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张旭  龙飞  邓赟  彭腾  李莹  董小萍  胡晓梅 《中草药》2008,39(2):176-178
目的 研究响铃草中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出的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方法 将95%乙醇提取物用不同的溶剂萃取,萃取物上硅胶柱,反复进行柱色谱分离,用光谱方法对分离所得的单体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催吐萝芙木叶醇(3-氧化-6-羟基紫罗兰醇,Ⅰ)、染料木素(Ⅱ)、对羟基苯甲酸(Ⅲ)、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Ⅳ)、硬脂酸(Ⅴ)、二十八烷醇(Ⅵ)、β-谷甾醇(Ⅶ)、β-胡萝卜苷(Ⅷ)、豆甾醇(Ⅸ)、△5,22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Ⅹ).结论 该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鹅不食草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AgNO3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和葡聚糖凝胶Toyopearl HW-40F凝胶渗透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鹅不食草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层中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甾醇(Ⅰ);β-谷甾醇(Ⅱ);β-胡萝卜苷(Ⅲ);2-(1-羟基丙烷)-4-甲酚(Ⅳ);短叶老鹳草素(Ⅴ);2β-羟基-2,3-二氢-6-O-当归酰多梗白菜菊素(Ⅵ);二氢堆心菊灵(Ⅶ);堆心菊灵(Ⅷ);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结论 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石胡荽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小木通茎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Sephadex LH-20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小木通的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豆甾醇(Ⅰ)、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Ⅱ)、5α-豆甾烷-3β,6α-二醇(Ⅲ)、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Ⅳ)、胡萝卜苷(Ⅴ)、葡萄糖(Ⅵ)、正二十二烷酸(Ⅶ)、5-羟甲基-2-呋喃醛(Ⅷ)、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Ⅸ)和阿魏酸(Ⅹ)。结论除Ⅴ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通光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慧  崔炯谟  关健  赵余庆 《中草药》2008,39(7):970-971
目的 研究通光藤Marsdenia tenacissim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Dephadex LH-20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通光藤的正丁醇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氢肉珊瑚苷元(Ⅰ)、胡萝卜苷(Ⅱ)、3-O-乙酰基-齐墩果烷-18-烯-3β羟基(3-O-acetyl-oleanane-18-ene-3β-ol,Ⅲ)、牛奶菜醇(Ⅳ)、β-谷甾醇(Ⅴ)、豆甾醇(Ⅵ).结论 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圆锥铁线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圆锥铁线莲全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利用多种波谱技术并结合酸水解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三醇(Ⅰ)、正二十七烷酸(Ⅱ)、3,5,7,3′-四羟基黄酮(Ⅲ)、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Ⅳ)、芹菜素(Ⅴ)、木犀草素(Ⅵ)和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Ⅶ)。结论化合物Ⅰ~Ⅳ为首次从铁线莲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藏药镰形棘豆的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使用硅胶柱色谱对这两个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MS和NMR对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从镰形棘豆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Ⅰ)、花生酸(eicosanoic acid,Ⅱ)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从氯仿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pinostrobin,Ⅳ)、2′,4′-二羟基二氢查尔酮(2′,4′-dihydroxy dihydroch- alcone,Ⅴ)、2′,4′-二羟基查尔酮(2′,4′-dihydroxy chalcone,Ⅵ)、5,7-二羟基二氢黄酮(pinocembrin,Ⅶ)、豆甾醇(stigmasterol,Ⅷ)和2′-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2′-hydroxy-4′-methoxy chalcone,Ⅸ)。结论化合物Ⅰ,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Ⅳ,Ⅶ为首次从棘豆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佛手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佛手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 ,SephadexLH 20凝胶柱色谱对佛手中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佛手中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分别为5,7-二甲氧基香豆素(柠檬油素)(Ⅰ);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莨菪亭)(Ⅱ);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Ⅲ);7-羟基-5-甲氧基香豆素(Ⅳ);香豆酸(Ⅴ) ;6 ,7-二甲氧基香豆素(Ⅵ),柠檬苦素(Ⅶ),诺米林(Ⅷ),豆甾醇(Ⅸ)和β-D-葡萄糖(Ⅹ)。