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端盖钛网与无端盖钛网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方法对2011-01-2014-01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术治疗的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端盖钛网组40例患者记为A组,无端盖钛网46例患者记为B组。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间高度,钛网沉陷率,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颈椎曲度及钛网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 8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3月和1年。影像学测量:两组术后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月A组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年A组钛网沉陷率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钛网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月及1年两组JOA评分及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与钛网下沉距离比较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端盖钛网在术后维持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方面均优于无端盖钛网,端盖钛网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1例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松质骨植骨融合,单间隙减压采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平均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椎间融合器滑脱、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50min(120~240min),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3分。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颈前路钛板加钛网固定术后早期稳定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半限制型钛板加钛网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的稳定性。方法对52例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均用半限制型钛板(CSLP-VA或ZEPH IR颈前路钢板)固定,其中22例行钛网植骨,30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术前、术后分别摄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钛网、植骨块、锁定钢板系统有无塌陷、松动等不稳定情况。对术后2个月以内二者稳定的差异行2χ检验。结果术后2个月以内,22例行钛网植骨融合病例中出现不稳定的有6例,30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病例中出现不稳定的有1例。用χ2值进行连续校正检验,说明髂骨植骨块和钛网治疗在术后2个月内稳定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以后未见新增不稳定病例,经6-18个月(平均9.4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获得融合。结论半限制型钛板加钛网内固定治疗颈椎病,在术后早期较易发生钛网塌陷和半限制型钛板固定系统松动。  相似文献   

4.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及其对颈椎曲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方法:对24例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病例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钢板类型、终板处理情况等,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及钛网沉陷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及钛网沉陷后颈椎曲度“D”值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主要为钛网修剪放置不当、终板刮除过多、术中过度撑开、骨密度下降、选用钢板不适当。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6.5分(P<0.01),颈椎曲度“D”值平均提高9.25±2.52mm(P<0.05),发生钛网沉陷后18例JOA评分平均增加1.8分,6例平均下降2.1分,“D”值视钛网沉陷发生部位的不同增减不一,但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对颈椎曲度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通过合理修剪、放置钛网并使用垫片、椎间适度撑开、保留相邻终板、选用全锁定钢板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术后钛网沉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两种不同的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9年6月治疗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B组),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椎间高度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自体植骨或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固定牢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6.
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路钢板和钛网植骨在颈椎疾病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改善临床症状、重建颈椎稳定性以及提高植骨融合率的影响.方法 应用前路钢板和钛网植骨治疗颈椎疾病35例,并全部获得随访至少12个月,平均13.6个月.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JOA评分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率100%,钛网沉降率2.8%,神经功能改善78.6%.结论 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疾病植骨融合率高,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满足术后颈椎即刻和长期稳定的要求,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8年7月,作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69例.观察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使用JO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高度.[结果]69例均得到随访,除2例术后出现短暂神经根症状加重外,其他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和24个月随访JOA评分都较术前明显提高,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明显恢复,在术后24个月时均获得植骨融合,且椎间高度均有较好的恢复和维持.未发生伤口感染、钛板断裂、螺钉松动以及钛网下沉或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钛网植骨在重建颈椎稳定、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提高植骨融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为颈前路植骨提供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3诊治的120例单节段颈椎病,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zero-p组),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ag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比较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Eck植骨融合等级。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较cage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zero-p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较cage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Eck植骨融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低,但维持椎间高度与颈椎曲度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植骨重建钛网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新型植骨重建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新型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39~76岁,平均49.7岁。手术方式包括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22例,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28例,双节段椎体次全切除3例。术后定期随访颈椎X线片,比较术后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JOA评分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单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22.3mm±0.8mm增加至术后24.5mm±0.6mm,双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平均42.3mm增加至术后平均45.7mm,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单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从术前8.2°±1.4°增加至术后14.5°±1.6°,但双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术前平均6.3°,术后平均仅为7.0°,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全部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均有改善,JOA评分从术前8.4±0.5分提高至术后12.2±0.4分,6个月随访提高至14.5±0.3分。结论新型钛网的外形设计更符合颈椎椎体终板形态学特点,可有效避免术后钛网沉陷,临床应用单节段手术能够较好的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而双节段手术由于该新型钛网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颈椎生理曲度的重建作用有限,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分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进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椎间丢失高度,并统计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植骨融合率和术后改善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椎间丢失高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植骨融合率96.43%与对照组的82.14%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善率86.94±3.52%高于对照组的83.77±4.16%(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NDI。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接骨板已经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畸形、退行性变以及颈椎肿瘤的治疗。目的:应用新型钛合金研制颈椎前路多功能接骨板(multifunctional cervicalplate,MCP),并且对其进行三维稳定性试验。方法:收集24具6个月左右宰杀的猪颈椎标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6具标本。在连续的4种状态下,即完整状态、植骨状态、接骨板固定状态以及疲劳测试后状态,对颈椎C3-C7施加2.0Nm的纯力矩,测量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结果:所有节段在6个方向的ROM上,MCP固定状态、MCP疲劳状态、C-mark接骨板(C-markplate,CMP)固定状态、CMP疲劳状态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完整状态、植骨状态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前屈、左右侧屈方向的ROM上,植骨状态与完整状态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屈伸NZ上,MCP固定状态、MCP疲劳状态、CMP固定状态、CMP疲劳状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完整状态、植骨状态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侧屈NZ上,除完整状态与其他状态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他状态之间没有差异(P〉0.05)。在旋转NZ上,所有状态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生物力学研究表明MCP能够给颈椎提供足够的三维稳定性,在进行扭转疲劳试验后仍然可以保持三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1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ACDF治疗)和对照组(行ACC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性高度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128.3±32.4)min,对照组(163.2±43.6)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1.4±122.5)ml,对照组(319.2±308.7)ml;以上指标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8.1±3.6)d,对照组(9.5±4.2)d;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观察组(12.1±2.2)分,对照组(11.7±2.1)分;颈椎总活动度:观察组26.6°±7.3°,对照组30.5°±8.1°;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观察组23.5°±7.4°,对照组16.1°±7.2°;椎间节段性高度:观察组5.6°±0.4°,对照组4.7°±0.8°;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较ACC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节段高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3.
