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MRI T2W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价值,分析肿瘤质地与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分析38例垂体腺瘤的术前MRI,分别在T2WI、表观弥散系数(ADC)上测量肿瘤与脑桥的信号强度比(RT2和RADC),并与肿瘤胶原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肿瘤质软13例,质中17例,质韧8例。不同质地的垂体腺瘤之间,在T2WI信号值、RT2、ADC、RADC之间均有差异(均P0.05)。RT2与肿瘤质地一致性最高。质软组垂体腺瘤平均胶原含量为(1.51±0.91)%,质中组为(7.35±2.99)%,质韧组为(18.10±8.24)%,三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T2WI和ADC均有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价值,以T2WI更可靠。垂体腺瘤质地越韧,胶原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的信号特征与垂体腺瘤质地的关系。方法112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根据手术中肿瘤的质地分为3组:质软组(A组,78例),质中等组(B组,15例)和质韧组(C组,19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磁共振扫描,通过JW-PACS影像工作站测量MR值,分别计算T2加权成像的瘤体/灰质比值(T/G)和瘤体/脑脊液比值(T/C)。结果3组的T/G分别为1.643±0.079,1.328±0.086,0.973±0.0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C分别为0.755±0.052,0.623±0.047,0.472±0.05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术前磁共振T2WI的信号强度可区分垂体腺瘤的质地,对判断手术难度和预后及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期及判断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和影像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根据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距起病时间的长短分为6 h组,6~24 h组,24~48 h组,48~72 h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行MRI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评估DWI图像及常规MRI图像显示病变的情况,测定各时间段病灶的ADC、健康对侧相应位置的ADC值、病灶中心及边缘的ADC值。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发病时间6 h的病例10例,常规MRI图像阳性检出率为0(0/10),DWI阳性检出率为100%(10/10);发病6~24 h的病例27例、24~48 h的病例13例、48~72 h的病例12例,总共52例,其中常规MRI阳性检出率为88.4%(46/52),DWI阳性检出率为100%(52/52)。不同时间段病灶侧ADC值与健侧ADC值分别为:6 h组(0.601±0.079,1.261±0.085)×10~(-3)mm~2/s,6~24 h组(0.623±0.097,1.152±0.083)×10~(-3)mm~2/s,24~48 h组(0.635±0.103,1.036±0.112)×10~(-3)mm~2/s,48~72 h组(0.631±0.082,1.225±0.097)×10~(-3)mm~2/s;不同时间段病灶侧ADC值与健侧ADC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06,0.007,0.008和0.017)。不同时间段组病灶侧ADC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时间段组病灶中心及边缘的ADC值分别为:6 h组(0.547±0.089,0.624±0.096)×10~(-3)mm~2/s,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7);6~24 h组(0.572±0.074,0.647±0.107)×10~(-3)mm~2/s,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2);24~48 h组(0.615±0.104,0.636±0.082)×10~(-3)mm~2/s,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48~72 h组(0.631±0.081,0.625±0.102)×10~(-3)mm~2/s,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DWI的ADC值可以早期准确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责任病灶,而且可以区分24 h梗死灶的中心和边缘,边缘区可能为缺血半暗带,但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0~3 d)的细化分期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TIA患者DWI阳性病灶的意义,对发病后首次DWI检查阳性的TIA患者复查MRI或CT,比较病灶恢复与未恢复患者DWI阳性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作为鉴别TIA和脑梗死的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8月到2011年6月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57例,发病24h内行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对于DWI阳性患者,7d内复查MRI或CT,将其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分别比较两组的发病特点及DWI表现,并测量ADC值、rADC值,分析其意义.结果 TIA组ADC值(630.4 ±25.9)×10-3 mm2/s,脑梗死组ADC值(495.2±60.O)×10-3 mm2/s(t=6.669,P=0.000),TIA组rADC值82.1%±5.6%,脑梗死组rADC值62.6%±7.4%(t=7.013,P=0.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IA组患者DWI病灶ADC值适度下降,而脑梗死组ADC值明显下降,发病早期可以通过比较ADC、rADC值鉴别TIA和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脑脓肿(BA)与脑内囊性肿瘤(BC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确诊的21例BA和33例BCT患者,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BA与BCT囊变区的ADC值。结果 21例BA患者在DWI上均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62士0.18)× 10~3mm~2/s;33例BCT患者中30例在DWI上呈低信号,另3例呈等信号,囊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2.37±0.34)× 10~3mm~2/s。