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研究那格列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分为那格列奈组与格列吡嗪组,干预8周后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步记录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那格列奈治疗后各点血糖水平及HbA1C均较治疗前下降,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的下降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那格列奈组与格列吡嗪组间治疗后餐后2 h血糖有显著性差异(P〈0.05)。那格列奈治疗后胰岛素释放试验示胰岛素分泌高峰出现于餐后60 min,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较格列吡嗪组同点数值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那格列奈在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同时,更好地降低餐后血糖,且促进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格列萘类药物为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使用后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格列萘类药物主要有瑞格列萘和那格列萘两大类,那格列萘是继瑞格列萘后第二个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那格列萘降低血糖的效果和瑞格列萘相当,安全性优于瑞格列萘,适合者治疗70岁以上的Ⅱ型糖尿病患[1].  相似文献   

3.
高春华 《医学争鸣》2008,29(2):I0001-I0001
0引言 临床常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检测2型糖尿病(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格列奈类是一种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以增强葡萄糖刺激胰岛素(Ins)的释放.本研究采用药物瑞格列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RG-OGTT),共同刺激胰岛β细胞,观察胰岛素和血糖的变化,从而确定胰岛β细胞的早期相分泌功能和储备功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常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混胰岛素、二甲双呱、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7~2010年186例初诊2型糖尿病进行为期3个月的预混胰岛素、二甲双呱、吡格列酮联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血清C肽、餐后2h血糖、餐后2h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及不用服药1年的血糖达标率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联合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C肽及餐后2h血糖、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用服药1年的血糖达标率为51.61%(96例)。结论预混胰岛素、二甲双呱、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6.
餐后高血糖对糖尿病并发症有显著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已显示 ,餐后高血糖比餐前高血糖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更显著的关联[1] 。近年来 ,国内外都比较重视对餐后血糖的研究和控制[2 ] 。本研究旨在研究已经使用预混胰岛素餐后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 ,加用格列吡嗪控释片后对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治疗早期 2型糖尿病对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早期 2型糖尿病 6 0例 ,随机分组 ,治疗组应用吡格列酮 ,对照组应用格列本脲 ,疗程 1 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行 75 gOGTT ,测定空腹、服糖后 30min ,1 2 0min血糖、血胰岛素 ,治疗前后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FBG、PBG均明显下降 ,PBG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FINS、P1 2 0 INS、TG、CRP下降 ,P3 0 INS、IAI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吡格列酮在明显降低血糖的同时 ,能够提高早期 2型糖尿病 β细胞早期胰岛素分泌 ,保护和恢复早期 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瑞格列奈治疗 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胰岛β -细胞的影响 ,并与格列吡嗪相比较。方法 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诊断为 2型糖尿病的病人 118例 ,分别应用瑞格列奈与格列吡嗪治疗 12周 ,观察其治疗前后血糖、HbA1c、血浆胰岛素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空腹血糖、餐后 2小时血糖、HbA1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P <0 .0 5 ) ,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浆胰岛素较治疗前有显著上升 (P <0 .0 1) ,瑞格列奈治疗组上升幅度小于格列吡嗪治疗组 ,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瑞格列奈可有效恢复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 ,餐时服用可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且不会加速胰岛细胞的功能耗竭 ,并极少发生低血糖反应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血糖波动性的临床意义及其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有密切关系.血糖大幅波动可能通过激发多种代谢途径而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损伤.临床造成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过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未经合理控制的餐后高血糖和治疗不当导致的低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格列萘类胰岛素促泌剂及速效、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等新剂型的出现,使糖尿病的治疗更加精细和安全,血糖控制更加严格和平稳,为减少血糖波动提供了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
陈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9):1072-1073
目的:观察不同作用机制的非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应用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人160例,随机分为A组(二甲双胍+拜唐平组);B组(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组);C组(拜唐平+吡格列酮组),治疗16周。结果:16周末,A、B、C三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基线显著降低(P<0.01)。结论:应用非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好,无增重及重度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除噻唑烷二酮类及双胍类以外的降糖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肝功能及脂肪肝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在降低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改善肝功能、血脂、脂肪肝程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具有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肪肝的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血清真胰岛素、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和格列齐特缓释片组,进行为期4周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两种药物治疗前后测定空腹和标准餐后血糖、血清真胰岛素和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并用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评价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相似;瑞格列奈较格列齐特缓释片显著改善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P =0.018);瑞格列奈能显著降低餐后240 min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P =0.012);格列齐特缓释片能显著降低餐后180 min(P =0.014)和240 min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P =0.002)。