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近几年双黄连注射液主要致敏原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双黄连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个体差异与HLA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基于此,提出以基因指纹学说为基础,研究双黄连注射液重要致敏原易感基因的研究策略,为今后探讨双黄连注射液主要致敏原与HLA-DRB基因多态性、特异性IgE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有关双黄连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基因位点,为研究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机制、临床预防中药过敏反应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药注射剂致敏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致敏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的致敏原性.方法:通过运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和免疫指纹图谱2种方法结合对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的致敏原性进行研究.结果:运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检测黄芩苷的致敏性,结果呈阳性反应;运用免疫指纹图谱法检测黄芩苷的致敏性,致敏率为86.28%.结论:通过运用以上方法结合确定了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为致敏原,建立了快速筛查中药注射剂中致敏原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对其组胺释放的影响,探讨该模型用于体外评价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的可行性。方法:双黄连注射液联合弗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收集致敏后大鼠血清,将其与体外培养RBL-2H3细胞孵育12h,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双黄连注射液与致敏RBL-2H3细胞共培养1.5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结果: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大鼠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胺实验结果显示,双黄连注射液可显著引起致敏RBL-2H3细胞组胺释放,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促进致敏RBL-2H3细胞释放组胺,提示RBL-2H3细胞模型具有评价中药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6,(7)
目的以双黄连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8种主要成分的致敏性。方法采用RBL-2H3细胞模型,分别用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黄芩素、连翘苷、连翘酯苷A、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处理细胞,测定细胞脱颗粒率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率。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绿原酸及隐绿原酸能直接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并能显著提高细胞内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其他成分无显著的致敏性。结论双黄连注射液的致敏性可能是由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1):139-141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验证;分析并结合此两种筛查方法试验结果,综合评判血栓通注射液内在成分的致敏潜能。结果:P815细胞脱颗粒模型: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组胺释放量、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和细胞脱颗粒率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人参皂苷Rg1组胺释放量、脱颗粒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单体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均WI>2,CI>5。结论:人参皂苷Rb1和Rg1可能是导致血栓通注射液临床过敏的内在因素。建议:结合体内外两种过敏筛查模型,综合评判中药注射液致敏潜能,探寻一种由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筛选到体内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的更加可靠、有效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绿原酸为受试样本,以豚鼠为对照,通过观察BN大鼠(brown norway rats)过敏反应的特异性来建立中药注射液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并对两者在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中的适用性进行比较.本研究以中药注射液为致敏原,直接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攻击后,通过观察过敏症状、过敏反应率、过敏反应程度、组胺释放量、靶器官病变率和病变程度的变化,来评价BN大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致敏后,BN大鼠出现明显的过敏症状、血清和组织中组胺含量明显增加,肺组织和气管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同时以青霉素和天花粉蛋白为阳性对照,也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表现;BN大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程度、靶器官病变率和病变程度均显著高于豚鼠.试验结果说明BN大鼠为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适宜动物模型,且其敏感性高于豚鼠.  相似文献   

7.
4种中药注射剂皮肤过敏试验方法与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芪多糖粉针剂皮下法皮肤过敏试验阳性率123%,清开灵粉针剂30%,清开灵注射液76%,双黄连注射液63%。青霉素过敏反应率为07%~10%。不同剂型(粉针与液剂),不同浓度等均可能会影响皮试阳性率。皮试阳性不用药。皮试阴性用药,用药后仍有过敏反应发生。黄芪多糖粉针剂皮试阴性,用药后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1%。清开灵为04%(1/224),双黄连注射液为09%~26%。双黄连注射液在人群中的致敏率为86%(31/360包括皮试阳性数加过敏反应数)。清开灵粉针剂组致敏率为45%(6/132),清开灵注射液组致敏率91%(12/132)。黄芪多糖粉针剂组致敏率154%(62/402)。合计致敏率108%(111/1026)。青霉素皮下法试验阳性主要表现以皮丘为主,伴有周围红晕,而中药注射液皮肤以红晕为主,皮丘多不明显。皮试对减少黄芪多糖粉针剂、清开灵粉针剂、双黄连注射液用药后过敏反应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临床减少不良反应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及应用历程,近些年来不良反应的报道层出不穷.筛查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成分群(致敏原群)的研究为世人关注,已成为国际性难题.该文先根据其产生免疫毒性的机制,分析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筛查技术研究的现状,然后提出采用免疫底、盖芯片及免疫指纹图谱相结合的免疫综合分析筛查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群,旨在为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临床使用构筑安全性评价屏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黄连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组胺含量,探讨其与类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将豚鼠随机分组,选用双黄连注射液按不同注射速度、不同剂量进行给药,观察豚鼠的类过敏反应,同时用ELISA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血清组胺含量检测。