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对1例双侧特发性肺纤维化伴肺大疱、肺功能重度减损的患者进行左肺移植。结果:术后7d顺利脱机拔管,术后15d胸部CT检查显示左肺扩张良好,左肺血液灌注良好,术后肺功能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49d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周密的手术方案、术后严密的监测和及时处理是肺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围术期的处理及术后生存率。方法:2006年1月20日为1例肺气肿、肺纤维化、肺功能重度减损的患者进行左肺移植。结果:患者术后24h顺利脱机。术后连续5d甲强龙冲击预防急性排斥,术后第9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随后发生肺感染,低心排,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40d胸部CT示左肺脓胸形成,经保守治疗,肺功能明显改善,术后63d出院。结论:终末期肺纤维化是肺移植最常见的手术适应证,单肺移植术后肺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同种异体肺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3例同种异体肺移植围术期治疗的经验和教训.结果 例1术后43 h撤离呼吸机,第4天移植肺细菌感染,第7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第14天因"右侧凝固性血胸"再次行右胸凝血块清除.例2术后48 h撤离呼吸机,第3天、第5天因左右胸腔先后出现活动性出血而再次剖胸止血,第6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第14天、第30天移植肺先后细菌、真菌感染.例3双肺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肺移植成功的关键,重点是防治移植肺的早期失功能和围术期感染,同时早期监测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移植的围术期ICU的监测与治疗。方法2002年9月-2005年3月我院15例肺移植患者,其中9例为肺气肿、3例为肺纤维化、1例矽肺、1例肺血管平滑肌瘤病及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手术方式:左肺移植7例,右肺移植5例,室缺修补+右肺移植1例,双肺移植2例。术后带管进入ICU行机械通气、免疫抑制治疗、预防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结果术后平均呼吸机脱机时间7天,平均ICU停留时间为10天。术后3例死亡,1例于术后15天死于急性排斥,1例子术后28天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术后36天死于肺梗死,12例恢复良好已痊愈出院,最长生存已达30个月。结论肺移植围术期的监测与治疗是肺移植手术成功和长期生存的关键。术后的缺血再灌损伤、排斥和感染仍屉肺移植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肺或心肺联合移植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JY  Zhang QG  Jing ZH  He YJ  Zheng MF  Zhu YH  Hu C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7):1165-1168
目的探讨肺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的手术适应证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5例先天性心脏畸形伴艾森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ES)患者,其中先天性心脏畸形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2例,均进行了心脏畸形修补及同期右肺移植;另有1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采用介入房缺封堵后发生全心功能衰竭,紧急行心肺联合移植。结果4例心脏畸形修补同期单肺移植中有1例术后20d死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1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后23d因原发性移植物失功死亡。3例患者康复出院,现已分别存活5、8、22个月,生活质量良好。患者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血气分析结果改善明显。结论心脏畸形修补同期单肺移植能有效治疗先天性心脏畸形伴艾森曼格综合征,匹配的供肺、良好的供肺切取和保护、完善的术后处理是患者术后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心肺联合移植是终末期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心肺联合移植术远比单纯心脏移植或肺移植复杂困难,术后并发症较多。围术期的监护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于2004年12月24日为1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术,现将其围术期的监护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1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玲 《安徽医学》2006,27(5):433-434
心肺联合移植术主要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继发肺血管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肺囊性纤维化等终末期心肺疾病。我院2005年6月为1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患者术后存活良好,为了促进器官移植的发展,积累经验,现将此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临床肺气肿单肺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结果与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肺气肿单肺移植的处理方法.6例患者均接受单肺移植手术,其中右肺移植3例、左肺移植3例.术后采用FK506 霉酚酯酸 甲基强的松龙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度过术后早期(>30d).4例患者观察到急性排斥反应,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渡过.3例患者术后因并发症再次手术,1例因术后胸腔出血而手术并最终痊愈,2例因保留的自体肺发生自发性气胸而手术并分别在肺移植术后第74天和77天死亡.最终4例肺移植受者出院并存活至今,目前生存质量良好.结论 单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移植的有效方法,术前应谨慎地选择恰当的受者,根据其双肺的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可行性,并总结术后处理体会. 方法 以低钾右旋糖酐液为肺保存液,采用顺灌结合逆灌的肺灌注方法,在非体外循环下为1例终末期肺气肿患者进行同种异体右肺移植术,术后采用新三联免疫抑制剂. 结果 术后移植肺再灌注损伤轻,43 h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第6天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消退;术后移植肺感染轻,但自体左肺反复感染.术后73 d出院,肺功能改善明显,目前生存14个月,生活质量良好. 结论 单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有效手段,术前充分的准备和细心的围术期管理,特别注重单肺移植后自体肺感染的防治,是肺移植能否成功和长期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围术期维持活体部分移植小肠血供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兰  王为忠  陈绍洋  吴国胜  宋维亮 《医学争鸣》2002,23(14):1335-1336