结论  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降糖效果相当;瑞格列奈可改善早相胰岛素分泌,其作用强于格列齐特缓释片;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均能降低餐后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提示这两种促泌剂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延缓其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和发展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亚君  李文国  陈志媛   《中国医学工程》2010,(3):111-112,114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对门诊初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56例患者分为甘精胰岛素组和格列吡嗪;一组采用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每日定时注射0.2U·kg^-1;一组采用格列吡嗪治疗,每日早、晚餐前口服5mg;8周后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波动程度、低血糖发生率及空腹血清C肽、餐后2hC肽水平。结果甘精胰岛素在血糖控制上与格列吡嗪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血糖波动程度和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优于格列吡嗪组(P〈0.05);甘精胰岛素组的空腹C肽、餐后2hC肽的水平高于格列吡嗪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老2型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低血糖发生率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檗碱加吡格列酮治疗早期Ⅱ型糖尿病对早期胰岛素分泌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小檗碱加吡格列酮,对照组应用吡格列酮,疗程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行75gOGTT,测定空腹、服糖后30min、120min血糖、胰岛素,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脂联素、CRP,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两组病例FPG、PPG、TG、CRP、FINS、P120INS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脂联素、IS1、P30INS明显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檗碱加吡格列酮在明显降低血糖的同时,提高脂联素水平,提高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早期胰岛素分泌,保护和恢复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吡嗪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按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诺和灵30R+格列吡嗪"治疗)和实验组(给予"甘精胰岛素+格列吡嗪"治疗),就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三餐前、三餐2h后的血糖水平和空腹C肽、餐后2hC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但实验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经治疗8周后C肽水平及HbAlc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更能够有效保护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初发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初发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30例)及格列吡嗪组(30例),服用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FBG,2 h PG)、餐后1 h及2 h胰岛素(1 h Ins,2 h 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FBG及2 h PG、HbA1c均明显下降(均P<0.05).与格列吡嗪组比较,瑞格列奈组2 h PG明显下降(P<0.05),1 h Ins明显升高(P<0.05).格列吡嗪组治疗后2 hIns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瑞格列奈组无明显变化.瑞格列奈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上升,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下降(均P<0.01),而格列吡嗪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瑞格列奈可改善胰岛素早期分泌时相,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并具有抗氧化能力,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对T2DM患者有额外的益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伏格列波糖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伏格列波糖治疗组36例,格列吡嗪治疗组32例,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测定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空腹及餐后2h血糖和胰岛素。结果 2组于治疗后HbA1C),空腹及餐后2h血糖和胰岛素。结果 2组于治疗后HbA1C,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伏格列波糖组餐后2h血糖下降幅度大于格列吡嗪组,空腹及餐后2  相似文献   

18.
赵林艳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083-1083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的障碍和在肝脏、脂肪组织和骨骼肌中的胰岛素抵抗。临床上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以解除高血糖的胰岛细胞毒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避免和延缓各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以往的观察多为以单纯胰岛素控制血糖,本实验旨在对胰岛素配合吡格列酮与单纯胰岛素这两种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和格列齐特缓释片组,进行为期4周的平行对照研究,两种药物治疗前后测定空腹和标准餐后血糖、血清真胰岛素和胰岛素原水平,用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评价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降低血糖的效果相似(P0.05);与格列齐特缓释片相比,瑞格列奈促进餐后真胰岛素分泌(P0.05),并使真胰岛素分泌峰值前移至90 min;瑞格列奈恢复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作用显著高于格列齐特缓释片(10.89 vs 6.31,P0.05);瑞格列奈还显著降低空腹、餐后30、45、60、90、120和180 min的胰岛素原/真胰岛素比值(P0.05)。结论瑞格列奈可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相胰岛素分泌,降低胰岛素原/真胰岛素比值,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中国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格列美脲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有效的磺酰脲类药物,市售常见为格列美脲片,其水中难溶而导致其制剂多样性开发受限,固体分散体、包合物、微乳、纳米混悬剂及其他技术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药物溶解度,希望为其新剂型开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