BA与BCT的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DWI与ADC值能有效区分BA与BCT病灶内囊液的水分子扩散差别,对BA和BCT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雌激素受体在人类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在人类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所分泌激素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55例垂体腺瘤中ER蛋白及ERmRNA的表达,并采用S-P法对其中53例标本进行激素分型.结果在不同性别及不同病程垂体腺瘤患者中,ER蛋白及ER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不同体积垂体腺瘤中,ER蛋白及ERmRNA表达阳性率有随肿瘤体积增大而增高的趋势,但ER蛋白表达仅在大腺瘤组和巨大腺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53例大腺瘤及巨大腺瘤中,部分PRL、FSH、LH单激素腺瘤及部分多激素腺瘤有ER蛋白及ERmRNA表达,而全部GH、ACTH、TSH单激素腺瘤均无ER蛋白及ERmRNA表达,4例无功能腺瘤均无ER蛋白表达,仅1例有ERmRNA表达.结论垂体腺瘤患者的性别和病程不影响肿瘤组织中ER的表达.推测ER蛋白及ERmRNA表达与垂体腺瘤的高增殖性及垂体腺瘤的激素分泌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质地垂体腺瘤的术前MRI预测及显微手术切除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过术前MRI来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临床意义及不同质地垂体腺瘤的手术处理技巧。方法收集本院显微手术治疗的306例大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重点调查术前MRI对肿瘤质地的评估结果及不同质地肿瘤的切除情况。采用Iuchi等的方法对肿瘤质地进行评估,即T2加权像肿瘤信号越低,质地越坚韧;信号越高,质地越软。结果T2加权像的信号强度值位于5~30的有38例,30~36有132例,60~100有136例。该结果与术中证实的结果基本相符。质地坚韧、中等及质软者全切除率分别为25%、83.6%、98.4%。结论MRI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垂体腺瘤的质地,借此选择适当的手术人路及显微切除技术方式对改进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纤维化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表达的关系。方法  38例垂体腺瘤标本分为质地韧 (纤维化 )组 6例与质地软 (非纤维化 )组 32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 β1的表达并以天狼猩红染色法检测其胶原含量。结果 纤维化与非纤维化组胶原含量为 (2 0 .95± 8.4 2 ) %、(7.98± 5 .18) %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1) ;TGF β1mRNA表达量为 0 .79± 0 .15、0 .4 2± 0 .2 0 ;蛋白表达量为 0 .6 4± 0 .2 0、0 .32± 0 .4 0 ,两者差异显著 (P<0 .0 1) ;且TGF β1的表达与胶原含量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垂体腺瘤纤维化的显著病理特征是胶原过度沉积 ,TGF β1可能在垂体腺瘤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MR评价垂体腺瘤质地及与其胶原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利用MR测量垂体腺瘤不同质地的信号强度,并分析其与肿瘤胶原含量间的关系。方法57例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术前均行MR检查,根据术中肿瘤硬度分为质地韧组(8例)与质地软组(49例),标本行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其胶原含量。结果纤维化与非纤维化组T1WI瘤体/灰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31±0.31、1.16±0.26;T1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01±0.25、0.91±0.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瘤体/灰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83±0.28、1.84±0.51;T1+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56±0.24、1.46±0.3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WI瘤体/灰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15±0.26、1.57±0.46(P(0.05);T2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48±0.39、2.10±0.61,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胶原含量分别为20.03%±7.99%、7.87%±4.82%,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2WI瘤体/灰质、T2WI瘤体/白质与胶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31、r=-0.726,P均(0.01)。结论术前MR可以预测垂体腺瘤的质地;其中以T2WI瘤体/白质为预测指标为最佳。胶原含量影响垂体腺瘤质地,MRI上T2WI可以反映其胶原含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纤维化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关系.方法 38例垂体腺瘤标本分为质地韧(纤维化)组6例与质地软(非纤维化)组32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的表达并以天狼猩红染色法检测其胶原含量. 结果纤维化与非纤维化组胶原含量为(20.95±8.42)%、(7.98±5.18)%,两者差异显著(P<0.01);TGF-β1 mRNA表达量为0.79±0.15、0.42±0.20;蛋白表达量为0.64±0.20、0.32±0.40,两者差异显著(P<0.01);且TGF-β1的表达与胶原含量呈正相关(P<0.01). 结论垂体腺瘤纤维化的显著病理特征是胶原过度沉积,TGF-β1可能在垂体腺瘤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DWI结合ADC值对侧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油市人民医院30例侧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6例脉络丛囊肿,9例脉络丛肿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观察病变形态、大小、位置,T1WI、T2WI、T2-FLAIR及DWI(b=0, 1 000 s/mm2)信号特征,分别测量脉络丛黄色肉芽肿、脉络丛囊肿、脉络丛肿瘤以及侧脑室脑脊液ADC值。