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卫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95-2095
许多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都具有潜在行走能力。近年来,许多学都在研究步态训练对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的步行能力的功效。步态训练实验方法主要有功能性电刺激(FES)和成重支持(BWS),减重支持常与药物联合应用。结果显示,两均能有效改善患步行能力。采用减重、功能性电刺激和踏车训练联合治疗提高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的步行能力。所有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损伤后步行能力至少在1年内无明显改善。经本实验训练后,不论是在踏车时,还是在地面步行速度均有改善,同时还可改善下肢力量。  相似文献   

2.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减重助步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针对中风后步行障碍的患者 ,国外试用减重支持与活动平板对其步态及坐站平衡进行训练 ,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运用该方法 ,是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一些学者把统计患者在训练前后的步行速度作为衡量步行能力的标准 ,结果显示患者的步行能力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儿童脊髓损伤发病率逐年增高,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康复的研究重点,运动训练是其主要的干预方式。现代智能康复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包括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等,在儿童脊髓损伤的功能康复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旨在综述运动训练在儿童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最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最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机器人设备能够在精确控制的环境下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重复性的高强度较长时间的步态训练,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目的:探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2名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参加Lokomat步态训练5.5个月,于训练前、训练后6,12周及训练5.5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s,LEMS)、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及Berg平衡量表测试。结果与结论:两名患者经过Lokomat自动步态训练,虽然LEMS分数无明显提高,但其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这说明机器人自动步态训练能够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行走能力障碍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 :对 3 1例T12 ~L2 脊髓损伤患者在传统康复基础上 ,运用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 ,Fugl Meyer评定法 ,Barthel指数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 1例患者经过减重步行训练后 ,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提高 (P <0 .0 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康复疗效观察。材料与方法:将60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取用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造成残疾的重要原因,改善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是SCI患者康复治疗的首要目标。虽然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不同运动训练方式均能有效促进SCI后运动功能恢复,有研究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步行训练方式进行的Meta分析[1],指出减重步行训练、功能性电刺激等疗效比较肯定,但对其明确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尚不清楚。采用脊髓损伤实验动物研究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成为脊髓损伤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重步态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实施减重步态训练。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步行能力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完成相关治疗及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ASIA)、功能综合(FCA)、步行能力(FCA)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定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减重步态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双支撑期、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SI)、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减重量。结果全部患者完成规定训练。LEMS、左下肢步长、右下肢步长、左下肢双支撑期、右下肢双支撑期、左下肢单支撑期、右下肢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地面步速、减重量,训练前、中、后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步态训练机器人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11.
宋达  施加加  裴海荣  王平 《中国康复》2017,32(2):106-108
目的:观察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增加下肢踏车训练(RT300踏车训练系统),观察组在踏车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FES)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Berg评定法(BBS),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BBS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进行减重支持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MA、BBS、FAC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Berg、FAC评定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FMA、BBS、FAC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较传统方法结合减重训练更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骨骼肌萎缩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及早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大腿周经测量、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减重组患者还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前后进行下肢大腿中部肌肉MRI检查。结果减重组患者训练后,MRI示下肢肌肉均较训练前相对肥大。减重组步行能力、10m步行速度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大腿周经、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不仅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引起的下肢骨骼肌萎缩,而且能够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S)结合减重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将其制作成T8~9脊髓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简称模型组,术后未给予特殊处理)、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电刺激组,术后给予硬膜外电刺激)、减重跑台治疗组(简称减重运动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和减重跑台训练结合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治疗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及硬膜外电刺激)。于术前及术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对各组实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于术后8周时取各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进行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结果减重运动组和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和NF200染色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减重运动组(P<0.05),但治疗组和减重运动组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ESCS及减重运动训练均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步行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功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刺激脊髓损伤下位中枢模式发生器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36例ISCI患者(分类为ASIA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8例).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 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减重组患者ASIA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的恢复好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杨婷  林强  程凯  杨倩  谢增艳 《中国康复》2017,32(6):451-454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快速步行训练,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4周后,2组PCI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6MWD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静息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值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观察组的PC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6MWD、静息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和传统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都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的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降低生理耗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治疗作用,并对临床效果做出初步的康复评定。方法:对21例脑卒中或脑损伤后所致步态异常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进行康复评定。结果:21例患者经治疗后步态异常均取得明显改善,训练前21例患者步行分级均≤5级,训练后功能性步行分级为3级患者2例,4级患者7例,5级患者12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训练前60~41分患者7例,60~99分14例,训练后60~41分4例,60~99分11例,100分6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方法,在脑功能损伤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功能电刺激减重活动平板运动训练对平地步行速度、活动平板步行速度和距离及下肢运动评分的影响。对象:脊髓损伤后至少1年的19例患者,均伴有下肢功能不对称,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分类为C类。方法:患者进行减重活动平板训练,对弱势下肢给以功能电刺激,刺激部位为腓总神经,时机为步态周期的摆动相。训练时间为每天1.5h,每周3d,持续3个月。评定指标:自然平地步行速度、活动平板训练中速度和距离参数。结果:训练后,自然平地步行速度从(0.12±0.8)m/s增加到(0.21±0.15)m/s(P=0.0008…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踏车仪已经开始普及。根据经验,如果将踏车的速度设定为0.2~0.4km/h,许多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即使没有体重支持,也可以进行踏车训练。一般认为对处于脑卒中康复早期的病人进行踏车训练(不加体重支持)是可行的。而且在踏车训练后,病人的步态参数明显改善。有研究显示踏车训练加部分体重支持可以恢复脊髓损伤病人的步态。踏车训练加部分体重支持即预先确定病人的体重支持百分数,用绷带支持这部分体重,治疗师帮助病人活动大腿。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于慢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是有效的。踏车运动和体重支持可以让病人…  相似文献   

20.
减重平板训练对瘫痪后步行障碍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和脑损伤造成的长期下肢瘫痪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10名男性患者,年龄25-64岁,其中4例脊髓损伤,6例脑血管意外,病程平均1.4年,减重平板训练前均接受不同程度的传统康复训练,功能步行评定为0-1分,接受减重平板训练每天1次,开始减重重量在50%-70%之间,平板速度为0.27m/s,平均20次,所有虱训练前后接受功能步行和一般平衡功能测定,其中7例患者在Kistler压电晶体式三维测力台上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患者经过阶段性减重平板训练,功能性步行评定及站立平衡功能比传统康复治疗前后有十分明显的改善(P<0.0001,P=0.0003),其中7例患者的平均步速达0.36m/s,左右足对台压力峰值和支撑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对长期瘫痪患者改善步行能力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