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临床实验证实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ESCS)与减重步态疗法(PWBT)相结合,能明显提高患者脊髓损伤康复后的行走能力,对运动能量代谢产生显著影响,但相应的神经与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开发研制一种小型低功耗的先进ESCS刺激仪,为ESCS机理的实验研究提供所需的刺激模式.基于印刷电路板工艺,采用聚酰亚胺对银电极触点进行绝缘封装,改进电极的设计.进行ESCS刺激仪性能的动物实验验证,改变电压幅值、频率和波宽等刺激参数,观察实验猫肌肉的抽搐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小型低功耗ESCS刺激器能提供所需的多通道多模式刺激信号,电池供电和低功耗设计可提供使用安全性,ESCS电极满足柔韧性和生物兼容性要求,可为ESCS和PWBT组合疗法的机理研究提供先进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并研制适用于动物实验的脊髓硬膜外电刺激(ESCS)系统进行测定,为其进一步脊髓损伤(SCI)动物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提供设备基础及参考参数。方法:健康SD大鼠6只,将设计并研制的ESCE电极置于其椎管内的不同节段,用针极肌电刺激脊髓后肢的肌电活动,以确定最佳刺激部位和参数值;ESCS电极植入1周后开始每天1次ESCS,10 min。并观察大鼠的体重和行为学改变,共56 d。结果:ESCS的最有效部位为脊髓L2节段,刺激强度(100±10)mV,波宽200μs,频率20 Hz。大鼠在植入电极14 d后神经行为学(BBB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术后14~21 d动物体重恢复至术前水平;实验过程中大鼠无不良反应。结论:研制的ESCE系统能满足临床进一步研究的需要,通过植入实验对其参数进行测定,其良好的人机接口提供方便可靠的操作方式,为ESCE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仪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性脐带脱垂和显性脐带脱垂的诊断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32例脐带脱垂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比较隐性脐带脱垂组与显性脐带脱垂组的剖宫产率及围生儿Apgar评分,观察脐带脱垂发现方式与胎儿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生产,无一例死亡。隐性脐带脱垂组的剖宫产率及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等级均高于显性脐带脱垂组(P <0.05),脐带脱垂发现方式中,以通过产前彩超检查发现组新生儿 Apgar评分较高,但与其他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及胎心监测配合阴道检查有助于脐带脱垂的早期诊断,特别是对于隐性脐带脱垂患者,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围生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器的实验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临床研究已证实,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接受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后,能增加其行走速度和行走时间,使能量代谢发生变化,脂肪代谢速率增加,碳水化合物代谢速率降低。建立一种用于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动物实验的实验系统,以进一步观察揭示这种作用的相应机制。 方法:①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器基本原理和电路构成设计:硬件主要由单片机、人机接口电路、光电隔离电路、数模转换电路及波形调制电路5大部分组成。单片机采用美国ATMEL公司的AT89S51,片内带4KB的可系统编程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高性能的CMOS8位单片机。系统中人机接口电路主要提供用户输入和实时显示参数。②确定刺激器的参数可调范围:电压幅值0-10V(每0.1V为一档,上下可调),频率500-1000Hz(每100Hz为一档,上下可调),波宽O-100μs(每5邺为一档,上下可调)。③选择刺激波形:选用电荷平衡的双相脉冲。④选择确定电极及其导线材料:以银作为电极和导线的材料(达到刺激点准确),医用硅胶封装电极(达到兼容性),电极导线封装在硅胶模具内,电极片暴露(达到接触并刺激脊髓)。电极片直径1.7mm,导线直径0.2mm,电极片间距3mm。⑤动物实验:与同济医院神经康复科共同完成。选取成年健康猫5只,选L4、L5腰椎腰膨大部位,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分离棘突及周围组织,切断棘突及椎板,显露硬膜外腔脂肪及硬膜。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刺激电极的导线与刺激器相连。由低电压低频率开始电刺激,逐步提高强度和频率。调换3个刺激电极的正负极,重复上述刺激。以受刺激节段支配肌肉发生颤搐为标准观察刺激效果。 结果:①采用AT89S51单片机作为核心,可调参数范围宽泛。②根据动物反应提供灵活多变的双极性脉宽波形,安全可靠。(爹初期动物实验检测中,5只实验猫都在刺激电压幅值达到[(1&;#177;0.1)V,(700&;#177;100)μs,(40&;#177;5)Hz时,肌肉出现轻微颤搐。加大幅值,肌肉体的颤搐程度逐渐加大。而通过不断改变频率、波宽两个参数来增加刺激强度,发现对动物体颤搐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过程中动物无不良反应。 结论: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器的设计满足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研究的需要,能根据实验所需参数提供灵活多变安全可靠的刺激波形,良好的人机接口提供方便可靠的操作方式,为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仪器。  相似文献   
5.
