞增殖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及不同孵育时间细胞荧光标记率。将标记共轭化合物-1的EPCs移植于乳腺癌荷瘤鼠模型,通过磁共振成像和近红外光学成像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结果:共轭化合物-1的标记对EPCs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2μmol.L-1共轭化合物-1可有效标记细胞。磁共振成像和近红外光学成像表明标记的EPCs在移植后5 d肿瘤信号出现明显改变。结论:共轭化合物-1能有效标记兔外周血EPCs,细胞活力不受影响。两种活体成像均表明经标记的EPCs移植于乳腺癌荷瘤鼠模型后能够归巢至肿瘤组织,显示出共轭化合物-1的成像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以近红外探针FA-OCC-QDs介导的裸鼠近红外体内肿瘤转移模型。方法通过化学修饰壳聚糖并包裹量子点制备具有近红外光学活性的肿瘤靶向探针FA-OCC-QDs,并结合荧光倒置显微镜、MTT法考察FA-OCC-QDs的体外肿瘤靶向性及细胞毒性,继而结合近红外成像裸鼠肿瘤转移模型、病理切片等技术研究该探针肿瘤体内靶向性。结果 FA-OCC-QDs无明显的细胞毒性(IC50=0.1368),并且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性。本研究所建FA-OCC-QDs近红外检测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到体内微小的肿瘤转移灶。结论 FA-OCC-QDs可以准确诊断肿瘤转移的发生并且FA-OCC-QDs近红外成像模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病理切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实时的裸鼠活体诊断肿瘤转移的模型,该模型可能为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及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发提供有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用高效液相色谱跟踪2-甲基-7-亚甲基-1,4,6-三氧螺[4,4]壬烷(MMTN)与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的共聚合反应。根据Lowry-Meyer共聚积分方程式,采用插值法进行数据拟合测定单体的竞聚率。对于体系MMTN(M_1)-AN(M_2),r_1=0.048;r_2=0.213;MMTN(M_1)-MA(M_2)r_1=0.025,r_2=0.764。说明两组共聚体系均有较强的交替共聚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125-128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多b 值弥散加权成像 (DWI)MR 多期动态增强成像对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确诊的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性质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均常规行多b 值DWI MR 多期动态增强成像扫描,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低b 值时,肝脏良、恶性肿瘤的ADC 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b 值时,肝脏良、恶性肿瘤的ADC 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联合多b 值DWI MR 多期动态增强成像对恶性肝脏肿瘤的阳性诊断率为96.7%,而仅单独采用MRI 的诊断阳性率为80.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ROC 曲线分析进一步证实MRI 联合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诊断价值较高(ROC 曲线下面积为0.930,P=0.021)。结论 肿瘤标志物联合多b 值DWI MRI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阳性率,可以作为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MRI表现,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资料,总结MRI表现及特征。结果:100例病人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12~72岁,平均55.47±9.68岁,左侧桥小脑角区36例,右侧64例。听神经瘤38例,含双侧发病的神经纤维瘤病Ⅱ型5例;表皮样囊肿28例;脑膜瘤20例;蛛网膜囊肿8例;三叉神经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论:MRI在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MRI表现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MR图像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5例中,移植物完整18例,表现为均质连续低或等信号,部分撕裂5例,表现为移植物局部信号增高,完全撕裂2例,1例表现为移植物连续性中断,另1例移植物呈弥漫性信号增高,7例患者在MRI检查后行术后二次关节镜检查,2例完全撕裂、3例部分撕裂MR诊断正确,2例部分撕裂假阳性。结论MRI检查可准确评价重建韧带的恢复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损伤以及有无其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叶酸受体(folate receptor,FR)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偶联蛋白。除个别组织外,叶酸受体在正常组织上表达水平很低,而在许多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叶酸受体与叶酸及其衍生物有高度的亲和性,基于这种特性,可将显像剂、治疗药物等与叶酸偶联,靶向给予肿瘤细胞,从而应用于肿瘤的影像诊断如核医学显像、核磁共振显像、荧光显像和肿瘤治疗如化疗、同位素治疗、免疫治疗、反义核苷酸治疗及基因治疗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和MRI在诊断骨转移瘤上的价值。方法:选取42例证实为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的病例,比较骨显像和MRI的阳性率与病灶检出数,并分析骨转移瘤的来源及好发部位。结果:相同扫描野内,骨显像和MRI各发现了167、132个病灶,阳性率分别为92.9%、85.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乳腺癌好发骨转移,转移多发于脊柱、肋骨、骨盆。结论:骨显像和MRI均能高效率地检出骨转移瘤,二者联合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病人,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瘤20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6例,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脊索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和浆细胞瘤各1例,MRI表现缺乏典型征象,往往难以诊断,其中3例误诊。结论:MRI检查,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可显示鞍区肿瘤的内部结构、生长方式、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鞍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