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止血粉用于结直肠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创面止血及预防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64例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行EMR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止血粉组和止血夹组各82例,创面分别给予止血粉和止血夹止血处理和预防性治疗,比较2组术中止血治疗时间、止血成功率、术后再出血和出血发生率、不良反应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止血粉组和止血夹组术中止血治疗时间分别为64(37—114)S和123(82—23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止血粉组和止血夹组分别有20例和19例出现术中出血,单独使用止血粉或止血夹止血率分别为90.0%(18/20)和89.5%(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两组未能成功止血者分别联合热活检钳或APC均成功止血。术后72h内止血粉组术中出血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25.0%(5/20),止血夹组为15.8%(3/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术后72h内止血粉组术中预防性止血者出血发生率为4.8%(3/62),止血夹组为9.5%(6/63),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9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后随访1个月,结肠镜复查见手术创面愈合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结直肠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止血粉可有效进行创面止血并预防术后再出血,并且较止血夹止血具有操作时间短的优点,可选择作为内镜下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下内镜止血与普通内镜下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基层医院更安全、有效地开展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打开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内镜止血和85例普通内镜下止血的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气管插管全麻下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6.67%,普通内镜检查止血为82.25%,前者止血成功率更高(P0.05);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气管插管下内镜止血成功率较普通内镜检查要高,在基层医院内镜下止血技术、操作水平受限的情况下开展气管插管全麻下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隆起病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创面出血内镜不同止血方法,并分析疗效.方法:33例食管隆起病灶行EMR术合并创面出血,其中直接使用金属肽夹止血8例,余下25例首先采用内镜下喷洒药物止血,成功10例,继续出血的15例中7例采用黏膜注射止血,8例采用内镜下热凝止血,仍然有3例无效采用金属钛夹止血,术后6 wk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8例直接使用金属肽夹止血均成功,25例采用喷洒药物止血成功10例;15例止血无效,对其中7例采用注射药物止血,成功6例;8例采用热凝止血成功6例,剩余3例止血仍然无效加用钛夹止血均成功.术后6 wk内镜复查,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食管隆起病灶EMR术后创面出血,内镜止血方法多样,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与冠脉介入治疗(PC I)术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器(Angio-SealTM)与人工压迫止血对患者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Angio-SealTM止血疗效及安全性,并对其操作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将接受CAG与PC I术的患者277例,分为Angio-SealTM组(107例)与人工压迫止血组(170例),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时间、卧床及制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ngio-SealTM止血组与人工压迫止血组相比,止血时间、卧床及制动时间显著缩短,血管并发症明显降低。应用Angio-SealTM止血成功率97%。结论:Angio-SealTM止血明显优于人工压迫止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止血贴与止血气囊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影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6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60例,根据止血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80例。A组患者采用止血贴进行止血,B组患者采用止血气囊进行止血;两组患者均于造影后6~8 h解除。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压迫时间、住院时间、疼痛发生率、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点压迫时间、住院时间、疼痛发生率、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压迫点皮肤损伤及压疮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压迫背侧皮肤损伤及压疮、急性桡动脉闭塞、出血及血肿、拔管迷走神经反射、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贴与止血气囊对经桡动冠状动脉影患者的止血效果相似,但与止血贴相比,止血气囊所致压迫点皮肤损伤及压疮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6.
冠脉支架术后Perclose缝合与手工压迫止血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老年冠状动脉(以下称冠脉)支架术后Perclose缝合止血与手工压迫止血的优缺点,为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处理穿刺血管提供参考。方法324例老年冠脉支架术后病人,165例Perclose缝合止血(缝合组),159例手工压迫止血(手工组)。比较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血管并发症、因卧床引起的不适发生率和止血后护理时间。结果两种止血方法同样安全有效。但是,缝合成功者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和止血后护理时间明显较手工止血短,血管并发症及因卧床所致不适的发生率较手工止血低。缝合失败者上述时间明显延长,血管并发症及因卧床所致的不适程度增加。结论Perclose缝合止血的优点:(1)与手工止血同样安全有效;(2)止血、下肢制动和护理时间明显缩短,因卧床引起的不适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缺点:(1)费用昂贵;(2)一旦缝合失败,被迫在肝素化状态下压迫止血,导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加重病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7.
心导管术拔鞘管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器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比较心血管病患者心导管术拔鞘管后采用经皮血管闭合器 (Angio Seal)止血与人工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97例心血管病患者在行心导管术后 ,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99例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 5 5例 ,冠状动脉介入术 4 4例 )和Angio Seal止血组 (98例 ,冠状动脉造影5 4例 ,冠状动脉介入术 4 4例 ) ,分别应用人工压迫止血和Angio Seal止血 ,观察两组止血时间、下床走动时间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Angio Seal止血组与人工压迫止血组相比 ,止血时间与下床走动时间显著缩短。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应用Angio Seal止血的成功率达 96 %。结论 心导管术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器缩短了止血与下床走动时间 ,并可能减少穿刺点并发症和病人不适感。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金属夹在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除了有电凝、氩气刀、套扎、硬化剂等止血外,内镜下金属夹止血也是较为广泛应用的止血手段之一。我院对35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了金属夹止血治疗,止血迅速,成功率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与人工压迫止血比较 ,观察心导管术拔鞘管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器 (Perclose)止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89例病人在心导管术后 ,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95例 ,其中单纯冠脉造影 4 6例 ,行冠脉成形术 4 9例 )和Perclose止血组 (94例 ,其中单纯冠脉造影 2 5例 ,行冠脉成形术 70例 )。观察两组止血时间 ,下床活动时间 ,血管并发症。结果 Perclose止血组与人工压迫止血组相比 ,止血时间 ,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Perclose止血组未见血管并发症 ,与人工压迫止血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应用Per close止血成功率为 98 9%。结论 心导管术拔鞘管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器 (Perclose) ,缩短了止血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 ,并可减少血管穿刺点并发症及病人不适感。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尽管内镜下止血技术不断改进,但仍有5%-15%的患者内镜下止血治疗失败.止血粉是内镜下止血的新兴药物,呈白色粉末状,在气泵的辅助下喷洒至出血部位,通过吸收水分以促进凝血物质的聚集和粘附在病变上方形成机械屏障等途径达到止血效果.该技术操作简单、无需精确定位并具有较高的即刻止血率,可作为常规止血无效的补救措施.然而,国内尚未推荐止血粉用于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本文旨在总结现有研究证据,阐述常见的五种止血粉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事件,以期加强内镜医生对止血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止血活血敷料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血、预防血管并发症及病人舒适性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200例,按照完全随机设计1∶1分为止血活血敷料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两组术后穿刺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压迫止血时间和病人舒适度。结果止血活血敷料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止血活血敷料组穿刺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止血活血敷料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用中药止血活血敷料能明显减少穿刺桡动脉的血管并发症,缩短止血时间,并明显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8例活动性出血患者行床边急诊内镜检查,并内镜下喷药及注射止血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包括高龄、高危患者均安全接受急诊内镜下治疗,急诊镜下止血68例,即时止血64例,近期再止血6例,1次止血成功58例,2次止血成功3例,急诊手术7例,死亡3例。结论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安全有效,对老年人及高危患者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ieulafoy病的内镜下诊断原则及治疗方案。方法 对确诊Dieulafoy病的17例病人,行电极止血后,予5%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结果 17例病人中14例内镜下止血成功,内镜下止血成功率82.3%,3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者,转外科手术止血成功。结论 Dieulafoy病可以在内镜下确诊,并首选内镜下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咯血运用纤维支气管镜急诊止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5例大咯血患者运用纤维支气管镜止血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均达到良好止血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急诊大咯血患者运用纤维支气管镜止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需结合药物止血。  相似文献   