目的:探讨围术期维持移植小肠血液灌注的方法,方法:男,18岁,短肠综合征患者,全麻下接受其父亲供给末段回肠150cm,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主期维持出入量平衡,中度等容血液稀释,选用扩血管药,防止血管痉挛,以及抗凝治疗,结果:术的31d脱离肠外营养,至今已术后34mo,未发生移植小肠明显缺血性改变。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匀是维持围术期移植小肠血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术后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 1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病例进行分析 ,并结合文献学习。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 ,心脏自动复跳 ,术后曾 2次出现肺部感染 ,第 1次经联合应用抗生素后治愈 ,第2次因合并霉菌感染治疗无效 ,术后 46天死亡。结论 :心脏移植是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等终末心脏病不可替代的手段 ,手术顺利完成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犬异体单肺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犬异体单肺移植,掌握供肺的灌注、切取、保存、修剪的方法以及受体单肺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杂种犬10只,分为供体和受体,进行5次动物实验,其中异体左肺移植4例,异体右肺移植1例。先吻合支气管,后吻合肺动脉,最后心房袖,移植后于不同时点暂阻断对侧肺动脉并检测植入肺的功能参数。结果:所有移植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均正常,移植后犬恢复自主呼吸,能站立行走。术后1例存活5d,供体肺冷缺血时间4h;另1例存活3d,供体肺冷缺血时间17h;余3例均在24h内死亡。结论:犬异体单肺移植早期犬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移植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气管内一次性注入博莱霉素诱发大鼠肺损伤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气管内一次性注入博莱霉素(bleomycin BLM)诱发大鼠肺纤维化病变最佳时间点.方法SD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BLM,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7、14、28 d 1.5%戊巴比妥钠麻醉下,用肝素抗凝后注射器行腹主动脉抽血4ml,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左肺行组织固定,右肺支气管肺泡灌洗,膜天平法进行肺表面物质(Puhonary surfactant,PS)活性测定.灌洗后右肺液氮速冻,进行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测定.结果7 d模型组动物出现明显低氧血症,14 d逐渐好转,但仍然低于正常,28d血氧饱和度完全恢复正常.其动态变化与体重、PS活性变化及病理组织切片的结果相一致.羟脯氨酸在14和28 d时明显增加,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BLM各指标变化最佳时间点在14 d.②博莱霉素通过损伤肺Ⅱ型细胞(ATⅡ),使PS系统功能异常,从而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合并有严重心脏疾病的这类高危肺癌病人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了英国皇家布朗普顿心肺医院胸外科Goldstraw一组从 1991年 1月至 2 0 0 1年 8月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行肺切除的病例 (n =348)分为A、B两组 ,前者为合并心脏病者 ,后者无心脏病。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17.8% ,死亡 2 .3% ,A分别为 2 2 .1%和 3.5 % ,B组为 12 .4 %和 1.9%。心脏并发症为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心脏疾病或可外科治疗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肺癌病人不应被拒绝肺切除术 ,术前心血管状态评价至关重要 ,有严重冠脉主支或 3支以上血管疾病应在肺切除术前行冠脉搭桥或冠脉支架术 ,已做冠脉手术 5年以上病例术前应仔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6基因在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左肺切除,术后第7d项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MCT,60mg/kg),建立肺动脉高压(PH)模型,于术后第1、21和35d分别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RV)和左心室+室间隔(LV+S)称重,并计算RV/(LV+S)比值,测定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弹力纤维染色观察肺小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情况,应用RT-PCR技术在基因水平检测转录因子GAT A6 mRNA在PH模型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组织学检查显示在PH模型组肺切除术后35d,动物右肺腺泡内小血管出现了新生内膜病变,在对照组动物没有形成新生内膜。与对照组动物比较,PH模型组动物第21、35d mPAP、RV/(LV+S)、WT%均显著增加(P〈0.0001)。两组第1d mPAP、RV/(LV+S)、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PH模型组在第21d GAT A6 mRNA表达开始下调,在第35d下降趋势更明显,PH模型组第35d与第1d比较,GATA6 mRNA表达水平下降了约4倍。结论GATA6基因mRNA水平在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中表达下词,提示GATA6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可能在PH肺血管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支气管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例外科治疗支气管肺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肺叶切除14例,双肺叶切除2例,右中叶加上、下叶切除各1例,左全肺切除2例,左下叶加舌段切除1例,囊肿切除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多的3例100~150 ml/d,分别于术后第7或第8天胸腔注射2%利多卡因20 ml、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和红霉素0.75 g 1次,胸腔积液逐渐减少,术后第10~12天拔除胸管,无其它术后并发症。均痊愈出院,20例随访0.5~3年,恢复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是治疗支气管肺囊肿的首选方法,既明确诊断,又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肺切除早期肺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肺叶切除术术后肺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更好地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行为物试验,以右心导管直测肺切除前、后的肺动压、心排量等的变化, 对46例肺切除病理应用无创性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术前、后的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有关指标。结果肺切除术后经上述两种方法所测结果:肺动脉平均压升高,心排量下降,肺血管阻力上升。结论肺切除 后病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受损。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患者重症肺部感染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影响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找出影响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 46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 PRA、感染发生时间、免疫抑制方案、抗感染治疗方案等 9项相关因素 ,应用 Cox比例风险模型检验各因素与肺部感染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发生感染时间、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应用 OKT3及抗感染治疗方案是影响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 4个主要因素 ,各种口服免疫抑制剂方案对预后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和≥ 3种联合抗感染治疗是影响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感染发生时间和应用 OKT3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