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KM小鼠种子群体进行群体遗传质量分析与评价。方法利用筛选出的30个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对种群中随机抽取的30只KM小鼠样本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利用STR扫描技术进行测定,用Popgen1.32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KM小鼠种子群体共得到123个等位基因型,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3989,平均杂合度为0.5342,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735。结论上海分中心KM小鼠种子群体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和多样性,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概貌特征。  相似文献   

2.
6个群体KM小鼠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 6个种群的 2 8日龄 KM小鼠的血液生化和血常规作了测定 ,有关数据经 SPSS软件处理 ,并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6个种群间的血液生化和血常规值有明显差异。作者对引起种群间生理生化差异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并提出了保持中国 KM小鼠遗传多样性的建仪6个群体KM小鼠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比较@顾坚忠$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朱冬琴$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陈国强$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赵国际$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中心!上海201615 @施美莲$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中心!上海201615…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微卫星DNA技术对A单位NIH小鼠和B单位NIH小鼠的遗传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利用30个微卫星位点对2个NIH小鼠种群进行PCR扩增和STR扫描,借助统计软件Popgene 1.32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A单位NIH群体获得74个等位基因型,平均杂合度为0.3108,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637;B单位NIH群体获得76个等位基因型,平均杂合度为0.3257,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777。群体间比较显示,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3932,遗传一致性指数0.3971,遗传距离为0.9235,群体差异显著。结论两个NIH小鼠群体间存在严重的遗传分化,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封闭群群体。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建立小鼠冷冻胚胎和精子SNP(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分型方法,用于冷冻胚胎和精子快速遗传鉴定方案。方法 本研究以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提供的小鼠冷冻胚胎和精子为样本,采用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和PCR-LDR分型技术建立小鼠冷冻物SNP遗传鉴定方法。结果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能大幅度增加冷冻胚胎样本的DNA总量;PCR-LDR分型方法适用于小鼠全基因组45个SNPs的分型;分型确定C57BL/6, BALB/c, FVB/NJ 等胚胎和精子各10种近交系,SNP位点信息与测序结果一致;小鼠冷冻胚胎个数与SNPs检出个数成正比,当胚胎数达到12以上时SNP检出率100%。结论 实现近交系小鼠冷冻胚胎和精子快速SNP基因分型,及遗传质量鉴定。  相似文献   

5.
应用电泳方法和Festing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北京、上海、长春三大地区的四个中国KM小鼠的主要群体展开调查,并与近年从美国引进Swiss来源的NIH小鼠群体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中国KM与NIH小鼠群体在Es-3,Es-10,Got-2,Glo-1,Gpt-1,和Mpl-1座位的等位基因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两者间遗传距离为0.131±0.011,证实中国KM小鼠为非Swiss来源的另一亚种。2.KM小鼠各亚群间等位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亚群间遗传距离为0.008~0.027,与群体封闭时间成正相关.3.对群体生化和下颌骨形态学数据聚类分析表明S:KM在四个KM亚群中为特殊的一类,提示不同地区KM亚群存在的遗传差异可能对实验重复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和分析国内5个C57BL/6J小鼠生产群的遗传质量状况,为生产单位对其进行遗传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用本实验室筛选出的分布于17条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42个富含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通过PCR扩增和STR扫描的方法 对北京、上海和南京三个地区5个单位提供的C57BL/6J小鼠进行遗传学质量分析.结果 上海和南京地区2个单位C57BL/6J小鼠在42个微卫星位点均呈现单态性.北京地区的3个群体中,京1群体的3号动物在D15Mit105 位点上呈现群内多态性,并且该群体动物在D10Mit3位点与其余的4个群体呈现群间多态性.京 2群体的8号动物在D14Nds1位点、6号动物在D2Nds3位点呈现群内多态性.京3群体的1号动物在D7Mit238位点呈现群内多态性.结论 上海和南京地区C57BL/6J小鼠遗传一致性良好,而北京地区的3个主要生产单位的C57BL/6J均存在遗传差异,需引起有关生产和使用单位注意.  相似文献   

7.
中国昆明小鼠生化基因标志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的某些酶和蛋白质具有多态性,已成为研究小鼠遗传结构的标志,也是控制其遗传质量的良好指标。目前,国内外对现有近交系小鼠各品系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对远交系和来自非近交原种的封闭群动物的研究尚少。昆明小鼠是我国1946年由印度Hoffikine研究所引入云南昆明,以后陆续在全国各地繁殖饲养,称为昆明(Kun Ming)小鼠(简称KM小鼠),已成为广泛应用于我国生物医学领域内进行科研工作的远交品系实验动物。但由于对KM小鼠本身开展的研究工作甚少,使得许多应用KM小鼠进行的实验结果,难以进行国际交流。我们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对KM小鼠群体中7个生化标志进  相似文献   

8.