15.
总结23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及治疗经验。认为术中严格止血是减少术后二次开胸的关键,术后一旦有二次开胸止血指征,应尽快开胸止血。  相似文献   

16.
EST术后止血夹预防性止血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探讨EST术后使用止血夹进行预防性止血的作用。方法 185例ERCP+EST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95例),另一组为常规药物加止血夹预防性止血治疗(90例),比较两组问的出血率有无差异。结果 常规药物组出血3例,出血率3.2%;止血夹组出血0例,出血率0%,两组间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药物组3例出血患者均经内镜止血夹止血成功。结论 预防性使用止血夹能明显减少EST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EST术后应尽量预防性使用止血夹,  相似文献   

17.
血管闭合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心血管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采用经皮血管闭合装置(per-close)止血与人工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80例心血管病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145例)和per-close止血组(135例),观察2组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等。结果止血组与人工压迫组相比,止血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应用per-close的成功率达95%。结论此研究显示,PCI术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装置,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缩短了止血与下床活动时间,并可减少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不适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内镜下金属止血夹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79例,在内镜下明确出血部位,使用止血夹钳夹止血.结果 7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金属止血夹止血治疗,共用金属夹238枚,平均每例3.01枚,即时止血率97.47%(77/79),20例止血夹止血失败病例中1例Dieulafoy病患者改用内镜下套扎治疗止血成功,另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1周内再出血率3.80%(3/79),其中2例患者转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内镜术后均未出现内镜治疗相关并发症,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内镜下金属止血夹是一种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止血效率高及无明显并发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止血散对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设50例云南白药组做对照。结果表明:止血散组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80%)。止血散对轻、中、重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速度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1)。观察结果表明止血散止血速度快,使用方便,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临床医学中血栓与止血的一些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300020)李家增血栓与止血(原称为出凝血)是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的边缘学科,有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及学会杂志_《血栓与止血》,在一些国家也有血栓与止血学会,我国是在中华医学会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