结果 30例脉络丛黄色肉芽肿发生于60岁及以上年龄组18例(60%),60岁以下组12例(40%)。病灶大小0.4~2.4 cm,29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1例位于侧脑室体部;发生于双侧26例,单侧4例,左、右侧各2例。病灶均呈结节状,T1W表现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均匀高信号,T2-FLAIR表现为等、稍高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呈等、稍低信号,ADC值(1.85±0.38)×10-3mm2/s,同时测得脉络丛囊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MR I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可能性,及其与肿瘤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57例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根据术中肿瘤硬度分为质地韧(纤维化)组8例与质地软(非纤维化)组49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 I检查并测量T1加权像(T1W I)、T2加权像(T2W I)、T1增强像(T1 W I)上肿瘤与灰、白质的信号强度比(瘤体/灰质、瘤体/白质);标本行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其胶原含量。结果纤维化与非纤维化组T W I瘤体/灰质分别为1.31±0.31、1.16±0.26;T1W I瘤体/白质分别为1.01±0.25、0.91±0.18,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1 W I瘤体/灰质分别为1.83±0.28、1.84±0.51;T1 W I瘤体/白质分别为1.56±0.24、1.46±0.37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2W I瘤体/灰质分别为1.15±0.26、1.57±0.46(P<0.05);T2W I瘤体/白质分别为1.48±0.39、2.10±0.61(P<0.01)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胶原含量分别为20.03%±7.99%、7.87%±4.82%,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T2W I瘤体/灰质、T2W I瘤体/白质与胶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31、r=-0.726,P均<0.01)。结论术前MR I可以预测垂体腺瘤的质地;其中以T2W I瘤体/白质作预测指标为最佳,T2W I瘤体/白质小于1.9者提示腺瘤质地较硬。胶原含量影响垂体腺瘤质地,MR I上T2W I瘤体/白质、T2W I瘤体/灰质可以反映其胶原含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与小脑脚MRI T2加权成像信号强度(TCTI)比值预测肿瘤质地在颅底中线脑膜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ETA)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行ETA切除的20颅底中线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 T2像,计算TCTI比值。以术中评估为准,判断肿瘤质地,分为质软和质韧。结果 根据术中评估,肿瘤整体质韧6例(质韧组),肿瘤整体质软14例(质软组)。质韧组2例(33.3%)和质软组11例(79.0%)获得肿瘤全切除。质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质软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20例TCTI比值中位数为1.7(四分位间距1.3~2.4);质韧组TCTI比值中位数为1.6(四分位间距1.3~1.7),4例(66.7%)TCTI比值<1.6;质软组TCTI比值中位数为1.8(四分位间距1.3~2.4),13例(92.9%)TCTI比值≥1.6。TCTI比值≥1.6判断肿瘤质软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6.7%。术后随访6~37个月,中位数25.0个月;质韧组1例复发,TCTI比值为1.3。结论 肿瘤质地与ETA切除颅底中线脑膜瘤的效果相关。术前TCTI比值可作为预测肿瘤质地的可靠指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质韧的脑膜瘤,建议采用传统的经颅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提高b值后的影像学表现,探讨TIA患者DWI高b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临床诊断的TIA而结构影像学(CT,MRI)无责任病灶的TIA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行常规MRI和不同b值DWI(b=1000、b=2000和b=3000)检查。比较DWI不同b值对TIA责任病灶的敏感性、病灶范围及图像伪影的影响,定量分析TIA责任病灶的体积大小、ADC值变化。结果提高DWI b值,并没有提高发现TIA患者责任病灶的敏感性,但可以发现部分病例存在更多层面的责任病灶。定性分析发现全部患者的责任病灶随着b值的提高,病灶显示更明显,在25例DWI阳性病例中有12例,12/25例患者责任病灶的范围有所增加。当b值过度提高(b=3000),会降低图像的质量,导致伪影加重,而不易区分真正的责任病灶。定量分析发现随着b值的提高,责任病灶的平均体积也在增加(P<0.05),而ADC值却在下降(P<0.05)。结论提高DWI b值(b=2000,b=3000)更有助于反应TIA患者责任病灶的体积,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微小的不易发现的病灶,但b值过度提高(b=3000)会降低图像的质量,因此建议取DWI(b=2000)对诊断及评估TIA患者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垂体腺瘤形成中的作用,以及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垂体腺瘤临床特征之间关系。方法 分别提取64例垂体腺瘤患者(垂体瘤组)和32例非垂体瘤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的P16基因,用亚硫酸修饰、PCR扩增、基因克隆及平板克隆测序等技术检测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比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P16基因甲基化比例,以及对垂体瘤组中不同肿瘤大小、内分泌功能、复发、瘤卒中、侵袭性、年龄及性别临床特征患者的P16基因的甲基化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1)垂体瘤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2)巨腺瘤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大腺瘤组和微腺瘤组(均P 0. 