结论 化合物Ⅱ~Ⅳ,Ⅹ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Ⅸ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紫红曲代谢产物中的甾体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药食两用紫红曲Monascuspurpureus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红曲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1),3-oxo-24-methyl-enecycloarane(2),豆甾醇(3),7β-羟基豆甾醇(4),3β-羟基豆甾-5烯-7-酮(5),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6),5a,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7),β-谷甾醇(8).结论:以上8个化合物除化合物3和7外,其余均为首次从红曲菌属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栋  杨欢  戴衍鹏  童丽  蔡宝昌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1292-1294
 目的对藏药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和半制备HPLC对镰形棘豆提取物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NMR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2′-甲氧基-4′-羟基查尔酮(Ⅰ)、ψ-赝靛素(Ⅱ)、芒柄花素(Ⅲ)、4,2′-二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Ⅳ)、7-羟基黄酮(Ⅴ)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Ⅵ)。结论化合物Ⅱ~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Ⅱ,Ⅲ,Ⅳ和Ⅵ为首次从棘豆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粟米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层析, Sephadex LH-20,PHPLC等手段对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粟米草中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α-菠甾醇(α-spinasterol, Ⅰ)、5,25-豆甾二烯醇(5,25-stigmastadienol,Ⅱ)、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Ⅲ)、α-菠甾醇-β-D-葡萄糖苷(α-spinasterol-β-D-glucoside,Ⅳ)、豆甾醇-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 -β-D-glucoside,Ⅴ)、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Ⅵ)、山萘酚(kaemferol,Ⅶ)、牡荆素-7-O-β-D-葡萄糖苷(Vitexin-7-O-β-D-glucoside,Ⅷ)、芦丁(rutin,Ⅸ).结论 化合物Ⅰ,Ⅱ,Ⅳ,Ⅴ,Ⅶ,Ⅸ为首次从粟米草中分得,为进一步的活性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甜牛大力和苦牛大力的生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黄保 《中草药》2001,32(9):843-845
目的:为牛大力的鉴别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紫外吸收和薄层层析等鉴别方法对甜牛大力和苦牛大力进行生药鉴定对比研究。结果:两者性状,显微及成分均有较大区别。结论:两者应区别入药。  相似文献   

12.
牛大力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牛大力(美丽崖豆藤Millettia speciosa的干燥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各种波谱手段和理化性质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牛大力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羰基-β-谷甾醇(1)、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2)、紫菀酮(3)、顺丁烯二酸(4)、补骨脂素(5)、N-甲基金雀花碱(6)、咖啡酸羽扇豆醇酯(7)、双去氧基姜黄素(8)、香草酸(9)、丁香酸(10)、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11)、甘草酸(12)、(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1,2-二苯乙烯(13)、五味子醇乙(14)、7-羟基千金二萜醇(15)、苷松新酮(16)。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78111316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牛大力中微量元素稳定可靠的分析测定方法,测定牛大力药材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湿法消解样品后用ICP-AES法建立牛大力药材中Al、Ba、Ca、Cu、Fe、K、Mg、Mn、Na、Sr、Ti、Zn等12种元素的含量;利用标准曲线法,测定牛大力药材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微量元素检测分析方法考察结果为:12种元素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0.9999,RSD小于2.5%,回收率为94.5%-107.2%。结论所建立牛大力中微量元素检测的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性好、可多元素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牛大力药材中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测定药材中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含量,色谱柱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冰醋酸溶液(38∶62),检测波长248,31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结果:芒柄花素进样量在0.002 3~0.060 0 μg与峰面积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100.0%,RSD为2.0%(n=6);高丽槐素进样量在0.039 1~1.015 6 μg与峰面积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6%,RSD为0.7%(n=6).