封闭饲养近40年,繁殖达140代的中国昆明系小鼠(KM),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药品生物制品检定。但其遗传背景尚缺乏完整的了解,各地区饲育的群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状况也不清,以至未获国际公认和注册。为了研究并确定KM的遗传特性,本研究组按课题分工,根据Festing创立的小鼠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北京、上海和长春3地区4个群体KM进行了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9.
三个远交群小鼠群体遗传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上海地区 ICR 系小鼠的2个远交群和昆明系(KM)小鼠的1个远交群共120只小鼠,用同工酶电泳法和免疫双向扩散法在10个位点上进行了基因型测试,分别计算其表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对 ICR 群体之间、ICR 与 KM 群体之间以及国内外 ICR 群体之间的遗传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被测3个群体和对照用1个群体中,ICR 群体Ⅰ的遗传性状同对照群相近,ICR 群体Ⅱ的遗传性状同 KM 群体相近。本文还探讨了 ICR小鼠和 KM 小鼠的历史渊源与其遗传特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西藏小型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西藏小型猪的群体遗传结构.方法 针对所优选出的40个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对35头南方医科大学饲养的西藏小型猪样本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采用STR扫描技术进行测定,分析西藏小型猪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西藏小型猪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6187,平均杂合度为0.757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7463.结论 西藏小型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符合封闭群动物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裸鼹鼠骨髓巨噬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并通过与小鼠骨髓巨噬细胞进行比较研究其吞噬功能.方法 分离裸鼹鼠骨髓细胞,在含60 ng/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完全培养基的诱导下,体外贴壁培养6~7 d,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裸鼹鼠骨髓细胞诱导结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贴壁细胞表面抗原CD11b和F4/80的阳性率,鉴定骨髓巨噬细胞的纯度;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根据荧光强度比较裸鼹鼠和ICR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 通过本方法获得的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且细胞表面抗原CD1 1b和F4/80的阳性率均高于80%;裸鼹鼠与ICR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分别为99.87%士0.13%和88.79%±0.90%.结论 本文建立的方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体外分离培养裸鼹鼠骨髓巨噬细胞的方法,且能够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巨噬细胞.裸鼹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高于小鼠骨髓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国内两家不同单位的封闭群豚鼠开展群体遗传学分析,为封闭群豚鼠遗传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筛选获得的2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及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两个不同封闭群豚鼠进行遗传检测,计算其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在两个豚鼠群体中共发现等位基因121个,每位点等位基因数2~10个,平均4.84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52。两个群体分别检测到103和116个等位基因;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195和0.583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59和0.518;两个群体分别有5个位点和6个位点HWE检验P0.05,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子缺失检验表明,两群体在偏离遗传平衡的位点大多数表现出显著的杂合子缺陷(P0.05)。群体间不同微卫星位点的平均Fst值为0.1056,表明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为中等;Nei’(1972)遗传距离和Nei’(1978)无偏遗传距离分别为0.3302和0.3204。结论两个种群都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特征。个别位点偏离遗传平衡,推测在饲养繁殖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近交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13.