05),大腺瘤组与微腺瘤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3)无功能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激素分泌组(P 0. 05);(4)侵袭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 0. 05);(5)≥41岁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30~35岁组和36~40岁组(均P 0. 05),30~35岁组与36~40岁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6)复发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初发组(P 0. 05);(7)伴瘤卒中组与无瘤卒中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8)男性组与女性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结论 P16基因甲基化与垂体腺瘤的形成、大小、内分泌功能、侵袭性、是否复发以及患者年龄密切相关,而与是否伴有瘤卒中及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神经肽Y(NPY)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索NPY对肿瘤内分泌及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收集垂体瘤手术标本59例,其中垂体腺瘤57例,垂体增生2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研究NPY在垂体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全部组织均有NPY表达,其中促性腺细胞腺瘤表达水平最高,是泌乳素腺瘤的9.3倍(P〈0.05),无功能腺瘤的5.8倍(P〈0.01),生长激素腺瘤的2.7倍(P〈0.01)。(2)不同类型垂体腺瘤之间,NPY表达与肿瘤增殖指数呈负相关(P〈0.05)。(3)NPY在生长激素腺瘤中的表达与血清生长激素浓度呈正相关(P〈0.05)。(4)垂体卒中组NPY的表达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5)。结论 NPY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有关;与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相关,NPY对肿瘤细胞增殖发挥抑制作用:生长激素腺瘤NPY表达水平与其内分泌行为相关:NPY对肿瘤血液动力学变化和肿瘤血管形成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溴隐停影响泌乳素垂体腺瘤质地及肿瘤卒中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溴隐停对泌乳素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及对肿瘤质地的影响和腺瘤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行手术切除的具有完整影像学、病理学和随访资料的垂体泌乳素腺瘤93例。并且按照术前是否服用过溴隐停分为两组:溴隐停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中和术后病理发现溴隐停组的肿瘤体积缩小,组织质地较韧,纤维组织较多;对照组的肿瘤质地较稀软,纤维成分较少。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1)。另外还发现溴隐停组的腺瘤较易发生卒中(P〈0.01)。结论服用溴隐停可以使泌乳素垂体腺瘤体积变小,质地变韧,泌乳素分泌水平下降,临床症状减轻,但可能是肿瘤卒中的潜在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75例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有无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分为卒中组(88例)与非卒中组(78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组患者中,抗栓药物治疗史、肿瘤复发或残留、有介入手术或介入造影史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微腺瘤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腺瘤(OR=0.189,95%CI:0.069~0.522,P=0.001)、抗栓药物治疗史(OR=4.168,95%CI:1.611~10.785,P=0.003)、溴隐亭治疗(OR=2.912,95%CI:1.156~7.34,P=0.023)、肿瘤复发或残留(OR=2.787,95%CI:1.179~6.59,P=0.020)是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存在大腺瘤、抗栓药物治疗史、溴隐亭治疗、肿瘤复发或残留等情况的垂体腺瘤患者较易发生垂体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垂体ACTH腺瘤中的细胞角蛋白CK7和CK20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8例垂体ACTH腺瘤切片中的CK7和CK20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CK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有无Cushing综合征无关,但在侵袭性垂体ACTH腺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侵袭性ACTH腺瘤(P〈O.05);CK20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和侵袭性及有无Cushing综合征无关;CK7与CK20在垂体ACTH腺瘤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垂体ACTH腺瘤中有CK7和CK20的高表达:CK7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垂体ACTH腺瘤侵袭性的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泌乳素腺瘤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影像特点,泌乳素水平,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科手术治疗的84例(男23,女61)泌乳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肿瘤生长方式、血清泌乳素水平分类,与其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男性患者中高泌乳素者(69.6%)明显多于女性(40.9%)。高泌乳素组中,男性患者均为广泛侵袭性生长的巨大腺瘤(100%)。女性高泌乳素组中,肿瘤大小与激素关系不明显而与生长方式相关。女性泌乳素腺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男性。结论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术前的激素水平、影像特点和肿瘤生长方式的综合评估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