结果不同剂量、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双黄连注射液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症状;不同剂量、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双黄连注射液组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不同剂量、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双黄连注射液组血清组胺水平明显升高,且呈剂量、速度相关性。结论双黄连注射液能引起豚鼠产生类过敏反应,豚鼠血清组胺含量的变化与双黄连注射液的给予剂量、速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注射用双黄连、生脉注射液对Hartley豚鼠与棕色挪威(BN)大鼠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ctive systemic anaphylaxis,ASA)及其相关指标,为完善中药注射剂过敏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Hartley豚鼠或BN大鼠随机分为卵蛋白(OVA)组、注射用双黄连(双黄连)组、生脉注射液(生脉)组、正常组。2种动物分别隔日ih受试药物致敏液3次,于致敏后第14天静脉注射相应的激发液,观察激发后30 min动物的全身过敏反应症状,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BN大鼠在致敏前及激发后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的变化、致敏激发后血清类胰蛋白酶变化。结果:对Hartley豚鼠或BN大鼠,OVA组、双黄连组动物均呈现过敏反应症状,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均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病理表现,但双黄连组较轻。生脉组则未见过敏反应症状以及肺组织病理异常。与正常组比较,OVA组、双黄连组、生脉组大鼠激发后血清总Ig E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与致敏前同组动物血清总Ig E水平比较,激发后OVA组、双黄连组血清总Ig E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OVA组、双黄连组大鼠激发后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生脉组有升高趋势,但是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不同品种实验动物及增加相关检测的指标,能更全面评价注射用双黄连、生脉注射液潜在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在生物体内抗细菌内毒素的效果。方法: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小鼠的生存时间及对内毒素所致大鼠肝、肺、肾等病理改变的影响。用鲎试剂法测定双黄连注射液所致大鼠和人体血浆内毒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双黄连注射液可明显降低动物和人体血浆内毒素含量,延长内毒素休克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对内毒素所致大鼠的肝、肺、肾等损害具有保护作用。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在生物体内具有显著的抗内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黄连注射液和头孢曲松钠联合应用的抗菌效果。方法将健康家兔6只分为A、B 2组,每组3只。A组注射头孢曲松钠;B组注射头孢曲松钠加双黄连注射液。以定量连续耳缘静脉注射6 d后,心脏取血20 mL,用短小芽孢杆菌按微生物法测定各组药物抗菌活性。结果双黄连注射液对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体内抗菌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双黄连注射液与头孢曲松钠联合应用没有明显的体内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动态浊度法测定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定量测定方法,控制药品质量。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对双黄连注射液进行定量干扰实验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稀释5倍和10倍时有干扰作用。而稀释20倍和40倍时则无干扰作用。结论: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双黄连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注射用双黄连及三黄胶囊的抗炎、促进肠蠕动及对肠粘连形成的影响。方法观察注射用双黄连、三黄胶囊或两者联用对山莨菪碱所致小鼠肠蠕动减慢模型、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模型、大鼠肉芽肿模型及大鼠肠粘连模型的作用。结果三黄胶囊对小鼠小肠蠕动具有促进作用;注射用双黄连及三黄胶囊均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及棉球肉芽肿的形成;注射用双黄连与三黄胶囊联合用药可明显抑制肠粘连的形成。结论注射用双黄连和三黄胶囊具有促进肠蠕动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双黄连粉针和9种注射剂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0.9%氯化钠溶液作为溶媒,考察双黄连粉针与9种注射剂在室温下配伍后外观、pH和微粒变化,并采用HPLC法考察配伍液中黄芩苷含量的变化。结果:双黄连粉针与头孢呋辛钠粉针配伍产生白色沉淀,含量下降;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颜色加深,pH略微升高,含量下降;与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含量下降。结论:双黄连粉针不宜与头孢呋辛钠粉针、碳酸氢钠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配伍,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双黄连制剂及其组分动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祺  张玉杰  姜昊  孙万晶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0):1158-1161
目的:比较研究大鼠灌胃双黄连粉针剂及各单味药提取物入血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为优化双黄连粉针剂处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双黄连粉针剂、各单味药提取物及大鼠灌胃后血浆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鉴定双黄连粉针剂及其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入血成分、相对含量、来源及其代谢产物。结果:灌胃双黄连后8个主要成分入血,分别为黄芩苷及其3个代谢产物,绿原酸及其代谢产物和1个金银花中原型化学成分;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绿原酸和黄芩苷等原型成分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而它们的代谢物逐渐增加;未发现有明显连翘成分入血。结论:入血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是双黄连粉针剂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双黄连粉针剂的处方优化及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芩苷、绿原酸和双黄连注射剂的致敏性。方法将黄芩苷、绿原酸、黄芩苷和绿原酸等比混合物(黄绿混合物)和双黄连注射剂与正常BN大鼠血清体外孵育制备完全抗原,免疫BN大鼠,制备抗血清,并采用ELISA法检测组胺含量及其抗血清效价。结果黄芩苷抗血清效价为1:8,绿原酸抗血清效价为1:32,黄绿混合物抗血清效价为1:64,双黄连注射剂抗血清效价为1:128。结论黄芩苷、绿原酸、双黄连注射剂具有致敏性,推测双黄连注射剂作为一个复方引起不良反应可能与黄芩苷和绿原酸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