微卫星DNA分析国内24个近交系小鼠遗传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微卫星位点对国内24种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状况分析。方法用前期筛选的富含多态性和等位基因数多的30个小鼠微卫星位点,合成荧光标记引物,对近交系小鼠基因组DNA进行PCR的扩增,经STR扫描对各近交系小鼠品系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24个近交系小鼠品系中,有16个品系在品系内在30个位点上均具有相同基因型。而在不同品系间同一位点具有多态性,可初步对不同品系进行鉴别区分。其余品系内个别动物存在多态性。结论所选位点可以参考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检测分析,并进行初步品系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高度免疫缺陷小鼠进行遗传背景的检测分析,旨在发现经遗传修饰的小鼠遗传背景是否符合近交系遗传特征。方法对收集到的4种不同来源以NOD为背景的高度免疫缺陷小鼠,选取30个微卫星DNA位点进行PCR检测,通过凝胶电泳结果和STR扫描确定基因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 4组20个样本中共有17个位点呈现多态性,A、B两组小鼠30个微卫星位点表现为纯和,其他两组小鼠中不同位点均出现杂合个体;A、B两组遗传距离最小,保持着较高的遗传相似度。结论研究表明,不同来源高度免疫缺陷小鼠遗传背景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微卫星标记对封闭群和近交第五代WHBE兔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封闭群白毛黑眼(WHBE)兔和近交第五代(F5)WHBE兔的微卫星结构的变化,寻找针对WHBE兔品系的遗传监测基因位点并应用于实际监测。方法利用21个微卫星位点,通过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封闭群和近交F5代WHBE兔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和对比。结果在21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扩增产物稳定并且具有多态性的11对微卫星引物。封闭群WHBE兔在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为3-8个不等,11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344个,平均杂合度为0.495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130,多位点累积个体识别率达到100%,多位点累积非父排除概率(CPE)在双亲信息都是未知情况下的为0.9683,而在得知任一亲本信息的情况下,CPE值为0.9980;近交F5代WHBE兔在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为3-9个不等,11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8132个,平均杂合度为0.380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241,多位点累积个体识别率达到100%,多位点累积非父排除概率(CPE)在双亲信息都是未知情况下的为0.9264,而在得知任一亲本信息的情况下,CPE值为0.9933。在10个封闭群WHBE特有的等位基因中(与日本大耳白兔、新西兰兔DNA多态性比较),其中7个微卫星位点的8个等位基因为封闭群与近交F5代WHBE兔所共同特有。近交F5代WHBE兔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平均杂合度均比封闭群低,说明经过5代培育,近交F5代的基因纯合度高于封闭群,具有更优的遗传稳定性。结论本研究选取的21个微卫星位点中的11个适用于WHBE兔近交系培育的遗传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丰富昆明小鼠的遗传学数据,探究其遗传监测方法,应用微卫星和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不同昆明小鼠种群进行遗传分析。方法从辽宁省两个种群选择SPF级昆明小鼠各30只,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10个多态信息丰富的微卫星位点,以PCR扩增和PAGE电泳分型技术测定两个种群的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遗传距离(DA)等遗传参数;常规方法测定下颌骨11项形态变异参数。结果两个昆明小鼠种群共检测出28个等位基因,31个基因型,he为0.472,PIC为0.382;A种群共检出27个等位基因,28个基因型,he为0.525,PIC为0.402,B种群共检出26个等位基因,27个基因型,he为0.418,PIC为0.361,两个种群遗传距离为0.07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B种群。两个种群下颌骨形态存在差别,有5项参数达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结论两个昆明小鼠种群的遗传距离相近,存在微弱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北京地区中国农大小型猪三个亚系群体进行遗传质量评价与分析。方法利用DB11/T828.3-2011中的25对微卫星引物,对3个中国农大小型猪亚系群体进行微卫星分型,利用群体遗传分析软件Popgen32对所得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农大I系、农大II系和农大III系小型猪群体分别得到130、122和138个等位基因,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6759、0.5967、0.677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344、0.5540、0.6403;农大II系和农大III系的遗传距离为0.4251,农大I系与农大II系的遗传距离为0.2084。结论三个亚系中,农大II系和农大III系小型猪均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培育近交系豚鼠品系,建立检测豚鼠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 采取近交与回交、单线与优选繁育、选择与淘汰等方法,试图将Zmu-1:DHP远交系豚鼠培育成Zmu-1:DHP近交系豚鼠。用15对已筛选出的豚鼠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另行报道),对该近交系及参照的Zmu-1:DHP远交系和Zmu-2:DHP近交系豚鼠DNA样本进行PCR,通过产物电泳条带分析相关品系的遗传结构,评价各品系遗传纯合性。同样方法研究Zmu-1:DHP近交系各支系豚鼠的遗传结构,评价各支系的遗传纯合性。结果 经过13年培育,获得8个20代以上的近交豚鼠支系(窝),每个支系分别有1-3只。经鉴定,Zmu-1:DHP近交2系的基因频率达到86.7%,分别高于Zmu-1:DHP远交系的6.7%及Zmu-2:DHP近交系的66.7%;其位点平均基因数为1.13个,分别低于Zmu-1:DHP远交系的2.47个及Zmu-2:DHP近交系的1.33个;Zmu-1:DHP近交系基因型频率也高于其他品系。Zmu-1:DHP近交系的基因类型均包含在Zmu-1:DHP远交系的基因内,但缺少Zmu-2:DHP近交系所携带的2个特征基因。Zmu-1:DHP近交系8个支系的基因纯合率各不相等,第2、8支系基因纯合率较高。结论 Zmu-1:DHP近交系与Zmu-1:DHP远交系之间既有同源性,又有特异性,Zmu-1:DHP近交系第2支系基本培育成新的近交系豚鼠,多个近交支系的形成有利于筛选具优势性状的支系。Zmu-2:DHP黑色近交系携带白色品系未有的微卫星标记,可能携有与毛色性状关联的优越性状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