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Ⅲ~Ⅳ期卵巢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各30例.结果 联合化疗组有效率83.33%(25/30),单纯化疗组有效率80.00%(24/30)(P>0.05).联合化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联合化疗组较单纯化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P<0.05).结论 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疗效肯定,并可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以及对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57例在我院妇产科检查中发现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妇,使用胎儿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总结分析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并进行长期随访,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7例孕妇中,9例(15.79%)为快速胎儿心律失常,11例(19.30%)为胎儿心动过缓;不规则心动为37例(64.91%);检查出胎儿心律失常的平均孕周为(34±3)周。57例中随诊40例,失诊17例。37例预后良好,3例不良,没有出现新生儿窒息,3例预后不良中有2例心动诊断过缓,1例诊断为不规则心动。结论胎儿心律失常并不意味着终止妊娠,大部分胎儿的预后是良好的。但若出现心脏结构异常、胎儿水肿或者心力衰竭的症状,可提前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7.
改良B-Lynch缝扎术治疗剖宫产难治性大出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式B-lynch缝扎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2010年我院42例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大出血采用改良式B—lynch缝扎术治疗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34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病例(采用出血部位“8”字缝扎、结扎双侧子宫动脉、官腔填塞纱条等方法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以及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结果B—Lynch缝扎术治疗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B—lynch缝扎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止血迅速,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表面阵列电极的人体前臂电刺激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阵列电极在改进刺激选择性和控制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能,而触点大小和间距是对刺激范围和深度影响最大的因素。针对手功能康复需求,在建立前臂同心圆柱层次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仿真得到直流阴极表面电刺激下前臂组织内神经纤维的胞外电势分布,采用神经纤维激励函数表征外加电场对神经轴突电活动的影响。通过仿真研究不同触点尺寸和排列方式的阵列电极设计,采用激励函数峰值和半宽度评价刺激效果。结果表明,当阵列电极触点尺寸由12 mm增大到14 mm,间距由6 mm减小到2 mm时,被激活的靶组织区域面积增大了169.36 mm2,使得刺激选择性变差;而大小触点交叉排列的结构设计能使激活的靶组织区域面积减小至少89.52mm2,有助于提高刺激选择性能,从而为表面阵列电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S)结合减重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将其制作成T8~9脊髓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简称模型组,术后未给予特殊处理)、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电刺激组,术后给予硬膜外电刺激)、减重跑台治疗组(简称减重运动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和减重跑台训练结合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治疗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及硬膜外电刺激)。于术前及术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对各组实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于术后8周时取各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进行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结果减重运动组和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和NF200染色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减重运动组(P<0.05),但治疗组和减重运动组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ESCS及减重运动训练均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步行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功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刺激脊髓损伤下位中枢模式发生器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临床实验证实,减重与脊髓硬膜外电刺激相结合的新疗法,具有提高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后行走能力的功能。研制一种多功能动物减重训练跑台,为医学研究提供先进的动物实验手段。该跑台包括跑步机、减重支持装置和康复机械手,跑步机速度0~25 cm/s内无级可调,减重支持装置用于改变动物后肢负重,康复机械手辅助动物后肢完成训练任务,记录运动轨迹用于定量评价运动功能。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该跑台既可对健康大鼠进行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又可为具有后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提供减重支持,进行减重及其组合疗法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