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牛大力药材中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紫玉盘内生真菌节菱孢Arthrinium sp.A092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凝胶柱、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以肝癌细胞Hep G-2、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和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为供试细胞株,采用SRB法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节菱孢菌丝体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trimethyl-6-methoxy-8-hydroxyisocoumarin(1)、decarboxycitrinone(2)、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3)、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flemingipanic acid(6)、吲哚-3-羧酸(7)、过氧化麦角甾醇(8)、对羟基苯甲酸(9)、4-羟基苯甲醛(10);化合物3对SF-268和MCF-7的IC50值分别为63.8和57.2?mol/L,化合物8对SF-268、MCF-7和NCI-H460的IC50值分别为50.6、32.3、39.0?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节菱孢异香豆素A,化合物3~5、7~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8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余弯弯  金晨  双鹏程  廖辉  张凌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2):2363-2366
对丰城鸡血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丰城鸡血藤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纯化,并经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丰城鸡血藤中分离鉴定了9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和2个黄烷类化合物,分别为:5-O-methy genistein(1)、7-hydroxy-3',4'-dimethoxyi soflavone(2)、芒柄花苷(3)、儿茶素(4)、刺芒柄花素(5)、染料木素(6)、毛蕊异黄酮(7)、没食子儿茶素(8)、sissotrin(9)、Wistin(10)、大豆苷(11).其中,化合物1,2,9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丰城鸡血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鉴定丰城鸡血藤的活性成分.方法:用溶剂法和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丰城崖豆藤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黄酮类化合物(1~8):毛蕊异黄酮(1),染料木苷(2),gliricidin(3),8-甲雷杜辛(4),阿夫罗摩辛-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澳白檀苷(6),异甘草素(7)和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烷-7-O-β-D-吡喃葡萄糖苷(8);2个为三萜类化合物,羽扇豆醇(9)和无羁萜-3β-醇(10).结论: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探讨毛蕊异黄酮等在NMR测定中的溶剂效应,纠正了文献[1-2]中该化合物碳谱数据的一些归属错误.  相似文献   

18.
皱皮木瓜中齐墩果酸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提取皱皮木瓜中齐墩果酸的工艺条件.方法:HPLC测定齐墩果酸含量,以齐墩果酸得率及含量的平均值为指标,应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压力、分离温度、分离压力及携带剂种类5个影响因素,并将优选工艺与文献工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临界CO2提取齐墩果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45℃,提取压力40 MPa,分离温度30℃,分离压力8 MPa,携带剂95%乙醇;超临界CO2提取优于其他方法.结论:该优选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齐墩果酸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玉郎伞多糖(YLSP)对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额叶、海马神经元丢失和Tau(Ser202)异常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选择6月龄SAMP8,随机分为模型组,石杉碱甲组(0.02 mg· kg-1),YLSP低、高剂量组(45,180 mg·kg-1),选择6月龄正常老化小鼠(SAMR1)作为对照组,以上各组每日上午灌胃给药1次,连续40 d,于末次给药的次日采用尼氏染色方法检测额叶和海马神经元缺失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额叶和海马Tau(Ser202)磷酸化水平.结果:模型组额叶、海马神经元缺失率分别为(46.4±8.4)%,(45.5±7.2)%.与模型组相比,石杉碱甲组(35.8±6.7)%,(34.2±5.6)%、YLSP低、高剂量组(35.1±6.4)%,(36.0±4.5)%,(25.6±6.6)%,(26.7±6.1)%额叶、海马神经元缺失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模型组额叶、海马pSer202阳性细胞数(92.2±10.7),(98.6±11.4)个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2.3±2.1),(15.5±2.6)个(P<0.01),与模型组相比,石杉碱甲组(48.5±6.4),(56.1±3.3)个、YLSP低、高剂量组(60.7±7.5),(65.9±8.0);(50.9±5.1),(53.6±6.7)个的额叶、海马Tau(pSer202)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YLSP降低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减少脑部神经元缺失.  相似文献   

20.
林青  贠小芸  官慧儿  纪晓宇  徐晖 《中草药》2019,50(11):2683-2689
目的药用植物岗梅Ilex asprella含有多种活性磺化三萜类成分,克隆岗梅中的磺酸基转移酶编码(sulfotransferase,ST)基因,以了解其独特的磺化机制。方法利用RT-PCR技术,由岗梅叶片RNA扩增获得了2个可能的磺酸基转移酶基因IaST1和IaST2,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E. coli进行原核表达。结果序列分析显示,IaST1与IaST2各包含1个开放阅读框,分别长1002bp和993bp,编码333和330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55500和54700。二者均具有ST的5个保守结构氨基酸序列,与黄顶菊Flaveriabidentis的黄酮醇C-3磺酸基转移酶亲缘关系较近。SDS-PAGE显示在E. coli中成功表达了IaST1和IaST2蛋白。结论首次从岗梅中克隆了ST基因,为后续阐明其功能及其在岗梅三萜磺化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