Orion颈椎接骨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Orion颈椎接骨板防止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后植骨块脱落及增强植骨块的稳定性。方法 分析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颈椎前路接骨板系统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 随访3~48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3~4个月椎体间植骨融合全部达骨性愈合,未见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8分恢复至术后平均15.3分。结论 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内固定牢靠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颈椎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中的作用。方法 1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减压后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病例132例,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 单节段与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16例3节段病变者融合体为81.3%,内固定并发症为5/132(3.8%)。术后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均获得满意重建。JOA记分平均改善率65.8%。结论 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应用带锁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并有助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在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数据.[方法]2005年4月~2007年8月,采用ACDF和ACC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56例.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术前、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I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住院大数、术中失血量、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及节段性高度.[结果]两组的临床改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DF组与ACCF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ACCF较ACDF增加,而ACCF组术后的节段性高度及颈椎前凸角较ACDF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ACDF与ACCF均能达到良好的手术疗效,然而ACDF在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改善和维持术后颈椎前凸角度及节段性高度较ACCF作用明显,但ACDF要求技术较高,有较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6.
同种异体髂骨结合钢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8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患者应用同种异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定期X线片等资料,并与同期自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的32例对照组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同种异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组与同期自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组比较,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较后者显著减少(P〈0.05),随访1年,两组均成功实现椎体间骨融合,但前者融合时间较后者显著延长(P〈0.05),两组无1例发生钢板断裂或螺钉松动、滑脱。[结论]同种异体髂骨块植骨结合前路钢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植骨可顺利融合,是颈椎前路手术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7-11-2009-12收治的54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 54例均获得随访,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改善率>75%)25例,良(改善率50%-74%)20例,中(改善率25%~49...  相似文献   

18.
谭伦  郭勇 《临床骨科杂志》2007,10(5):467-467
1998年10月~2005年4月,我院应用锁定型颈前路钢板固定加前路复位、减压和植骨治疗2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颈侧前入路行高位颈椎减压以及内同定的显露效果。方法以下颌角平面为中心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5cm切口。在切口下端向内牵开气管、食管,向外牵开颈动脉鞘从而显露C4,并沿间隙向上方分离显露C1-3,最后将颈长肌、头长肌从椎体前面向两侧牵开显露高位颈椎前方。在切口内完成C1、2纤维瘢痕切除松解以及C2、3间骨折切开复位、椎间盘摘除、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自锁钢板内同定等操作。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4椎体前方及椎间盘,并完成椎间松解术、病灶清除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无颈部重要结构损伤,1例患者有一过性声嘶,患者术后的感觉、肌力均有所恢复。结论经颈侧前方入路可显露高位颈椎前方,损伤小、显露简单充分、且切口并发症少,为较理想的暴露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下沉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6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钛板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病例,观察其术前术后的影像学照片、术中钛网的放置情况、椎体撑开的程度、患者的骨密度等。通过JOA评分来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钛网下沉后神经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 96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随访时有18例钛网发生下沉,下沉的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钛网修剪放置不当、椎体过度撑开、终板破坏过多等因素相关。通过延长佩戴颈围时间,术后6、9个月随访时,钛网下沉程度无明显加重,术后9个月复查时全部植骨融合。发生下沉的18例患者,与非下沉组相比,JOA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颈椎前路钛网发生下沉是颈椎前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疗效,发生钛网下沉的患者,通过延长佩戴颈围,可有效阻止进一步下沉,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